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07354发布日期:2022-09-14 10:32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围绕基坑四周设置的第一地下支护结构,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外部的第二地下支护结构,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位于红黏土分布区,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与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平行设置且相互之间紧密贴合,形成双层地下支护结构体系;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与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均采用地下连续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的厚度为1200mm;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的厚度为100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的墙幅之间采用工字钢接头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的接头处采用高压旋喷桩进行止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在每幅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内布置有不少于两根压浆管。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和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均采用c35水下混凝土形成,渗透等级为p10。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和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的钢筋保护层的最小厚度为70mm。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与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之间形成有补充注浆,以填补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和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之间的间隙。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和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的插入深度为墙底避开软塑红黏土,当坑底为基岩时,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和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插入坑底以下基岩不小于3m。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连续墙结构的墙体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300,墙体表面平整度小于100mm,墙顶中心线偏差不大于30m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包括围绕基坑四周设置的第一地下支护结构,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外部的第二地下支护结构,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位于红黏土分布区,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与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平行设置且相互之间紧密贴合,形成双层地下支护结构体系;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与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均采用地下连续墙。本实用新型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考虑基坑所处的地质条件,在开挖及回筑阶段,双层地下支护结构体系共同承担全部水土压力及地面超载引起的侧压力,能够满足工作井底部存在红黏土层的基坑施工要求,从而能够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程质量和安全。程质量和安全。


技术研发人员:崔庆龙 刘继国 舒恒 杨林松 史世波 李金 郭锐 张军 刘夏临 宋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29
技术公布日:2022/9/13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