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07354发布日期:2022-09-14 10:32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


背景技术:

2.在进行地下工程和深基础施工时,通常需要建造地下连续墙。在基坑工程中地下连续墙是使用较为广泛的基坑围护结构形式。地下连续墙是由使用逐段筑成的连续单元槽段联合筑成的一道连续的钢筋混凝土墙壁,作为截水、防渗、承重、挡水结构使用。地下连续墙在施工阶段作为支护结构,并兼做未来结构外墙,如果其结构不满足设计要求会直接影响工程安全质量。
3.经过检索发现:
4.申请公开号为cn109555112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结构叠合式地下连续墙及施工方法,地下连续墙包含多个单元预制连续墙,所述单元预制连续墙包括后浇混凝土内芯和预制墙体外框,所述预制墙体外框包括叠合部分外墙板、叠合部分内墙板、竖向挡泥浆侧墙板和矩形水平下封底,所述竖向挡泥浆侧墙板有两块并且对称设置在矩形水平下封底的一组短边上;叠合部分外墙板、叠合部分内墙板与设置在两侧的竖向挡泥浆侧墙板形成凹槽。叠合预制部分采用预制构件厂加工的形式整体制作,大大节约了施工空间和施工前期准备时间,可以和其他施工同步进行。墙体外侧包围墙板预制,中间大部分均为现浇,可有效降低预制构件的自重,两幅地下连续墙间接头采用现浇,可有效保证接头的防水效果及受力性能。但是该发明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没有考虑基坑所处的地质条件,对于工作井底部存在红黏土层的基坑施工,其结构难以满足设计要求,从而会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
6.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包括围绕基坑四周设置的第一地下支护结构,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外部的第二地下支护结构,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位于红黏土分布区,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与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平行设置且相互之间紧密贴合,形成双层地下支护结构体系;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与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均采用地下连续墙。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的厚度为1200mm;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的厚度为1000mm。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的墙幅之间采用工字钢接头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的接头处采用高压旋喷桩进行止水。
11.进一步地,在每幅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内布置有不少于两根压浆管。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和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均采用c35水下混凝土形成,渗透等级为p10。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和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的钢筋保护层的最小厚度为70mm。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与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之间形成有补充注浆,以填补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和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之间的间隙。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和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的插入深度为墙底避开软塑红黏土,当坑底为基岩时,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和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插入坑底以下基岩不小于3m。
16.进一步地,所述地下连续墙结构的墙体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300,墙体表面平整度小于100mm,墙顶中心线偏差不大于30mm。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8.本实用新型的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通过采用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并在工作井下的红黏土分布区增设第二地下支护结构,在开挖及回筑阶段,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和第二地下支护结构支挡结构,共同承担全部水土压力及地面超载引起的侧压力,能够满足工作井底部存在红黏土层的基坑施工要求,从而能够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
附图说明
19.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为第一地下支护结构,2为第二地下支护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3.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包括围绕基坑四周设置的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以及设于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外部的第二地下支护结构2,第二地下支护结构2位于红黏土分布区,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与第二地下支护结构2平行设置且相互之间紧密贴合,形成双层地下支护结构体系,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与第二地下支护结构2均采用地下连续墙,即分别为第一地下连续墙和第二地下连续墙。
24.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根据工作井施工场地的钻孔详情,基坑开挖范围主要为中等透水性碎块石夹土,仅基坑东西侧底部存在红黏土,层厚最大约10m。红黏土层含水量较高,呈软塑状,压缩模量小,易变形。因此需要在基坑的东西侧增设第二地下支护结构2。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工作井施工所处的地质条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对第二地下支护结构2在基坑周边所处的位置进行任意适当的调节。通过采用第一
地下支护结构1,并在工作井下的红黏土分布区增设第二地下支护结构2,开挖及回筑阶段,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和第二地下支护结构2支挡结构,共同承担全部水土压力及地面超载引起的侧压力,能够满足工作井底部存在红黏土层的基坑施工要求,从而能够保证工程安全质量。
25.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的厚度为1200mm;第二地下支护结构2的厚度为1000mm。
26.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和第二地下支护结构2的插入深度为墙底避开软塑红黏土,具体地,例如地下连续墙的墙底可以插入白云岩中,当坑底为基岩时,第一地下连续墙和第二地下连续墙插入坑底以下基岩不小于3m。
27.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的深度为49m、44m、40m;第二地下支护结构2的深度为49m、40m。
28.地下连续墙是按照实际施工环境,分段分工期布置施工的,因此有多段不连续的墙体,而最终这些不连续的墙体,需要用各种浇筑手段将其连接起来,这种结构称为地下连续墙的接头。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的墙幅之间采用工字钢接头连接。工字钢接头形式是指相邻墙幅的钢筋端头要弯曲插入工字钢中,能够防止混凝土浇筑时漏浆,能够与钢筋混凝土一起承受土体的侧压力。
29.为对坑底以下红黏土层进行加固,提高被动区抗力,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的接头处采用高压旋喷桩进行止水,进一步地,高压旋喷桩的型号可以为φ800@600,即800的桩径间距600。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选择其他型号的高压旋喷桩,只要能够实现与本实施例中相同的功能即可。
30.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高压旋喷桩进入隔水层不小于2m,坑底为岩石情况下进入坑底以下不小于2m,以形成落底式止水帷幕。
31.为了控制地下连续墙的竖向沉降量,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在每幅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内布置有不少于两根压浆管。具体地,压浆管可以采用φ108
×
4无缝钢管,插入墙底下1m,压浆范围为地下连续墙下1.5m,注浆压力宜控制在1.0~1.2mpa,如不能满足要求,可根据现场试验资料,进一步调整注浆压力。
32.为实现地下支护结构截水、防渗、承重、挡水的作用,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和第二地下支护结构2均采用c35水下混凝土形成,渗透等级为 p10。
33.钢筋保护层的最小厚度为最外层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最小距离。为提高地下连续墙结构的耐久性,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和第二地下支护结构2的钢筋保护层的最小厚度为70mm。
34.在施工地下连续墙结构时,宜先施工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后施工第二地下支护结构2。施工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时,应根据自身的施工工艺水平及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施工的垂直偏差确定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的外放值,成槽时应将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壁土体抓、洗干净,尽量保证两地下支护结构密贴,达到共同受力的效果。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当两地下支护结构之间存在间隙,在两地下支护结构之间进行补充注浆,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与第二地下支护结构2之间形成有补充注浆,以填补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和第二地下支护结构2之间的间隙,使两地下支护结构密贴,以使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和第二地下支护结构2共同受力。
35.本实施例中地下连续墙结构的主要施工工序为:施工准备

