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铁深基坑超欠挖测量控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2797666发布日期:2023-01-03 22:47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铁深基坑超欠挖测量控制施工方法与流程
一种地铁深基坑超欠挖测量控制施工方法
1.技术领域
2.本发明涉及地铁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铁深基坑超欠挖测量控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3.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规模急剧扩大,随之带来用地紧张、交通拥堵等问题,迫使人们向下地下索取空间。为了缓解地面交通拥挤的现状,地铁逐渐成为城市居民出行的首选。人们对地铁的标准逐渐提高,更加关注地铁的施工质量。
4.由于地铁施工的特殊环境,一旦基坑开挖过程中对超欠挖控制不到位,所谓超欠挖即为基坑设定的范围土体挖设过多或者挖设不到位,当出现超欠挖现象时极易出现侧墙迎水面钢筋保护层过大或者过小的问题,影响混凝土质量,造成质量事故,严重的甚至危及安全。只有做好基坑超欠挖的控制,才能切实提高地铁施工质量,基坑限界的测量及开挖的控制,对提高地铁车站侧墙混凝土施工质量、保证结构尺寸、减少资源浪费以及提升基坑开挖效率,具有重大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铁深基坑超欠挖测量控制施工方法,能够有效测量基坑限界位置,并且有效控制挖掘设备对基坑限界位置的准确挖掘施工,确保基坑的结构尺寸,减少资源浪费以及提升基坑开挖效率。
6.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地铁深基坑超欠挖测量控制施工方法,所述地铁深基坑超欠挖测量控制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00、对待挖掘基坑位置进行测量及定位;s101、对测定的基坑进行初步开挖;s102、将测量装置安装在初步开挖的基坑的水平面各个位置及竖向位置;s103、对测量装置进行调试,使得测量装置按照设定的测量数据进行测定;s104、启动测量装置,使得测量装置形成闭合的设计开挖面外扩的光线幕墙,技术员使用卷尺等测量设备进行测量,以实现对超欠挖的控制;s105、通过核定围护结构开挖面至测量装置的光幕距离,确认超欠挖情况,并对超欠挖部分做好正负尺寸标记,指导后续开挖施工;s106、对开挖的基坑周边进行喷锚支护,而后再次复合支护边界。
7.本发明还存在以下特征:所述步骤s101中,基坑开挖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钻孔灌注桩;第二步、冠梁、挡墙及砼支撑施工;第三步土方分层开挖。
8.所述基坑开挖中,第一道钢筋混凝土支撑施工与冠梁同时浇筑施工,待第一道钢筋混凝土支撑全部施工完成并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基坑土体的开挖,每小段开挖宽度为6m,小段土方在16小时内完成,而后在8小时内安装好该小段的支撑并施加预应力。
9.所述步骤s102中,测量装置安装点位选择在靠近支撑下方1m,选择位于桩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部位,竖向每开挖支撑一层后重新设置,水平方向每50m设置一处。
10.所述步骤s103中,按照如下步骤进行;使用智能全站仪在视线开阔的位置进行设站,根据图纸信息确定点位位置,进行放样,并进行钻孔定位;将一段带支撑平台的支托架固定到点位上,使用智能测量装置的激光发射装置自带调平仪器进行水平调整;使用全站仪测量激光光幕至墙面距离,根据开挖面尺寸及喷锚面厚度进行距离调整;完成后对智能测量装置的激光发射装置进行最后的位置校核及装置精度调整。
11.所述步骤s104中,使用串联及并联电路的原理,将各激光发射装置进行集中供电,使用三级控电箱进行总路径管理。在开挖至设计位置后,进行一键供电,将激光光幕全部开机并发射激光,形成闭合的设计开挖面外扩10cm的光线幕墙,现场技术员使用卷尺等测量设备进行超欠挖控制。
12.所述步骤s105中,通过核定围护结构开挖面至智能测量装置的激光光幕距离,标准值20cm,确认超欠挖情况,并对超欠挖部分做好正负尺寸标记,指导后续开挖施工。
13.所述步骤s106中,喷锚支护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基面清理;

、挂网钢筋焊接;

、横向钢筋安装;

、挂设钢筋网片;

、安装厚度标记;

