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拌流态固化土防沉降地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34995发布日期:2022-03-20 01:34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拌流态固化土防沉降地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地基建筑施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预拌流态固化土防沉降地基。


背景技术:

2.地基是指建筑物下方用于起支撑作用的土体或岩体,建筑地基的土层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地基有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复合地基)两类,对于楼层较高的建筑多采用人工地基。
3.相关技术中,地基多采用回填土填入基坑内,接着将回填土进行夯实,随后在回填土层上方浇筑混凝土即可,但是,地基在长时间使用后,回填土层容易受地下水侵蚀,导致地基发生较大的沉降量,较大的沉降量容易使上层建筑发生偏斜,甚至导致盖好的建筑需要全部拆除进行重新建造,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使地基不易发生较大沉降量,提高地基的稳定性,本技术提供一种预拌流态固化土防沉降地基。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预拌流态固化土防沉降地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预拌流态固化土防沉降地基,包括用于铺设在基坑内底壁上方用于加强基坑内底壁强度的第一加强层、铺设在第一加强层上方的第一防水层、铺设在第一防水层上方的回填土层、铺设在回填土层上方的找平层、设置在回填土层和找平层之间用于对回填土层进行加固的加固组件、铺设在找平层上方的底板层;所述基坑内开设有肥槽,所述肥槽内填充有填充层。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工人员搭建地基时,首先在基坑内底壁上方铺设第一加强层,第一加强层对基坑内底壁进行加强处理,接着在第一加强层上方铺设第一防水层,随后在第一防水层上方铺设回填土层,第一防水层对回填土层进行防水处理,使回填土层不易受地下水侵蚀,从而提高回填土层的强度,接着在回填土层上方安装加固组件,加固组件对回填土层内部进行加固处理,随后在加固组件上方铺设找平层,最后在找平层上方铺设底板层,找平层使地基上表面较为平整,从而便于底板层的铺设;地基通过多层设置层层对地基进行加强处理,且通过第一加强层和加固组件的加固处理,使整个地基较为密实,且不易受地下水的侵蚀,从而使地基不易发生较大沉降量,提高了地基的稳定性。
8.可选的,所述第一加强层包括多个横纵交错分布的支撑杆,所述基坑内底壁上开设有与支撑杆相适配的填充槽,所述支撑杆位于填充槽内,所述支撑杆采用石子材质填充制成的支撑杆。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石子密度较大、强度高、抗压能力强、受力不易变形,且由石子填充至填充槽内组成的多个支撑杆相互交错分布,从而形成网状结构,进一步提高了地基的承重能力。
10.可选的,所述第一防水层采用防水混凝土材质浇筑制成的第一防水层。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水混凝土材质不仅具有优良的防水性能,又具有较佳的承重能力,且防水混凝土取材广泛,成本低,耐久性强,且防水混凝土浇筑后与填充槽内的石子固化,同时将石子之间的缝隙填满,进一步提高了第一加强层的支撑强度。
12.可选的,所述第一防水层与回填土层之间还设置有采用聚氯乙烯薄膜材质制成的第二防水层。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聚氯乙烯薄膜材质具有良好的耐老化、延伸性、弹性、粘结性,且材质较轻便于铺设,整体防水效果较好,且适用于大面积铺设,第二防水层进一步提高了地基的稳定性。
14.可选的,所述加固组件包括多个设置在回填土层内部的加强柱、与多个加强柱同时固定连接的第二加强层,所述回填土层内部开设有多个插接槽,所述加强柱插接至插接槽内;
15.且所述加强柱采用流态固化土材质制成的加强柱,所述第二加强层也采用流态固化土材质制成的第二加强层。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柱对回填土层内部进行加固处理,提高了回填土层的抗压强度,从而使回填土层不易发生变形,且流态固化土的强度较高,具有极强的流动性、自密性、以及较好的抗渗性。
17.可选的,所述加强柱与第二加强层一体浇筑成型。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体浇筑成型连接牢固、强度高,从而使加强柱与第二加强层的连接处不易发生断裂,且一体浇筑成型施工简单,便于施工人员操作,提高了施工人员的施工效率。
19.可选的,所述找平层采用砂浆材质制成的找平层。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砂浆材质较为细腻,且具有良好的粘结性和可塑性,从而便于施工人员将地基上表面抹平,以便于对底板的安装。
