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生态园林的雨水收集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79626发布日期:2021-04-30 12:57阅读:6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生态园林的雨水收集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生态园林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生态园林的雨水收集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传统的生态园林道路两旁通常设置植草沟,以用于疏导和排放水流。

中国专利cn207685966u公开了一种植草沟结构,其包括沟渠,沟渠内设置有溢流井,沟渠底部铺设雨水转输管道,雨水转输管道连接溢流井底部周侧,沟渠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草皮层、种植土层、中粗砂层、第一土工布层、碎石层、第二土工布层、素土夯实层。

相关技术中的植草沟在使用时,雨水将会汇集在沟渠底部,然后沿着溢流井直接排放至湖泊或者河网中,雨水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造成雨水资源的浪费,有待改进。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造成雨水资源浪费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降低雨水资源的浪费,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生态园林的雨水收集循环系统。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用于生态园林的雨水收集循环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生态园林的雨水收集循环系统,包括沟渠,所述沟渠下方埋设有多个集水箱,每个所述集水箱的上端面均竖直设置有多个延伸至所述沟渠内的渗水井,所述渗水井上设置有井盖,所述井盖上设置有漏水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降雨时,雨水沿着路面流动并汇集至沟渠内,随后雨水沿着井盖上的漏水孔排放至渗水井内,并最终汇集至集水箱内,实现雨水的有效收集。当需要浇灌园林内的植被时,将井盖打开,然后利用水泵和水管将集水箱内的雨水进行抽吸和排放,即可利用雨水对植被进行浇灌。因此通过设置带有集水功能的沟渠,实现雨水的排放和收集,同时实现雨水的循环再利用,充分的利用了雨水资源,从而降低雨水资源的浪费。

可选的,所述渗水井内水平设置有滑动杆,所述滑动杆竖直滑动连接于所述渗水井的内壁,所述滑动杆上设置有用于嵌入所述漏水孔内的堵头,并且所述滑动杆的两端与所述渗水井的下端侧壁之间设置有轻质弹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降雨时,雨水沿着漏水孔进行排放,此时雨水的重力和冲击力对堵头施加向下的作用力,并控制堵头以及滑动杆向下滑移,同时压动轻质弹簧压缩,以实现漏水孔的自动开启控制。当降雨结束后,轻质弹簧伸长并控制滑动杆以及堵头自动向上运动,实现漏水孔的封堵和密封,从而避免集水箱内的雨水蒸发,实现雨水的稳定收集,降低雨水资源的浪费。

可选的,所述沟渠的下方埋设有位于多个所述集水箱下方的排污管,所述集水箱的两端下端侧壁均设置有连通所述排污管的排水管,所述集水箱的两端内壁均竖直滑动连接有用于封堵所述排水管的闸板,并且所述集水箱内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闸板启闭的驱动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强降雨时,雨水高速且大量的排放至集水箱内,此时利用驱动机构控制闸板向上滑动,实现排水管的开启控制,从而使雨水直接沿着排水管排放至污水管内,并排放至湖泊或河网中。当强降雨恢复正常降雨时,利用驱动机构控制闸板向下滑动,实现排水管的关闭控制,并利用集水箱对雨水继续进行稳定收集和储存。因此通过增设排水管和污水管,为雨水提供备选流道,保证强降雨时雨水能够沿着污水管进行排放,避免集水箱内的雨水积满而出现路面积水现象,保证生态园林路面的正常通行。

可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转轴和多个叶轮,所述转轴水平设置于所述集水箱内,且转动连接于所述集水箱的两端内壁,多个所述叶轮间隔固定设置于所述转轴上,且对准所述渗水井,所述转轴的两端均设置有齿轮,所述闸板的上端面竖直设置有与所述齿轮相啮合的齿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强降雨时,雨水冲击叶轮,此时叶轮带动转轴以及齿轮同步旋转,此时即可利用齿轮控制齿条以及闸板向上运动,实现闸板的自动开启。并且当雨水的冲击力越大时,闸板上升的高度越高,从而使排水管开启的程度越大,以保证雨水的快速外排。当降雨恢复正常时,雨水对叶轮的冲击力变小,此时在闸板重力的作用下,自动向下运动并对排水管进行封堵,实现闸板的自动关闭。因此通过设置结构巧妙,并利用雨水的冲击力以及闸板的重力控制闸板自动升降,以实现排水管的自动启闭控制,无需设置额外的驱动源,保证整个系统的自动工作。

