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防洪排涝、补水的一体化多功能泵站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86002发布日期:2022-05-30 18:39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防洪排涝、补水的一体化多功能泵站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系统涉及水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防洪排涝、补水的一体化多功能泵站系统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对于城镇的内部水系循环多依赖自然水补给、地势高差自然流动,并通过在河道中设置水闸调度水流,该种方式,一旦自然补给水量下降,会导致整个水系的水流动速度变缓甚至成为死水,容易使得水系条件恶化。而且,在暴雨期,自然水补给量较大时,自然河道的水位较高,一般系统难以向外排出多余的水,容易产生内涝。


技术实现要素:

3.为克服上述不足,本系统的目的是向本领域提供防洪排涝、补水的一体化多功能泵站,使其解决现有同类泵站管理和城市排涝、补水效果欠佳,改造成本过高的技术问题。
4.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5.一种适用于防洪排涝、补水的一体化多功能泵站系统,该系统设置在内河与外河的交汇处,该系统包括进出水管路9、内河进水管路阀门3、外河出水管路阀门4、外河进水管路阀门5、内河出水管路阀门6、一体化多功能泵10;
6.所述的进出水管路9包括第一管路9.1、第二管路9.2、第三管路9.3、第四管路9.4、第五管路9.5;
7.所述的第一管路9.1、第二管路9.2、第三管路9.3依序连接;
8.内河出水管路阀门6设置在第一管路9.1和第二管路9.2连接处;
9.外河出水管路阀门4设置在第二管路9.2和第三管路9.3连接处;
10.第一管路9.1的另一端设置在内河水闸内侧;
11.第三管路9.3的另一端设置在外河一侧;
12.在第二管路9.2的侧壁上连接设置有一体化多功能泵10;
13.第四管路9.4、第五管路9.5的连接处设置有转接头,第四管路9.4、第五管路9.5通过转接头与一体化多功能泵10连接;
14.第四管路9.4的另一端设置在内河水闸内侧;
15.第五管路9.5的另一端设置在内河水闸外侧。
16.本实用新型该系统包括水位传感器7,所述的水位传感器7分别设置在内河水闸两侧,以监测内河水位和外河水位。
17.本实用新型该系统包括控制系统;所述的控制系统分别与内河进水管路阀门3、外河出水管路阀门4、外河进水管路阀门5、内河出水管路阀门6、一体化多功能泵10连接;控制系统与水位传感器7连接。
18.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一管路9.1、第二管路9.2、第三管路9.3、第四管路9.4、第五管路9.5上套设有套管8。
19.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一管路9.1、第四管路9.4、第五管路9.5垂直于内河设置。
20.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三管路9.3垂直于外河设置。
2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一管路9.1设置在内河上游。
2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三管路9.3设置在外河上游。
23.本实用新型原理及使用方法简述:一种适用于防洪排涝、补水的一体化多功能泵站系统,该系统包括位于闸口前的兼具补水和排水功能的一体化多功能泵站,该泵站设计有进水管路,分别接至外河与内河,在进水管路上设置阀门,并通过设置的控制系统与出水管路阀门启闭及外河水位、内河水位进行联动,具有自动和手动两种方法,便于在补水与排水两种工况之间切换。该泵站同时设计有出水管路,分别接至外河与内河,在出水管路上设置阀门,并通过设置控制系统与进水管路阀门及外河水位、内河水位进行联动,在补水与排水两种工况之间切换。
24.所述1#内河水闸1与2#内河水闸2平时处于“常闭”状态,以保持内河水位;当内河水位超过警戒水位时,外河水位未超过内河水位时,开启1#内河水闸1、2#内河水闸2进行自排,实现排涝功能;当内河水位超过警戒水位,同时外河水位也超过内河水位时,先开启内河进水管路阀门3和外河出水管路阀门4,同时关闭1#内河水闸1和2#内河水闸2,后启动一体化多功能泵10,运行排水工况,从内河向外河排出涝水,实现强制排涝功能;当内河水位低于景观水位时,外河水位超过内河水位时,开启1#内河水闸1与2#内河水闸2,由外河向内河进行自动补水;当内河水位低于景观水位时,外河水位未超过内河水位时,关闭1#内河水闸1与2#内河水闸2,先开启外河进水管路阀门5和内河出水管路阀门6,保持关闭1#内河水闸1与2#内河水闸2,启动一体化多功能泵10,运行泵站补水工况从外河向内河补水,实现强制补水功能。
