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除立交桥积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25512发布日期:2021-09-04 10:53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一种消除立交桥积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排水系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消除立交桥积水系统。


背景技术:

2.近年来,交通出行需求和城市能够提供的交通供给之间的失衡愈加突出,使得城市交通系统越来越脆弱,一次极端天气或者突发状况足以造成城市交通系统的瘫痪。每次暴雨,交通状况都经历考验,“逢暴雨必积水”的问题已成为困扰北京的一项顽疾,它不仅严重影响了城市道路交通的正常运行,更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威胁。
[0003]“交通事故,人命关天,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积水看似是自然现象,其实是考量一个政府的城市管理能力,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立交桥客水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桥区积水隐患的重要因素。市委市政府投入专项资金进行下凹式立交桥排水系统改造,建设大型蓄水池,实现了桥区收抽排蓄能力的提升,然而,建设大型蓄水池对地下空间影响较大,且耗资耗时,并非为“治本”方法,如何以较低成本、较好成效解决桥区积水问题,消除雨天安全隐患,应当是政府部门应当做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消除立交桥积水系统,用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建设大型蓄水池对地下空间影响较大,且耗资耗时的问题。
[000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消除立交桥积水系统,包括沟槽一、沟槽二和若干雨水口,所述沟槽一设置在下凹斜坡路面,所述沟槽二设置在下凹式桥区底部水平区域,所述若干雨水口设置在所述下凹斜坡路面侧和下凹式桥区底部水平区域路侧,所述沟槽一和沟槽二与所述若干雨水口连通,所述雨水口连接有排水系统。
[0006]
优选的,所述沟槽一与所述下凹斜坡路面成45度角,设置方向为道路中心线指向路测的雨水口,所述沟槽一连续设置两条。
[0007]
优选的,所述沟槽一的一侧面均布设有若干锯齿,所述锯齿的齿尖到槽底为渐变斜面。
[0008]
优选的,所述沟槽二与下凹式桥区底部水平区域的雨水口垂直设置。
[0009]
优选的,所述沟槽二的两侧面均布设有若干锯齿,所述锯齿的齿尖到槽底为渐变斜面。
[0010]
优选的,所述横截沟包括:
[0011]
排水沟:所述排水沟设置在所述下凹斜坡路面上,所述排水沟采用双u型槽设计;
[0012]
集水槽:所述集水槽设置在所述排水沟的末端,所述集水槽上部设有清扫口,所述集水槽结构为三角状结构;
[0013]
泄水管:所述泄水管与所述集水槽的底部连接,所述泄水管远离所述集水槽的一端与所述下凹斜坡路面侧的雨水口连接。
[0014]
优选的,所述排水系统还包括若干小型蓄水池,所述小型蓄水池内部进水口处设
有去污装置,所述去污装置包括:
[0015]
箱体:所述箱体由立板一、立板二、立板三和立板四依次连接围成,所述立板二上端固定设有合页,所述立板二前后端贯穿设有进水孔,所述进水孔与所述小型蓄水池的进水口相连,所述合页远离所述立板二的一端与翻盖板固定连接;所述翻盖板靠近所述立板四一侧设有把手,所述立板一和立板三内部设有螺杆,所述立板一和立板三内侧端设有滑槽;
[0016]
去污板:所述去污板设置在所述立板一和立板三之间,所述去污板穿过所述滑槽与所述螺杆螺纹连接,所述去污板表面均布设有若干小孔。
[0017]
优选的,所述小型蓄水池根据地理环境可设置多个,所述小型蓄水池可设置在绿化区域。
[0018]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19]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0]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沟槽一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沟槽一水平结构示意图;
[0022]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沟槽二结构示意图;
[0023]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沟槽二水平结构示意图;
[0024]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坡面沟槽一、沟槽二设置示意图;
[0025]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横截沟平面示意图;
[0026]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横截沟断面示意图;
[0027]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横截沟搭接示意平面图;
[0028]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横截沟搭接示意剖面图;
[0029]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去污装置俯视图;
[0030]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去污装置结构示意图。
[0031]
图中:1、锯齿;2、沟槽一;3、雨水口;4、沟槽二;5、排水沟;6、集水槽;7、泄水沟;8、立板二;9、合页;10、立板一;11、翻盖板;12、把手;13、螺杆;14、去污板;15、箱体;16、立板三;17、立板四;18、滑槽; 19、小型蓄水池;20、进水孔;21、下凹斜坡路面;22、下凹式桥区底部水平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33]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
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4]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实施例
[0035]
实施例1
[0036]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消除立交桥积水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沟槽一2、沟槽二4和若干雨水口3,所述沟槽一2设置在下凹斜坡路面21,所述沟槽二 4设置在下凹式桥区底部水平区域22,所述若干雨水口3设置在所述下凹斜坡路面21侧和下凹式桥区底部水平区域22路侧,所述沟槽一2和沟槽二4与所述若干雨水口3连通,所述雨水口3连接有排水系统(排水系统可为现有地下排水系统)。
[0037]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
[0038]
在下凹斜坡路面21设置沟槽一2,尽可能地将高处雨水排入下凹斜坡路面 21侧的雨水口3,在下凹式桥区底部水平区域22设置沟槽二4,将流入桥区底部的雨水排入下凹式桥区底部水平区域22路侧的雨水口3,将与下凹斜坡路面 21侧和下凹式桥区底部水平区域22路侧高度相同的雨水口3进行改造,降低雨水口3的高度,合理的建设小型蓄水池19,将流入雨水口3中的部分雨水排入小型蓄水池19中。
[0039]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0040]
通过设置沟槽一2使得一部分高处雨水流入雨水口3,使得大部分雨水在沿斜坡向桥区最低处汇集的过程中就被排出,减缓了桥区底部的排水压力,通过设置沟槽二4使得流入桥区底部的雨水通过雨水口3排出,避免在桥区底部造成积水,对交通出行造成安全隐患,由于道路内侧受日常机动车碾压,道路发生沉降,反而使得内侧比外侧更低,雨水无法流到外侧雨水口3处,通过降低雨水口3的高度,可便于雨水相对集中,使沟槽一2集水效果更为突出,防止由于雨水口3高度过高使得沟槽一2中的水无法流入雨水口3,从而全部流入桥区底部,合理的设置多个小型蓄水池19,使得部分雨水流入小型蓄水池 19中,减小低洼区的排水系统排水压力,也解决了小型蓄水池19对地下空间影响较大,且耗资耗时的技术问题,整个设计工程量较小,施工简便,造价较低,便于实施。
[0041]
实施例2
[0042]
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2