可选的,所述漏水孔设置有两个,且分布于所述井盖的两侧,所述渗水井的下端侧壁设置有一对倾斜向下设置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上端对准所述漏水孔,且下端相互靠近,并对准所述叶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雨水沿着漏水孔进行排放时,两股雨水将分别排放至一对导流板上,随后两股雨水一起汇集至叶轮的上方,并为叶轮提供冲击力和充分的动力,以保证强降雨时闸门能够自动且快速的开启,并使集水箱内的雨水可以稳定的沿着备选流道进行排放。

可选的,所述集水箱的上端面竖直设置有固定管,所述固定管的上端延伸至所述沟渠内,所述固定管内竖直滑动连接有抽水管,所述抽水管的下端延伸至所述集水箱内部,且上端设置有密封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利用集水箱内的雨水资源时,将水泵以及水管连接抽水管,随后对集水箱内的雨水进行抽吸。由于雨水静置后会出现分层,因此通过设置竖直滑动连接的抽水管,保证在雨水的抽吸时,可以自由选择不同高度位置雨水的抽吸,即实现不同清澈程度雨水的分别处理和利用,提高了雨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果。

可选的,所述抽水管的下端面与所述集水箱的底壁之间设置有多个弹性杆,所述弹性杆呈圆弧状设置,且中部位置向外鼓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驱动抽水管上下运动时,抽水管将控制弹性杆自动发生形变,此时可以通过感受弹性杆回弹力的大小判断抽水管下端的高度位置,使得雨水的分层抽吸和利用过程更加便捷。

可选的,所述集水箱的上端面竖直设置有安装管,所述安装管的上端延伸至所述沟渠内,所述安装管内竖直设置有安装杆,所述安装杆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管,所述安装杆的下端设置有抵触所述集水箱底壁的清刷板,且上端设置有位于所述安装管外部的手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雨水汇集在集水箱内时,雨水中的泥沙将会沉积在集水箱的底壁,此时在抽吸最下层的浑浊雨水时,控制手轮带动安装杆旋转,利用安装杆带动清刷板同步运动,实现集水箱底壁泥沙的刮刷,以保证泥沙能够和雨水充分混合并一同进行抽吸,实现泥沙的自动清理,以保证集水箱的整洁和长期使用。

可选的,所述清刷板包括一对交叉设置的清理板,所述清理板的两侧下端面均设置有一排清洁刷,两排所述清洁刷呈倾斜设置,并且位于两侧的所述清洁刷的上端相互靠近且下端相互远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清刷板工作时,清理板带动清洁刷同步运动,此时通过设置上端相互靠近且下端相互远离的清洁刷,对集水箱底壁的泥沙施加一定的铲除力,并将泥沙尽可能的进行清刷和抽吸,降低集水箱内泥沙的残余量,保证集水箱的整洁和长期使用。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通过设置带有集水功能的沟渠,实现雨水的排放和收集,同时实现雨水的循环再利用,充分的利用了雨水资源,从而降低雨水资源的浪费;

通过利用降雨控制井盖上的漏水孔自动启闭,避免降雨结束后集水箱内的雨水蒸发,从而实现雨水的稳定收集,降低雨水资源的浪费;

通过增设排水管和污水管,为雨水提供备选流道,保证强降雨时雨水能够沿着污水管进行排放,避免集水箱内的雨水积满而出现路面积水现象,保证生态园林路面的正常通行;

