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密注浆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860592发布日期:2021-07-13 16:16阅读:9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密注浆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压密注浆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压密注浆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的建设至关重要。我国建筑行业规范对软土地基的定义是指强度低、压缩量较高的软弱土层,多数含有一定的有机物质,如砂质粉土和淤泥质粉质粘土都具有较高的压缩性。因为软土的强度较低,沉降量较大,容易对建筑工程带来很大的危害。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软土地基上构建建筑后,软土地基容易产生沉降,建筑的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本申请提供一种压密注浆施工方法。

本申请提供一种压密注浆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压密注浆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绘制平面布置图,施工前对场地标高进行测量,待标高确定后,开始管桩施打,将管桩施打至设计标高;

步骤二:将注浆管放入管桩内,开始注浆管施打,将注浆管施打至设计标高;

步骤三:按照平面布置图对注浆管进行注浆,注浆时,采用高压注浆机对注浆管进行注浆;

步骤四:完成一个高度的注浆后,上拔注浆管,通过注浆管的锚固组件对地基进行锚固,再次采用高压注浆机对注浆管进行注浆,关闭高压注浆机的阀门,并转入下一孔;

步骤五:按照平面布置图完成所有孔的注浆;

步骤六:注浆完成后,用水泥袋将注浆孔堵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管桩打入地基后,将注浆管放入管桩内,然后将注浆管打入管桩内,注浆开始时,浆液先填充地基内较大的空隙,然后在较大的压力下渗入土体孔隙,随着土体孔隙水压力升高而挤压土体,直至出现剪切裂缝,浆液随之填充裂缝,形成浆脉,使得土体内形成新的网状骨架结构,从而提高软土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可选的,步骤四中,所述管桩开设有若干注浆口,所述锚固组件设置于管桩内,所述管桩开设有若干滑移口,所述锚固组件包括滑动连接于所述滑移口内的滑移块、设置于所述滑移块靠近注浆管一端的外楔形块以及设置于所述注浆管外侧的若干内楔形块,所述内楔形块与外楔形块配合,所述注浆管向上运动时,所述内楔形块通过外楔形块向外推动滑移块,所述滑移块远离外楔形块的一端呈尖锐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注浆管放入管桩后,转动注浆管,使外楔形块和内楔形块处于同一竖直线,上拔注浆管时,注浆管能通过内楔形块和外楔形块向外推动滑移块,使滑移块远离外楔形块的一端伸出管桩外侧,并插入地基的土壤内,以提高地基和管桩之间的连接强度。

可选的,同一高度的若干所述滑移块之间通过弹性绳连接,所述弹性绳套设于管桩外侧,所述滑移块外侧开设有条形槽,所述条形槽侧壁设置有塑性倒刺,所述塑性倒刺远离滑移块的一端朝向外楔形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干的滑移块插入地基内的土壤时,弹性绳被相应的拉伸,当弹性绳具有向内拉动滑移块的趋势时,塑性倒刺远离滑移块的一端能插入地基的土壤中,以提高滑移块与地基之间的连接强度。

可选的,所述外楔形块开设有流通孔,所述流通孔贯穿外楔形块顶面,所述流通孔远离外楔形块的一端贯穿滑移块底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注浆时,浆液能将充满注浆管内部,并沿着流通孔流入地基内的土壤中,以提高对地基的加固效果。

可选的,所述管桩开设有若干倾斜孔,所述倾斜孔与滑移口错位设置,所述倾斜孔贯穿管桩内外两侧,所述倾斜孔靠近注浆管一端的高度高于倾斜孔远离注浆管一端的高度,所述倾斜孔内滑动连接有插杆,所述插杆一端伸入管桩内,所述注浆管下端部设置有与插杆配合的尖端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注浆管向下打入管桩内时,尖端管能向外推动插杆,使插杆远离尖端管的一端伸出管桩外侧,并插入地基的土壤中,进一步提高管桩与地基之间的连接强度。

可选的,步骤一中,所述管桩下端部设置有若干尖锐片,若干的所述尖锐片沿管桩的中心轴线周向排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向下施打管桩时,尖锐片能使管桩更加顺利的插入地基的土壤中。

可选的,所述尖锐片滑动穿设有铁钉,所述铁钉贯穿尖锐片内外两侧,所述铁钉呈倾斜设置,所述铁钉靠近尖锐片一端的高度高于铁钉远离尖锐片一端的高度,所述尖端管与铁钉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注浆管向下打入管桩内时,尖端管能向外推动铁钉,使铁钉远离尖端管的一端伸出管桩外侧,并插入地基的土壤中,进一步提高管桩和地基之间的连接强度。

可选的,相邻两所述尖锐片之间留有缝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向下施打注浆管时,尖端管能往外撑开尖锐片,使尖锐片之间的缝隙变大,使浆液能更加顺利的通过尖锐片之间的缝隙流入地基的土壤中。

