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础承台与桩头接头处防水结构以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4746272发布日期:2021-04-20 22:58阅读:5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础承台与桩头接头处防水结构以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1.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础承台与桩头接头处防水结构以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基础承台指的是为承受、分布由墩身传递的荷载,在基桩顶部设置的联结各桩顶的钢筋混凝土平台。
3.在施工过程中,通常首先建造桩头,然后再浇筑底面垫层和基础承台,施工过程中,需要将桩头嵌入到基础承台内。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承台和底面垫层均为桩头建筑成型后浇筑的,因此桩头和基础承台之间存在施工缝,有多压力的地下水会通过桩头与基础承台之间的施工缝渗透入地下室底板的表面,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少地下水经过基础承台与桩头接头处向地表渗透,本申请提供一种基础承台与桩头接头处防水结构以及其施工方法。
6.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基础承台与桩头接头处防水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础承台与桩头接头处防水结构,包括第一遇水膨胀环,第一遇水膨胀环套设在桩头外周,第一遇水膨胀环的内周面与桩头的外周面固定连接,第一遇水膨胀环的外周面与基础承台的内周面固定连接。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地下水经过基础承台与桩头之间的缝隙向地表渗透时,地下水与第一遇水膨胀环接触,使得第一遇水膨胀环吸水膨胀,对基础承台以及桩头之间的缝隙进行堵塞,进而能够提升挡水环与桩头之间连接处的密封性,减少地下水向地表进行渗透的情况。
8.可选的,所述第一遇水膨胀环外周套设有挡水环,挡水环设有多个,多个挡水环的直径不同,挡水环的轴线方向与桩头的轴线方向相同,多个挡水环沿桩头的轴线方向分布,挡水环套设在第一遇水膨胀环的外周与第一遇水膨胀环固定连接,相邻两个挡水环相互抵接并固定连接,位于最下方的挡水环的底面与用于铺设在基础承台底面的底面垫层抵接。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地下水经过基础承台与桩头之间的缝隙向地表渗透时,位于最下方的挡水环的底面与用于铺设在基础承台底面的底面垫层抵接,因此,挡水环的底面与底面垫层之间存在水平方向的间隙。当地下水向地表渗透时,地下水首先沿挡水环与底面垫层之间的缝隙进行渗透,然后再经过挡水环的外周面向上渗透。多个挡水环的设置,能够提升地下水渗透的路径的长度,进而能够对地下水的渗透起到分流的作用,从而能够减少地下水向上渗透的冲力,进而能够减少地下水向上渗透的水量。
10.可选的,所述桩头外周套设有抵接环,抵接环位于挡水环的下方,抵接环的顶面与位于最下方的挡水环的底面一体成型连接,抵接环的周面倾斜设置,抵接环的底端向靠近
桩头的方向倾斜,抵接环与桩头固定连接;桩头的周面开设有卡接槽,卡接槽位于抵接环的下方,卡接槽内嵌有防水环,防水环的外周向外延伸,底面与用于与承台抵接的底面垫层的顶面抵接,顶面与抵接环的底面抵接。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水环的一端伸入到卡接槽内,使得防水环能够对地下水的渗透起到阻碍的作用,减少地下水向地表渗透的水量。卡接槽的设置,能够使得防水环的内周嵌入到卡接槽内,减少防水环与桩头之间的缝隙,进而能减少地下水由防水环与桩头周面的缝隙渗透入地表的情况,提升防水环的防水效果。
12.可选的,所述挡水环的外周套设有第二遇水膨胀环,第二遇水膨胀环的内周面与挡水环的外周面固定连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地下水向上渗透的过程中,第二遇水膨胀环吸水膨胀,挡水环与基础承台之间的缝隙进行堵塞,进而能够减少地下水经过挡水环与基础承台之间缝隙向地表进行渗透的情况,提升挡水环与基础承台之间的密封性。
14.可选的,所述多个挡水环的直径从下至上依次递减。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水环为采用混凝土进行浇筑得到的挡水环,多个挡水环的直径从下至上依次递减,使得在对挡水环进行浇筑处理时,能够提升对挡水环浇筑的便捷性。同时,位于最下方的挡水环的直径最大,使得地下水向地表进行渗透时,地下水经过的水平路径为最长,进而能够进一步减少地下水直接经过桩头周面与挡水环内周面之间的缝隙向上渗透的水压,减少地下水向上渗透的水量。
