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并联式雨水收集绿化灌溉装置

文档序号:30656368发布日期:2022-07-06 00:58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并联式雨水收集绿化灌溉装置

1.本实用新型属于给水和排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并联式雨水收集绿化灌溉装置。


背景技术:

2.传统雨水收集方法多采用低洼处设置集水窖,其窖体简陋且缺乏必要的过滤装置,因此水质普遍较差,使用时需依赖人(畜)力进行抽取,“集、储、用”效率极其低下。
3.使用“雨水收集”、“雨水回收/利用”、“干旱/半干旱”、“水窖”、“集水设施”等关键词进行专利交叉检索,共搜索到有效记录九十余条。其中,季东升(中国,2017)的“山坡雨水收集器”(申请号: cn201710677053.0)是与本实用新型相关度较高的专业技术,但其系利用自然地形高差对汇流雨水进行收集,其技术方法可行性多局限于山地区域。此外,李文泽(中国,2020)的“一种雨水收集存储及补充地下水浇地系统”(申请号:cn202010979217.7)、段青松等(中国, 2014)的“一种梯田集雨灌溉系统”(申请号:cn20142052358.9)等雨水收集技术,或因其投入成本及实施难度较高,或对水质净化过程缺乏深入考虑,均不能满足干旱地区雨水收集利用高效率、低成本、少维护的实际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并联式雨水收集绿化灌溉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效率突出、造价低廉的特点。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并联式雨水收集绿化灌溉装置,包括沟渠a、过滤槽b和储水罐c;
7.所述沟渠a用于收集、控制道路及场地雨水,经初次过滤后汇入过滤槽b;所述过滤槽b承接沟渠a来水,通过第二次过滤雨水杂质,将其注入储水罐c;所述储水罐c用于储存过滤槽b来水,通过第三次沉淀、吸附雨水杂质,由水管与泵房联系。
8.所述沟渠a包括混凝土抹面1、三角形挡水板2和铸铁篦子3,三角形挡水板2置于混凝土抹面1和铸铁篦子3之上,可拆卸。
9.所述混凝土抹面1厚度为10mm,宽520mm,所述三角形挡水板 2厚度为20mm,顶边宽500mm,高90mm,所述铸铁篦子3厚度为 20mm,长
×
宽为550
×
600mm。
10.所述过滤槽b包括混凝土槽体6、金属过滤网4、浮筒阀5和连接管7,其中,过滤槽b主体由混凝土槽体6构成,金属过滤网4置于槽体6之上,浮筒阀5固定在混凝土槽体6靠近水窖一侧,连接管 7连接过滤槽b和储水罐c。
11.所述槽体6在防渗土工布上灌注100mm厚的混凝土,金属过滤网4厚度为10mm,长
×

