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旧桩下接桩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文档序号:26586516发布日期:2021-09-10 19:25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旧桩下接桩结构,包括承台(1)和旧桩(2),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台(1)截面为方形、矩形或多边形的一种,承台(1)下布设所述旧桩(2),旧桩(2)桩底开设有下桩孔(3),所述下桩孔(3)截面为对称扇形、椭圆形或圆形的一种,下桩孔(3)截面轮廓大于旧桩(2)外缘最小包络轮廓;所述下桩孔(3)内布设有下桩(4),所述下桩(4)与同一承台(1)下的2~4根旧桩(2)相对应,下桩(4)为钢筋笼浇筑混凝土制成的桩结构,所述钢筋笼包括主筋(5)和箍筋,所述箍筋为柔性钢丝线材制成的绳结构,下桩(4)与所述旧桩(2)之间存在重叠高度h1,h1范围为0.5m~1.0m;所述旧桩(2)一侧平行开设有上桩孔(6),所述上桩孔(6)截面为圆形,上桩孔(6)截面轮廓小于下桩孔(3)截面轮廓,上桩孔(6)内布设有上桩(7),所述上桩(7)为灌注桩、预制桩或素桩的一种,上桩(7)与所述下桩(4)之间存在重叠高度h2,h2范围为0.5m~1.0m,所述承台(1)、下桩(4)、上桩(7)和旧桩(2)浇筑为一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旧桩下接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桩(4)与两根所述旧桩(2)相对应,两个所述旧桩(2)之间布设所述下桩(4),所述上桩(7)位于下桩(4)中心位置,所述下桩(4)截面为对称扇形、椭圆形或圆形的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旧桩下接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桩(4)与三根所述旧桩(2)相对应,所述上桩(7)位于下桩(4)中心位置,所述下桩(4)截面为圆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旧桩下接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桩(4)与四根所述旧桩(2)相对应,四根所述旧桩(2)两两一组,同一组中的两根旧桩(2)之间布设所述下桩(4),所述上桩(7)位于下桩(4)中心位置,所述下桩(4)截面为椭圆形或对称扇形;四根所述旧桩(2)之间布设所述下桩(4),下桩截面(4)为圆形。5.一种旧桩下接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旧桩下接桩结构,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收集桩信息和工程地质信息;步骤2:确定旋喷设备类型、旋喷方式和施工参数;步骤3:制作上桩(7)和下桩(4)钢筋笼,下桩(4)钢筋笼制作时去掉架立筋,箍筋改用细钢丝绳代替细钢筋,其他同常规方法,下桩(4)钢筋笼制作完成后,在下桩(4)钢筋笼内侧竖向间隔设置至少两层未充气的笼内气囊(8),笼内气囊(8)与下桩(4)钢筋笼可拆卸连接,下桩(4)钢筋笼外侧、与笼内气囊(8)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未充气的边气囊(9);笼内气囊(8)与边气囊(9)连接各自的通气管(10),然后将下桩(4)钢筋笼沿径向紧密化,采用尼龙搭扣(11)对下桩(4)钢筋笼进行捆绑;步骤4:承台(1)开孔、加固:如有承台(1),则需在承台(1)上开孔,必要时,对承台(1)进行加固;如无承台(1)或已清除承台(1),也需根据安全需要对该范围进行必要的加固;步骤5:造上桩孔(6)和下桩孔(3)的引孔(17):采用常规钻进技术造出上桩孔(6)和下桩孔(3)的引孔(17);步骤6:造下桩孔(3):采用高压旋喷切削成孔技术,从旧桩(2)底向上0.5m~1.0m的高度开始、运用旋喷管(12)造下桩孔(3),旋喷管(12)边旋喷切削土体边缓缓下行,直至设计下桩孔(3)底,然后清除孔底沉渣;步骤7:吊放下桩(4)钢筋笼:通过起吊钢丝绳(13)将处于捆绑紧置状态的下桩(4)钢筋