16.可选的,所述挡水环的顶面开设有接水槽,接水槽的开口处固定连接有无纺布。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建筑基础承台时,需要向挡水环的上方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无纺布的设置,能够对混凝土起到阻挡的作用,避免混凝土进入到接水槽内的情况。当地下水渗透入挡水环的顶面后,地下水经过接水槽,并在地下水自身的重力作用下,进入到接水槽,接水槽的设置,能够对地下水起到储存的作用,进而能够减少地下水向地表渗透的水量。
18.可选的,所述接水槽的顶端呈扩口状。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地下水流动到挡水环的顶面后,流入到接水槽内,接水槽的顶端呈扩口状,能够提升地下水流入到接水槽内的顺畅性,同时扩口状的接水槽能够提升接水槽对地下水的盛放的水量,进而能够进一步减少地下水渗透到地表的情况。
20.可选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槽的底壁开设有储水槽。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地下水流动至接水槽内后,地下水流动至储水槽内。储水槽的设置,能够提升对地下水的存水量,进而能够进一步减少地下水向地表进行渗透的情况。
22.可选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槽的底端呈扩口状。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扩口状的储水槽,能够哦提升对地下水渗透入储水槽内的储水量,进而能够进一步减少地下水渗透到地表的情况。
24.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基础承台与桩头接头处防水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在桩头周围铺设基础承台底面垫层;步骤2:在底面垫层的顶面开设有与模具底端适配的的抵接槽,使得抵接槽的顶面
与底面垫层的顶面齐平;步骤3:在桩头的周面开设卡接槽,卡接槽与抵接槽连通,将防水环靠近桩头的内周嵌入到卡接槽内,防水环的外周向外延伸与底面垫层的顶面抵接;步骤4:将第一遇水膨胀环套设在桩头外周后,将用于浇筑抵接环和多个挡水环的模具套设在第一遇水膨胀环的外周,模具底端呈开口状,然后使得模具的底面与防水环的顶面抵接;步骤5:在第一遇水膨胀环外壁与模具内壁之间浇筑浆料,直至浆料成型,然后拆除模具;步骤6:在挡水环的顶面依次开设接水槽和储水槽,然后将无纺布固定连接在接水槽的开口处;步骤7:在挡水环的外周套设第二遇水膨胀环。
25.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第一遇水膨胀环的设置,使得地下水经过桩头与基础承台之间的缝隙向地表进行渗透时,能够对桩头与基础承台之间的缝隙进行填充,阻碍地下水向上地表渗透,进而能够进一步减少地下水向地表渗透的情况。
26.2、挡水环的设置,使得挡水环的底面与底面垫层的顶面抵接,进而能够提升地下水在水平方向的路径。与传统技术相比,当地下水向地表进行渗透时,能够分担地下水经过基础承台与桩头周面缝隙处渗透的水量,减少地下水渗透时的水压,能够减少地下水渗透的水量;同时,多个挡水环的设置,能够进一步阻碍地下水渗透时的路径,进而能够进一步延长地下水渗透时的路径,进而能够进一步提升地下水向地表进行渗透时的难度,减少地下水渗透的水量。
27.3、第二遇水膨胀环的设置,使得地下水经过挡水环与基础承台之间的缝隙时,能够对挡水环与基础承台之间的缝隙进行填充,减少地下水经过挡水环与基础承台之间缝隙向地表进行渗透的情况。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申请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申请施工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是本申请旨在展示防水环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31.图4是本申请旨在展示接水槽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32.附图标记:1、桩头;11、卡接槽;111、防水环;112、遇水膨胀片;12、第一遇水膨胀环;2、模具;3、挡水环;31、抵接环;32、第二遇水膨胀环;33、接水槽;331、无纺布;332、储水槽;4、底面垫层;41、抵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

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基础承台与桩头接头处防水结构。参照图1,一种基础承台与桩头接头处防水结构,包括第一遇水膨胀环12,第一遇水膨胀环12套设在桩头1外周,第一遇水膨胀环12的内周面与桩头1的外周面固定连接。
35.当地下水向地表进行渗透时,地下水与第一遇水膨胀环12接触,使得第一遇水膨胀环12吸水膨胀,对基础承台以及桩头1之间的缝隙进行堵塞,减少地下水经过基础承台与桩头1缝隙处向上渗透的情况。
36.参照图1和图2,桩头1的外周浇筑有底面垫层4,底面垫层4上开设有抵接槽41,抵接槽41为与桩头1同轴设置的环形抵接槽41,抵接槽41的内径与桩头1的直径相等,抵接槽41的纵截面为三角形,抵接槽41的外周面呈倾斜状,抵接槽41外周面的底端向靠近桩头1轴线的方向倾斜。
