一种改进型挤密砂桩法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56827发布日期:2020-11-25 17:36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地基处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改进型挤密砂桩法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地基处理一般是指用于改善支承建筑物的地基的承载能力或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工程技术措施。在沿海地区,一般会采用吹填的方法达到围海造地的目的,并通过施打震动挤密砂桩的方法进行地基的加固处理。

相关技术中的地基处理方式,一般采用挤密砂桩法对地基进行加固,其步骤一般是在所需加固的土壤区域中开挖若干砂桩点,并在其中灌入土料,同时进行土壤降水以提高土壤的固结程度,最终提高地基整体的密实程度,并提高地基承载力。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部分沿海地区地表土壤的土质过于松软,导致用于布置砂桩点的设备无法得到足够的承载力,难以在区域内进行正常施工。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挤密砂桩法施工中部分土壤土质过于松软导致施工设备难以进场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改进型挤密砂桩法施工工艺。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改进型挤密砂桩法施工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改进型挤密砂桩法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施工准备步骤,工作人员对施工现场场地的实际尺寸、标高及土壤分布情况进行测量,在场地内布设监测仪器,并进行施工设备的组装;

硬壳层制作步骤,在场地内间隔开挖若干明沟,开挖明沟时挖出的土料堆在明沟之间进行晾晒,并在各明沟内开挖集水井进行明排水,待明沟内表层土体固结后,将晾晒后的土料推平压实至明沟内,随后使用强夯设备对场地内进行低能强夯施工;

改进型挤密砂桩点预布置步骤,各改进型挤密砂桩点呈3米×3米的方形阵列布置,工作人员在该步骤中先使用标记标出各改进型挤密砂桩点的所在位置;

真空降水井点布置步骤,在3米×3米的方形范围内的4个改进型挤密砂桩点的标记位置的中心点处设置1个真空降水井点,各改进型挤密砂桩点和各真空降水井点整体呈梅花形布置,各真空降水井点组成回路并连接有降水总管,降水总管连接有真空泵;

改进型挤密砂桩点布置步骤,将各夯管与震动锤连接,随后将各夯管的出料端对准改进型挤密砂桩点预布置步骤中标记出的改进型挤密砂桩点的所在位置,并将各夯管打入所需深度并形成砂桩管,随后将震动锤关闭并停止震动,并采用逐级灌料的方式将土料灌入至砂桩管中,直至砂桩管被填充完毕,同时夯管也从砂桩管顶端被取出,重复该步骤多次直至场地内;

表层强夯步骤,采用多次点夯和一次满夯的方式对场地进行表层强夯;

现场检验步骤,表层强夯步骤完成后,需将施工现场稳定至少28天后进行现场测算检验,测算施工完成后的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工后沉降及有效加固深度等参数特征,并于所要求达到的参数进行比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沿海地区的土质较为松软,表层多为吹填土,且含水量较多,故需要进行硬壳层的制作,使其能够有效承载用于布置砂桩点的设备,提高施工成功率。并且在布置砂桩点的同时,需要持续进行真空降水,并采用多级灌料的方式将砂桩管填充密实。随后进行表层强夯以进一步提高地基的密实程度,并提高其承载能力,降低其工后沉降的程度,以满足实际的施工需求。

优选的,硬壳层制作步骤中,各明沟之间的间距为8-10米,明沟深度为2-3米,明沟宽度为1.5-2.5米。

优选的,在硬壳层制作步骤中,若在明沟开挖后48小时内明沟内表层土体未产生土体固结现象时,需在明沟内底面铺设1-2层竹篱笆,并回填30-50厘米的沙包土,随后再将晾晒后的土料回填至明沟内,并压实,再使用强夯设备对场地内进行低能强夯施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部分区域的土壤由于内部含水量过多,且土壤的渗透性交底,明沟开挖后难以快速固结,此时需人工介入,使用竹篱笆以提高明沟底面处的坚实程度,并铺设一层沙包土以提高明沟底部的承载力,随后再进行土料的回填及低能强夯施工。