21.可选的,所述填充层内设置有多个降水管井。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水管井用于降低地下水水位,从而进一步使基坑内底壁不易渗水,保持基坑底干燥便于施工,从而提高地基的固结程度,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地基通过多层设置层层对地基进行加强处理,且通过第一加强层和加固组件的加固处理,使整个地基较为密实,且不易受地下水的侵蚀,从而使地基不易发生较大沉降量,提高了地基的稳定性;
25.2.防水混凝土浇筑后与填充槽内的石子固化,同时将石子之间的缝隙填满,且石子密度较大、强度高、抗压能力强、受力不易变形,且由石子填充至填充槽内组成的多个支撑杆相互交错分布,形成网状结构,进一步提高了地基的承重能力;
26.3.加强柱对回填土层内部进行加固处理,提高了回填土层的抗压强度,从而使回填土层不易发生变形,且流态固化土的强度较高,具有极强的流动性、自密性、以及较好的抗渗性。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防沉降地基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表示防沉降地基的剖视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基坑;11、填充槽;2、第一加强层;3、第一防水层;4、第二防水层;5、回填土层;51、插接槽;6、找平层;7、加固组件;71、加强柱;72、第二加强层;8、底板层;9、填充层;91、降水管井。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预拌流态固化土防沉降地基。参照图1,防沉降地基包括用于铺设在基坑1内底壁上方的第一加强层2,第一加强层2用于加强基坑1内底壁的支撑强度。第一加强层2的上方铺设有第一防水层3,第一防水层3的上方还铺设有第二防水层4,第二防水层4的上方铺设有回填土层5,第一防水层3和第二防水层4用于对回填土层5进行防水处理,使回填土层5不易受地下水的侵蚀,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回填土层5的上方间隔设置有找平层6,回填土层5和找平层6之间设置有加固组件7,加固组件7用于对回填土层5进行加固处理,找平层6上方铺设有底板层8。基坑1沿其周向开设有肥槽,肥槽内填充有填充层9;填充层9内设置有多个降水管井91,降水管井91用于降低地下水水位,使基坑1内底壁不易渗水,从而提高地基的固结程度,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
32.施工人员搭建地基时,首先开挖基坑1和肥槽,接着在肥槽内底壁上安装降水管井91,随后在基坑1内底壁上方铺设第一加强层2,第一加强层2对基坑1内底壁进行加强处理,接着在第一加强层2上方依次铺设第一防水层3和第二防水层4,随后在第二防水层4的上方铺设回填土层5,第一防水层3和第二防水层4对回填土层5进行防水处理,使回填土层5不易受地下水侵蚀,从而提高回填土层5的强度,接着在回填土层5上方安装加固组件7,随后在加固组件7上方铺设找平层6,最后在找平层6上方铺设底板层8即可。
33.参照图1和图2,第一加强层2包括多个支撑杆,多个支撑杆横纵交错分布,基坑1内底壁上开设有与支撑杆相适配的填充槽11,支撑杆位于填充槽11内,支撑杆采用石子材质填充制成,石子密度较大、强度高、抗压能力强、受力不易变形,提高了地基的承重能力,同时多个支撑杆交错分布形成网状结构,进一步提高了地基的承重能力。
34.参照图1和图2,第一防水层3采用防水混凝土材质浇筑制成的第一防水层3,防水混凝土材质不仅具有优良的防水性能和承重能力,且防水混凝土浇筑后与填充槽11内的石子固化,同时将石子之间的缝隙填满,提高了第一加强层2的支撑强度。第二防水层4采用聚氯乙烯薄膜材质制成的第二防水层4,聚氯乙烯薄膜材质具有良好的耐老化和防水效果,且适用于大面积铺设,用于进一步提高了地基的稳定性。
35.参照图1和图2,加固组件7包括多个设置在回填土层5内部的加强柱71,多个加强柱71沿回填土的横向和纵向均匀间隔分布,回填土层5内部开设有多个插接槽51,多个加强柱71与多个插接槽51一一对应,加强柱71插接至对应的插接槽51内,且加强柱71采用流态固化土材质制成的加强柱71,加强柱71用于对回填土层5内部进行加固处理,提高回填土层5的抗压强度,使回填土层5不易发生变形。加强柱71上方设置有第二加强层72,第二加强层72同时与多个加强柱71一体浇筑成型,第二加强层72采用流态固化土材质制成的第二加强层72。填充层9也采用流态固化土材质制成的填充层9,流态固化土的强度较高,具有极强的流动性、自密性、以及较好的抗渗性。
36.参照图1和图2,找平层6采用砂浆材质制成的找平层6,砂浆材质较为细腻,具有良好的粘结性和可塑性,用于方便施工人员将地基上表面抹平,从而便于对底板的安装。
3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预拌流态固化土防沉降地基的实施原理为:施工人员搭建地基时,首先开挖基坑1和肥槽,接着在肥槽内底壁上安装降水管井91,随后在基坑1内底壁上方依次铺设第一加强层2、第一防水层3、第二防水层4、回填土层5,第一防水层3和第二防水层4对回填土层5进行防水处理,使回填土层5不易受地下水侵蚀,从而提高回填土层5的强度,接着在回填土层5上方浇筑流态固化土,形成加强柱71和第二加强层72,随后在第二加强层72上方依次铺设找平层6、底板层8,最后在肥槽内浇筑流态固化土,形成填充层9即可;地基通过多层设置层层对地基进行加强处理,且通过第一加强层2和加固组件7的加固处理,使整个地基较为密实,且不易受地下水的侵蚀,从而使地基不易发生较大沉降量,提高了地基的稳定性。
3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