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强夯预处理成桩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7208127发布日期:2024-03-05 14:46阅读: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强夯预处理成桩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建筑领域,特别涉及到了一种支护桩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1、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用于建设的用地日渐紧张,填海造地已成为缓解用地不足的趋势。由于填海造地通常采用大量片石、块石、粘土挤压填筑,形成的场地分布深厚的填石、填土互层。在深厚松散填石地层中进行基坑支护桩施工时,存在孔口护筒埋设难,钻进时易发生严重漏浆、垮孔,需要反复回填粘土堵漏处理,造成钻进进尺慢、工效低,给基坑支护桩施工带来极大的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强夯预处理成桩施工方法,该方法可有效避免填石层旋挖钻进漏浆、垮孔,达到了安全、高效、经济的效果。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强夯预处理成桩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步骤1:测放支护桩轴线、夯点;对支护桩位进行测量定位,确定支护桩位轴线位置,根据支护桩轴线位置,确定多个强夯夯点位置;

5、步骤2:连续点夯;对强夯夯点位置进行连续多次点夯;

6、步骤3:回填黏土;在点夯形成的夯坑填入黏土;

7、步骤4:单次点夯;在填入黏土后的强夯夯点处进行再次点夯;

8、步骤5:测量深度;在单次点夯形成的夯坑进行测量,测量夯坑的深度是否满足需求,满足进入步骤6,不满足则进入步骤3;

9、步骤6:基坑支护桩施工;对夯坑进行平整、压实,并进行基坑支护桩施工。采用本施工方法,进行强夯预处理后,原超厚松散填石层被夯击密实,支护桩填石层成孔厚度被压缩减小,且旋挖钻进过程中不再发现塌孔、漏浆现象,成孔时间大大缩短,显著提升钻进效率。

10、进一步的,在步骤2中,连续点夯使时,对强夯夯点位置进行连续三次点夯。

11、进一步的,在步骤1中,点夯前对支护桩位轴线周边进行平整、压实。

12、进一步的,在步骤1中,强夯夯点位置中心点处用做标志,每3m定位一点。

13、进一步的,相邻两个强夯夯点在进行强夯时,所形成的夯坑之间间隙距离为0.2m。

14、进一步的,该施工方法中的支护桩为咬合桩,咬合桩包括有荤桩和素桩。

15、进一步的,荤桩直径为1.4m,素桩直径为1.2m。

16、进一步的,咬合桩施工完成后,强夯夯点的中心点与荤桩或素桩的中心点重合,相邻的两个强夯夯点的中心点分别与一个荤桩的中心点和一个素桩的中心点重合,且该一个荤桩和一个素桩之间还设置有另一个素桩和另一个荤桩。

1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本发明中,采用本施工方法,进行强夯预处理后,原超厚松散填石层被夯击密实,支护桩填石层成孔厚度被压缩减小,且旋挖钻进过程中不再发现塌孔、漏浆现象,成孔时间大大缩短,显著提升钻进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强夯预处理成桩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强夯预处理成桩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连续点夯使时,对强夯夯点位置进行连续三次点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强夯预处理成桩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点夯前对支护桩位轴线周边进行平整、压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强夯预处理成桩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强夯夯点位置中心点处用做标志,每3m定位一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强夯预处理成桩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强夯夯点在进行强夯时,所形成的夯坑之间间隙距离为0.2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强夯预处理成桩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施工方法中的支护桩为咬合桩,咬合桩包括有荤桩和素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强夯预处理成桩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荤桩直径为1.4m,素桩直径为1.2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强夯预处理成桩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咬合桩施工完成后,强夯夯点的中心点与荤桩或素桩的中心点重合,相邻的两个强夯夯点的中心点分别与一个荤桩的中心点和一个素桩的中心点重合,且该一个荤桩和一个素桩之间还设置有另一个素桩和另一个荤桩。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建筑领域,特别涉及到了一种强夯预处理成桩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测放支护桩轴线、夯点;步骤2:连续点夯;对强夯夯点位置进行连续多次点夯;步骤3:回填黏土;在点夯形成的夯坑填入黏土;步骤4:单次点夯;在填入黏土后的强夯夯点处进行再次点夯;步骤5:测量深度;在单次点夯形成的夯坑进行测量,测量夯坑的深度是否满足需求,满足进入步骤6,不满足则进入步骤3;步骤6:基坑支护桩施工;对夯坑进行平整、压实,并进行基坑支护桩施工。采用本施工方法,原超厚松散填石层被夯击密实,支护桩填石层成孔厚度被压缩减小,且旋挖钻进过程中不再发现塌孔、漏浆现象,成孔时间大大缩短,显著提升钻进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刘峥志,王荣发,朱峰,吴建都,雷斌,刘杰栋,李全,张羽,杨庆定,赵珍珍,王桂霞,郑洽和,雷添福,席成,周元奇,尹强,杨智勇,操松,陈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工勘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