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动充水阻渗的人工反滤围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05734发布日期:2022-09-14 10:09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自动充水阻渗的人工反滤围井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管涌抢护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可自动充水阻渗的人工反滤围井。


背景技术:

2.管涌是指在渗流作用下.土体细颗粒沿骨架颗粒形成的孔隙,水在土孔隙中的流速增大引起土的细颗粒被冲刷带走的现象,出现管涌后需要及时抢护。
3.可自动充水阻渗的人工反滤围井是一种蓄水反压式管涌抢护产品,主体为软体蓄水袋,通过注水反压泄漏点。现有的可自动充水阻渗的人工反滤围井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
4.(一)充水过程中,需要通过人工保持围井的撑开状态,使用较为不方便。
5.(二)填充在围井内侧的反滤料被水内土体颗粒堵塞而失效后,不方便更换反滤料。
6.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可自动充水阻渗的人工反滤围井,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自动充水阻渗的人工反滤围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9.一种可自动充水阻渗的人工反滤围井,包括:充水槽、溢水管、外插槽、外撑杆、内插槽、内撑杆、反滤料桶、提手、反滤料;所述充水槽由外筒外筒、内筒内筒、筒底筒底组成;所述内筒套在外筒的内侧;所述外筒与内筒的底部通过筒底连接,且外筒与内筒及筒底为一体式结构;所述溢水管贯穿在外筒顶部的一侧,且溢水管与外筒粘贴固定;所述外筒的侧部设有多组外插槽,且多组外插槽呈环形阵列方式排列;每组所述外插槽均由两个外圆桶组成;每组中的两个所述外圆桶呈上下对称,且两个所述外圆桶的桶口相对;每组中的两个所述外圆桶分别粘贴在外筒侧部的上下两端;每组中的两个所述外圆桶之间设有一根外撑杆,且外撑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外圆桶相插接;所述内筒的侧部设有多组内插槽,且多组内插槽呈环形阵列方式排列;每组所述内插槽均由两个内圆桶组成;每组中的两个所述内圆桶呈上下对称,且两个所述内圆桶的桶口相对;每组中的两个所述内圆桶分别粘贴在内筒侧部的上下两端;每组中的两个所述内圆桶之间设有一根内撑杆,且内撑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内圆桶相插接;所述内筒的内侧套设有反滤料桶,且反滤料桶与内筒呈间隙配合;所述反滤料桶的上端转动连接有提手;所述反滤料桶的内部设有反滤料。
10.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外筒呈锥筒状,且内筒呈圆筒状,并且外筒与内筒同心设置。
11.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溢水管为软管。
12.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外撑杆与内撑杆均为圆形杆状,且外撑杆与内撑杆的两端均呈半球状。
13.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外撑杆与内撑杆均为弹性碳纤维杆。
14.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反滤料桶呈圆桶状,且反滤料桶的桶底呈网孔状。
15.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6.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外插槽、外撑杆、内插槽、内撑杆,便于通过外撑杆与内撑杆将外筒、内筒撑开,充水槽充水时不需要人工手扶,使用较为便利。
17.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反滤料桶与提手,且反滤料桶与呈间隙配合,并且反滤料设在反滤料桶内部,便于将反滤料取出充水槽,方便更换堵塞的反滤料。
18.3、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上述结构的改进,具有支撑结构,充水时不需要手扶,使用较为便利,方便更换堵塞的反滤料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附图说明
19.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外插槽与外撑杆插接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内插槽与内撑杆爆炸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反滤料桶结构示意图。
25.图中:充水槽1、溢水管2、外插槽3、外撑杆4、内插槽5、内撑杆6、反滤料桶7、提手8、反滤料9、外筒101、内筒102、筒底103。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8.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请参见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实施方案:
30.一种可自动充水阻渗的人工反滤围井,包括:充水槽1、溢水管2、外插槽3、外撑杆4、内插槽5、内撑杆6、反滤料桶7、提手8、反滤料9;充水槽1由外筒外筒101、内筒内筒102、筒底筒底103组成;内筒102套在外筒101的内侧;外筒101与内筒102的底部通过筒底103连接,且外筒101与内筒102及筒底103为一体式结构;溢水管2贯穿在外筒101顶部的一侧,且溢水管2与外筒101粘贴固定;外筒101的侧部设有多组外插槽3,且多组外插槽3呈环形阵列方式排列;每组外插槽3均由两个外圆桶组成;每组中的两个外圆桶呈上下对称,且两个外圆桶的桶口相对;每组中的两个外圆桶分别粘贴在外筒101侧部的上下两端;每组中的两个外圆桶之间设有一根外撑杆4,且外撑杆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外圆桶相插接;内筒102的侧部设有多组内插槽5,且多组内插槽5呈环形阵列方式排列;每组内插槽5均由两个内圆桶组成;每组中的两个内圆桶呈上下对称,且两个内圆桶的桶口相对;每组中的两个内圆桶分别粘贴在内筒102侧部的上下两端;每组中的两个内圆桶之间设有一根内撑杆6,且内撑杆6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内圆桶相插接;内筒102的内侧套设有反滤料桶7,且反滤料桶7与内筒102呈间隙配合;反滤料桶7的上端转动连接有提手8;反滤料桶7的内部设有反滤料9。
31.具体的,请参阅图1与图2,外筒101呈锥筒状,且内筒102呈圆筒状,并且外筒101与内筒102同心设置,管涌水先充入内筒102内,再沿内筒102上升,从内筒102顶部溢入外筒101与内筒102之间,外筒101呈锥筒状使得外筒101与内筒102冲水后不易侧歪,。
32.具体的,请参阅图1,溢水管2为软管,通过溢水管2观察溢出水量。
33.具体的,请参阅图1与图4,外撑杆4与内撑杆6均为圆形杆状,且外撑杆4与内撑杆6的两端均呈半球状,方便插接。
34.具体的,外撑杆4与内撑杆6均为弹性碳纤维杆,方便插接。
35.具体的,请参阅图4,反滤料桶7呈圆桶状,用于盛装反滤料9,且反滤料桶7的桶底呈网孔状,方便管涌水进入反滤料桶7内。
36.具体实施步骤:
37.使用时,将内撑杆6与内插槽5插接配合,将内筒102撑开呈圆筒状,将外撑杆4与外插槽3插接配合,将外筒101撑开呈圆筒状,此时充水槽1成形,将反滤料桶7内填入反滤料9,并将填装后的反滤料桶7压在管涌泄露处,参阅图2,将成形的充水槽1套在反滤料桶7外侧,管涌水经反滤料9反滤后漫过反滤料桶7顶端,再漫过内筒102顶端后溢入外筒101内侧,外筒101充水后压在泄露处外围。
38.当需要更换反滤料9时,通过提手8将反滤料桶7从内筒102内侧向上提出,将填装有新的反滤料9的反滤料桶7套入内筒102内侧,并使其底部压在泄露处。
39.综上所述:该一种可自动充水阻渗的人工反滤围井,通过设置外插槽、外撑杆、内插槽、内撑杆,便于通过外撑杆与内撑杆将外筒、内筒撑开,充水槽充水时不需要人工手扶,使用较为便利;通过设置反滤料桶与提手,且反滤料桶与呈间隙配合,并且反滤料设在反滤料桶内部,便于将反滤料取出充水槽,方便更换堵塞的反滤料;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上述结构的改进,具有支撑结构,充水时不需要手扶,使用较为便利,方便更换堵塞的反滤料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4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