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的快速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76251发布日期:2022-04-30 20:15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工程的快速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排水系统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工程的快速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2.建筑工程,指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其中“房屋建筑”指有顶盖、梁柱、墙壁、基础以及能够形成内部空间,满足人们生产、居住、学习、公共活动需要的工程。
3.为了满足建筑排水需求,一般会设置相应的排水系统,目前的建筑排水系统为了降低树叶等杂质排放管道中造成堵塞,一般会在进水位置设置相应的过滤结构,但目前的过滤结构大多固定设置,难听满足在雨量较大时对雨水进行过滤,从而造成雨水排放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改善目前建筑工程排水系统在雨量较大时排水效率较为低下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工程的快速排水系统。
5.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工程的快速排水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建筑工程的快速排水系统,包括外套管,所述外套管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管,所述外套管内部套设有内套管,所述内套管的顶部套设有盖环,所述盖环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滤网筒,所述滤网筒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浮球,所述连接管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环形板,所述环形板的四周均匀开设有溢流孔,所述环形板的内部卡接有缓冲接水筒,所述缓冲接水筒的底部有固定连接有相连通的排水管,所述浮球位于所述缓冲接水筒的内部,所述缓冲接水筒的上方设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与所述外套管的内壁固定连接。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套管与内套管之间的空隙可以用于在雨水量较小时对雨水进行导流排入,并通过导流管导流排入缓冲接水筒的内部最后通过排水管的内部,当雨水量较大,雨水排入缓冲接水筒内部的速度大于排水管排放的速度时,缓冲接水筒内部的水位逐渐上升,使得浮球由于浮力的作用不断上浮,并通过连接杆带动滤网筒上下运动,从而使雨水可以通过滤网筒过滤后排入缓冲接水筒的内部,从而有效提高路面雨水的排放效率,而缓冲接水筒内部的溢出的雨水则可以通过四周的溢流孔排放至连接管的内部。
8.可选的,所述环形板的顶部均匀固定连接有三角连接片,所述三角连接片与所述外套管的内壁固定连接。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三角连接片的设置可以有效提高环形板与连接管内壁的安装强度,进而提高环形板安装的稳定性。
10.可选的,所述滤网筒的内侧壁顶部固定连接有盖板。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盖板的设置用于将滤网筒盖合,从而降低行人踩入滤网筒的内部,同时也降低杂质进入滤网筒内部的概率。
12.可选的,所述外套管的顶部四周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的内部套设有相适配的环形网板,所述环形网板与所述内套管的外壁固定连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雨水进入外套管与连接管之间的空隙前,环形网板可以对雨水进行过滤,从而降低杂质进入外套管与连接管之间的空隙,将外套管与连接管之间的空隙堵塞的概率。
14.可选的,所述内套管的底壁均匀固定连接有限位插杆,所述外套管的内底壁均匀开设有与所述限位插杆相适配的限位插槽。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内套管安装时可以将限位插杆插入限位插槽的内部,从而起到对内套管限位支撑的作用,以提高内套管安装的稳定性。
16.可选的,所述滤网筒的外壁对称固定连接有限位块。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滤网筒在向上运动时,限位块可以对滤网筒进行限位,以降低滤网筒脱离盖环内部的概率。
18.可选的,所述滤网筒的底部对称设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与所述内套管的内壁固定连接。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滤网筒向下运动时限位杆可以起到对滤网筒限位支撑的作用。
