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型摩擦钢管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62806发布日期:2022-05-26 08:59阅读:92来源:国知局
翼型摩擦钢管桩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翼型摩擦钢管桩。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桥梁工程已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标志。在桥梁工程建设中,钢管桩作为水中基础在桥梁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通常的钢管桩为圆形薄壁断面。由于圆形的钢管桩,其桩周表面积由桩长和桩径确定,在不改变桩长和桩径的条件下,桩周表面积是唯一确定的。
3.摩擦桩的单桩承载力主要靠桩侧摩阻力来提供,这就有两个决定因素,一个是单位面积摩阻强度,二是摩阻面积。单位面积摩阻强度是由地质条件确定的,一般是无法改变;而桩侧面积通过某种措施可予以提高。根据钢管桩的材料特点,要提高其桩周表面积,可以在其桩侧表面增加竖向焊接钢板,这样增加了桩周表面积,进而提高桩侧摩阻力。
4.如公开号为cn 204940249 u,名称为《一种新型钢管桩》,公开日为2016年1月6日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包括有桩本体和环板,桩本体的外侧壁沿圆周方向设置有若干个加强板,加强板的外侧壁与环板的内壁相固定连接;桩本体的外侧壁沿圆周方向还设置有若干个助力板,助力板的顶端面与环板的下端面相固定连接;环板的长度大于加强板的长度,加强板的纵截面为矩形状;助力板的纵截面呈直角三角形状,助力板的斜边向外设置,两块对称设置的助力板和桩本体构成的纵截面呈等腰梯形状,该等腰梯形的短底边朝下设置。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设置环板、助力板和加强板,不仅简化了钢管桩的结构,而且增大钢管桩的外部接触面积,增大钢管桩的摩擦力。
5.现有技术中加强板仅其一个外侧面与土体产生摩擦力,使得加强板的表面积利用率低,同时现有技术中的加强板的结构不合理,加强板和土体之间形成了阶梯式接触面,从而增加了桩本体在拔除过程中的施工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翼型摩擦钢管桩,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翼型摩擦钢管桩,包括桩本体,所述桩本体上固定设置有多个翼板,所述翼板包括板体、设置在所述板体顶部的上边部以及设置在所述板体底部的下边部,所述板体沿所述桩本体的轴线方向设置,所述上边部与所述板体之间以及所述下边部与所述板体之间均呈钝角连接。
9.上述的翼型摩擦钢管桩,所述上边部、板体和下边部为一体式结构。
10.上述的翼型摩擦钢管桩,所述上边部为所述板体的上斜面,所述下边部为所述板体的下斜面。
11.上述的翼型摩擦钢管桩,所述上边部与所述板体之间形成上连接钝角,所述下边
部与所述板体之间形成下连接钝角,所述上连接钝角与所述下连接钝角的大小相同。
12.上述的翼型摩擦钢管桩,所述上连接钝角与所述下连接钝角的大小不同。
13.上述的翼型摩擦钢管桩,所述翼板有多组,各组所述翼板至少有一个,多组所述翼板沿所述桩本体的轴线方向依次设置。
14.上述的翼型摩擦钢管桩,各组所述翼板均有多个,多个所述翼板沿所述桩本体的周向等间距设置。
15.上述的翼型摩擦钢管桩,多组所述翼板沿所述桩本体的轴线方向并列对齐设置。
16.上述的翼型摩擦钢管桩,各组所述翼板之间依次交错设置。
17.上述的翼型摩擦钢管桩,所述板体的相对两侧还设置有侧边部。
1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翼型摩擦钢管桩,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翼型摩擦钢管桩,包括桩本体以及固定设置在桩本体上的多个翼板,翼板包括板体、设置在板体顶部的上边部以及设置在板体底部的下边部,翼板通过板体、上边部和下边部共同与土体接触,有效增加了桩本体和翼板单位长度与土体接触的面积,增大钢管桩的摩擦力,同时保证其连接的稳定性和钢度,可靠性大幅提高,进而降低钢管桩的成本。
