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内回填土支挡防水铺贴、混凝土支模浇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52680发布日期:2022-08-06 08:24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有限空间内回填土支挡防水铺贴、混凝土支模浇筑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有限空间内回填土支挡防水铺贴、混凝土支模浇筑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在我国建筑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城市的密集度越来越高,且环保节能的发展需求也越来越大,对于施工而言,在城市施工中,现场场地有限,基坑场地有限,往往地下室施工作业面不足;对于设计而言,目前地下空间往往设计利用到最大化,出现不同层跨的交接等造型结构,现在需要提出一种在狭小空间中施工快速且防水效果佳的方法。
3.相关技术中,地下室外墙防水施工中,尤其是高低跨交接部分,大多采用增加施工缝等措施进行施工,施工缝的设置需要增加止水带的设置,剔凿砼,钢筋预留位置的施工不便,防水铺贴困难,增加渗漏风险,增加工期等不利因素。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有限空间内回填土支挡防水铺贴、混凝土支模浇筑系统,能够在不额外增加施工缝、后浇带等工序下有效改善回填土施工、防水不能预先施工的问题。
5.本技术提供一种有限空间内回填土支挡防水铺贴、混凝土支模浇筑系统,包括:
6.回填土体,具有多层呈上下依次叠置的回填土层;
7.一支撑墙体,用以对所述回填土体的外部进行承力;
8.多个扩大头钢筋组件,包括钢筋、螺接所述钢筋的扩大头和设置在所述钢筋端部的弯头,每个所述钢筋和每个扩大头被配置为部分植入每层所述回填土层内部并且部分穿设支撑墙体,直至不同的弯头能够相互钩接以形成将所述回填土体锚固在所述支撑墙体的外表面上;
9.一模板支撑组件,用以支撑在地下室低跨混凝土基础层和地下室高跨混凝土基础层上;
10.和一防水层,填充在所述模板支撑组件、支撑墙体之间的间隙内。
11.可选地,还包括方形管,所述方形管设置在所述支撑墙体和所述弯头之间。
12.可选地,所述防水层包括沿远离支撑墙体方向依次设置的防水混凝土层、防水涂层。
13.可选地,所述防水层还包括设置所述防水混凝土层和防水涂层内的防水附加层。
14.可选地,所述模板支撑组件包括安装在支撑墙体外侧的模板件、安装在所述模板件上的钢管骨架件和连接在所述模板端部的龙骨件。
15.可选地,所述回填土层之间设置有土工层。
16.以上提供有限空间内回填土支挡防水铺贴、混凝土支模浇筑系统,在支撑墙体、扩大头钢筋组件的相互配合下能够使呈现上下分布的不同回填土层体依赖其自重进行锁定加固,确保了回填土施工的质量。模板支撑组件的设置,能够对地下室低跨混凝土基础层和
地下室高跨混凝土基础层上分别支撑,并且在防水层,填充在所述模板支撑组件、支撑墙体之间的间隙,这样后续只需要浇筑地下室外墙混凝土浇筑即可实现筑地下室外墙同地下室低跨混凝土基础层和地下室高跨混凝土基础层相互贯通,有效避免了无法预先施工回填土和防水不容易施工的问题。
附图说明
17.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限空间内回填土支挡防水铺贴、混凝土支模浇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0.图3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21.图4为图1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2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扩大头钢筋组件安装在支撑墙体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扩大头钢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模板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水平钢管的结构示意图。
26.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顶撑的结构示意图。
27.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扩大头的结构示意图。
28.其中,图中元件标识如下:
