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后臭氧池前的提升泵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73372发布日期:2021-11-06 03:00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用于后臭氧池前的提升泵房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水处理构筑物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后臭氧池前的提升泵房。


背景技术:

2.目前,自来水厂的深度处理工艺绝大部分采用后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而且在现有常规处理工艺之后增设臭氧活性炭的情况最为常见。由于受水厂水力高程的限制,常规处理砂滤池后的水进入后臭氧活性炭工艺之前往往需要增加一次水位提升。相关技术中是在后臭氧接触池前设置提升泵房。
3.公开号为cn103046641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提升泵房及后臭氧接触池组合构筑物,提升泵房的下层设有与进水管连接的提升泵房吸水井,提升泵房的上层设有出水汇流渠道,提升泵房上下层之间设置提升泵,出水汇流渠与后臭氧接触池连通,臭氧池与出水井连通,出水井与出水管连接。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上述提升泵房在对水位进行提升的过程中,水直接经过进水管进入吸水井内,水的流态会出现不稳的情况,从而导致提升泵无法稳定的对水体进行提升,影响了水位提升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水的流态不稳,导致提升泵无法稳定的对水体进行提升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后臭氧池前的提升泵房。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后臭氧池前的提升泵房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用于后臭氧池前的提升泵房,包括泵房,所述泵房的底部设有进水总渠、进水分配渠和集水池,所述进水总渠用于与进水管连通,所述进水总渠通过第一过水孔与进水分配渠连通,所述进水分配渠通过第二过水孔与集水池连通;泵房的上部设有出水室,所述出水室上设有用于与臭氧接触池连通的出水口,所述出水室通过提升泵与集水池相连。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待提升的水通过进水管进入到进水总渠中,此时进水总渠对水的冲击力进行缓冲,以降低的水的流动性,接着水通过第一过水孔进入到进水分配渠内,然后再从进水分配渠通过第二过水孔缓慢的进入到集水池内,此时进水总渠和进水分配渠降低了水的流动性,从而使得水位平稳的升高,以达到稳定水的流态的效果,进而便于提升泵对集水池内的水进行提升,提高了水位的提升效率,然后提升泵将集水池内的水提升到出水室内,并通过出水口流入臭氧接触池内,同时提升泵房采用叠池设计,节约了工程占地和投资。
9.可选的,所述进水总渠在第一过水孔与进水管之间设有进水堰。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进入进水总渠以后,进水堰对水进行阻挡,从而进一步减弱水的冲击力,当进水总渠内的水位高度没过进水堰的顶壁时,水从第一过水孔流入到进水分配渠中,进一步提升了水的流态的平稳性,使得水通过第二过水孔缓慢的进入到集
水池内,同时进入进水总渠的水,在进水堰的阻挡作用下,可以进一步对水中的杂质进行沉淀。
11.可选的,所述集水池的底壁上设有围墙,所述围墙的一侧设有开口,所述提升泵位于围墙内。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围墙可以将提升泵与集水池内的水进行分隔,从而减少集水池内水的流动性对提升泵周围水位产生的影响,进而便于提升泵进行稳定的提升,以增加提升泵的输送的饱满度。
13.可选的,所述进水总渠和集水池的上方均设有透气孔。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透气孔可以增加泵房内的空气流动性,从而便于将泵房内的气体及时排出,进而减少泵房内气压过大的情况发生。
15.可选的,所述进水分配渠的底部设有集水坑。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者需要对泵房进行维护时,操作者需要先将泵房内的水排出,此时操作者将潜水泵放置到集水坑内,并且集水坑低于集水池和进水分配渠,从而便于将集水池和进水分配渠的排出,以便于操作者对泵房内部进行维护。
17.可选的,所述出水室包括出水池和出水分配池,所述出水池与出水分配池之间设有出水堰;所述提升泵的出水端与出水池连通,所述出水口与出水分配池连通。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升泵将集水池内的水提升到出水室以后,水位在出水池内逐渐上升,直至水位没过出水堰的顶壁,进入到出水分配池,从而使得水从出水口平稳的流入臭氧接触池内,增加了出水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出水堰对出水室进行分隔,可以减轻提升泵出水端的水压,以便于提升泵能够稳定的工作,提升了提升泵的提升效率。
19.可选的,所述出水堰沿长度方向的一侧设有水位调节件,所述水位调节件包括限流板,泵房的顶壁上穿设有螺纹套筒,所述螺纹套筒内转动连接在泵房的顶壁上,所述螺纹套筒内螺纹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一端延伸至出水室内,并固定于所述限流板上。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者转动螺纹套筒,螺纹套筒驱动螺纹杆做直线运动,使得螺纹杆驱动限流板升高或降低,从而便于操作者对出水堰的高度进行调节,进而便于操作者对出水分配池内的水位高度进行调节,以增加出水分配池内的储水量,同时出水分配池内的水压增加,可以加快出水口的水流速度。
21.可选的,泵房在所述限流板背离出水堰的一侧设有限位板。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流板在移动的过程中,限位板对限流板的移动方向进行限制,对限流板起到了导向的作用,进而增加限流板移动时的稳定性,同时可以增加限流板与出水堰之间的紧密性。
23.可选的,泵房设有两个,且两个泵房对称设置,两个泵房中的所述进水总渠通过第一透水孔连通,两个泵房中的所述出水室通过第二透水孔连通。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两个泵房可以增加水位提升的效率,同时第一透水孔可以增加相邻两个进水总渠之间水的流动性,第二透水孔可以增加两个出水室之间水的流动性,以便于两个泵房提升后的水能够均匀的从出水口流出。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6.1.通过进水总渠和进水分配渠降低了水的流动性,使得水位平稳的升高,以达到稳定水的流态的效果,进而便于提升泵对集水池内的水进行提升,提高了水位的提升效率;
27.2.通过进水堰对水进行阻挡,减弱水了的冲击力,使得水通过第二过水孔缓慢的进入到集水池内,进一步提升了水的流态的平稳性;
28.3.通过透气孔可以增加泵房内的空气流动性,从而便于将泵房内的气体及时排出,进而减少泵房内气压过大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泵房的俯视图。
30.图2是沿图1中a

