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湖体的雨水调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01277发布日期:2022-05-11 14:47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海绵湖体的雨水调蓄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海绵湖体的雨水调蓄结构。


背景技术:

2.近年,城市化带来的硬质化铺装比例高、湖泊湿地被侵占、河湖原生态受损、水体污染物增加等一系列变化,引起城市水文循环和水生态变化,最终导致城市洪涝频发、面源污染加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随着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和国家在城市开发中转变思路,水环境生态工程建设得到关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各类人工湿地和海绵水体景观得到建设,人居水环境的质量得到较大提高。
3.海绵城市并非以全新的系统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自然本身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需要依赖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保护自然海绵体,并与建设项目同步建设和维护"人工海绵体"。
4.工程化的"海绵"技术手段按主要功能一般可分为渗透、储存、调节、转输、截污净化等几类。通过各类技术的组合应用,可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这一系列的“处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径流量。不过在另一方面,污染物去除的效果有限,原因在于可获得的污染物负荷,即可以被基础设施的特定污染物去除过程或途径去除掉的目标污染物数量非常有限。
5.对原有的池塘、湖泊、河流等自然湿地等进行海绵化升级改造的海绵湖体,可有效削减较大区域的径流总量、径流污染和峰值流量,并有调节区域洪水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是海绵城市建设内涝防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6.由于大多数海绵湖体都是雨水调蓄的即时设施(把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暂存其内,待最大流量下降后再从海绵湖中将雨水慢慢排出),在雨量丰沛的季节,容易发生超出设计调蓄容积的暴雨径流。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绵湖体的雨水调蓄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由于大多数海绵湖体都是雨水调蓄的即时设施(把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暂存其内,待最大流量下降后再从海绵湖中将雨水慢慢排出),在雨量丰沛的季节,容易发生超出设计调蓄容积的暴雨径流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海绵湖体的雨水调蓄结构,包括依次连通设置的湖体出水管涵、第一闸门井、第二闸门井以及行泄通道连接管涵,其中:
10.所述第一闸门井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闸门,所述第一闸门位于所述第一闸门井的进口处,所述第一闸门井的底部设置为沉泥槽;
11.所述第二闸门井的内部设置有第二闸门,所述第二闸门设置于所述第二闸门井的进口处,所述第二闸门井的底部设置为消能槽;
12.所述第一闸门井与所述第二闸门井之间设置有附壁墙,所述附壁墙上开设有溢流孔。
13.优选地,还包括控制柜和液位传感器,其中:
14.所述液位传感器安装于湖底,并且所述液位传感器与所述控制柜连接,用于将水位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柜。
15.优选地,还包括第一闸门启闭机和第二闸门启闭机,其中:
16.所述第一闸门启闭机连接第一闸门,所述第二闸门启闭机连接第二闸门;
17.所述第一闸门启闭机和所述第二闸门启闭机均与所述控制柜连接。
18.优选地,所述行泄通道连接管涵的内底与所述消能槽的顶部相平,所述湖体出水管涵的内底与所述沉泥槽顶相平,并且设置所述行泄通道连接管涵的内底高度低于所述湖体出水管涵的内底高度。
19.优选地,所述湖体出水管涵设置排水坡度。
20.优选地,所述第一闸门井与所述第二闸门井的顶部均设置有钢盖板,所述钢盖板的底部设置检修孔。
21.优选地,还包括安全栏杆,所述安全栏杆设置于所述第一闸门井与所述第二闸门井的顶部。
2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海绵湖体的雨水调蓄结构,设置依次连通的湖体出水管涵、第一闸门井、第二闸门井以及行泄通道连接管涵,配合设置附壁墙上方的溢流孔,使用时根据需要控制第一闸门和第二闸门,可有效解决海绵湖体在满足海绵调蓄要求的同时,对溢流结构的洪峰流量进行管控,从而能够使超标雨水,既不损坏湖体末端溢流设施,又不影响下游行泄通道的安全。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海绵湖体的雨水调蓄结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图1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图1的b-b剖视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图1的c-c剖视结构示意图。