2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翼型摩擦钢管桩,板体沿桩本体的轴线方向设置,上边部与板体之间以及下边部与板体之间均呈钝角连接,如此在施工过程中,便于桩本体的施打和拔除。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翼型摩擦钢管桩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翼型摩擦钢管桩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翼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翼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26.附图标记说明:
27.1、桩本体;
28.2、翼板;
29.2.1、板体;2.2、上边部;2.3、下边部;2.4、侧边部;
30.3、上连接钝角;
31.4、下连接钝角。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33.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翼型摩擦钢管桩,包括桩本体1以及固定设置在桩本体1上的多个翼板2,翼板2包括板体2.1、设置在板体2.1顶部的上边部2.2以
及设置在板体2.1底部的下边部2.3,板体2.1沿桩本体1的轴线方向设置,上边部2.2与板体2.1之间以及下边部2.3与板体2.1之间均呈钝角连接。
34.具体的,桩本体1为圆柱形,桩本体1可以采用机械对钢板进行卷扎焊接形成,如由壁厚10mm的钢板采用机械进行卷扎焊接形成柱形桩本体1,桩本体1也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其他结构,翼板2固定在桩本体1的外侧壁上,优选的,翼板2的材质与桩本体1的材质相同,翼板2与桩本体1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如采用双面焊接的方式实现翼板2和桩本体1之间的固定,在桩本体1上设置有多个翼板2,多个翼板2可以有规律的并列设置在桩本体1上,如在桩本体1上设置多列翼板2,每列翼板2均有多个,每列的多个翼板2沿桩本体1的轴线方向同线等距设置;桩本体1上的多个翼板2也可以依次交错式或者螺旋式的方式设置,如此翼型摩擦钢管桩通过桩本体1与土体摩擦面积加翼板2与土体摩擦面积共同受力,有效增加了钢管桩本体1单位长度与外部接触面积,增大钢管桩的摩擦力,同时保证其连接的稳定性和钢度,可靠性大幅提高,进而降低钢管桩的成本。
35.本实施例中,翼板2包括板体2.1、上边部2.2和下边部2.3,板体2.1沿桩本体1的轴线方向固定设置桩本体1的外侧壁上,板体2.1、上边部2.2和下边部2.3可以是一体式结构,即上边部2.2和下边部2.3为板体2.1的一部分,如板体2.1为大小和厚度合适的钢板,在板体2.1的上侧切割形成上倾斜面,上倾斜面为上边部2.2,在钢板的下侧切割形成下倾斜面,下倾斜面为下边部2.3,钢板形成截面为梯形的板体2.1,板体2.1的下底面与桩本体1固定连接,板体2.1的上底面形成与土体相摩擦的摩擦面,板体2.1的上底面与上倾斜面之间的连接角度为钝角,同时板体2.1的下底面与下倾斜面之间的连接角度也为钝角,如此形成在翼板2上形成斜面结构,便于桩本体1的施打,也降低桩本体1的拔除难度。
36.本实施例中,板体2.1、上边部2.2和下边部2.3也可以是分体式结构,如需要形成厚度较大的翼板2,可通过将板体2.1、上边部2.2和下边部2.3焊接形成翼板2,板体2.1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板体2.1叠置固定连接在一起,上边部2.2和下边部2.3分别是上边板和下边板,上边板固定在板体2.1的上侧边形成上边部2.2,下边板固定设置在板体2.1的下侧边形成下边部2.3,板体2.1与上边部2.2之间以及板体2.1与下边部2.3之间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实现固定连接,如此板体2.1、上边部2.2和下边部2.3固定连接形成翼板2,然后将翼板2焊接固定在桩本体1上,如此上边部2.2和下边部2.3能够增大翼板2与土体的摩擦面积,从而增大钢管桩的摩擦力。
3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翼型摩擦钢管桩,包括桩本体1以及固定设置在桩本体1上的多个翼板2,翼板2包括板体2.1、设置在板体2.1顶部的上边部2.2以及设置在板体2.1底部的下边部2.3,翼板2通过板体2.1、上边部2.2和下边部2.3共同与土体接触,有效增加了桩本体1和翼板2单位长度与土体接触的面积,增大钢管桩的摩擦力,同时保证其连接的稳定性和钢度,可靠性大幅提高,进而降低钢管桩的成本。
