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的远程检测排障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83102发布日期:2021-01-08 14:13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远程检测排障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排障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远程检测排障系统。



背景技术: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为了提高对生产生活中的监控情况,现有通过将物联网和生产生活中的监控系统以及装置相互结合,便于达到物联网远程监控的目的。

现有下水管路中,例如城市排水的井下管道中,在管道排水使用一段时间后,管路中会存有一定量的未排干净的垃圾,垃圾容易堵住管道部分,不便于管路的排水,特别在对于处于管路弯管处的堵塞,在对下水管路的远程监控时,一般通过检测设备处安装检测探头、红外摄像头等检测出排水管道内部的堵塞情况,并将检测的信息传递至物联网控制中心,通过物联网控制中通知相关维修人员需要下进并采用相应的设备对管路处进行排障处理,在管路弯管处的堵塞,由于人员观测角度受限,导致疏通下水井下管道相对麻烦,不便于将弯管处堵塞的垃圾等清理出,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远程检测排障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远程检测排障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物联网的远程检测排障系统,包括用以收集井下弯管处垃圾的集中壳,远程检测井下排水情况的物联网控制中心,所述集中壳外侧一端连接有在物联网控制中心控制信号控制下将集中壳伸入井下的下井组件,且下井组件一端安装在井上端口,所述集中壳内腔中安装有收集井下弯管处垃圾的垃圾收集组件,且垃圾收集组件一端连接有红外探头,所述红外探头接受物联网控制中心信号启动垃圾收集组件将弯管处的垃圾收集在集中壳内腔处,便于在井下管道处对弯管处的垃圾进行清除。

优选的,所述垃圾收集组件包括设置在集中壳内腔处的筒体,且红外探头安装在筒体一端处,所述筒体外侧处连接有多个安装铰接座,且安装铰接座上连接有收集杆,所述收集杆与筒体外侧壁处连接有支撑弹簧,且收集杆远离安装铰接座的一端连接有将收集杆拉动靠近筒体的拉绳,所述拉绳一端穿过筒体侧壁,且多个拉绳远离收集的杆的一端连接有同步将拉绳拉动的拉动件,所述筒体底部设有带动筒体进出集中壳内腔的转动组件,且转动组件在红外探头信号下启动,支撑弹簧便于对收集杆进行支撑。

优选的,所述转动组件包括安装在集中壳内壁上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驱动齿轮,所述筒体远离红外探头的一端连接有转动齿轮,且转动齿轮与驱动齿轮相互啮合,所述驱动齿轮的一端连接有丝杆,且丝杆上套接有轴承套板,所述轴承套板两侧连接有限位杆,且两个限位杆分别与集中壳内壁连接,所述轴承套板顶部连接有固定圈,所述筒体外侧壁上设有凹槽,且固定圈套接在凹槽处,所述固定圈顶部连接有限位连接板,且集中壳内壁的顶部设有与限位连接板相互匹配的限位槽,通过限位槽和限位连接板的限位作用,便于将筒体限位运动在集中壳内部。

优选的,所述拉动件包括连接在转动齿轮一侧的齿圈,所述筒体一端套接有衬套,且衬套套接在转动齿轮与筒体之间,所述衬套一端端口处连接有多个支架,且支架上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一端连接与齿圈相互啮合的从动齿轮,且转轴另一端连接有收卷拉绳的滚轮,所述拉绳穿过筒体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滚轮外侧,通过齿圈同步带动多个拉绳进行收卷。

优选的,所述下井组件包括连接在集中壳外壁处的转向铰接座和用以放置在井边的底座,且转向铰接座一端铰接有多个拼接而成的卡框,每两个所述卡框之间交接有折叠转杆,所述卡框一端连接有抵住卡板,且抵住卡板贴合靠近相邻卡框的底部,每个所述卡框内部均连接有转动杆,且转动杆外侧套接有推动齿轮,所述底座一端连接有靠近井壁的弧板,且底座另一端设有便于卡框进入底座的斜坡面,所述底座顶部连接有便于将相互拼接的卡框推入井下的推动件,斜坡面便于将后续卡框进入底座处。

优选的,所述推动件包括连接在底座一侧的支撑架,且支撑架上连接有第二电机,且第二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半齿轮,所述底座顶部连接有固定板,且卡框通过固定板与底座形成的空腔,所述固定板底部连接有卡槽,且卡槽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动框,所述滑动框底部连接有与推动齿轮相互啮合的齿板,且滑动框内框处设有与半齿轮相互啮合的齿槽,通过半齿轮带动滑动框往返运动,便于将多个卡框推入井下。

优选的,所述收集杆远离安装交接座的一端连接有延展板,所述筒体内侧壁处了连接有多个与拉绳相互匹配的导向轮,且多个拉绳依次穿过相应的导向轮,导向轮便于拉绳的导向运动。

