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少弃方的红黏土水毁边坡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53136发布日期:2021-11-24 23:17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减少弃方的红黏土水毁边坡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台阶基础以及组合防护结构;所述台阶基础间隔设置于开挖底面的表面,所述开挖底面成型于水毁边坡的滑动面位置,并在该滑动面位置开挖至边坡的原状土层位置;所述台阶基础由浆砌片石砌筑成型,并对应组合防护结构中竖梁的底面位置,贴合所述竖梁的底面并对所述竖梁进行支撑;所述组合防护结构包括组合梁以及反压回填土体结构,所述组合梁包括交错设置的横梁以及竖梁,所述横梁为现浇钢筋砼横梁,所述竖梁为现浇混凝土竖梁,而所述反压回填土体结构包括碎石袋层、土袋层以及植生袋,反压回填土体结构中的碎石袋层以及土袋层依次堆码于竖梁之间的滑动面表面,所述滑动面为开挖掉塌方体后的边坡滑动面,所述碎石袋层成型于所述开挖底面表面;所述土袋层由原边坡滑动之后的松散土装袋后成型,直接堆码于所述碎石袋层表面;所述植生袋则直接成型于所述横梁与所述竖梁隔出的矩形窗格区域的所述土袋层表面;整个反压回填土体结构通过间隔设置的u形锚钉进行锚固,且所述u形锚钉在内侧锚入边坡的原状土层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少弃方的红黏土水毁边坡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少弃方的红黏土水毁边坡防护结构适用于垮塌体发生在中下部的红黏土土质边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少弃方的红黏土水毁边坡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土袋层堆码后的外表面位置与原边坡坡面线平行,并设置于原边坡坡面线向下15~25cm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少弃方的红黏土水毁边坡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梁的截面尺寸不小于60cm
×
60cm,所述竖梁的横向间距为3~5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少弃方的红黏土水毁边坡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的截面尺寸不小于40cm
×
40cm,所述横梁的纵向间距为3~5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少弃方的红黏土水毁边坡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生袋为从市场购置的内装带养分土体以及草灌种子的边坡绿化用植生袋。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少弃方的红黏土水毁边坡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待防护的边坡的坡底设置有挡墙时,在坡底增加钢筋砼横梁。8.一种红黏土水毁边坡的防护加固方法,采用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减少弃方的红黏土水毁边坡防护结构进行实施,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1、在水毁边坡区域根据塌方情况,寻找滑动面位置,然后在边坡被水毁破坏后的滑动面位置按照竖梁的宽度进行开槽挖基,挖基的基础较滑动面位置深入1.0m左右且以台阶形式开挖,获得台阶面;s2、开挖完毕后在台阶面利用浆砌片石砌筑台阶基础;s3、在浆砌片石砌筑的台阶基础表面根据设计尺寸搭设竖梁模板,并完成竖梁的浇筑作业;s4、将竖梁间的松散塌方体沿滑动面开挖至硬路肩,并装入土袋得到土袋层的原料;s5、绑扎钢筋并搭设横梁模板,完成横梁的浇筑作业;s6、在滑动面位置表面依次堆码碎石袋、土袋层,控制土袋层堆码至原边坡坡面线位置下15~25cm位置处,然后在土袋层的表面堆码植生袋;s7、将u形锚钉按照设计间距打入土层以稳定边坡回填土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红黏土水毁边坡的防护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进行竖梁位置开槽挖基操作时采用跳槽开挖的方法,并禁止全坡面同时开挖。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红黏土水毁边坡的防护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进行竖梁位置开槽挖基操作时先采用挖掘机开挖为主、人工开挖为辅的方式开挖,待开挖至滑动界面后,改由人工开挖方式获得台阶面。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少弃方的红黏土水毁边坡防护结构,该防护结构包括台阶基础以及组合防护结构;其台阶基础间隔设置,由浆砌片石砌筑成型,并对应组合防护结构中竖梁的底面位置;所述组合防护结构包括组合梁以及反压回填土体结构,所述组合梁包括交错设置的横梁以及竖梁,其横梁为现浇钢筋砼横梁,竖梁为现浇混凝土竖梁,而反压回填土体结构包括碎石袋层、土袋层以及植生袋,并在整个反压回填土体结构表面通过U形锚钉进行锚固。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红黏土水毁边坡的防护加固方法,该方法基于上述防护结构,能有效对水毁边坡进行二次加固。本发明的防护结构防护结构安全可靠、绿化效果良好,且能有效减少水毁边坡区域的土方外运。运。运。


技术研发人员:巢万里 潘世强 岳铭 毛阿立 刘文劼 陈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02
技术公布日:2021/11/23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