图3所述,所述沟槽一2与所述下凹斜坡路面21成45度角,设置方向为道路中心线指向路侧的雨水口3,所述沟槽一2连续设置两条。
[0043]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0044]
倾斜设置两条沟槽一2,车辆驶过沟槽一2瞬时只有一个车轮碾过沟槽,有利于减少汽车的颠簸感,使得在雨量较大时,雨水无法完全涌入第一道沟槽一2时,经第一道沟槽一2缓冲之后,排入第二道沟槽一2,继而排入雨水口 3,减缓了桥区底部的排水压力,避免在桥区底部造成积水,影响交通安全。
[0045]
实施例3
[0046]
在上述实施例2的基础上,如图2

图3所述,所述沟槽一2的一侧面均布设有若干锯齿1,所述锯齿1的齿尖到槽底为渐变斜面。
[0047]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0048]
在沟槽一2的一侧面设置锯齿1可以减轻车辆轮胎对沟槽一的压力,增加沟槽一2稳定性,又增加了集水的效果,而且便于清扫车的清扫装置对沟槽一进行清扫,锯齿形设计
使得车轮碾过沟槽一2时,沟沿的受力不均匀,可减小轮胎对沟沿的压力,防止沟槽一2受破坏。
[0049]
实施例4
[0050]
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4

图5所述,所述沟槽二4与所述下凹式桥区底部水平区域22的雨水口3垂直设置。
[0051]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0052]
沟槽二4垂直设置便于较平坦路面的两侧集水。
[0053]
实施例5
[0054]
在上述实施例4的基础上,如图4

图5所述,所述沟槽二4的两侧面均布设有若干锯齿1,所述锯齿1的齿尖到槽底为渐变斜面。
[0055]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0056]
在沟槽二4两侧面均布设置若干锯齿1,构成鱼刺形状,增加了沟槽二4 稳定性,又增加了集水的效果,而且便于清扫,锯齿形设计使得车轮碾过沟槽二4时,沟沿的受力不均匀,可减小轮胎对沟沿的压力,防止沟槽二4受破坏。
[0057]
实施例6
[0058]
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6

图7所述:还包括横截沟,所述横截沟设置在斜坡路面上,所述横截沟包括:
[0059]
排水沟5:所述排水沟5设置在所述下凹斜坡路面21上,所述排水沟5 采用双u型槽设计;
[0060]
集水槽6:所述集水槽6设置在所述排水沟5的末端,所述集水槽6上部设有清扫口,所述集水槽6结构为三角状结构;
[0061]
泄水管7:所述泄水管7与所述集水槽6的底部连接,所述泄水管7远离所述集水槽6的一端与所述下凹斜坡路面21侧的雨水口3连接。
[0062]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0063]
建设横截沟,使得大部分雨水经横截沟排出,缓解该桥区最低点的排水压力,排水沟5采用u型槽设计可以达到足够的过流能力,便于后期清扫,在集水槽6上部设清扫口方便清除淤泥,平时不清除淤泥时用旋盖封堵。
[0064]
实施例7
[0065]
在上述实施例6的基础上,如图8