优选的,在改进型挤密砂桩点布置步骤中,逐级灌料方式的具体操作方式为,在夯管中灌入土料,预计的灌料深度为2-3米,随后在土料顶面放置夯锤,随后上提夯管,随夯管上提,夯管末端的料管活页瓣张开,随后进行脱钩夯击,最后一击的夯沉量控制在5-10厘米以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逐级灌料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砂桩管内的土料密实程度,减少砂桩管内部空洞情况的发生。

优选的,在改进型挤密砂桩点布置步骤中,在上提夯管的过程中,若上提时夯管的受到的阻力大于正常阻力值的30%,则开启震动锤激振5-10秒后停止,再进行夯管上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在上提过程中阻力过大,则可能是砂桩管内壁处的土质过于松软,流动性过大,故需要开启震动锤,砂桩管中的土受到震动后会产生若干横向裂纹,在持续真空降水的作用下,砂桩管内壁处土壤内多余的水分会被迅速排出,从而有效提高了砂桩管内壁的固结程度,并降低了夯管上拉时受到的阻力大小。

优选的,在改进型挤密砂桩点布置步骤中,夯管中所灌入的土料为级配砂石和沙包土的混合物,其中级配砂石的重量占比为20%-30%。

优选的,在改进型挤密砂桩点布置步骤中,逐级灌料方式的具体操作方式为,在夯管中灌入土料,预计的灌料深度为2-3米,随后在土料顶面放置夯锤,同时对夯锤施加静压力,直至夯管末端的料管活页瓣张开,使得灌料一次性整体投入至砂桩管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于一些流动性过大的土壤层而言,当夯管的末端位于该种土壤层内时,流动性较大的土壤会对夯管末端产生较大的压力,使得夯管中的土料无法排入至砂桩管中,从而导致该土壤层的密实程度较差,且空隙水压力得不到足够的消散,最终降低地基的承载能力。故此处对夯锤施加一定的静压力,使得夯管内部的土料的密实度大大提高,并产生足以抵抗流动性较大的土壤层的压力,最终密实度较高的土料从夯管中一次排出,并以固定的形状打入至砂桩管内,从而有效提高该土壤层的密实程度,并提高最终地基的承载力。

优选的,在表层强夯步骤中,点夯的次数为两次,第一次点夯的夯点呈5米×5米布置,第一次点夯的夯击能为1000-1500千牛·米;第二次点夯的夯点设置于第一次点夯的4个夯点的中间位置,第二次点夯的夯击能为2000-2500千牛·米;满夯的夯击能为1000千牛·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两次点夯和一次满夯,对地基进行进一步加固,使其达到最终所需的土壤参数。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改进型挤密砂桩法施工工艺。

实施例1

一种改进型挤密砂桩法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施工准备步骤,工作人员对施工现场场地的实际尺寸、标高及土壤分布情况进行测量,在场地内布设监测仪器,并进行施工设备的组装。

硬壳层制作步骤,在场地内间隔开挖若干明沟,各明沟之间的间距为8-10米,明沟深度为2-3米,明沟宽度为1.5-2.5米,开挖明沟时挖出的土料堆在明沟之间进行晾晒,并在各明沟内开挖集水井进行明排水,待明沟内表层土体固结后,将晾晒后的土料推平压实至明沟内,随后使用强夯设备对场地内进行低能强夯施工;在此步骤中,若在明沟开挖后48小时内明沟内表层土体未产生土体固结现象时,需在明沟内底面铺设1-2层竹篱笆,并回填30-50厘米的沙包土,随后再将晾晒后的土料回填至明沟内,并压实,再使用强夯设备对场地内进行低能强夯施工。

改进型挤密砂桩点预布置步骤,各改进型挤密砂桩点呈3米×3米的方形阵列布置,工作人员在该步骤中先使用标记标出各改进型挤密砂桩点的所在位置。

真空降水井点布置步骤,在3米×3米的方形范围内的4个改进型挤密砂桩点的标记位置的中心点处设置1个真空降水井点,各改进型挤密砂桩点和各真空降水井点整体呈梅花形布置,各真空降水井点组成回路并连接有降水总管,降水总管连接有真空泵。