可选的,步骤五中,采用隔孔注浆的方式进行注浆,且相邻注浆孔的注浆间隔大于3小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减少相邻两个注浆孔之间产生窜浆的现象。

可选的,步骤四中,单孔注浆结束后,首先关闭注浆管顶端的阀门,再卸高压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减少注浆管内的浆液产生回喷的现象。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将管桩打入地基后,将注浆管放入管桩内,然后将注浆管打入管桩内,注浆开始时,浆液先填充地基内较大的空隙,然后在较大的压力下渗入土体孔隙,随着土体孔隙水压力升高而挤压土体,直至出现剪切裂缝,浆液随之填充裂缝,形成浆脉,使得土体内形成新的网状骨架结构,从而提高软土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2.将注浆管向下打入管桩内时,尖端管能向外推动插杆,使插杆远离尖端管的一端伸出管桩外侧,并插入地基的土壤中,进一步提高管桩与地基之间的连接强度;

3.上拔注浆管时,注浆管能通过内楔形块和外楔形块向外推动滑移块,使滑移块远离外楔形块的一端伸出管桩外侧,并插入地基的土壤内,以提高地基和管桩之间的连接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管桩和注浆管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管桩和锚固组件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滑移块和流通孔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地基;2、注浆孔;3、管桩;4、注浆口;5、尖锐片;6、注浆管;7、尖端管;8、倾斜孔;9、插杆;10、内楔形块;11、铁钉;12、滑移块;13、外楔形块;14、滑移口;15、外斜面;16、内斜面;17、弹性绳;18、条形槽;19、塑性倒刺;20、流通孔;21、水泥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压密注浆施工方法。参照图1,压密注浆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对场地进行勘察,并绘制平面布置图,施工前对场地标高进行测量,注浆孔2定位放线,待标高确定后,在指定位置开设注浆孔2,然后通过采用振动机将管桩3打入相应位置的注浆孔2内,并将管桩3施打至设计标高。

参照图1和图2,管桩3呈中空设置,管桩3上下两端均为开口设置,管桩3开设有若干注浆口4,注浆口4贯穿管桩3内外两侧。为了便于将管桩3打入地基1中,管桩3下端部安装有四个尖锐片5,四个尖锐片5沿管桩3的中心轴线周向排布,尖锐片5远离管桩3的一端呈尖端设置,且四个尖锐片5远离管桩3的一端均相互靠拢。将管桩3打入地基1后,尖锐片5能插入地基1的土壤中。

步骤二:将注浆管6从管桩3上端的开口放入管桩3内,然后开始施打注浆管6,采用振动机将注浆管6施打至设计标高。

参照图1和图3,管桩3和注浆管6均呈圆形设置,管桩3内径大于注浆管6外径,注浆管6呈中空设置,且注浆管6上下两端均为开口设置,此外,注浆管6下端部安装有尖端管7,尖端管7上端部的管外径大于尖端管7下端部的管外径,且尖端管7下端部为开口设置。

为了提高管桩3与地基1之间的连接强度,管桩3开设有若干倾斜孔8,若干的倾斜孔8关于管桩3的中心轴线对称,且若干的倾斜孔8沿管桩3的长度方向线性排布;倾斜孔8贯穿管桩3内外两侧,倾斜孔8呈倾斜设置,倾斜孔8越靠近管桩3内壁,倾斜孔8的竖直高度越高,且倾斜孔8的长度方向与竖直线之间的夹角为75度;倾斜孔8内滑动连接有插杆9,插杆9的长度大于倾斜孔8的长度,且插杆9远离管桩3内侧壁的一端呈尖端设置。此外,尖端管7与插杆9相互配合;进一步的,注浆管6外侧靠近尖端管7的位置安装有两个内楔形块10,两个内楔形块10关于注浆管6的中心轴线对称,内楔形块10与插杆9相互配合,且内楔形块10底面为平面设置。

将管桩3打入地基1后,插杆9远离地基1的一端能伸入管桩3内部,将注浆管6放入管桩3内时,插杆9远离地基1的一端能与尖端管7外侧接触,并相应的转动注浆管6,使内楔形块10与相应的插杆9位于同一竖直线,向下施打注浆管6时,尖端管7能向外撑开插杆9,使插杆9远离尖端管7的一端插入地基1的土壤中;随着继续施打注浆管6,内楔形块10底面能与插杆9远离地基1的一端接触,且在注浆管6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内楔形块10推动插杆9,并继续向外撑开插杆9,使插杆9进一步插入地基1的土壤中,以提高管桩3和地基1之间的连接强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管桩3与地基1之间的连接强度,尖锐片5滑动穿设有铁钉11,铁钉11贯穿尖锐片5内外两侧,铁钉11呈倾斜设置,铁钉11越靠近尖锐片5,铁钉11的竖直高度越高,铁钉11远离尖锐片5的一端呈尖锐设置,且尖端管7与铁钉11配合。此外,相邻两个尖锐片5之间留有长条形的缝隙。