29.20-回填土体;21-回填土层;30-扩大头钢筋组件;31-扩大头;32-钢筋;33-弯头;34-方形管;40-支撑墙体;50-防水层;51-防水混凝土层;52-防水涂层;53-防水附加层;60-模板支撑组件;61-模板件;611-侧模;612-横向木楞;613-竖向木楞;614-底模;62-钢管骨架件;621-水平钢管;6211-管节;6212-螺纹套筒;622-竖直钢管;623-斜撑;624-顶撑;6241-丝杆;6242-旋转固定件;6243-撑拖;6243a-钢钉孔;63-龙骨件;631-主龙骨;632-次龙骨;200-地下室低跨混凝土基础层;300-地下室高跨混凝土基础层;400-地下室外墙混凝土。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
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3.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技术。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技术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34.在介绍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之前,有必要阐述下本技术的发明创造的创立背景。
35.已为普遍存在的的是,相关技术中,地下室外墙防水施工中,尤其是高低跨交接部分,大多采用增加施工缝等措施进行施工,施工缝的设置需要增加止水带的设置,剔凿砼,钢筋32预留位置的施工不便,防水铺贴困难,增加渗漏风险,增加工期等不利因素。
36.基于上述发明人意外地发现上述问题,本发明人提出了地下室高低跨混凝土建筑结构的防水系统。地下室高低跨混凝土建筑结构的防水系统,在支撑墙体40、扩大头钢筋组件30的相互配合下能够使呈现上下分布的不同回填土层21体依赖其自重进行锁定加固,确保了回填土施工的质量。模板支撑组件60的设置,能够对地下室低跨混凝土基础层200和地下室高跨混凝土基础层300上分别支撑,并且在防水层50,填充在所述模板支撑组件60、支撑墙体40之间的间隙,这样后续只需要浇筑地下室外墙混凝土400浇筑即可实现筑地下室外墙同地下室低跨混凝土基础层200和地下室高跨混凝土基础层300相互贯通,有效避免了无法预先施工回填土和防水不容易施工的问题。由此,创立了本发明创造。
37.参考图1,本技术提供地下室高低跨混凝土建筑结构的防水系统,包括:
38.回填土体20,具有多层呈上下依次叠置的回填土层21;
39.一支撑墙体40,用以对上述回填土体20的外部进行承力;
40.多个扩大头钢筋组件30,包括钢筋32、螺接上述钢筋32的扩大头31和设置在上述钢筋32端部的弯头33,每个上述钢筋32和每个扩大头31被配置为部分植入每层上述回填土层21内部并且部分穿设支撑墙体40,直至不同的弯头33能够相互钩接以形成将上述回填土体20锚固在上述支撑墙体40的外表面上;
41.一模板支撑组件60,用以支撑在地下室低跨混凝土基础层200和地下室高跨混凝土基础层300上;
42.和一防水层50,填充在上述模板支撑组件60、支撑墙体40之间的间隙内。
43.关于上述扩大头31,其作用是实现钢筋32对回填土层21的定位。属于本领域被广泛应用的公知构件。参考图10,其整体呈现帽状并且在大体中部位置开设有一螺孔,该螺孔用以实现扩大头31在钢筋32外周上的螺接。
44.为了进一步提升扩大头31对回填土的定位力,可在扩大头31的表面上设置容易想到的凸起结构,如楔形结构等,或者条纹等。
45.基于提高对回填土的定位效果,扩大头31的数量可为多个,如图6所示的三个。
46.钢筋32的主要作用是对回填土层21内部形成主要承力。作为一种被图6所示范的实现方式,钢筋32可沿着大体水平方向设置,当然允许有一定程度的倾斜的其它实现方式。
47.可以想到的是,为了实现钢筋32与扩大头31的螺接,可使用外表面带有螺纹段的钢筋32。具体地,可对普通的钢筋32进行套丝操作。
48.再次参考图6,上述弯头33的形状可以为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钩状,如图中所呈现的“u”形。
49.为了实现对弯头33在支撑墙体40外侧面的衬垫,以防止支撑墙体40外侧面的不光滑所带来的弯头33在其上发生的滑动,可使用衬垫件,例如垫圈等。参考图2、图5,当然作为一种示范的实现方式,还包括方形管34,所述方形管34设置在所述支撑墙体40和所述弯头33之间。
50.由此,方形管34的“方形”通过提供基本光滑的表面使得弯头33的支撑较为稳固。另外,方形管34本身还具有一定的强度,起到对支撑墙体40的外侧面的一定承力。
51.前文已述支撑墙体40能够对回填土体20的外部承力。回填土体20的外部之所以需要承力,不仅仅是因为回填土本身的疏松结构所致,更重要的是,布置在回填土体20内部的扩大头钢筋组件30在对回填土体20进行承力的同时,会对回填土体20施加一指向其外侧面的拉力,而回填土体20未被任何支撑的外侧面在该拉力下较为容易发生变形,造成回填土体20结构不牢固。也就是说,扩大头钢筋组件30在提高了回填土体20的内部承力的同时,难以避免地在其外侧面产生承力能力的削弱。
