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山林雨水调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09242发布日期:2022-01-22 12:18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山林雨水调储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雨水回收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山林雨水调储装置。


背景技术:

2.全国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在一些大城市和超大型的城市中往往更加严重,水资源的短缺问题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社会发展也受到制约。雨水利用是化解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污染两大难题的经济有效的措施,绿色建筑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雨水回收和利用的研究和应用,在绿色建筑设计中雨水利用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这对于改善城市水质有很重要的意义,是很有效的环节措施。山林雨水较多,但能高效利用的却不多,主要是适宜的雨水调储装置却较少。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山林雨水调储装置,能有效收集山林中的雨水。
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山林雨水调储装置,包括中部集水沟1、底部集水沟2、储水池3、纵流沟4;中部集水沟1环山的中部设置,底部集水沟2环山的底部设置,两者的上部均设有阻挡落叶及较大泥沙的滤网a;纵流沟4连接中部集水沟1 和底部集水沟2,其有多条并沿环均匀设置;储水池3仅设置在纵流沟4的上端或下端,设置在纵流沟4上端的储水池3有一个以上,设置在纵流沟4下端的储水池3有一个以上;储水池3两侧在与中部集水沟1或底部集水沟2连通处设置有滤网b31;储水池3近底部设有隔沙滤网32,该隔沙滤网32上设有连接水管37 的抽水泵33;储水池3在近上部设有溢水孔34,并在顶部设有池盖35;池盖35 上方设有太阳能发电装置36,其底部两侧近滤网b处设有挡板38。
5.优选地,滤网a和滤网b31的孔径小于5mm,以控件山中的树叶和泥沙进入沟中;滤网a的截面呈向上突起的半圆弧状,一方面防止泥石往下滚,另一方面通过堆积泥沙形成类似于滤饼层,进一步过滤水。
6.优先地,隔沙滤网32的孔径为2-5cm,左右两端距离储水池0.5-1m。设置稍大孔径,尽可能让泥石沉积在池子的底部,左右空开并与挡板38配合,便于大粒径的泥沙、石子落入池底。
7.优先地,溢水孔34的下方用线挂有布袋,布袋里装有杀虫剂和/或漂白粉。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山林雨水调储装置能够收集山林多余的水,进行储集;并通过在山的中部和底部设置集水沟及储水池,避免了水的长远输送,尤其利于火灾时水的调配。
附图说明
9.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储水池的结构示意图。图中:中部集水沟-1、底部集水沟-2、储水池-3、纵流沟-4、滤网b-31、隔沙滤网-32、抽水泵-33、溢水孔34、池盖
35、太阳能发电装置36、水管-37、挡板-38。
具体实施方式
10.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山林雨水调储装置作进一步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11.实施例1
12.一种山林雨水调储装置,包括中部集水沟1、底部集水沟2、储水池3、纵流沟4;中部集水沟1环山的中部设置,底部集水沟2环山的底部设置,两者的上部均设有阻挡落叶及较大泥沙的滤网a;纵流沟4连接中部集水沟1和底部集水沟2,其有多条并沿环均匀设置;储水池3仅设置在纵流沟4的上端或下端,设置在纵流沟4上端的储水池3有一个以上,设置在纵流沟4下端的储水池3有一个以上;储水池3两侧在与中部集水沟1或底部集水沟2连通处设置有滤网b31;储水池3 近底部设有隔沙滤网32,该隔沙滤网32上设有连接水管37的抽水泵33;储水池 3在近上部设有溢水孔34,并在顶部设有池盖35;池盖35上方设有太阳能发电装置36,其底部两侧近滤网b处设有挡板38。滤网a和滤网b31的孔径小于5mm,以控件山中的树叶和泥沙进入沟中;滤网a的截面呈向上突起的半圆弧状,一方面防止泥石往下滚,另一方面通过堆积泥沙形成类似于滤饼层,进一步过滤水。隔沙滤网32的孔径为2-5cm,左右两端距离储水池1m。设置稍大孔径,尽可能让泥石沉积在池子的底部,左右空开并与挡板38配合,便于大粒径的泥沙、石子落入池底。溢水孔34的下方用线挂有布袋,布袋里装有杀虫剂和漂白粉。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山林雨水调储装置能够收集山林多余的水,进行储集;并通过在山的中部和底部设置集水沟及储水池,避免了水的长远输送,尤其利于火灾时水的调配。


技术特征:
1.一种山林雨水调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部集水沟(1)、底部集水沟(2)、储水池(3)、纵流沟(4);中部集水沟(1)环山的中部设置,底部集水沟(2)环山的底部设置,两者的上部均设有滤网a;纵流沟(4)连接中部集水沟(1)和底部集水沟(2),其有多条并沿环均匀设置;储水池(3)仅设置在纵流沟(4)的上端或下端;设置在纵流沟(4)上端的储水池(3)有一个以上,设置在纵流沟(4)下端的储水池(3)有一个以上;储水池(3)两侧在与中部集水沟(1)或底部集水沟(2)连通处设置有滤网b(31);储水池(3)近底部设有隔沙滤网(32),该隔沙滤网(32)上设有连接水管(37)的抽水泵(33);储水池(3)在近上部设有溢水孔(34),并在顶部设有池盖(35);池盖(35)上方设有太阳能发电装置(36),其底部两侧近滤网b处设有挡板(3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林雨水调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滤网a和滤网b(31)的孔径小于5mm,以控件山中的树叶和泥沙进入沟中;滤网a的截面呈向上突起的半圆弧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林雨水调储装置,其特征在于,隔沙滤网(32)的孔径为2-5cm,左右两端距离储水池0.5-1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林雨水调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溢水孔(34)的下方用线挂有布袋,布袋里装有杀虫剂和/或漂白粉。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雨水回收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山林雨水调储装置。其包括中部集水沟、底部集水沟、储水池、纵流沟;中部集水沟环山的中部设置,底部集水沟环山的底部设置,两者的上部均设有阻挡落叶及较大泥沙的滤网A;纵流沟连接中部集水沟和底部集水沟,其有多条并沿环均匀设置;储水池仅设置在纵流沟的上端或下端,设置在纵流沟上端的储水池有一个以上,设置在纵流沟下端的储水池有一个以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山林雨水调储装置能够收集山林多余的水,进行储集;并通过在山的中部和底部设置集水沟及储水池,避免了水的长远输送,尤其利于火灾时水的调配。尤其利于火灾时水的调配。尤其利于火灾时水的调配。


技术研发人员:张桐 闫静花 高鹏 徐红 王雅琼 樊艺伟 吕柏伟 多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西省交通环境保护中心站(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7.12
技术公布日:2022/1/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