2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一体化多功能泵站系统结构简单,功能多样,设计合理,建造成本低,投入少,排涝、补水效果好;适合作为城镇泵站的新建和改造升级。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图1的b-b剖面图;
28.图3是图1的a-a剖面图。
29.附图序号及名称:1、1#内河水闸;2、2#内河水闸;3、内河进水管路阀门;4、外河出水管路阀门;5、外河进水管路阀门;6、内河出水管路阀门;7、内河水位传感器;8、套管;9、进出水管路;10、一体化多功能泵。
具体实施方式
30.现结合附图,对本系统结构和使用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所示,一种适用于防洪排涝、补水的一体化多功能泵站系统,该系统设置在内河与外河的交汇处,该系统包括进出水管路9、内河进水管路阀门3、外河出水管路阀门4、外河进水管路阀门5、内河出水管路阀门6、一体化多功能泵10;
31.所述的进出水管路9包括第一管路9.1、第二管路9.2、第三管路9.3、第四管路9.4、
第五管路9.5;
32.所述的第一管路9.1、第二管路9.2、第三管路9.3依序连接;
33.内河出水管路阀门6设置在第一管路9.1和第二管路9.2连接处;
34.外河出水管路阀门4设置在第二管路9.2和第三管路9.3连接处;
35.第一管路9.1的另一端设置在内河水闸内侧;
36.第三管路9.3的另一端设置在外河一侧;
37.在第二管路9.2的侧壁上连接设置有一体化多功能泵10;
38.第四管路9.4、第五管路9.5的连接处设置有转接头,第四管路9.4、第五管路9.5通过转接头与一体化多功能泵10连接;
39.第四管路9.4的另一端设置在内河水闸内侧;
40.第五管路9.5的另一端设置在内河水闸外侧。
41.本实用新型该系统包括水位传感器7,所述的水位传感器7分别设置在内河水闸两侧,以监测内河水位和外河水位。
42.本实用新型该系统包括控制系统;所述的控制系统分别与内河进水管路阀门3、外河出水管路阀门4、外河进水管路阀门5、内河出水管路阀门6、一体化多功能泵10连接;控制系统与水位传感器7连接。
4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一管路9.1、第二管路9.2、第三管路9.3、第四管路9.4、第五管路9.5上套设有套管8。
4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一管路9.1、第四管路9.4、第五管路9.5垂直于内河设置。
4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三管路9.3垂直于外河设置。
4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一管路9.1设置在内河上游。
47.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三管路9.3设置在外河上游。
48.本实用新型原理及使用方法简述:一种适用于防洪排涝、补水的一体化多功能泵站系统,该系统包括位于闸口前的兼具补水和排水功能的一体化多功能泵站,该泵站设计有进水管路,分别接至外河与内河,在进水管路上设置阀门,并通过设置的控制系统与出水管路阀门启闭及外河水位、内河水位进行联动,具有自动和手动两种方法,便于在补水与排水两种工况之间切换。该泵站同时设计有出水管路,分别接至外河与内河,在出水管路上设置阀门,并通过设置控制系统与进水管路阀门及外河水位、内河水位进行联动,在补水与排水两种工况之间切换。
49.所述1#内河水闸1与2#内河水闸2平时处于“常闭”状态,以保持内河水位;当内河水位超过警戒水位时,外河水位未超过内河水位时,开启1#内河水闸1、2#内河水闸2进行自排,实现排涝功能;当内河水位超过警戒水位,同时外河水位也超过内河水位时,先开启内河进水管路阀门3和外河出水管路阀门4,同时关闭1#内河水闸1和2#内河水闸2,后启动一体化多功能泵10,运行排水工况,从内河向外河排出涝水,实现强制排涝功能;当内河水位低于景观水位时,外河水位超过内河水位时,开启1#内河水闸1与2#内河水闸2,由外河向内河进行自动补水;当内河水位低于景观水位时,外河水位未超过内河水位时,关闭1#内河水闸1与2#内河水闸2,先开启外河进水管路阀门5和内河出水管路阀门6,保持关闭1#内河水闸1与2#内河水闸2,启动一体化多功能泵10,运行泵站补水工况从外河向内河补水,实现强制补水功能。
50.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