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区管沟出入口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46556发布日期:2021-01-26 16:13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区管沟出入口结构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区管沟出入口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用于敷设管道的槽沟称管沟,管沟一般有三种:可通行管沟、不通行管沟、半通行管沟。无论哪种管沟,都会配有管沟出入口,即管沟在室内和室外的节点。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管沟出入口常常会成为薄弱节点,因为遇水沉陷对管沟结构造成破坏,影响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区管沟出入口结构,该结构通过过梁加固管沟出入口节点的横向荷载能力,同时室内管沟和室外管沟相对分离,通过预留沉降空隙可减少竖向位移破坏影响,且结构简单,施工方便。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区管沟出入口结构,包括有素混凝土垫层、外墙、管沟壁、过梁、散水;所述素混凝土垫层中部底面修筑有混凝土基础,该混凝土基础为矩形通长结构,混凝土基础顶面修筑有外墙;所述外墙为钢筋混凝土墙体结构,该外墙两侧分别为室内和室外,外墙底部设置有一个矩形通孔,且外墙向室外一侧修筑有管沟壁;所述管沟壁为中空矩形钢筋混凝土管道结构,该管沟壁中部设置有变形缝,管沟壁顶面修筑有沟盖,且沟盖顶面贴合于外墙修筑有120-150mm的凸起堵空结构;所述外墙向室内一侧修筑有室内管沟,该室内管沟通过外墙的通孔与管沟壁形成的室外管沟连通;所述外墙的通孔顶面与管沟壁的沟盖顶面之间设置有200-300mm的预留沉降间隙,该预留沉降间隙顶面的外墙处修筑有过梁,过梁为钢筋混凝土横梁结构,过梁两端埋入外墙通孔两侧的墙体内;所述管沟壁的沟盖顶面填充有填土层,填土层顶面贴合于外墙墙面修筑有散水,该散水为顶面倾斜向室外地面的混凝土结构。
[0005]
作为优选,所述管沟壁中部变形缝缝宽为10-20mm,内填充嵌缝密封膏。
[0006]
作为优选,所述散水坡度为2%。
[0007]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结构通过过梁加固管沟出入口节点的横向荷载能力,同时室内管沟和室外管沟相对分离,通过预留沉降空隙可减少竖向位移破坏影响,且结构简单,施工方便。
附图说明
[0008]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0009]
图1为管沟出入口结构示意图,图2为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0]
其中:1为素混凝土垫层,11为混凝土基础,2为外墙,3为管沟壁,31为变形缝,4为过梁,5为散水。
具体实施方式
[0011]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12]
如图所示,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区管沟出入口结构,包括有素混凝土垫层1、外墙2、管沟壁3、过梁4、散水5;所述素混凝土垫层1中部底面修筑有混凝土基础11,该混凝土基础11为矩形通长结构,混凝土基础11顶面修筑有外墙2;所述外墙2为钢筋混凝土墙体结构,该外墙2两侧分别为室内和室外,外墙底部设置有一个矩形通孔,且外墙2向室外一侧修筑有管沟壁3;所述管沟壁3为中空矩形钢筋混凝土管道结构,该管沟壁3中部设置有变形缝31,管沟壁3顶面修筑有沟盖,且沟盖顶面贴合于外墙2修筑有120-150mm的凸起堵空结构;所述外墙2向室内一侧修筑有室内管沟,该室内管沟通过外墙2的通孔与管沟壁3形成的室外管沟连通;所述外墙2的通孔顶面与管沟壁3的沟盖顶面之间设置有200-300mm的预留沉降间隙,该预留沉降间隙顶面的外墙2处修筑有过梁4,过梁4为钢筋混凝土横梁结构,过梁4两端埋入外墙2通孔两侧的墙体内;所述管沟壁3的沟盖顶面填充有填土层,填土层顶面贴合于外墙2墙面修筑有散水5,该散水5为顶面倾斜向室外地面的混凝土结构。
[0013]
具体实施时,所述管沟壁3中部变形缝31缝宽为10-20mm,内填充嵌缝密封膏。
[0014]
具体实施时,所述散水5坡度为2%。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