×
高为500
×
460
×
390mm,浮筒阀5长
×
宽为300
×
200mm,连接管7直径100mm,厚度6mmpvc管,呈15
°
夹角斜插入储水罐7中。
12.所述金属过滤网4由细过滤网20,粗过滤网19以及10mm钢板 21焊接而成,其中10mm钢板与细过滤网20和粗过滤网19相互垂直。
13.所述浮筒阀5面水一侧由转轴16、浮筒17和盖板二18构成,水位上升浮筒17带动盖板二18打开出水口。
14.所述储水罐c包括罐体8、防水层9、红胶泥吸附层10、出水管 11、散水13、盖板一12、滴灌水管14、储水罐基础15,罐体8上方为盖板一12,罐体8下方为储水罐基础15,罐体内部涂刷防水层9,罐体8底部防水层上为红胶泥吸附层10,出水管11进水端位于储水罐c底部,出水端连接滴灌水管14,出水端上方为散水13。
15.所述罐体8厚度为150mm钢筋混凝土;防水层9厚度为10mm 厚砂浆抹面;储水罐基础15厚度为150mm的块石垫底;红胶泥吸附层10厚度为100mm红胶泥;出水管11直径为50mm,厚度为35mm 的pvc水管;滴灌水管14直径为50mm,厚度为35mm的pvc水管;散水13宽度为500mm的混凝土;盖板一12直径为1000mm的混凝土盖板。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7.1.本实用新型三部分结构简单、安全适用,有效实现了雨水收集技术中“集、储、用”功能一体化,具有较强的经济效益与推广价值;
18.2.本实用新型中雨水收集、储存的主要过程均采用重力自流控制,装置内部无电子元器件和复杂机械设备,使用、维护成本低廉;
19.3.本实用新型在水质净化方面,针对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雨水径流颗粒特征,设置了三层物理过滤措施,能够有效实现对多组分、多粒径的污染物过滤;
20.4.本实用新型经过平均降水量、汇水面积等指标测算,确定储存罐额定容积为30m3。按照平均绿化用水量0.3m3/年﹒m2来计,储满情况下可满足100m2的绿化用水,可根据需要,采用灵活布置方式,满足干旱、半干旱地区乡村绿地灌溉实际需求。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设备平面图。
22.图2为图1中a-a剖面图。
23.图3为图1中浮球阀5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图1中过滤网4平面图。
25.图5为图1中过滤网4立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7.如图1-图5所示:一种并联式雨水收集灌溉装置可布设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乡村道路、活动场地边缘。
28.沟渠a
29.道路、广场等硬质铺装雨水经三角形沟渠汇集,由挡水板2初步过滤,自流进入过滤槽b。
30.混凝土抹面1,厚度为10mm,宽520mm;
31.三角形挡水板2,厚度为20mm,顶边宽500mm,高90mm;
32.铸铁篦子3,厚度为20mm,长
×
宽为550
×
600mm。
33.过滤槽b
34.雨水经粗过滤网19进入过滤槽下部。初步沉淀之后,依次经细过滤网20、浮筒阀5进入储水罐。
35.所述金属过滤网4由细过滤网2、粗过滤网19以及10mm钢板 21焊接而成。其中10mm钢板21与细过滤网20和粗过滤网19相互垂直。为方便清理池底沉淀,10mm钢板21上设提手22可快速进行拆卸。
36.所述浮筒阀5面水一侧由转轴16、浮筒17和盖板二18焊接为整体,储水水位到达浮筒17位置时,浮筒上浮打开盖板二18。
37.槽体6,在防渗土工布上灌注100mm厚的混凝土;
38.金属过滤网4,厚度为10mm,长
×

×
高为500
×
460
×
390mm;
39.浮筒阀5,长
×
宽为300
×
200mm;
40.连接管7,直径100mm,厚度6mmpvc管,呈15
°
夹角斜插入储水罐中。
41.储水罐c
42.所储雨水经红胶泥层10吸附沉淀后,水质达到绿化灌溉标准。灌溉时,由集中水泵房抽取储水,经滴灌水管14进行相应绿地浇灌。
43.罐体8,厚度为150mm钢筋混凝土;
44.防水层9,厚度为10mm厚砂浆抹面;
45.储水罐基础15,厚度为150mm的块石垫底;
46.红胶泥吸附层10,厚度为100mm红胶泥;
47.出水管11,直径为50mm,厚度为35mm的pvc水管;
48.滴灌水管14,直径为50mm,厚度为35mm的pvc水管;
49.散水13,宽度为500mm的混凝土;
50.盖板一12,直径为1000mm的加气混凝土盖板;
51.所述盖板一12由轻质加气混凝土制作,可快速移动,便于后期储水罐清理、维护。
52.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53.自然降雨分别于沟渠a上游方向及路面方向,依据重力自流汇集于三角形挡水板2处。经挡水板2隔绝较大泥沙石块杂物后,由铸铁篦子3集中进入沉淀槽b。
54.汇入沉淀槽b中的雨水,先后经金属过滤网4中的粗过滤网 19、细过滤网20完成过滤。待水位上升到浮筒阀5以上时,浮筒阀 5打开,依据重力自流原理,将过滤后雨水引入储水罐c。
55.罐体c底部的红胶泥层将持续吸附过滤各类雨水杂质。待储水罐c水位与沟渠a底部水位平齐时,蓄水过程停止。
56.储水罐c中所储雨水使用时,将由水泵房自出水管11抽取,送入滴灌水管14,完成末端绿化灌溉。
57.清理和维护:
58.储水罐c罐口盖板一12可移动,方便查看储水情况以及维护清理;
59.沟渠a中的三角形挡水板直接拿出即可清理;
60.清理沉淀槽b,首先移除铸铁篦子3,然后将金属过滤网4提出,即可清理沉淀池底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