3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翼型摩擦钢管桩,板体2.1沿桩本体1的轴线方向设置,上边部2.2与板体2.1之间以及下边部2.3与板体2.1之间均呈钝角连接,如此在施工过程中,便于桩本体1的施打和拔除。
39.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上边部2.2、板体2.1和下边部2.3为一体式结构,上边部2.2为板体2.1的上斜面,下边部2.3为板体2.1的下斜面;板体2.1包括与桩本体1相连接的固定侧面以及与固定侧面相对的摩擦侧面,上斜面和下斜面连接固定侧面和摩擦侧面,摩擦侧
面的长度小于固定侧面的长度,上斜面和摩擦侧面形成钝角连接部,下斜面与摩擦面也形成钝角连接部,如此通过桩本体1与土体摩擦面积加板体2.1与土体摩擦面积共同受力,有效增加了钢管桩本体1单位长度与外部接触面积,增大钢管桩的摩擦力,同时通过上斜面和下斜面便于桩本体1的施打和拔除,上斜面和下斜面可通过加工直接形成,如板体2.1是厚度为10mm的钢板,对钢板进行切割也能够得到大小合适的板体2.1,继续在大小合适的钢板上切割从而能够得到上斜面和下斜面。
40.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上边部2.2与板体2.1之间形成上连接钝角3,下边部2.3与本体之间形成下连接钝角4,上连接钝角3与下连接钝角4的大小相同,即翼板2的截面为等腰梯形,上连接钝角3和下连接钝角4还可以均设置为135
°
,如此能够使得翼板2与土体具有最优的摩擦力效果,同时上连接钝角3和下连接钝角4大小相同,也便于加工。
41.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上连接钝角3与下连接钝角4的大小不同;在施工过程中,可根据施工土壤情况、桩体施工等情况,对应调节上连接钝角3和下连接钝角4的大小,从而能够满足不同环境下施工的需求。
42.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翼板2有多组,各组翼板2至少有一个,多组翼板2沿桩本体1的轴线方向依次设置;翼板2均固定在桩本体1的外侧壁上,多组翼板2可以沿桩本体1的轴线方向等间距设置,也可以从桩本体1的顶部向底部的方向上,各组翼板2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还可以从桩本体1的顶部向底部的方向上,各组翼板2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大,如此能够对应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施工。
43.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各组翼板2均有多个,多个翼板2沿桩本体1的周向等间距设置;如翼板2为四个,则四个翼板2沿桩本体1的周向等间距设置,两相邻翼板2之间的角度为90
°

44.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多组翼板2沿桩本体1的轴线方向并列对齐设置;各组翼板2的个数相同,且各组翼板2从上向下依次对齐设置,即多组的多个翼板2分为多列沿桩本体1设置,且列翼板2均沿桩本体1的轴线方向设置,如从上向下依次设置10组翼板2,每组翼板2为四个,则40个翼板2沿桩本体1的轴线方向设置四列,每列为10个,且每组的四个翼板2位于桩本体1径向的同一截面上,每列两相邻翼板2之间的间距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45.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各组翼板2之间依次交错设置,各组翼板2之间的个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每组的各个翼板2之间可以设置一定的错位距离,也可以将各组翼板2组合形成螺旋式的结构,从而满足不同环境下的施工要求。
46.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板体2.1的相对两侧还设置有侧边部2.4;侧边部2.4与板体2.1之间也形成钝角连接,侧边部2.4与上边部2.2以及下边部2.3的结构相同,侧边部2.4与板体2.1可以是分体式结构,也可以是一体式结构,如在板体2.1的两侧切割形成侧斜面,侧斜面为侧边部2.4结构。
47.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