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挡土墙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30251发布日期:2021-11-10 01:42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一种挡土墙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防护墙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挡土墙结构。


背景技术:

2.重力式挡土墙是一种常用的边坡支挡结构,墙后填筑有回填土,为了排泄墙后土体中的地下水,挡土墙中设置有多层泄水孔,通过泄水孔的导水作用,可以将墙后土体中的地下水排泄至墙外。
3.现有技术中,为防止泄水孔堵塞,在每个泄水孔进口处都设置有反滤囊,反滤囊由透水性材料(如卵石、砾砂等)组成。针对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因反滤囊体量小,不方便施工,施工质量难以保证。从既有挡土墙的施工质量来看,挡土墙中的泄水孔经常被土体堵塞,使得泄水孔排水不畅,甚至根本就不排水,这样,长时间以后,挡土墙内侧土体的地下水排泄不掉,增大了挡土墙承受的水土压力,容易导致挡土墙倾斜、开裂等现象,危及生命财产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降低挡土墙发生倾斜、开裂的可能,本技术提供一种挡土墙结构。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挡土墙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挡土墙结构,包括墙体,墙体上设置有泄水管,所述泄水管的出水口设置于墙体的墙面处,所述泄水管的进水口设置于墙体的墙背处,在所述墙体的墙背处设置有沿墙体的纵向延伸的盲沟本体,所述盲沟本体的两端呈开口设置以供排水,所述泄水管的进水口连通于盲沟本体,所述盲沟本体沿其径向开设有透水孔,所述盲沟本体的外壁设置有土工布。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墙体后设置有盲沟本体,盲沟本体位于泄水孔的进水口处,土体中的地下水先经过土工布的过滤,将水分流动所带动的泥土截止在土工布外侧,减少泥土进入盲沟本体导致盲沟本体发生堵塞的可能,同时减少了泥土的流失,接着水通过透水孔进入盲沟本体,再汇集到泄水管的进水口处排出挡土墙,当地下水渗透较多时,也可以从盲沟本体的两端开口排泄出去,增加挡土墙的排水能力,避免由于地下水的压力造成挡土墙倾斜或开裂的现象,保证生命财产安全。
8.优选的,所述盲沟本体的两端开口设置有第一过滤网。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有第一过滤网,减少老鼠等动物从盲沟本体的两端进入盲沟本体和泄水管内,从而堵塞盲沟本体和泄水管的可能。
10.优选的,所述盲沟本体包括横截面呈半圆形设置的第一弧形管和横截面呈半圆形设置第二弧形管,所述第一弧形管和第二弧形管扣接呈圆形管,所述第二弧形管相对第一弧形管的侧面开设有定位槽,第一弧形管相对侧壁凸出设置有卡接于定位槽的定位凸条。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盲沟本体包括第一弧形管和第二弧形管,便于对盲沟本体进行预制和安装,有效缩短施工周期,设置有定位槽和定位凸条,便于对第一弧形管和第
二弧形管的定位安装。
12.优选的,所述第一弧形管和第二弧形管的两端内壁均环设有供放置第一过滤网的卡接槽。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第一过滤网进行安装时,事先将第一过滤网的下半部放置卡接于第一弧形管的卡接槽内,在第二弧形管扣合于第一弧形管上后,第二弧形管内的卡接槽卡合于第一过滤网的上半部,实现对第一过滤网的固定。
14.优选的,所述第一弧形管和第二弧形管通过抱箍固定。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抱箍实现对第一弧形管和第二弧形管的固定安装。
16.优选的,所述抱箍包括第一箍体和第二箍体,第一箍体与第二箍体均为半圆弧状且弧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箍体和第二箍体的一端铰接,第一箍体和第二箍体分别对应凸出设置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上穿设有螺纹连接于第二固定板的锁紧螺栓,所述第二箍体设置有插设于墙体的固定锚杆。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箍体设置有固定锚杆,通过固定锚杆插设于墙体内实现抱箍和墙体的固定,进而实现盲沟本体与墙体的固定,减少盲沟本体发生沉降的可能。
