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深基坑内支撑立柱变形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9631272发布日期:2022-04-13 15:59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领域,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深基坑内支撑立柱变形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近些年社会大众对建筑的整体要求越来越高,各种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伴随而来的是拥有多层地下室的深基坑。众所周知,基坑是整个施工阶段安全风险最高、占用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而深基坑一旦出现报警、变形,会对项目工期、成本造成巨大的影响,往往很难通过简单的方式处理,一般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防止基坑继续变形,进而保障基坑安全。
3.现有的技术方案往往针对基坑整体变形,通过堆土反压及调整施工顺序等方式缓解基坑变形,但缺少对内支撑支护时立柱变形的处理方法,深基坑在采取内支撑形式支护时,基坑变形时其钢立柱也会产生变形效应,若对变形立柱处理不当,会导致内支撑局部受力不平衡,进而加剧基坑变形风险,另外,后续内支撑拆除过程中该变形立柱周边范围也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发明一种用于深基坑内支撑立柱变形的施工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深基坑内支撑立柱变形的施工方法。
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深基坑内支撑立柱变形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步骤一:基坑及钢立柱变形趋势分析:
7.根据基坑巡查和监测的情况,基坑北侧的护坡开裂严重,北侧cx6至cx8区域的支撑梁、连系梁与冠梁端部均有贯通裂缝,裂缝的发展趋势由上至下发展,初步分析为拉裂所致,基坑变形的主要原因是基坑北侧以外的场地未做地基处理以及基坑东侧排洪渠的影响,导致北侧和东侧的水土压力较大,对基坑形成由东北向西南的偏压,基坑整体往南侧及西侧偏移,北侧以及东侧的桩身在10m至15m位置形成较大的侧向位移,施工开挖由东往西,和基坑北侧的侧向压力形成协同效应,加之北面土方开挖过快等因素,导致支撑梁受力不均匀而发成变形、下沉及开裂;
8.步骤二:处理措施:
9.a、加强基坑监测:
10.增加监测点位及监测频率,同时要求施工单位进行自行监测,24小时不间断组织人员巡查基坑变形情况;
11.b、坡顶禁止堆载:
12.基坑变形区域道路禁止土方车辆和重型载货车辆通行,基坑四周严重堆载重物,
停止基坑周边一切动荷载作业;
13.c、基坑底排水和加固措施:
14.对于基坑漏水,采用排堵结合施工方案:基坑出现漏水现象迅速用特种止水材料缩小范围,然后埋管引流,再进行注浆封堵,同时在水泥浆中加入适量水玻璃,基坑护坡局部开裂,采用水泥砂浆修补裂缝,对塌陷部位需要先进行石粉填充后再进行修补;
15.d、环梁增加立柱措施:
16.当立柱发生倾斜时,采取增加支撑柱的措施;
17.e、堆土反压:
18.若基坑监测数据显示基坑变形速率进一步加大,采取上述措施均未有效改善基坑变形情况,基坑将有失稳危险,将立即对基坑进行堆载反压:先停止开挖土方,然后通过预留的基坑通道将预留在场地北侧的土回填至坑内,堆载反压4m高,最后通过专家重新进行基坑安全评估,后出具进一步的处置措施,并决定初步堆土反压方案;
19.步骤三:调整施工顺序:
20.尽快完成变形区域相邻底板施工,底板混凝土应浇筑至支护桩边形成支顶,变形较大区域底板最后施工。
21.上述的一种用于深基坑内支撑立柱变形的施工方法中,所述加强基坑监测这一步骤中,在北侧环梁和支撑梁上各增加三个点进行支撑结构水平和竖向的位移监测,每天都形成监测数据,结合第三方监测数据,实时分析基坑变形趋势。
22.上述的一种用于深基坑内支撑立柱变形的施工方法中,所述基坑底排水和加固措施这一步骤中,基坑底部排水沟离支护桩太近,对基坑不利,需要加快施工进度,快速浇筑混凝土垫层。
23.上述的一种用于深基坑内支撑立柱变形的施工方法中,所述基坑底排水和加固措施这一步骤中,支柱桩根部排水沟土质较软,对软土地基采用300mm厚c30混凝土换填,内配φ16@250x250钢筋网片。
24.上述的一种用于深基坑内支撑立柱变形的施工方法中,所述基坑底排水和加固措施这一步骤中,在支护桩和工程桩位置增加一道梁临时平衡基坑底部的侧压力。
25.上述的一种用于深基坑内支撑立柱变形的施工方法中,所述环梁增加立柱措施这一步骤中,基坑监测显示环梁部位水平位移累计值和变化超预警值,考虑到该部位为基坑的薄弱环节,每隔一小时巡视基坑一次,观察环梁及支撑梁的裂缝情况,监测是否有新增裂缝。