20.可选的,所述连接杆的外壁对称开设有与所述限位杆相适配的滑动槽,所述限位杆与所述连接杆滑动连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连接杆上下运动时,限位杆与滑动槽的相互配合可以对其起到限位导向的作用。
22.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23.本技术通过的浮球、滤网筒和缓冲接水筒设置,使得当雨水量较大,雨水排入缓冲接水筒内部的速度大于排水管排放的速度时,缓冲接水筒内部的水位逐渐上升,使得浮球由于浮力的作用不断上浮,并通过连接杆带动滤网筒上下运动,使得部分雨水可以通过滤网筒过滤后排入缓冲接水筒的内部,从而提高路面雨水的排放效率,同时还有效降低雨水中树叶等杂质排入排水管道中造成堵塞的概率,而在缓冲接水筒内部水位下降后,滤网筒再次向下运动至内套管的内部,同时过滤的树叶杂质侧被盖环刮离在盖环的顶部,从而便于对过滤的杂质进行清理。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25.图2是本技术图1中a部结构放大图;
26.图3是本技术的环形板结构俯视图。
27.附图标记说明:1、外套管;2、连接管;3、内套管;4、限位插杆;5、限位插槽;6、盖环;7、滤网筒;8、盖板;9、连接杆;10、浮球;11、环形板;12、缓冲接水筒;13、排水管;14、导流管;15、溢流孔;16、三角连接片;17、滑动槽;18、限位块;19、环形槽;20、环形网板;21、限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请参照图1,一种建筑工程的快速排水系统,包括外套管1,外套管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管2,连接管2用于连接市政排水管道,从而将雨水导流至市政排水管道中排出。外套管1内部套设有内套管3,外套管1的设置用于对的内套管3进行限位,同时外套管1与内套管3相互配合形成的空隙可以用于对路面雨水进行排放。
30.请参照图1,外套管1的顶部四周开设有环形槽19,环形槽19的内部套设有相适配的环形网板20,环形网板20与内套管3的外壁固定连接,环形槽19与环形网板20的设置用于对内套管3进行限位,同时对流入外套管1与内套管3之间缝隙的雨水进行过滤。内套管3的底壁均匀固定连接有限位插杆4,外套管1的内底壁均匀开设有与限位插杆4相适配的限位插槽5,限位插杆4和限位插槽5的相互配合用于对的内套管3进行限位支撑。
31.请参照图1-3,连接管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环形板11,环形板11的顶部均匀固定连接有三角连接片16,三角连接片16与外套管1的内壁固定连接,三角连接片16的设置用于提高环形板11的安装强度,环形板11的内部卡接有缓冲接水筒12,缓冲接水筒12的设置用于对排出的雨水进行盛接,缓冲接水筒12的上方设有导流管14,导流管14与外套管1的内壁固定连接,导流管14的设置用于对从外套管1与内套管3之间空隙流出的雨水导流至缓冲接水筒12的内部,缓冲接水筒12的底部有固定连接有相连通的排水管13,排水管13的设置用于供排入缓冲接水筒12内部的雨水排出,环形板11的四周均匀开设有溢流孔15,溢流孔15的设置用于供从缓冲接水筒12溢出的雨水进行排放。
32.请参照图1,内套管3的顶部套设有盖环6,盖环6的设置用于将内套管3的顶部盖合,盖环6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滤网筒7,滤网筒7的设置用于在雨量较大时对雨水进行过滤,以降低树叶杂质随雨水流入缓冲接水筒12的内部,滤网筒7的内侧壁顶部固定连接有盖板8,盖板8的设置用于将滤网筒7盖合,进而降低杂质进入滤网筒7内部的概率,滤网筒7的外壁对称固定连接有限位块18,限位块18的设置用于对滤网筒7向上运动进行限位,
33.请参照图1-2,滤网筒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9,滤网筒7的底部对称设有限位杆21,限位杆21与内套管3的内壁固定连接,限位杆21的设置用于对的滤网筒7向下运动进行限位。连接杆9的外壁对称开设有与限位杆21相适配的滑动槽17,限位杆21与连接杆9滑动连接,滑动槽17与限位杆21的相互配合用于对连接杆9上下运动进行限位导向。
34.请参照图1,连接杆9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浮球10,连接杆9的设置用于将浮球10与滤网筒7进行连接固定,浮球10位于缓冲接水筒12的内部,浮球10的设置用于在雨水排入缓冲接水筒12内部的速度大于从排水管13排出的速度时,在缓冲接水筒12内部雨水的浮力作用下上浮,进而带动滤网筒7相向运动,从而提高对雨水的排放效率以及过滤效率。
35.本技术的实施原理为:
36.在当雨水量较小时,雨水通过环形网板20过滤后沿着外套管1与连接管2之前的空隙流至导流管14上,然后通过导流管14导流直至缓冲接水筒12的内部,然后通过排水管13排出,当雨水量较大,雨水排入缓冲接水筒12内部的速度大于排水管13排放的速度时,缓冲接水筒12内部的水位逐渐上升,使得浮球10由于浮力的作用不断上浮,并通过连接杆9带动滤网筒7上下运动,接着雨水可以通过滤网筒7过滤后排入缓冲接水筒12的内部,从而提高路面雨水的排放效率,当缓冲接水筒12内部的雨水溢出时则可以通过四周的溢流孔15排放。
3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
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