通过设置结构巧妙,并利用雨水的冲击力以及闸板的重力控制闸板自动升降,以实现排水管的自动启闭控制,无需设置额外的驱动源,保证整个系统的自动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集水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渗水井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清刷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沟渠;2、集水箱;21、排水管;22、闸板;23、齿条;3、渗水井;31、滑动杆;32、堵头;33、挡环;34、轻质弹簧;35、导流板;4、井盖;41、漏水孔;5、固定管;51、抽水管;52、弹性杆;53、密封盖;6、安装管;61、安装杆;62、手轮;63、清刷板;64、清理板;65、清洁刷;7、排污管;8、驱动机构;81、转轴;82、叶轮;83、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用于生态园林的雨水收集循环系统。参照图1、图2,该雨水收集循环系统包括沟渠1和多个集水箱2,多个集水箱2埋设于沟渠1的下方,并且多个集水箱2沿着沟渠1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参照图1、图2,每个集水箱2的上端面均固定连接有渗水井3,渗水井3呈竖直布设且延伸至沟渠1内的低洼位置处。渗水井3上可拆卸连接有井盖4,井盖4上开设有两个漏水孔41,并且两个漏水孔41分布于井盖4的两侧外边缘位置处,已实现雨水的导流和排放。

参照图2、图3,渗水井3内水平布设有轻质的滑动杆31,滑动杆31位于一对漏水孔41的下方,并且滑动杆31的两端竖直滑动连接于渗水井3的内壁。滑动杆31的上端面固定有一对堵头32,一对堵头32分布于滑动杆31的两端,且用于嵌入漏水孔41内,已实现漏水孔41的封堵。

参照图3,渗水井3的中部内壁固定连接有一圈挡环33,挡环33位于滑动杆31的下方,滑动杆31的两端下端面与挡环33的上端面之间固定连接有轻质弹簧34,以用于控制堵头32嵌入漏水孔41内。

参照图1、图2,集水箱2的上端面竖直固定连接有固定管5,固定管5的上端延伸至沟渠1内,并且固定管5位置集水箱2的其中一端。固定管5内竖直滑动连接有抽水管51,抽水管51的下端延伸至集水箱2内部。

参照图1、图2,抽水管51的下端面与集水箱2的底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弹性杆52,多个弹性杆52沿着抽水管51的周向方向均匀分布。其中多个弹性杆52呈圆弧状布设,且中部位置向外鼓起,因此在调整抽水管51位置时,可以通过感受弹性杆52回弹力的大小能够判断抽水管51下端的位置。

参照图1、图2,抽水管51的上端延伸至固定管5的外部,抽水管51的上端呈弯折状布设,并且抽水管51位于固定管5外部的上端扣设有密封盖53,以用于实现抽水管51的封堵。

参照图1、图2,由于雨水静置后会出现分层现象,因此当抽吸集水箱2内的雨水时,可以控制抽水管51缓慢的向下运动,使抽水管51最先抽取上层的上清液。然后再依次抽吸集水箱2内浑浊程度不同的雨水,并将不同浑浊程度的雨水应用于不同的环境中。

参照图1、图2,集水箱2的上端面竖直固定连接有多个安装管6,多个安装管6分布于相邻两个渗水井3之间,并且安装管6的上端延伸至沟渠1内。安装管6内竖直布设有安装杆61,安装杆61与安装管6转动连接。安装杆61的上端延伸至安装管6的外部,并且安装杆61位于安装管6外部的上端外壁固定有手轮62。

参照图2,安装杆61的下端延伸至集水箱2的内部,安装杆61位于集水箱2内部的下端固定有清刷板63,清刷板63抵触集水箱2的底壁,以用于将集水箱2底壁的泥沙搅起,实现最下层泥沙与雨水的同步抽吸。

参照图2、图4,清刷板63包括一对清理板64,一对清理板64相互交叉布设,并且一对清理板64的相交位置与安装杆61的下端相固定。每个清理板64的下端面均固定有两排沿其长度方向布设的清洁刷65,每个清理板64上的两排清洁刷65分布于清理板64的两侧,其中两排清洁刷65的上端相互靠近且下端相互远离,以使清洁刷65具备铲除能力,增大对泥沙的刮刷能力。