、喷射混凝土、复核支护限界。
14.所述步骤

中,喷射砼喷头宜与受喷面垂直,喷射距离控制在0.8m~1.2m;喷射顺序自下而上;当喷射混凝土厚度大于 70mm 时,进行分层喷射;第二次喷射在第一次终凝后再进行;喷射混凝土面层的养护时间大于 2d 后,方可下挖基坑。
15.本发明所述的有益效果为:1、本发明的工法可减小了人力的投入,降低了人工成本,实现了基坑超欠挖的精确定位。
16.2、 适用性较强,通过现场实际操作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17.2、可自动化检测喷锚面厚度情况。
附图说明
18.图1 是铁深基坑超欠挖测量控制施工方法的工艺图;图2是基坑挖掘工艺图;
图3是测量装置调试工艺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参照图1至图3,对本地铁深基坑超欠挖测量控制施工方法的特征详述如下: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也不应视为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实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20.一种地铁深基坑超欠挖测量控制施工方法,所述地铁深基坑超欠挖测量控制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00、对待挖掘基坑位置进行测量及定位;s101、对测定的基坑进行初步开挖;s102、将测量装置安装在初步开挖的基坑的水平面各个位置及竖向位置;s103、对测量装置进行调试,使得测量装置按照设定的测量数据进行测定;s104、启动测量装置,使得测量装置形成闭合的设计开挖面外扩的光线幕墙,技术员使用卷尺等测量设备进行测量,以实现对超欠挖的控制;s105、通过核定围护结构开挖面至测量装置的光幕距离,确认超欠挖情况,并对超欠挖部分做好正负尺寸标记,指导后续开挖施工;s106、对开挖的基坑周边进行喷锚支护,而后再次复合支护边界。
21.所述步骤s101中,基坑开挖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钻孔灌注桩;第二步、冠梁、挡墙及砼支撑施工;第三步土方分层开挖。
22.所述基坑开挖中,第一道钢筋混凝土支撑施工与冠梁同时浇筑施工,待第一道钢筋混凝土支撑全部施工完成并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基坑土体的开挖,每小段开挖宽度为6m,小段土方在16小时内完成,而后在8小时内安装好该小段的支撑并施加预应力。
23.所述步骤s102中,测量装置安装点位选择在靠近支撑下方1m,选择位于桩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部位,竖向每开挖支撑一层后重新设置,水平方向每50m设置一处。
24.所述步骤s103中,按照如下步骤进行;使用智能全站仪在视线开阔的位置进行设站,根据图纸信息确定点位位置,进行放样,并进行钻孔定位;将一段带支撑平台的支托架固定到点位上,使用智能测量装置的激光发射装置自带调平仪器进行水平调整;使用全站仪测量激光光幕至墙面距离,根据开挖面尺寸及喷锚面厚度进行距离调整;完成后对智能测量装置的激光发射装置进行最后的位置校核及装置精度调整。
25.所述步骤s104中,使用串联及并联电路的原理,将各激光发射装置进行集中供电,
使用三级控电箱进行总路径管理。在开挖至设计位置后,进行一键供电,将激光光幕全部开机并发射激光,形成闭合的设计开挖面外扩10cm的光线幕墙,现场技术员使用卷尺等测量设备进行超欠挖控制。
26.所述步骤s105中,通过核定围护结构开挖面至智能测量装置的激光光幕距离,标准值20cm,确认超欠挖情况,并对超欠挖部分做好正负尺寸标记,指导后续开挖施工。
27.所述步骤s106中,喷锚支护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基面清理;

、挂网钢筋焊接;

、横向钢筋安装;

、挂设钢筋网片;

、安装厚度标记;

、喷射混凝土、复核支护限界。
28.所述步骤

中,喷射砼喷头宜与受喷面垂直,喷射距离控制在0.8m~1.2m;喷射顺序自下而上;喷射砼喷头宜与受喷面垂直,喷射距离控制在0.8m~1.2m;喷射顺序自下而上,可避免松散的回弹物粘污尚未喷射的待喷面,同时,能起到下部喷层对上部喷层的支托作用,可减少或防止喷层的松脱和坠落;喷射混凝土厚度大于 70mm 时,为保证混凝土的稳定性,防止混凝土掉落,可分层喷射;一次喷射的厚度受到喷射工艺、喷射方向、是否掺速凝剂等因素的影响,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次喷射厚度;为减少第二层喷射混凝土对第一层喷射混凝土产生影响,第二次喷射应在第一次终凝后再进行;且为增加两层混凝土之间的黏聚性,间隔时间超过 1h 后,应对表面进行湿润或用压缩空气清扫待喷面表面;喷射混凝土面层的养护时间大于 2d 后,方可下挖基坑。
29.该智能测量装置由调平基座、激光发射装置组成;通过预定点位精准安装智能测量装置,精准定位后的智能测量装置发射激光光幕,结合定尺校核,通过采集开挖面与光幕的距离校核,判断基坑超欠挖情况,实现对开挖面的超欠挖控制;同时做为喷锚支护面的控制复核,避免侵限。开挖完成后,运用激光光幕,核定喷锚面厚度尺寸,辅助定位,实现对喷锚面整体平整度控制。
3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