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封防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36107发布日期:2022-01-26 17:08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封防臭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下水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封防臭结构。


背景技术:

2.水封是在装置中有一定高度的水柱,防止排水管系统中气体窜入室内。在建筑排水管道中,水封指的是设在卫生器具排水口下,用来抵抗排水管内气压差变化,防止排水管道系统中气体窜入室内的一定高度的水柱,通常用存水弯来实现。水封就是利用水将要隔离的两部分气体隔离开来的一种分隔方式。
3.现有的水封一般是s型造型,传统的体积较大,安装占用的的空间较大,并且制造工艺复杂。
4.因此,如何实现改变水封的结构,提高制造和安装时的便利性是业内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水封防臭结构,旨在实现改变水封的结构,提高制造和安装时的便利性。
6.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水封防臭结构,包括下水本体,所述下水本体的表面设置有一两端敞口的下水管,所述下水管的中部与所述下水本体相切并与所述下水本体的内腔连通,所述下水管与所述下水本体连通处的中部设置有一隔板,所述隔板将下水管与所述下水本体的连通处分隔为两个进水口,所述隔板的另一端贯通至所述下水本体的内腔,所述隔板的内端固定连接有一截面近似“n”形的导流框,所述导流槽的外侧与所述下水本体的内壁面形成两个第一导流槽,所述下水管内壁的另一侧设置有一防倒灌挡板,所述防倒灌挡板与所述隔板呈相对设置,所述防倒灌挡板的内端延伸至所述导流框的内部,所述防倒灌挡板的表面与所述导流框内壁的两侧之间形成两个第二导流槽,所述导流框和所述防倒灌挡板均沿所述下水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下水本体的后端贯通设置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导流框的内部远离所述防倒灌挡板的另一端,所述出水口的外端连通有排水管。
7.优选地,所述排水管与所述出水口通过螺纹实现可拆卸连接。
8.优选地,每个所述第一导流槽的底端均与同侧的所述第二导流槽连通,并通过所述第二导流槽与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下水管两端口分别通过同侧的进水口与同侧的所述一导流槽连通。
9.优选地,所述下水本体的前端为敞口,所述下水本体前端的敞口处设置有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包括一封水垫、封水压板和封水螺帽,所述封水垫覆盖于所述下水本体前端的开口处,所述封水螺帽螺纹连接于所述下水本体的前端,所述封水压板设置于所述封水螺帽的内部且压紧在所述封水垫的前端。
10.优选地,所述下水本体和所述下水管为一体成型。
1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液封的部件完全设置在下水本体内部,改变了传统的弯折造型,使得水封本体结构更加紧凑,安装时占用空间更小,便于安装使用,制造工艺也更加简单,同时设置两组相互独立的排水管路,在出水口的位置汇合,通过出水口排出,可以连接两个外部下水管路进行排水,满足不同的使用需要,实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下水本体的截面示意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16.图中:1、下水本体,11、导流框,12、防倒灌挡板,13、第一导流槽,2、下水管,21、隔板,3、封水垫,4、封水压板,5、封水螺帽,6、排水管。
