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利工程建设中堤防溃口快速封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10533发布日期:2020-12-08 13:46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利工程建设中堤防溃口快速封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洪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利工程建设中堤防溃口快速封堵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堤防发生溃口险情,特别是在长江流域更为常见的河道堤防溃口,必须采取快速有效的抢险加固措施,如在溃口初期几小时,通过抛填堵口材料,如预制块体、沉箱等及时封堵溃口段,防止溃口进一步扩大;而后对堤防进行科学的溃口监测并补强加固。

在前期的溃口段封堵在整个抢险过程中意义重大,封堵的安全高效,可控制险情的进一步发展,保障平安度汛,最为常见的手段是在溃口处抛填封堵材料,达到抢筑裹头、减小冲刷,避免溃口扩大的目的,现在在进行缺口封堵时,经常石头等其他较大的物块放到一个盛放装置的内部,再将盛放装置放置到缺口处,以达到阻水的目的,但是现在使用的抗洪装置,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具有以下缺点:

所用的抗洪装置体积较大不宜携带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抗洪救灾的速度,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利工程建设中堤防溃口快速封堵装置,通过在底板的上面开设四个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并分别在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内部螺纹连接侧板部件和挡板部件,其中侧板部件和挡板部件通过活动件分别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进行螺纹连接,且在侧板部件和挡板部件的顶端螺纹连接有顶板,达到了整个装置便于拆卸和携带的目的,同时在底板底面的两侧固定连接有若干固定件,其中若干固定件的形状均为梯形状,使用时,将若干固定件插入泥土里,以达到固定整个装置的目的,另一方面,梯形的固定件能够防止对人体造成意外伤害,使整个装置符合安全使用要求,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水利工程建设中堤防溃口快速封堵装置,包括底板和顶板,所述底板外表面底端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若干固定件,所述底板外表面顶端的四角均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底板靠近第一安装孔外表面顶端的四角均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内部设置有侧板部件,所述侧板部件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一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板外表面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柱,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柱外表面的两端均设置有活动件,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内部设置有挡板部件,所述挡板部件包括第二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板外表面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柱,两个所述第二固定柱外表面的两端均设置有活动件,所述顶板外表面底端的四角均开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顶板靠近第三安装孔外表面的底端开设有第四安装孔。

可选的,若干所述固定件的高度均相等,若干所述固定件的形状均为梯形。

可选的,四个所述第一安装孔和四个第二安装孔的直径均相等,四个所述第一安装孔和四个第二安装孔的内部均设置有螺纹。

可选的,所述侧板部件的长度与第一安装孔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挡板部件的长度与第二安装孔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侧板部件和挡板部件均有两个,所述侧板部件的高度与挡板部件的高度相等。

可选的,所述活动件分别与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转动连接,若干所述活动件的外表面均设置有螺纹。

可选的,所述顶板的尺寸与底板的尺寸相等,所述顶板的形状与底板的形状相同。

可选的,所述第三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的直径与第一安装孔的直径均相等,所述第三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的位置分别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位置相对应。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利工程建设中堤防溃口快速封堵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水利工程建设中堤防溃口快速封堵装置,通过在底板的上面开设四个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并分别在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内部螺纹连接侧板部件和挡板部件,其中侧板部件和挡板部件通过活动件分别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进行螺纹连接,且在侧板部件和挡板部件的顶端螺纹连接有顶板,达到了整个装置便于拆卸和携带的目的,从而解决了抗洪装置体积较大不易携带和使用的问题。