优选的,集中壳两侧壁分别设有漏水孔,便于将收集好的垃圾中的水分沥干。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在通过物联网监控进行排水故障时,在需要对井下排水管道进行排障处理时,通过物联网控制中心控制下控制下井组件,将收集垃圾的集中壳伸入进行,同时在红外探头探测信号下,通过集中壳中所设的垃圾收集组件对弯管处的垃圾进行转动收集处理,本方案中在弯管处垃圾收集处理时,通过转动刮去垃圾,同时在收集至集中壳处时,通过压紧处理,便于更加方便,且更多的取出弯管处的堵塞垃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下井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下井组件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下井组件连接集中壳结构示意图;

图6为垃圾收集组件位于集中壳体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侧面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背面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9为垃圾收集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8中a处区域放大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中系统模块示意图。

图中:1-集中壳;2-红外探头;3-下井组件;4-垃圾收集组件;5-筒体;6-安装铰接座;7-收集杆;8-支撑弹簧;9-拉绳;10-拉动件;11-转动组件;12-第一电机;13-驱动齿轮;14-转动齿轮;15-丝杆;16-轴承套板;17-限位杆;18-固定圈;19-凹槽;20-限位连接板;21-限位槽;22-齿圈;23-衬套;24-支架;25-转轴;26-从动齿轮;27-滚轮;28-转向铰接座;29-底座;30-卡框;31-折叠转杆;32-抵住卡板;33-转动杆;34-推动齿轮;35-弧板;36-斜坡面;37-推动件;38-支撑架;39-第二电机;40-半齿轮;41-固定板;42-漏水孔;43-卡槽;44-滑动框;45-齿板;46-齿槽;47-延展板;48-导向轮;49-物联网控制中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12,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物联网的远程检测排障系统,本方案中解决了现有对井下管道弯管处进行排障时,由于维修人员的不便于观察处理,导致弯管处的堵塞垃圾不便清理,本方案中的系统包括用以收集井下弯管处垃圾的集中壳1,远程检测井下排水情况的物联网控制中心49,所述集中壳1外侧一端连接有在物联网控制中心49控制信号控制下将集中壳1伸入井下的下井组件3,且下井组件3一端安装在井上端口,所述集中壳1内腔中安装有收集井下弯管处垃圾的垃圾收集组件4,且垃圾收集组件4一端连接有红外探头2,所述红外探头2接受物联网控制中心信号启动垃圾收集组件4将弯管处的垃圾收集在集中壳1内腔处。

在采用本方案中系统进行监控井下排障处理时,在物联网控制中心49的监控下,便于及时检测井下排水情况,当井下排水管道因为长时间排水原因导致弯管处堵塞时,此时需要对弯管处堵塞垃圾进行清除,首先在物联网控制中心49控制下,启动所设的下井组件3,将收集垃圾的集中壳1伸入井下,在集中壳1接触到井下底部时,此时偏转至弯管处,同时控制打开红外探头2,在红外探头2检测下,控制垃圾收集组件4在弯管处收集堵塞垃圾,并将收集的垃圾集中压缩至集中壳1处,避免了在井下观察不便导致弯管处堵塞垃圾清理不干净。

本方案中所述垃圾收集组件4包括设置在集中壳1内腔处的筒体5,本方案中的筒体5边缘处均做有圆化处理,避免在集中壳1进入井下管道时划伤管道壁,此处的筒体5可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便于提高使用寿命,同时在筒体5端头处设置为圆滑面,避免对管道处造成破损,且红外探头2安装在筒体5一端处,所述筒体5外侧处连接有多个安装铰接座6,且安装铰接座6上连接有收集杆7,所述收集杆7与筒体5外侧壁处连接有支撑弹簧8,且收集杆7远离安装铰接座6的一端连接有将收集杆7拉动靠近筒体5的拉绳9,所述拉绳9一端穿过筒体5侧壁,且多个拉绳9远离收集的杆的一端连接有同步将拉绳9拉动的拉动件10,所述筒体5底部设有带动筒体5进出集中壳1内腔的转动组件11,且转动组件11在红外探头2信号下启动。所述转动组件11包括安装在集中壳1内壁上的第一电机12,所述第一电机12的输出端连接有驱动齿轮13,所述筒体5远离红外探头2的一端连接有转动齿轮14,且转动齿轮14与驱动齿轮13相互啮合,所述驱动齿轮13的一端连接有丝杆15,且丝杆15上套接有轴承套板16,所述轴承套板16两侧连接有限位杆17,且两个限位杆17分别与集中壳1内壁连接,所述轴承套板16顶部连接有固定圈18,所述筒体5外侧壁上设有凹槽19,且固定圈18套接在凹槽19处,通过固定圈18卡在凹槽19处,避免筒体5自身的转动,同时在固定圈18和限位连接板20的限位作用下,便于将筒体5限位运动在集中壳1处,所述固定圈18顶部连接有限位连接板20,且集中壳1内壁的顶部设有与限位连接板20相互匹配的限位槽21。所述拉动件10包括连接在转动齿轮14一侧的齿圈22,所述筒体5一端套接有衬套23,且衬套23套接在转动齿轮14与筒体5之间,所述衬套23一端端口处连接有多个支架24,且支架24上连接有转轴25,所述转轴25一端连接与齿圈22相互啮合的从动齿轮26,且转轴25另一端连接有收卷拉绳9的滚轮27,所述拉绳9穿过筒体5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滚轮27外侧。