18.优选的,所述固定锚杆的远离第二箍体的端部设置有防脱块,所述防脱块呈圆锥体,防脱块的靠近固定锚杆的一端为大端且其直径大于固定锚杆的直径。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锚杆设置有防脱块,提高固定锚杆的抗拉拔能力,进而提高整体结构的结构稳定性。
20.优选的,所述泄水管的出水口设置有第二过滤网。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有第二过滤网,减少老鼠等动物从泄水管的出水口进入盲沟本体和泄水管内,从而堵塞盲沟本体和泄水管的可能。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墙体后设置有盲沟本体,盲沟本体位于泄水孔的进水口处,土体中的地下水先经过土工布的过滤,将水分流动所带动的泥土截止在土工布外侧,减少泥土进入盲沟本体导致盲沟本体发生堵塞的可能,同时减少了泥土的流失,接着水通过透水孔进入盲沟本体,再汇集到泄水管的进水口处排出挡土墙,当地下水渗透较多时,也可以从盲沟本体的两端开口排泄出去,增加挡土墙的排水能力,避免由于地下水的压力造成挡土墙倾斜或开裂的现象,保证生命财产安全;
24.第二箍体设置有固定锚杆,通过固定锚杆插设于墙体内实现抱箍和墙体的固定,进而实现盲沟本体与墙体的固定,减少盲沟本体发生沉降的可能。
附图说明
25.图1是一种挡土墙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盲沟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抱箍的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墙体;11、夯实粘土层;12、碎石层;13、土工布;14、c30素混凝土;15、人行护栏;2、盲沟本体;21、第一弧形管;22、第二弧形管;23、定位槽;24、定位凸条;25、第一过滤网;26、卡接槽;27、透水孔;3、泄水管;4、抱箍;41、第一箍体;42、第二箍体;43、第一固定板;44、锁紧螺栓;45、固定锚杆;46、防脱块;47、第二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挡土墙结构,参照图1,包括墙体1,在墙体1的墙背处设置有夯实粘土层11,在夯实粘土层11上设置有沿墙体1的纵向延伸的盲沟本体2,盲沟本体2的两端呈开口设置以供排水。
31.参照图2,盲沟本体2包括横截面呈半圆形设置的第一弧形管21和横截面呈半圆形设置第二弧形管22,第一弧形管21位于第二弧形管22的上方。第一弧形管21和第二弧形管22扣接呈圆形管,第一弧形管21的周壁开设有透水孔27。第二弧形管22相对第一弧形管21的侧面开设有定位槽23,第一弧形管21相对侧壁凸出设置有卡接于定位槽23的定位凸条24。盲沟本体2的两端开口设置有第一过滤网25,第一弧形管21和第二弧形管22的两端内壁均环设有供放置第一过滤网25的卡接槽26。
32.参照图2、图3,第一弧形管21和第二弧形管22通过抱箍4固定,抱箍4设置有多个且沿盲沟本体2的延伸方向分布。每个抱箍4包括第一箍体41和第二箍体42,第一箍体41与第二箍体42均为半圆弧状且弧口相对设置,第一箍体41的内壁抵接于第一弧形管21的外壁,第二箍体42的内壁抵接于第二弧形管22的外壁。第一箍体41和第二箍体42的一端铰接,第一箍体41和第二箍体42分别对应凸出设置第一固定板43和第二固定板47,第一固定板43上穿设有螺纹连接于第二固定板47的锁紧螺栓44。
33.参照图1、图3,第二箍体42设置有插设于墙体1的固定锚杆45,固定锚杆45的远离第二箍体42的端部设置有防脱块46,防脱块46呈圆锥体,防脱块46的靠近固定锚杆45的一端为大端且其直径大于固定锚杆45的直径。
34.参照图1,盲沟本体2的外部铺设填充有碎石层12,碎石层12采用粗砾或者碎石,碎石层12的外部包覆有土工布13。墙体1穿设有呈倾斜设置的泄水管3,泄水管3设置有多根且沿盲沟本体2的延伸方向分布,泄水管3的位置与固定锚杆45的位置呈交错分布设置。泄水管3的出水口设置于墙体1的墙面处,泄水管3的进水口设置于墙体1的墙背处且连通于第二弧形管22,泄水管3的进水口高于泄水管3的出水口,泄水管3的出水口处设置有第二过滤网。墙体1的上部采用c30素混凝土14压顶,墙体1的上部设置有人行护栏15。
3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挡土墙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墙体1后设置有盲沟本体2,盲沟本体2位于泄水孔的进水口处,土体中的地下水先经过土工布13的过滤,将水分流动所带动的泥土截止在土工布13外侧,减少泥土进入盲沟本体2导致盲沟本体2发生堵塞的可能,同时减少了泥土的流失,接着水通过透水孔27进入盲沟本体2,再汇集到泄水管3的进水口处排出挡土墙,当地下水渗透较多时,也可以从盲沟本体2的两端开口排泄出去,增加挡土墙的排水能力,避免由于地下水的压力造成挡土墙倾斜或开裂的现象,保证生命财产安全。
3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