2、该水利工程建设中堤防溃口快速封堵装置,通过在底板底面的两侧固定连接有若干固定件,其中若干固定件的形状均为梯形状,使用时,将若干固定件插入泥土里,以达到固定整个装置的目的,在进行若干固定件的固定连接时,保证若干固定件的整体强度和连接处的强度足够,以达到不会有意外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梯形的固定件能够防止对人体造成意外伤害,使整个装置符合安全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侧板部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顶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板、2-侧板部件、201-第一固定板、202-第一固定柱、3-顶板、4-挡板部件、401-第二固定板、402-第二固定柱、5-固定件、6-第一安装孔、7-第二安装孔、8-第四安装孔、9-第三安装孔、10-活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水利工程建设中堤防溃口快速封堵装置,包括底板1和顶板3,底板1外表面底端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若干固定件5,底板1外表面顶端的四角均开设有第一安装孔6,底板1靠近第一安装孔6外表面顶端的四角均开设有第二安装孔7,第一安装孔6的内部设置有侧板部件2,侧板部件2包括第一固定板201和第一固定柱202,第一固定板201外表面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柱202,两个第一固定柱202外表面的两端均设置有活动件10,第二安装孔7的内部设置有挡板部件4,挡板部件4包括第二固定板401和第二固定柱402,第二固定板401外表面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柱402,两个第二固定柱402外表面的两端均设置有活动件10,顶板3外表面底端的四角均开设有第三安装孔9,顶板3靠近第三安装孔9外表面的底端开设有第四安装孔8。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

若干固定件5的高度均相等,若干固定件5的形状均为梯形,使用时,将若干固定件5插入泥土里,以达到固定整个装置的目的,在进行若干固定件5的固定连接时,保证若干固定件5的整体强度和连接处的强度足够,以达到不会有意外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梯形的固定件5能够防止对人体造成意外伤害,使整个装置符合安全使用要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

四个第一安装孔6和四个第二安装孔7的直径均相等,四个第一安装孔6和四个第二安装孔7的内部均设置有螺纹,相同直径的第一安装孔6和第二安装孔7能够达到便于侧板部件2和挡板部件4固定安装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整个装置的组装速度,为抗洪救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降低了人们的损失。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

侧板部件2的长度与第一安装孔6之间的距离相等,挡板部件4的长度与第二安装孔7之间的距离相等,侧板部件2和挡板部件4均有两个,侧板部件2的高度与挡板部件4的高度相等,使侧板部件2和挡板部件4能够组成一个盛放空间,以便于在空间内部放置碎石、砖头等物体,同时相同高度的侧板部件2和挡板部件4能够达到便于顶板3的安装,保证整个装置能够被顺利组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

活动件10分别与第一固定柱202和第二固定柱402转动连接,若干活动件10的外表面均设置有螺纹,外部设置螺纹的活动件10能够达到分别与第一安装孔6、第二安装孔7、第三安装孔9和第四安装孔8的螺纹连接的目的,便于前期安装和后期拆卸,同时活动件10能够在第一固定柱202和第二固定柱402的外表面自由活动,以达到能够将活动件10拧进安装孔的目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

顶板3的尺寸与底板1的尺寸相等,顶板3的形状与底板1的形状相同,使整个装置在组装完成之后,能够有较好的整体性,同时整个装置具有尺寸统一的效果,以达到便于多个装置可以叠加放置配合使用的目的,配合使用的装置,可以有效的对缺口进行封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个装置的实用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

第三安装孔9和第四安装孔8的直径与第一安装孔6的直径均相等,第三安装孔9和第四安装孔8的位置分别与第一安装孔6和第二安装孔7的位置相对应,使顶板3能够分别与侧板部件2和顶板部件4固定连接,以达到封闭整个装置上部空间的目的,同时顶板3的存在,还能达到稳定整个装置结构的目的,减少整个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晃动。

综上所述,该水利工程建设中堤防溃口快速封堵装置,使用时,通过在底板1的上面开设四个第一安装孔6和第二安装孔7,并分别在第一安装孔6和第二安装孔7的内部螺纹连接侧板部件2和挡板部件4,其中侧板部件2和挡板部件4通过活动件10分别与第一安装孔6和第二安装孔7进行螺纹连接,且在侧板部件2和挡板部件4的顶端螺纹连接有顶板3,达到了整个装置便于拆卸和携带的目的,从而解决了抗洪装置体积较大不易携带和使用的问题,通过在底板1底面的两侧固定连接有若干固定件5,其中若干固定件5的形状均为梯形状,使用时,将若干固定件5插入泥土里,以达到固定整个装置的目的,在进行若干固定件5的固定连接时,保证若干固定件5的整体强度和连接处的强度足够,以达到不会有意外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梯形的固定件5能够防止对人体造成意外伤害,使整个装置符合安全使用要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