52.支撑墙体40,可以采用废弃砖等砌成。
53.应当能想到的是,防水层50覆于支撑墙体40的外侧面,还覆于回填土体20的顶面,以起到较为全面的防水效果。
54.参考图2,在一个典型的实施方案中,上述防水层50包括沿远离支撑墙体40方向依次设置的防水混凝土层51、防水涂层52。
55.这里,防水混凝土层51是指采用混凝土浇筑的基体,防水涂层52是采用防水涂料进行涂覆施工所得到。
56.这里,上述防水层50还包括设置上述防水混凝土层51和防水涂层52内的防水附加层53。防水附加层53可采用本领域常见形式。
57.再次参考图1,作为一种模板支撑组件60的实现方式,上述模板支撑组件60包括安装在支撑墙体40外侧的模板件61、安装在上述模板件61上的钢管骨架件62和连接在上述钢管骨架件62的龙骨件63。
58.这里,模板件61可采用建筑领域常见的模板形式。具体地,模板件61相连的包括侧模611、底模,侧模611位于与支撑墙体40上相对的位置(即处于立面位置),底模位于支撑地下室高跨混凝土基础层300上的位置(即位于水平面位置)。
59.参考图3、图7,侧模611包括多个模板、固设在模板上的多个横向木楞612和固接横向木楞612的竖向木楞613,这样模板、横向木楞612、竖向木楞613依次相连形成“日”字形。
60.龙骨件63可采用建筑装饰领域常见形式。具体地,参考图4,龙骨件63可以包括主龙骨631和次龙骨632。次龙骨632支撑在底模上,主龙骨631连接在次龙骨632上,二者形成龙骨支撑体系。
61.钢管骨架件62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底模对地下室高跨混凝土基础层300的支撑。
62.钢管骨架件62可采用建筑领域支撑骨架的常见形式。具体地,再次参考图1,钢管骨架件62包括相连的水平钢管621、竖直钢管622和斜撑623,竖直钢管622用以通过底模对
地下室高跨混凝土基础层300的支撑,水平钢管621用以对侧模611进行支撑,斜撑623用以对水平钢管621、竖直钢管622相连接。
63.参考图8,水平钢管621可以由多节相互拼接,以是不同长度的需要。具体地,水平钢管621包括具有外螺纹的管节6211和与该管节6211相配合的螺纹套筒6212。螺纹套筒6212具有内螺纹。
64.再次参考图4,竖直钢管622的顶端可设有顶撑624,顶撑624支撑在前述主龙骨631上。参考图10,顶撑624包括丝杆6241、旋转固定件6242、撑拖6243和钢钉孔6243a。钢钉孔6243a开设在撑拖6243上,旋转固定件6242与丝杠相螺纹配合。
65.为了增大土体层与层之间的摩擦力以防止层间滑移,上述回填土层21之间设置有土工层(图中未示出)。土工层的形式可以为常见的土工膜或土工布或土工网等。
66.现在针对一个应用较为广泛的应用场景来阐述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具体操作过程。当应当注意的是,此常见的实施方案不可作为理解本技术所声称所要解决技术问题的必要性特征认定的依据,其仅仅是示范而已。
67.参考图3,使用本技术辅助测量装置在路基压实操作的过程如下:
68.s1、将尺寸为240
×
115
×
53mm的废弃砖进行堆砌并预留好钢筋32穿插孔位,将截面尺寸40mm
×
50mm的废弃钢管对应支撑墙的预留孔位进行钻孔。
69.s2、将短钢筋32根据需锚固的回填土范围进行弯曲、套丝加工,加工成带有螺纹并具有弯头33的钢筋32,与此同时在钢筋32上装配扩大头31。
70.s3、将第一层支撑墙体40砌筑完成;回填少量回填土至第一层支撑墙预留孔位处,将第一层短钢筋32穿入支撑墙体40的孔位中,将扩大头31套在钢筋32锚固端头,将第一层钢筋32平放至回填土上,继续进行回填土,按要求进行回填土方夯实。
71.s4、按第s3做法重复五次,每增加一层,将后一层的钢筋32穿过前一层的钢筋32的弯头33中,形成自锁式的组合结构,根据现场情况、土体参数可考虑是否在回填土分层处铺贴一层土工布,增大土体层与层之间的摩擦力,防止层间滑移。
72.s5、将模板支撑架架设在设计位置,测量防水混凝土浇筑侧面位置,将侧模611多层装配完成后,放置于防水混凝土浇筑侧面的位置,与回填土体20上部的支架模板在边缘处固定好,形成可浇筑防水混凝土的封闭空间。
73.s6、浇筑防水混凝土层51,将回填土体20顶部与的防水混凝土层土层51形成贯通。
74.s7、防水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防水保护层的涂抹;防水保护层达到设计强度后,按要求超前铺贴防水层50;在防水保护层外层再涂抹一层防水保护层;待第二层防水保护层达到设计强度后,定型化单侧混凝土墙体的侧模611及墙体吊模固定后进行地下室外墙混凝土400浇筑,与地下室低跨混凝土基础层200贯通。
75.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