28.图中:1、第一闸门井;2、第二闸门井;31、第一闸门;32、第二闸门;4、设计地面;5、沉泥槽;6、消能槽;7、湖体出水管涵;8、行泄通道连接管涵;9、溢流孔;10、附壁墙;11、钢盖板;12、检修孔;13、安全栏杆;14、爬梯踏步;20、控制柜;201、液位传感器;301、第一闸门启闭机;302、第二闸门启闭机;2011、常水位;2012、溢流水位;2013、起调水位;2014、最高调蓄水位。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3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海绵湖体的雨水调蓄结构,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依次连通设置的湖体出水管涵7、第一闸门井1、第二闸门井2以及行泄通道连接管涵8。
31.其中,图2是图1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第一闸门井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闸门31,第一闸门31位于第一闸门井1的进口处,第一闸门井1的底部设置为沉泥槽5,通过在第一闸门井的底部设置沉泥槽,可将污水中的泥土等杂质聚集,对排出的雨水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
32.第二闸门井2的内部设置有第二闸门32,第二闸门32设置于第二闸门井2的进口处,第二闸门井2的底部设置为消能槽6,通过设置第二闸门井2底部的消能槽6,对此结构进行一定的保护,可延长整体结构的使用寿命;
33.第一闸门井1与第二闸门井2之间设置有附壁墙10,附壁墙10上开设有溢流孔9,使用时,通过溢流孔9配合控制第一闸门31和第二闸门32启闭,以实现切换不同的工作模式。
34.具体地,正常工况即兴利模式,第一闸门31为常开状态,经生态净化的达标雨水,由设在第二闸门32附壁墙10上方的溢流孔9,溢流至下游的行泄通道;
35.雨季来临,当湖体水位上升至溢流孔9上方后,第一闸门31关闭,同时第二闸门32开启,切换至调蓄模式;
36.当湖体水位到达最高调蓄水位2014,或下游具备泄洪条件后,开启第一闸门31敞洪,待湖体水位降至设计常水位后,第二闸门32关闭,切换至兴利模式;
37.湖体需放空维修时,可同时开启第一闸门31、第二闸门32。
38.采用此海绵湖体的雨水调蓄结构,设置依次连通的湖体出水管涵7、第一闸门井1、第二闸门井2以及行泄通道连接管涵8,配合设置附壁墙10上方的溢流孔9,使用时根据需要控制第一闸门31和第二闸门32,可有效解决海绵湖体在满足海绵调蓄要求的同时,对溢流结构的洪峰流量进行管控,从而能够使超标雨水,既不损坏湖体末端溢流设施,又不影响下游行泄通道的安全。
39.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还包括控制柜20和液位传感器201,其中,液位传感器201安装于湖底,控制柜20按要求分段设定湖体控制水位,通过液位传感器201与控制柜20连接,用于将水位信号发送至控制柜20,通过设置控制柜20以及液位传感器201,使此装置实现自动化控制。
40.图3是图1的b-b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的c-c剖视结构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工作时,通过设置液位传感器201位于湖底,用于通过液位传感器201将常水位2011信号、溢流水位2012信号、起调水位2013信号、最高调蓄水位2014信号发送至智能控制柜20,由智能控制柜20,通过水位信号,控制启闭机,从而自动控制闸门启闭。
41.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一闸门启闭机301和第二闸门启闭机302,其中,第一闸门启闭机301连接第一闸门31,第二闸门启闭机302连接第二闸门32;第一闸门启闭机
301和第二闸门启闭机302均与控制柜20连接,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将第一闸门启闭机301和第二闸门启闭机302的控制线连接至智能控制柜,对第一闸门启闭机301和第二闸门启闭机302自动化控制,以实现第一闸门31和第二闸门32的自动化控制。
42.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行泄通道连接管涵8的内底与消能槽6的顶部相平,湖体出水管涵7的内底与沉泥槽5顶相平,并且设置行泄通道连接管涵8的内底高度低于湖体出水管涵7的内底高度。具体地,湖体出水管涵7设置排水坡度。
43.优选地,第一闸门井1与第二闸门井2的顶部均设置有钢盖板11,钢盖板11的底部设置检修孔12。具体地,还包括安全栏杆13,安全栏杆13设置于第一闸门井1与第二闸门井2的顶部。
44.采用自下而上的安装方式,分部完成钢筋混凝的土第一闸门井1与第二闸门井2及其附属设施,附属设施包括安全栏杆13、钢盖板11、爬梯踏步14、沉泥槽5以及消能槽6,安装时,使湖体出水管涵7与第一闸门井1相接端的内底与与沉泥槽5的顶部相平,行泄通道连接管涵8与第二闸门井2相接端内底与消能槽6的顶部相平,并在附壁墙10的上方,溢流水位2012的水位线处,开设溢流孔9,使溢流孔9的洞口下皮与溢流水位2012的水位线相平,上皮与起调水位2013的水位线,保持安全水位。
45.一种上述的海绵湖体的雨水调蓄结构的排放控制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46.s1:设在湖底的液位传感器201将水位信号发送至智能控制柜20,智能控制柜20通过水位信号控制第一闸门启闭机301和第二闸门启闭机302,从而自动控制第一闸门31和第二闸门32的启闭,其中,水位信号包括:常水位2011信号、溢流水位2012信号、起调水位2013信号、最高调蓄水位2014信号。
47.s2:兴利模式,正常工况第一闸门31为常开状态,经生态净化的达标雨水由设置第二闸门32上方的溢流孔9,溢流至下游的行泄通道;
48.s3:调蓄模式,雨季来临,当湖体水位上升至溢流孔9上方后,第一闸门31设置为关闭状态,同时开启第二闸门32;
49.s4:当湖体水位到达最高调蓄水位,或下游具备泄洪条件后,开启第一闸门31敞洪,待湖体水位降至设计常水位后,第二闸门32关闭,切换至兴利模式;
50.s5:重复步骤s2-步骤s4,可有效解决海绵湖体在满足海绵调蓄要求的同时,对溢流结构的洪峰流量进行管控,从而能够使超标雨水,既不损坏湖体末端溢流设施,又不影响下游行泄通道的安全。
5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