37.参照图2,桩头1的周面开设有环形的卡接槽11,卡接槽11位于抵接槽41的下方,卡接槽11倾斜设置,卡接槽11靠近桩头1轴线的方向向下倾斜,卡接槽11的倾斜方向与抵接槽41外周面的倾斜方向相同,卡接槽11的顶端与抵接槽41的底端齐平。卡接槽11的内壁均粘接有遇水膨胀片112,遇水膨胀片112形成的腔室内嵌有防水环111,防水环111的顶面与遇水膨胀片112抵接,防水环111的底面与遇水膨胀片112抵接,防水环111的周面与遇水膨胀片112抵接。防水环111是由防水卷材制成的防水环111,防水环111的外周向外延伸,防水环111的外周面依次经过卡接槽11和抵接槽41倾斜设置的内周面后延伸至基础承台的上方,防水环111的底面与卡接槽11倾斜设置的内周面抵接,防水环111的底面与抵接槽41倾斜设置的内周面抵接,防水环111的底面与基础承台的顶面抵接。
38.当浇筑好底面垫层4后,在底面垫层4开设抵接槽41,然后在桩头1的周面开设卡接槽11,在卡接槽11内表面粘接遇水膨胀片112,然后将防水环111插入到多个遇水膨胀片112之间,套设防水环111时,根据桩头1的直径,可以选择先剪切防水环111,然后将防水环111伸入到卡接槽11内后,再对防水环111进行拼接。
39.参照图2,第一遇水膨胀环12位于抵接槽41的上方,底端与防水环111的顶面抵接,第一遇水膨胀环12的顶端与桩头1的顶端齐平,第一遇水膨胀环12的外周套设有第一抵接环31套,第一抵接环31的内周面与第一遇水膨胀环12的外周面固定连接,抵接环31嵌于抵接槽41内,抵接环31的周面与防水环111的顶面固定连接。
40.参照图2,抵接环31的上方设有三个挡水环3,三个挡水环3的轴线方向均与桩头1的轴线方向相同,三个挡水环3的直径从下至上依次递减,位于最下方的挡水环3的外径大于抵接环31的外径与抵接环31一体成型连接。挡水环3套设在第一遇水膨胀环12的外周与第一遇水膨胀环12的外周固定连接。
41.将防水环111铺设在基础承台的顶面后,将第一遇水膨胀环12套设在桩头1的外周,然后将用于浇筑抵接环31与挡水环3的模具2套设在桩头1的外周,使得模具2的底面与底面垫层4的顶面抵接,然后向模具2内浇筑混凝土,直至浆料成型,然后拆除模具2。
42.结合图2和图3,挡水环3的顶面开设有与桩头1同轴的环形状的接水槽33,接水槽33的顶端呈扩口状,接水槽33的开口处固定连接有无纺布331;接水槽33的底壁开设有储水槽332,储水槽332为环形状的储水槽332,储水槽332的底端呈扩口状。挡水环3的外周套设有第二遇水膨胀环32,第二遇水膨胀环32的内周面与挡水环3的周面抵接并固定连接。
43.当浇筑基础承台时,混凝土被浇筑至挡水环3的外周以及挡水环3的顶面。无纺布331对混凝土进行遮挡,防止混凝土被浇筑至接水槽33内堵塞接水槽33。当地下水经过基础承台与挡水环3侧壁之间的缝隙处时,第二遇水膨胀环32吸水填充基础承台与挡水环3之间的缝隙,减少地下水经过基础承台与挡水环3之间的缝隙向地表渗透的情况;当地下水经过
挡水环3的内壁与桩头1的周面之间的缝隙向地表进行渗透时,第一遇水膨胀环12吸水填充桩头1与挡水环3之间的缝隙,减少地下水经过挡水化与桩头1之间的缝隙向地表渗透的情况。
44.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基础承台与桩头接头处防水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当地下水经过桩头1与挡水环3之间的缝隙向地表渗透时,地下水在底面垫层4的下方向地表进行渗透,当地下水经过卡接槽11内后,吸水膨胀片吸收地下水后膨胀,吸水膨胀片膨胀对卡接槽11进行填充,进而能够减少地下水向地表渗透的情况。同时当地下水经过卡接槽11渗透至防水环111的上方后,一部分地下水渗透入桩头1和挡水环3的缝隙之间,此时第一遇水膨胀环12吸水膨胀,对桩头1和挡水环3之间的缝隙进行填充,进而能够减少地下水向地表上渗透的情况;同时,一部分地下水经过防水环111和挡水环3之间的缝隙流动至挡水环3与基础承台之间的缝隙处,此时,第二遇水膨胀环32吸收地下水,第二遇水膨胀环32吸收水后,第二遇水膨胀环32膨胀,进而能够对基础承台和挡水环3之间的缝隙进行填充,进而减少地下水向地表渗透的情况。当地下水渗透至挡水环3的顶面后,地下水进入到接水槽33,然后地下水进入到储水槽332。
45.结合图2和图4,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基础承台与桩头接头处防水结构的施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在桩头1周围铺设基础承台底面垫层4;步骤2:在底面垫层4的顶面开设有与模具2底端适配的的抵接槽41,使得抵接槽41的顶面与底面垫层4的顶面齐平;步骤3:在桩头1的周面开设卡接槽11,卡接槽11与抵接槽41连通,将防水环111靠近桩头1的内周嵌入到卡接槽11内,防水环111的外周向外延伸与底面垫层4的顶面抵接;步骤4:将第一遇水膨胀环12套设在桩头1外周后,将用于浇筑抵接环31和多个挡水环3的模具2套设在第一遇水膨胀环12的外周,模具2底端呈开口状,然后使得模具2的底面与防水环111的顶面抵接;步骤5:在第一遇水膨胀环12外壁与模具2内壁之间浇筑浆料,直至浆料成型,然后拆除模具2;步骤6:在挡水环3的顶面依次开设接水槽33和储水槽332,然后将无纺布331固定连接在接水槽33的开口处;步骤7:在挡水环3的外周套设第二遇水膨胀环32,将第二遇水膨胀环32与挡水环3进行固定连接。
46.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