26.上述的一种用于深基坑内支撑立柱变形的施工方法中,所述环梁增加立柱措施这一步骤中,措施的具体实施步骤为:以环梁底部的工程桩为支点,用600mm宽、10mm厚的型钢制作简易支撑,顶住环梁。
27.上述的一种用于深基坑内支撑立柱变形的施工方法中,所述调整施工顺序这一步骤中,变形较大的区域内的基坑需要基坑支护工程设计单位出具坑中坑支护图纸后再行施工,同时需要等待基坑变形稳定后进行快速施工。
28.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29.1、本发明通过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可有效避免基坑坍塌,为项目整体安全、进度、成本目标保驾护航;
30.2、本发明通过前期趋势分析,加快垫层浇筑及对钢立柱进行加固,可有效加强基坑整体稳定性,防止基坑继续变形;
31.3、本发明通过提出了钢立柱加固的方法,对后续项目施工起到借鉴指引的作用;
32.4、本发明通过对内支撑钢立柱变形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同时视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做到对项目的精细化管控,有效节省项目整体成本及工期。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4.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深基坑内支撑立柱变形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5.步骤一:基坑及钢立柱变形趋势分析:
36.根据基坑巡查和监测的情况,基坑北侧的护坡开裂严重,北侧cx6至cx8区域的支撑梁、连系梁与冠梁端部均有贯通裂缝,裂缝的发展趋势由上至下发展,初步分析为拉裂所致,基坑变形的主要原因是基坑北侧以外的场地未做地基处理以及基坑东侧排洪渠的影响,导致北侧和东侧的水土压力较大,对基坑形成由东北向西南的偏压,基坑整体往南侧及西侧偏移,北侧以及东侧的桩身在10m至15m位置形成较大的侧向位移,施工开挖由东往西,和基坑北侧的侧向压力形成协同效应,加之北面土方开挖过快等因素,导致支撑梁受力不均匀而发成变形、下沉及开裂;
37.步骤二:处理措施:
38.a、加强基坑监测:
39.增加监测点位及监测频率,同时要求施工单位进行自行监测,24小时不间断组织人员巡查基坑变形情况,其中,在北侧环梁和支撑梁上各增加三个点进行支撑结构水平和竖向的位移监测,每天都形成监测数据,结合第三方监测数据,实时分析基坑变形趋势;
40.b、坡顶禁止堆载:
41.基坑变形区域道路禁止土方车辆和重型载货车辆通行,基坑四周严重堆载重物,停止基坑周边一切动荷载作业;
42.c、基坑底排水和加固措施:
43.对于基坑漏水,采用排堵结合施工方案:基坑出现漏水现象迅速用特种止水材料缩小范围,然后埋管引流,再进行注浆封堵,同时在水泥浆中加入适量水玻璃,基坑护坡局部开裂,采用水泥砂浆修补裂缝,对塌陷部位需要先进行石粉填充后再进行修补,其中,基坑底部排水沟离支护桩太近,对基坑不利,需要加快施工进度,快速浇筑混凝土垫层,支柱桩根部排水沟土质较软,对软土地基采用300mm厚c30混凝土换填,内配φ16@250x250钢筋网片,在支护桩和工程桩位置增加一道梁临时平衡基坑底部的侧压力;
44.d、环梁增加立柱措施:
45.当立柱发生倾斜时,采取增加支撑柱的措施,基坑监测显示环梁部位水平位移累计值和变化超预警值,考虑到该部位为基坑的薄弱环节,每隔一小时巡视基坑一次,观察环梁及支撑梁的裂缝情况,监测是否有新增裂缝,措施的具体实施步骤为:以环梁底部的工程
桩为支点,用600mm宽、10mm厚的型钢制作简易支撑,顶住环梁;
46.e、堆土反压:
47.若基坑监测数据显示基坑变形速率进一步加大,采取上述措施均未有效改善基坑变形情况,基坑将有失稳危险,将立即对基坑进行堆载反压:先停止开挖土方,然后通过预留的基坑通道将预留在场地北侧的土回填至坑内,堆载反压4m高,最后通过专家重新进行基坑安全评估,后出具进一步的处置措施,并决定初步堆土反压方案;
48.步骤三:调整施工顺序:
49.尽快完成变形区域相邻底板施工,底板混凝土应浇筑至支护桩边形成支顶,变形较大区域底板最后施工,变形较大的区域内的基坑需要基坑支护工程设计单位出具坑中坑支护图纸后再行施工,同时需要等待基坑变形稳定后进行快速施工。
50.进一步的,本发明通过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可有效避免基坑坍塌,为项目整体安全、进度、成本目标保驾护航,通过前期趋势分析,加快垫层浇筑及对钢立柱进行加固,可有效加强基坑整体稳定性,防止基坑继续变形,通过提出了钢立柱加固的方法,对后续项目施工起到借鉴指引的作用,通过对内支撑钢立柱变形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同时视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做到对项目的精细化管控,有效节省项目整体成本及工期。
5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