a线的剖视图。
31.图3是沿图1中b

b线的剖视图。
32.图4是沿图1中c

c线的剖视图。
33.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用于体现水位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1、泵房;11、第一隔墙;12、第二隔墙;13、第三隔墙;14、第一透水孔;15、第二透水孔;16、进水管;17、人孔;18、设备孔;2、进水总渠;21、进水堰;22、第一过水孔;3、进水分配渠;31、第二过水孔;32、集水坑;4、集水池;41、提升泵;42、围墙;43、透气孔;5、出水室;51、出水池;52、出水分配池;521、出水口;53、出水堰;54、隔板;6、水位调节件;61、限流板;62、螺纹套筒;63、螺纹杆;64、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1

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用于后臭氧池前的提升泵房。
37.实施例1
38.参照图1和图2,提升泵房包括泵房1,泵房1内的底部沿长度方向的一端设有第一隔墙11,第一隔墙11与泵房1相邻的侧壁之间形成进水总渠2,进水总渠2与进水管16连通。同时泵房1在第一隔墙11背离进水总渠2的一侧设有第二隔墙12,且第二隔墙12沿泵房1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隔墙12与泵房1远离进水口的侧壁之间形成进水分配渠3,且泵房1在第二隔墙12背离进水分配渠3的一侧形成集水池4。
39.参照图1和图3,第一隔墙11远离进水管16的一端开设有第一过水孔22,第一过水孔22用于连通进水总渠2和进水分配渠3。第二隔墙12沿长度方向开设有两个第二过水孔31,第二过水孔31用于连通进水分配渠3和集水池4。同时泵房1在第一隔墙11背离第二隔墙12的一侧设有进水堰21,且进水堰21位于第一过水孔22与进水管16之间。
40.参照图1和图3,提升泵房在提升水位的过程中,水从进水管16进入到进入进水总渠2,此时进水堰21对水进行阻挡,以减弱水的冲击力,增加水流的平稳度。直至进水总渠2内的水位高度没过进水堰21顶壁时,水通过第一过水孔22进入到进水分配渠3内,然后通过第二过水孔31进入集水池4中。并且通过第二隔墙12的阻隔,可以减少进水分配渠3内水的流态影响集水池4内水的流态的情况发生,以稳定集水池4内水的流态。
41.参照图3和图4,泵房1内在第一隔墙11和第二隔墙12远离泵房1底壁的一端设有第三隔墙13,第三隔墙13与泵房1的顶壁之间形成出水室5,出水室5包括出水池51和出水分配池52,第三隔墙13上设有出水堰53,且出水池51和出水分配池52通过出水堰53隔开。出水分配池52在远离出水池51的一侧开设有两个出水口521,且与臭氧接触池连通。集水池4与出
水池51通过提升泵41连通,且提升泵41沿出水室5的长度方向设有两个。
42.参照图3和图4,操作者启动提升泵41,此时提升泵41可以将集水池4内的水输送至出水池51内。直至出水池51内的水没过出水堰53的顶壁,进入到出水分配池52,最终通过出水口521进入臭氧接触池内,从而实现水位提升的目的。同时集水池4的底壁上设有围墙42,围墙42的一侧设有开口,提升泵41的进水端位于围墙42内,围墙42可以进一步对集水池4内的水进行阻隔。同时可以稳定提升泵41进水端水的流态,以减少两个提升泵41之间水流的干扰。并且出水池51在两个提升泵41之间设有隔板54,进一步稳定提升泵41出水端水的流态,以减少两个提升泵41之间水流的干扰。