笼通过上桩孔(6)吊放至下桩孔(3)内;步骤8:下桩(4)钢筋笼的展开与定位:向多层笼内气囊(8)内充气、其逐渐增大,尼龙搭扣(11)解绑,下桩(4)钢筋笼径向向外展开,当下桩(4)钢筋笼展开较充分时再向边气囊(9)内充气至饱满成型;当笼内气囊(8)、钢筋笼、边气囊(9)和与下桩孔(3)壁相互制约达到平衡时,钢筋笼的水平定位成功;步骤9:浇筑下桩(4)混凝土:通过混凝土导管(17)往下桩孔(3)内浇筑混凝土,当混凝土面接近位于最下层的笼内气囊(8)时,卸除起吊钢丝绳(13),释放最下层笼内气囊(8)内的气体,气囊收缩变瘪下坠,通过缓拉通气管(10)将最下层笼内气囊(8)提离至地表;继续浇筑混凝土至接近下一层笼内气囊(8),将其放气后并提离至地表,如此往复,直至将下桩(4)钢筋笼内的笼内气囊(8)全部提离至地表,而后释放边气囊(9)中气体,往边气囊(9)内充填水泥浆,再继续浇筑混凝土至上桩孔(6)底并振捣密实;步骤10:吊放上桩(7)钢筋笼:将上桩(7)钢筋笼吊放到上桩孔(6)中,而后浇筑上桩(7)桩身混凝土,并振捣密实;步骤11:修复承台(1):等上桩(7)混凝土达到要求的强度,凿去上桩(7)顶部的浮浆固化体,清理上桩(7)钢筋笼外露段,并与承台(1)钢筋连接,浇筑混凝土成型,完成承台(1)修复。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旧桩下接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桩信息包括旧桩(2)和上桩(7)以及下桩(4)的桩型、桩数、桩位、桩径、桩长,接桩位置、钢筋笼参数,以及旧桩(2)质量、承台(1)参数等;所述工程地质信息包括岩性及其工程地质性质指标、地下水情况。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旧桩下接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喷类型为单管、双重管、三重管或多重管旋喷,所述旋喷方式为摆喷和旋喷,所述施工参数为水与空气射流压力、转速等。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旧桩下接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桩(4)钢筋笼内侧环向绑扎有多根活动倒钩(14),所述活动倒钩(14)一端向下弯折,所述笼内气囊(8)置于多根所述活动倒钩(14)下方、受到活动倒钩(14)限制;所述下桩(4)钢筋笼上还绑扎有限位短筋(15),所述限位短筋(15)位于活动倒钩(14)上方。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旧桩下接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笼内气囊(8)逐渐增大,活动倒钩(14)不断偏转,直至受到限位短筋(15)的限制后不再偏转;所述边气囊(9)与下桩(4)钢筋笼绑扎。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旧桩下接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上桩(7)钢筋笼下端要求插入到下桩孔(3)口一定深度、与下桩(4)钢筋笼在高程上形成一定的重叠,通常重叠0.5m~1.0m。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旧桩下接桩结构,包括承台和旧桩,所述承台下布设所述旧桩,旧桩桩底开设有下桩孔,所述下桩孔截面为圆形、对称扇形或椭圆形的一种,下桩孔截面轮廓大于旧桩外缘最小包络轮廓;所述下桩孔内布设有下桩,所述下桩与同一承台下的2~4根旧桩相对应,下桩与所述旧桩之间存在重叠;所述旧桩一侧平行开设有上桩孔,所述上桩孔截面轮廓小于下桩孔截面轮廓,上桩孔内布设有上桩,上桩与所述下桩之间存在重叠,所述承台、下桩、上桩和旧桩浇筑为一体。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旧桩下接桩施工方法。本发明通过在旧桩旁植入上桩、旧桩下方植入下桩,使三者浇筑为一体、可增加新旧结构的协同承载能力,可良好服务于旧城改造和建筑物改扩建的施工。建的施工。建的施工。


技术研发人员:邹正盛 刘健 范利丹 邹友峰 王树仁 王新宇 顿志林 任连伟 秦莞臻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南理工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1.05.31
技术公布日:2021/9/9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