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善旋流泄洪洞底部流态的洞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95902发布日期:2021-07-09 11:57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善旋流泄洪洞底部流态的洞室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水利水电工程的旋流消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善旋流泄洪洞底部流态的洞室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高堆石坝在施工期间一般采用隧洞导流,故常需要修建大断面的导流隧洞,导流洞的造价往往比较高,如何合理地利用导流洞后期改建为永久性的泄洪洞,达到一洞多用的目的,是降低工程造价及解决枢纽布置困难的一个主流发展方向。在改建为泄洪洞的实践中,采用旋流泄洪技术是比较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其具体消能率高、布置简单等优点。
3.旋流泄洪分为竖井旋流和水平旋流两种,其中竖井旋流是利用旋转水流的离心力,形成空腔,增大洞壁压力和水力摩阻,延长流程,达到防止空蚀和消能的目的。但是,由于旋转水流的离心力及其重力,往往容易在竖井底部形成不规则的流态,不利于导流洞稳定,故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一直是水工界研究的内容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消能差、水流紊乱且施工复杂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改善旋流泄洪洞底部流态的洞室结构,本发明改善了水流流态、提高了消能率且施工便捷。
5.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改善旋流泄洪洞底部流态的洞室结构,包括旋流竖井和导流洞,还包括过渡段、分水板和消力池;所述过渡段设在旋流竖井与导流洞之间;所述的分水板设在过渡段末端;所述的分水板上布置多个过水孔,所述的分水板宽度与导流洞洞宽d相同,分水板高度h1为导流洞洞高的(0.2~0.8)倍;所述的消力池设在旋流竖井底部。
6.所述分水板为钢筋混凝土或钢衬混凝土结构。
7.所述的分水板上所有过水孔的断面面积的和a为:a=(0~1)h1*d,其中,h1为分水板高度,d为导流洞宽度。
8.所述的过渡段包括竖直段、圆弧段和斜坡段,所述的竖直段与斜坡段通过圆弧段连接;所述的竖直段上端与旋流竖井下部连接,所述的斜坡段末端与导流洞连接。
9.所述的竖直段长a1为(1~3)d,圆弧段的弧长为a2,其弧长角度为60
°
~90
°
,圆弧段的圆弧半径r1为(0.5~2)d;斜坡段长a3为(0.1~5)d、斜坡段的坡比为1:n,n取1~20,d为导流洞宽度。
10.所述消力池深度为(0.05~0.5)d,d为导流洞宽度。
11.所述的消力池直径d2小于旋流竖井直径d1。
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提供的旋流泄洪洞底部流态的洞室结构,其过渡段断面较旋流竖井断面突然减小,一方面可以增大旋流竖井底部淹没水深高度,改善水流形态,另一方面可以增大旋
流竖井底部消能率,另外,过渡段断面采用马蹄形,与原有导流洞衔接更简单,使洞室开挖施工更简单。在过渡段末端与原导流洞衔接处增加分水板,使得旋流竖井末端水流流态更规整。
13.以下将结合附图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发明结构纵向剖面图。
15.图2为1

1剖面图。
16.图3为2

2剖面图。
17.图中,附图标记为:1、导流洞;2、旋流竖井;3、消力池;4、过渡段;5、分水板;6、过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18.实施例1:为了克服现有消能差、水流紊乱且施工复杂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改善旋流泄洪洞底部流态的洞室结构,本发明改善了水流流态、提高了消能率且施工便捷。
19.一种改善旋流泄洪洞底部流态的洞室结构,包括旋流竖井2和导流洞1,还包括过渡段4、分水板5和消力池3;所述过渡段4设在旋流竖井2与导流洞1之间;所述的分水板5设在过渡段4末端;所述的分水板5上布置多个过水孔6,所述的分水板5宽度与导流洞1洞宽d相同,分水板5高度h1为导流洞1洞高的0.2~0.8倍;所述的消力池3设在旋流竖井2底部。
20.本发明中导流洞1的一端进行了封堵。在过渡段4末端与原来的导流洞1衔接处增加分水板5,使得旋流竖井2末端水流流态更规整。
21.实施例2:基于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分水板5为钢筋混凝土或钢衬混凝土结构。
22.优选的,所述的分水板5上所有过水孔6的断面面积的和a为:a=0~1h1*d,其中,h1为分水板高度,d为导流洞1宽度。
23.优选的,所述的过渡段4包括竖直段、圆弧段和斜坡段,所述的竖直段与斜坡段通过圆弧段连接;所述的竖直段上端与旋流竖井2下部连接,所述的斜坡段末端与导流洞1连接。
24.优选的,所述的竖直段长a1为1~3d,圆弧段的弧长为a2,其弧长角度为60
°
~90
°
,圆弧段的圆弧半径r1为0.5~2d;斜坡段长a3为0.1~5d、斜坡段的坡比为1:n,n取1~20,d为导流洞1宽度。
25.优选的,所述消力池3深度为0.05~0.5d,d为导流洞1宽度。
26.优选的,所述的消力池3直径d2小于旋流竖井直径d1。
27.本发明中,过渡段4是旋流竖井2与导流洞1的连接段,其体型在竖直向断面为马蹄形形状,其直径与导流洞宽度d相等。过渡段4远离导流洞1侧均是半圆弧,靠近导流洞1侧由竖直段、圆弧段和斜坡段组成,其中竖直段长a1为(1~3)d,圆弧段长a2弧长角度为60
°
~90
°
、半径r1为(0.5~2)d,斜坡段长a3为(0.1~5)d、坡比为1:n,n取1~20。
28.本发明中,过渡段4与旋流竖井2连接处的直径d2小于旋流竖井2的直径d1,这样减小的直径在泄洪时增大了旋流竖井2底部淹没水深高度,改善了水流形态,使得旋流竖井2底部的消能池3更好的进行消能,提高了消能率。本发明中过渡段的底部水平设置,顶部整体呈l状,包括竖直段、圆弧段个斜坡段,其中竖直段长a1优选为2d,圆弧段长a2的弧长角度优选为85
°
,半径r1优选为1.5d;斜坡段长a3优选为3d、坡比优选为1:10。这样过渡段4的断面呈马蹄形,与导流洞1衔接简单,且施工方便。
29.本发明中分水板5上的过水孔6灵活设置,分水板5上全部过水孔6的断面面积的和为a,a=(0~1)h1*d,过水孔6位圆孔。圆孔施工方便,截面面积易计算,圆孔有利于结构安全和水流形态。所述消力池3布置在旋流竖井2最底端,其断面尺寸与过渡段4的竖直段断面尺寸相同,其深度优选为0.25d。
30.本发明提供的旋流泄洪洞底部流态的洞室结构,其过渡段4断面较旋流竖井2断面突然减小,一方面可以增大旋流竖井2底部淹没水深高度,改善水流形态,另一方面可以增大旋流竖井2底部消能率,另外,过渡段4断面采用马蹄形,与原来的导流洞1衔接更简单,使洞室开挖施工更简单。在过渡段4末端与原来的导流洞1衔接处增加分水板5,使得旋流竖井2末端水流流态更规整。
31.以上内容仅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按照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中未详细描述的装置结构及系统方法是均为现有技术,本发明中不再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