改进型挤密砂桩点布置步骤,将各夯管与震动锤连接,随后将各夯管的出料端对准改进型挤密砂桩点预布置步骤中标记出的改进型挤密砂桩点的所在位置,并将各夯管打入所需深度并形成砂桩管,随后将震动锤关闭并停止震动,并采用逐级灌料的方式将土料灌入至砂桩管中,直至砂桩管被填充完毕,夯管中所灌入的土料为级配砂石和沙包土的混合物,其中级配砂石的重量占比为20%-30%。

逐级灌料方式的具体操作方式为,在夯管中灌入土料,预计的灌料深度为2-3米,随后在土料顶面放置夯锤,随后上提夯管,随夯管上提,夯管末端的料管活页瓣张开,随后进行脱钩夯击,最后一击的夯沉量控制在5-10厘米以内。随后夯管也从砂桩管顶端被取出,重复该步骤多次直至场地内各砂桩管均被填充完毕;在该步骤中,在上提夯管的过程中,若上提时夯管的受到的阻力大于正常阻力值的30%,则开启震动锤激振5-10秒后停止,再进行夯管上提。

表层强夯步骤,采用多次点夯和一次满夯的方式对场地进行表层强夯;在表层强夯步骤中,点夯的次数为两次,第一次点夯的夯点呈5米×5米布置,第一次点夯的夯击能为1000-1500千牛·米;第二次点夯的夯点设置于第一次点夯的4个夯点的中间位置,第二次点夯的夯击能为2000-2500千牛·米;满夯的夯击能为1000千牛·米。

现场检验步骤,表层强夯步骤完成后,需将施工现场稳定至少28天后进行现场测算检验,测算施工完成后的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工后沉降及有效加固深度等参数特征,并于所要求达到的参数进行比对。

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由于沿海地区的土质较为松软,表层多为吹填土,且含水量较多,故需要进行硬壳层的制作,使其能够有效承载用于布置砂桩点的设备,提高施工成功率。并且在布置砂桩点的同时,需要持续进行真空降水,并采用多级灌料的方式将砂桩管填充密实。随后进行表层强夯以进一步提高地基的密实程度,并提高其承载能力,降低其工后沉降的程度,以满足实际的施工需求。

部分区域的土壤由于内部含水量过多,且土壤的渗透性交底,明沟开挖后难以快速固结,此时需人工介入,使用竹篱笆以提高明沟底面处的坚实程度,并铺设一层沙包土以提高明沟底部的承载力,随后再进行土料的回填及低能强夯施工。

采用逐级灌料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砂桩管内的土料密实程度,减少砂桩管内部空洞情况的发生。若在上提过程中阻力过大,则可能是砂桩管内壁处的土质过于松软,流动性过大,故需要开启震动锤,砂桩管中的土受到震动后会产生若干横向裂纹,在持续真空降水的作用下,砂桩管内壁处土壤内多余的水分会被迅速排出,从而有效提高了砂桩管内壁的固结程度,并降低了夯管上拉时受到的阻力大小。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改进型挤密砂桩点布置步骤中,逐级灌料方式的具体操作方式为,在夯管中灌入土料,预计的灌料深度为2-3米,随后在土料顶面放置夯锤,同时对夯锤施加静压力,直至夯管末端的料管活页瓣张开,使得灌料一次性整体投入至砂桩管中。

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对于一些流动性过大的土壤层而言,当夯管的末端位于该种土壤层内时,流动性较大的土壤会对夯管末端产生较大的压力,使得夯管中的土料无法排入至砂桩管中,从而导致该土壤层的密实程度较差,且空隙水压力得不到足够的消散,最终降低地基的承载能力。故此处对夯锤施加一定的静压力,使得夯管内部的土料的密实度大大提高,并产生足以抵抗流动性较大的土壤层的压力,最终密实度较高的土料从夯管中一次排出,并以固定的形状打入至砂桩管内,从而有效提高该土壤层的密实程度,并提高最终地基的承载力。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