17.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18.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19.参照图1-4,提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一种水封防臭结构,包括下水本体1,下水本体1的表面设置有一两端敞口的下水管2,下水管2的中部与下水本体1相切并与下水本体1的内腔连通,下水管2与下水本体1连通处的中部设置有一隔板21,隔板21将下水管2与下水本体1的连通处分隔为两个进水口,隔板21的另一端贯通至下水本体1的内腔。
20.下水管2与下水本体1相切处相互连通,隔板21位于下水管2内部的中部,从下水管2与下水本体1的连通处贯穿至下水本体1内部,隔板21的侧壁与连接处的侧壁相互接触,在隔板21的两侧形成两个连通至下水本体1内腔的进水口,两个进水口相互独立。
21.隔板21的内端固定连接有一截面近似“n”形的导流框11,导流槽11的外侧与下水本体1的内壁面形成两个第一导流槽13,下水管1内壁的另一侧设置有一防倒灌挡板12,防倒灌挡板12与隔板21呈相对设置,防倒灌挡板12的内端延伸至导流框11的内部,防倒灌挡板12的表面与导流框11内壁的两侧之间形成两个第二导流槽14,导流框11和防倒灌挡板12均沿下水本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下水本体1的后端贯通设置有出水口15,出水口15位于导流框11的内部远离防倒灌挡板12的另一端,出水口15的外端连通有排水管6。
22.如图2所示,导流框11外表面的顶部与隔板21的内端固定连接,两侧的底部呈内凹的弧形设置,与下水本体1内壁的底部之间形成间隔,并与防倒灌挡板12的表面形成间隔,使流水更加顺畅,即形成相互连通的第一导流槽13和第二导流槽14。
23.防倒灌挡板12的底端向两侧延伸形成弧度,从而使得第一导流槽13和第二导流槽14的连接处为圆弧形,从而使流水更加顺畅。
24.当污水从下水管2的流入时,经过进水口流入,被隔板21和导流框11阻隔并导向,经第一导流槽13流动,当流动至底端后,被防倒灌隔板12阻挡并导向,流入第二导流槽14,当水量较大时,液面上升至出水口15,由排水管6排出,残留的污水液面位于出水口15下方,积蓄在第一导流槽13和第二导流槽14内位于出水口15以下的部分,封堵导流框11与防倒灌
挡板12之间的第一导流槽13和第二导流槽14的连接处,形成液封,防止反臭。
25.将液封的组件完全设置在下水本体1内部,改变了传统的弯折造型,使得水封本体结构更加紧凑,安装时占用空间更小,便于安装使用。
26.进一步地,排水管6与出水口15通过螺纹实现可拆卸连接。
27.排水管6上设置外螺帽,出水口15的后端延伸至下水本体1的外部,并且表面设置外螺纹,便于与排水管6连接。
28.进一步地,每个第一导流槽13的底端均与同侧的第二导流槽14连通,并通过第二导流槽14与出水口15连通,下水管2两端口分别通过同侧的进水口与同侧的一导流槽13连通。
29.下水管2的端口与同侧的进水口、第一导流槽13和第二导流槽14形成一个排水管路,两组排水管路相互独立,在出水口15的位置汇合,通过出水口15排出,可以连接两个外部下水管路进行排水。
30.进一步地,下水本体1的前端为敞口,下水本体1前端的敞口处设置有密封组件,密封组件包括一封水垫3、封水压板4和封水螺帽5,封水垫3覆盖于下水本体1前端的开口处,封水螺帽5螺纹连接于下水本体1的前端,封水压板4设置于封水螺帽5的内部且压紧在封水垫3的前端。
31.封水压板4前侧面的外环处设置有凹环,与封水螺帽5的内环相互卡嵌,从而将封水压板4压紧在封水垫3上,将封水垫3压紧在下水本体1前端的敞口处,实现密封。
32.使用一端时间后,拧开封水螺帽5,从而打开封水压板4和封水垫3,对下水本体1内部沉积的垃圾等附着物进行清理,防止影响排水。
33.进一步地,下水本体1和下水管2为一体成型。
34.工作时,先在下水本体1端口位置放好封水垫3,再将封水压板4放在下水本体1上,然后将封水螺帽5固定在下水本体1上,最后在下水管2的两端和排水管6的位置接好对应的连接部件即可,下水管2应位于上方,当污水从下水管2流入时,经过进水口流入,被隔板21和导流框11阻隔并导向,经第一导流槽13流动,当流动至底端后,被防倒灌隔板12阻挡并导向,流入第二导流槽14,当水量较大时,液面上升至出水口15,由排水管6排出,残留的污水液面位于出水口15下方,积蓄在第二导流槽14内,封堵导流框11与防倒灌挡板12之间的第一导流槽13和第二导流槽14的连接处,形成液封,防止反臭。
3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