将管桩3打入地基1后,铁钉11靠近尖锐片5的一端伸入若干尖锐片5之间的位置,向下施打注浆管6时,尖端管7外侧能与铁钉11一端接触,且铁钉11随着注浆管6的向下运动而逐渐插入地基1的土壤中,以提高管桩3和地基1之间的连接强度;此外,当铁钉11完全插入地基1后,继续向下施打注浆管6,尖端管7能不断的向外撑开尖锐片5,并扩大尖锐片5之间的缝隙。

步骤三:按照平面布置图对注浆管6进行注浆,采用高压注浆机对注浆管6进行注浆,注浆时,先使高压注浆机与注浆管6上端部连通,然后开启高压注浆机的阀门,并对注浆管6进行注浆。

步骤四:完成一个高度的注浆后,上拔注浆管6,每次上拔高度控制在0.3m至0.4m之间,然后再次采用高压注浆机对注浆管6进行注浆,关闭高压注浆机的阀门并转入下一孔。需要注意的是,单孔注浆结束前,先关闭注浆管6顶端的阀门,然后再卸高压管,如此,可减少注浆管6内的浆液产生回喷的现象。

参照图3,锚固组件设置有若干组,锚固组件对称安装于注浆管6,且锚固组件沿注浆管6的长度方向线性排布。锚固组件包括滑移块12、外楔形块13和内楔形块10,管桩3水平开设有方形的滑移口14,滑移口14与倾斜孔8呈错位设置,且滑移口14贯穿管桩3内外两侧;滑移块12滑动连接于滑移口14内,外楔形块13连接于滑移块12靠近注浆管6的一端。此外,外楔形块13的截面呈三角形,外楔形块13远离滑移块12的一端设置为外斜面15,外斜面15倾斜朝下,且外斜面15与竖直面之间的角度为45度;内楔形块10的截面同样呈三角形,内楔形块10远离注浆管6的一端设置为内斜面16,内斜面16倾斜朝上,内斜面16与竖直面之间的角度同样为45度,且内楔形块10和外楔形块13相互配合。

参照图1和图3,将注浆管6打入地基1后,外楔形块13伸入管桩3内部,上拔注浆管6前,将注浆管6转动90度,使内楔形块10与相应位置的外楔形块13处于同一竖直线上,并使内楔形块10的内斜面16与相应的外楔形块13的外斜面15平行,上拔注浆管6时,内楔形块10能向外推动外楔形块13,使滑移块12远离外楔形块13的一端伸出管桩3外侧,并插入地基1的土壤中,以提高管桩3和地基1之间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的,为提高滑移块12与地基1之间的连接强度,同一高度的两个滑移块12之间通过弹性绳17进行连接,且弹性绳17套设于管桩3外侧;此外,滑移块12外侧远离外楔形块13的位置开设有长条形的条形槽18,条形槽18的长度方向与滑移块12的长度方向平行,条形槽18侧壁连接有塑性倒刺19,塑性倒刺19远离滑移块12的一端朝向外楔形块13,且塑性倒刺19伸出条形槽18外。在本实施例中,塑性倒刺19由塑性材料制成,如低碳钢、铜、铝和塑料等。

当同一高度的两个滑移块12插入地基1内的土壤中时,相应位置的弹性绳17能被拉伸,并使弹性绳17具有向内拉动两个滑移块12的趋势,便于使塑性倒刺19远离滑移块12的一端插入地基1的土壤中,以提高滑移块12与地基1之间的连接强度。

参照图3和图4,优选的,外楔形块13开设有流通孔20,流通孔20贯穿外楔形块13顶面,流通孔20远离外楔形块13的一端贯穿滑移块12底面。对注浆管6进行注浆时,注浆管6内的浆液能沿着流通孔20流入地基1的土壤中。

步骤五:按照平面布置图完成对所有注浆孔2的注浆,为减少相邻两个注浆孔2产生窜浆的现象,注浆采用隔孔注浆的方式进行,在注浆时对相应的注浆孔2进行标注,且相邻两个注浆孔2的注浆间隔不小于3小时。

步骤六:注浆完成后,用水泥袋21将注浆孔2堵实。

参照图1,注浆开始时,浆液先填充地基1内较大的空隙,然后在较大的压力下渗入土体孔隙,随着土体孔隙水压力升高而挤压土体,直至出现剪切裂缝,浆液随之填充裂缝,形成浆脉,使得土体内形成新的网状骨架结构,从而提高软土地基1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