参照图1、图2,沟渠1的下方埋设有连通河网的排污管7,排污管7沿着沟渠1的长度方向布设,且位于多个集水箱2的下方。其中每个集水箱2的两端下端侧壁均固定有排水管21,排水管21固定连接于排污管7且与排污管7相连通。

参照图2,集水箱2的两端内壁均布设有闸板22,闸板22竖直滑动连接于集水箱2的内壁,且用于封堵排水管21,以用于控制集水箱2内的雨水排放,并且集水箱2内布设有控制闸板22启闭的驱动机构8。

参照图2,驱动机构8包括转轴81和多个叶轮82,转轴81水平布设于集水箱2内,转轴81的两端与集水箱2的两端内壁转动连接,并且转轴81位于集水箱2的中部位置处。

参照图2,多个叶轮82间隔分布在转轴81上,多个叶轮82与转轴81相固定,其中叶轮82的数量与渗水井3的数量相同,且对准渗水井3。其中转轴81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齿轮83,闸板22的上端面竖直固定连接有齿条23,齿轮83与齿条23相互啮合,已实现闸板22的升降控制。

参照图2、图3,渗水井3的下端侧壁固定连接有一对导流板35,一对导流板35位于滑动杆31的下方,并且一对导流板35的截面呈圆弧状布设。其中一对导流板35呈倾斜向下状布设,导流板35的上端对准漏水孔41,且下端相互靠近,并同时对准叶轮82,以用于控制雨水直接冲击叶轮82。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用于生态园林的雨水收集循环系统的实施原理为:当正常降雨时,雨水沿着路面流动并汇集至沟渠1内。随这沟渠1内雨水的逐渐蓄积,雨水自身的重力将会自动将漏水孔41内的堵头32冲开,并控制堵头32以及滑动杆31向下滑移。使得雨水能够沿着井盖4上的漏水孔41以及渗水井3排放至集水箱2内,实现雨水的有效收集。

当强降雨时,一旦集水箱2内的空间无法满足雨水的收集,雨水将会蓄积在路面上,影响行人或者车辆的通行。因此当强降雨时,雨水沿着漏水孔41进行排放,随后再导流板35的导向作用下,使雨水直接冲击叶轮82。随后叶轮82带动转轴81以及齿轮83同步旋转,此时利用齿轮83控制齿条23以及闸板22向上运动,实现闸板22的自动开启。当闸板22开启后,雨水直接沿着排水管21排放至污水管内,随后临时排放至湖泊或河网中。

当降雨恢复正常时,雨水对叶轮82的冲击力变小,并无法冲击叶轮82旋转,此时在闸板22重力的作用下,闸板22自动向下运动并对排水管21进行封堵,从而实现闸板22的自动关闭。此时雨水继续流动至集水箱2内,实现雨水的继续收集和储存。

当降雨结束时,没有雨水继续沿着漏水孔41箱内流动,此时轻质弹簧34伸长并控制滑动杆31以及堵头32自动向上运动,直至堵头32嵌入漏水孔41内时,实现漏水孔41的封堵和密封,从而避免集水箱2内的雨水蒸发。

当需要实用集水箱2内的雨水时,将水泵以及水管连接抽水管51,然后控制抽水管51由上往下缓慢的运动,实现集水箱2内不同浑浊程度雨水的分别抽吸和连续抽吸。随后即可根据抽吸的雨水的清澈程度对雨水进行分别利用。

当抽吸最下层的浑浊雨水时,控制手轮62带动安装杆61旋转,利用安装杆61带动清刷板63同步运动,此时利用清刷板63上的清洁刷65对集水箱2底壁的泥沙进行刮刷,并使泥沙与雨水混合在一起,实现泥沙和雨水的同步抽吸,以实现泥沙的自动清理以及全部雨水的抽吸。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