测量放样

施工导墙

成槽机就位

成槽

清槽

验槽

钢筋笼安装

再清槽

浇筑砼

检验。为检验地下连续墙结构的质量是否满足要求,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地下连续墙宜采用声波透射法检测墙身结构质量,检测槽段应不少于总槽段数的30%,且不应少于3个槽段。相邻两根预埋声测管之间的间距不大于2m,内外侧交替布置,墙幅长度大于5m时不少于4根,墙幅长度小于5m时不少于3根,声测管采用φ57
×
3无缝钢管,节间接头采用螺纹连接,并应采取可靠的措施确保浇筑过程中声测管的通畅性及管壁的完好性。当根据声波透射法判定墙身质量不合格时,应采用钻芯法进行验证。为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地下连续墙结构的墙体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300,墙体表面平整度小于100mm,墙顶中心线偏差不大于30mm。
36.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的地下连续墙结构,通过采用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并在工作井下的红黏土分布区增设第二地下支护结构,在开挖及回筑阶段,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和第二地下支护结构支挡结构,共同承担全部水土压力及地面超载引起的侧压力,能够满足工作井底部存在红黏土层的基坑施工要求。内衬墙回筑施工完成并达到强度标准后,地下连续墙结构与内衬墙共同作用,其中地下连续墙结构承担土压力,内衬墙承担水压力,从而能够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
37.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