图9所示,所述横截沟的建设方法包括:
[0066]
步骤a:将排水沟5与集水槽6采用相同的材料无缝焊接到一起,可采用耐腐蚀性较高的ss316不锈钢材料,在排水沟5与机动车接触的部分刻出划痕,排水沟的宽度小于自行车轮胎宽度,排水沟5底部采用锚筋和钢板双面焊接;
[0067]
步骤b:根据道路的坡度来决定横截沟的平面布置角度,对于纵坡<2.5%的道路,选取30
°
为横截沟平面布置角度;对于纵坡≥2.5%的道路,选取45
°
为横截沟平面布置角度。
[0068]
步骤c:在原路面基础上测设横截沟中心线位置,设立中心桩,定出沟槽的边线;
[0069]
步骤d:根据步骤c中定出的边线进行开槽,浇筑横截沟总长整体的混泥土基础,在混泥土凝固前将横截沟成品嵌入混泥土中;
[0070]
步骤e:将泄水管7接入雨水口3的井室墙壁并在接入泄水管7后对雨水口3的井室
墙壁进行修复。
[0071]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0072]
排水沟5和集水槽6材料采用耐腐蚀性较高的ss316不锈钢,提高排水沟 5和集水槽6结构的耐久性和抗变形性能,排水沟5与机动车接触的部分刻出划痕可以增大机动车轮胎与沟槽的摩檫力,确保行车安全,排水沟5的宽度小于自行车轮胎宽度可以减少车辆驶过的颠簸感,减小机动车对沟体的压力,且保证了非机动车的行车安全,选取合适的横截沟平面布置角度可以提高引流效果和经济性,在混泥土凝固前将横截沟成品嵌入混泥土中使沟体结构和混凝土形成协同受力体系,保证了横截沟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0073]
实施例8
[0074]
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10

图11所示,所述排水系统还包括若干小型蓄水池19,所述小型蓄水池19内部进水口处设有去污装置:所述去污装置包括:
[0075]
箱体15:所述箱体15由立板一10、立板二8、立板三16和立板四17依次连接围成,所述立板二8上端固定设有合页9,所述立板二8前后端贯穿设有进水孔20,所述进水孔20与所述小型蓄水池19的进水口相连,所述合页9 远离所述立板二8的一端与翻盖板11固定连接;所述翻盖板11靠近所述立板四17一侧设有把手12,所述立板一10和立板三16内部设有螺杆13,所述立板一10和立板三16内侧端设有滑槽18;
[0076]
去污板14:所述去污板14设置在所述立板一10和立板三16之间,所述去污板14穿过所述滑槽18与所述螺杆13螺纹连接,所述去污板14表面均布设有若干小孔。
[0077]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
[0078]
当雨水流入小型蓄水池19时,首先经过进水孔20进入箱体15内部,去污板14为箱体15的下端面,且去污板14在进水孔20下端,雨水经过去污板 14进入小型蓄水池19中,雨水中带有的垃圾等杂质被去污板14阻碍,无法进入小型蓄水池19,在清理垃圾时打开翻盖板11,转动螺杆13,使得与螺杆13 连接的去污板14向上移动,在清理完毕后改变螺杆13的转向,使去污板14 向下移动。
[0079]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0080]
箱体15起到储存垃圾等杂质的功能,通过设置去污板14可以将雨水携带的垃圾等杂质阻碍在箱体15内部,将垃圾等杂质与雨水分离开,防止雨水和携带的垃圾全部进入小型蓄水池19,使得小型蓄水池19的蓄水能力下降,通过设置螺杆13使得去污板14可以自由升降,使得清理箱体15内部的垃圾等杂质时方便清理,在对小型蓄水池19进行清理维护时减少了清洁工作量。
[0081]
实施例9
[0082]
在上述实施例8的基础上,所述小型蓄水池19根据地理环境可设置多个,所述小型蓄水池19可设置在绿化区域,地面3米以下空间采用渗透式方法。
[0083]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0084]
减少了对道路资源的浪费,在绿化区域进行设置,并且地面3米以下空间可采用渗透式,既不影响绿化植物的生长,又能达到蓄水的效果,缓解排水系统的排水压力。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