本方案中垃圾收集组件4的具体操作过程:在物联网控制中心49检测到井下管道处出现堵塞时,此时控制井边的下井组件3将收集垃圾的集中壳1下放至井下,当集中壳1下落至底部时,转动至弯管位置处,此时在物联网控制中心49控制下,红外探头2对弯管处进行检测,红外探头2将检测的信号传递至物联网控制中心49,并由物联网控制中心49计算出弯管处垃圾堵塞距离,控制第一电机12,在第一电机12输出动力下,此时驱动齿轮13和丝杆15同时转动,由于丝杆15通过轴承套板16和固定圈18套接在筒体5外侧,在丝杆15转动时,便于将筒体5伸出集中壳1外,同时由于驱动齿轮13带动与之啮合的转动齿轮14进行转动,使得同时转动向前伸出集中壳1敞口处,同时因为固定在转动齿轮14一侧齿圈22与从动齿轮26啮合,转轴25开始转动,进而使得套接在转轴25上的滚轮27的拉绳9开始松动,便于在筒体5推出的同时收集杆7在支撑弹簧8复位作用下展开呈三角伞形,在筒体5在弯管处进行转动时,便于通过展开呈三角伞形的收集杆7集中刮动至筒体5表面处,在第一电机12开始反转时,此时丝杆15带动筒体5向集中壳1内部收纳,同时在驱动齿轮13带动转动齿轮14进行反向转动,从而使的滚轮27外侧的拉绳9开始收卷,在拉绳9的拉力作用下,使得收集杆7开始向筒体5处靠近,从而将刮动收集的垃圾压缩在筒体5处,在将垃圾集中收集在集中壳1后,如果需要持续刮动时,此时可通过上述操作重复将筒体5伸出集中壳1外侧进行刮动收集垃圾,并将垃圾收集压缩在集中壳1内部,在收集一定量后,此时收集杆7在集中壳1内部张开,将压缩好的垃圾堵在集中壳1内部,同时通过下井组件3将垃圾收集处井口处。

所述下井组件3包括连接在集中壳1外壁处的转向铰接座28和用以放置在井边的底座29,且转向铰接座28一端铰接有多个拼接而成的卡框30,每两个所述卡框30之间交接有折叠转杆31,所述卡框30一端连接有抵住卡板32,且抵住卡板32贴合靠近相邻卡框30的底部,通过抵住卡板32的贴合抵住作用,便于将下放至井下的多个拼接卡框30形成一条整体线,每个所述卡框30内部均连接有转动杆33,且转动杆33外侧套接有推动齿轮34,所述底座29一端连接有靠近井壁的弧板35,且底座29另一端设有便于卡框30进入底座29的斜坡面36,所述底座29顶部连接有便于将相互拼接的卡框30推入井下的推动件37。所述推动件37包括连接在底座29一侧的支撑架38,且支撑架38上连接有第二电机39,且第二电机39的输出端连接有半齿轮40,所述底座29顶部连接有固定板41,且卡框30通过固定板41与底座29形成的空腔,所述固定板41底部连接有卡槽43,且卡槽43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动框44,所述滑动框44底部连接有与推动齿轮34相互啮合的齿板45,且滑动框44内框处设有与半齿轮40相互啮合的齿槽46。

本方案中的下井组件3实施步骤:在需要将集中壳1下放置井下时,此时卡框30穿过底座29和固定板41形成的空腔处,在不使用时,可通过将拼接的卡框30折叠收纳,减少放置空间,在下发过程中,通过物联网控制中心49控制启动第二电机39,在第二电机39输出动力下,便于带动半齿轮40在滑动框44内圈处的齿槽46啮合运动,从而使得滑动框44沿着卡槽43往返运动,因为滑动框44底部固定连接与推动齿轮34相互啮合的齿板45,从而使得安装有推动齿轮34一个个向前运动至井下,同时因为在本方案中通过将齿板45尾部位置处留有一端无齿段,并保持齿板45长度小于一个卡框30长度,在卡框30运动与前一个卡框30相互抵住卡接时,此时齿板45刚好运动至原先位置处,便于对下一个卡框30进行推动卡接,同时本方案中也可桶人工或者其他升降方式将卡框30依次推入井下,在井下弯管处垃圾收集处理结束后,此时通过将第二电机39反向转动,从而使得卡框30依次抽出下水井口位置。

所述收集杆7远离安装交接座的一端连接有延展板47,所述筒体5内侧壁处了连接有多个与拉绳9相互匹配的导向轮48,且多个拉绳9依次穿过相应的导向轮48,通过导向轮48的导向作用,便于将拉绳9规则的排列在筒体5内部。

集中壳1两侧壁分别设有漏水孔42,本方案中的漏水孔42为腰形孔,便于挤压后的水快速漏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