43.参照图3和图4,泵房1的顶壁上开设有设备孔18和两个人孔17,设备孔18与出水池51对应,其中一个人孔17通入集水池4,另一个人孔17通入出水室5,以便于操作者对提升泵41或泵房1进行检修和维护。泵房1的底壁上开设有集水坑32,且集水坑32位于进水分配渠3内,并与集水池4连通的人孔17对应。当操作者需要对泵房1时,操作者将潜水泵通过人孔17放入到集水坑32中,集水坑32便于潜水泵抽取泵房1内的水,以便于操作者对泵房1进行维护。同时第二隔墙12与第一隔墙11的顶部均开设有若干透气孔43,透气孔43可以增加泵房1内空气的流动性,以减少泵房1内气压过大的情况发生。
44.参照图1和图3,泵房1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泵房1的进水总渠2通过第一透水孔14连通,两个泵房1的出水分配池52通过第二透水孔15连通,设置两个泵房1可以加快水位提升效率,以便于对水位进行快速提升。同时泵房1采用叠池设计,节约了工程占地和投资,出水口521直接与臭氧接触池连通,使得泵房1与后臭氧接触池组合在一起,省去了两个构筑物的联通管道,设计上更加紧凑合理,节约成本。
45.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在提升水位的过程中,水通过进水管16进入到进水总渠2内,此时进水堰21对水进行阻挡,以减弱水的冲击力。接着水位没过进水堰21的顶壁,并通过第一过水孔22进入到进水分配渠3,再通过第二过水孔31进入到集水池4内。然后提升泵41对集水池4内的水进行输送,使得集水池4的内水进入到出水池51内,直至出水池51内的水没过出水堰53以后,水进入到出水分配池52中,并且通过出水口521进入到臭氧接触池内,以达到提升水位的效果。
46.实施例2
47.参照图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泵房1的顶壁上设有水位调节件6,水位调节件6包括限流板61、螺纹杆63、螺纹套筒62和限位板64。限流板61设置在出水堰53朝向出水池51的一侧,螺纹杆63沿限流板61的长度方向设有两个,且固定于限流板61上。螺纹套筒62穿设并转动连接在泵房1的顶壁上,螺纹杆63螺纹连接在螺纹套筒62内。限位板64设置在限流板61背离出水堰53的一侧,且固定于泵房1上。
48.参照图5,螺纹套筒62远离泵房1的一端设有手柄,以便于操作者对螺纹套筒62进行转动。此时螺纹套筒62驱动螺纹杆63沿竖直方向移动,使得螺纹杆63带动限流板61升高或降低,以达到调高出水堰53高度的效果,实现了调节出水室5内水位高度的目的。从而增加出水分配池52内的储水量,并且使得出水分配池52内的水压增加,可以加快出水口521的水流速度。同时限位板64可以对限流板61的移动方向进行限制,对限流板61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以增加限流板61移动时的稳定性。
4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
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