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涌潮河流的鱼道隔板结构

文档序号:31654808发布日期:2022-09-27 22:06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涌潮河流的鱼道隔板结构

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涌潮河流的鱼道隔板结构。


背景技术:

2.河道大坝作为开发利用水资源工程,建成之后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水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水生态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鱼类,因大坝的建造,其繁殖、越冬等自然习性发生改变,洄游发生延迟或终止,阻断了河流与鱼类栖息地之间的联系;为了保护鱼类资源,通常在水利水电工程中修建鱼道,帮助鱼类洄游。
3.目前广泛使用的鱼道是固定式鱼道,固定式鱼道能很好地形成过鱼所需要的连续水流条件,即通过道隔板或蛮石结构阻水消能作用,克服上游水位远高于下游水位的不利条件,在鱼道内部形成连续的、低流速的水流流态,满足鱼类上溯条件,但同时也存在着缺陷。
4.大多数挡水工程中,在涌潮河段,尤其在口门大闸工程中,受潮流涨、落影响,鱼道上下游水位差将发生显著改变,甚至出现下游水位高于上游水位的情况。在此类工程中,采用传统固定式鱼道,尤其技术型鱼道,便无法结合多变的时空特征调整鱼道池室空间和流场条件,以至不能最大限度发挥鱼道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涌潮河流的鱼道隔板结构,通过在鱼道的两侧均匀布置隔板,隔板包括转动板、固定板于转动组件,在正常情况下,上游水位高于下游水位时,隔板减缓了鱼道中水流流速,使得位于鱼道一侧相邻的两块隔板之间形成缓冲区,缓冲区能够为鱼群提供良好的休憩地,使鱼群顺利洄游至上游;考虑潮位变化导致的河流水位变化,部分涌潮河段变化时通常下游水位高于上游的水位,且持续时间长,在此涌潮期间,水流通过转动组件控制转动板向鱼道上游一侧摆动,使得隔板出现缺口,从而提高下游来水过流流量,同时减少鱼群从下游向上游溯游时鱼道对鱼群的阻碍。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适用于涌潮河流的鱼道隔板结构,包括隔板,其特征在于:隔板均匀分布在鱼道的两侧,位于鱼道一侧相邻的两块隔板之间形成缓冲区,隔板包括固定板、转动板于转动组件,转动组件控制转动板在固定板上向鱼道上游一侧摆动。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鱼道的两侧均匀布置隔板,隔板包括转动板、固定板于转动组件,在正常情况下,上游水位高于下游水位时,隔板减缓了鱼道中水流流速,使得位于鱼道一侧相邻的两块隔板之间形成缓冲区,缓冲区能够为鱼群提供良好的休憩地,使鱼群顺利洄游至上游;潮位变化导致河流的水位变化,部分涌潮河段变化时通常下游水位高于上游的水位,且持续时间长,在此涌潮期间,水流通过转动组件控制转动板向鱼道上游一侧摆动,使得隔板出现缺口,从而提高下游来
水过流流量,同时减少鱼群从下游向上游溯游时鱼道对鱼群的阻碍。
8.进一步,固定板设有转动槽,转动组件采用转动轴,转动轴固定连接在转动板上,转动轴转动连接在转动槽内。潮位变化导致的河流水位变化,部分涌潮河段变化时通常下游水位高于上游的水位,且持续时间长,在此涌潮期间,下游的水流向上游,水流冲击转动板,使得转动板通过转动轴向上游一端摆动,使得隔板出现缺口,从而增加了下游的水流流量,同时减少鱼群从下游向上游溯游时鱼道对鱼群的阻碍。
9.进一步,转动槽设有缺口,缺口限定转动板的转动角度。避免了转动板向下游一侧转动,保证了相邻的两块隔板之间形成缓冲区,同时保证了缓冲区能够为鱼群提供良好的休憩地,同时,避免了转动板向上游摆动后无法复位。
10.进一步,转动板向鱼道的上游摆动的最大角度为90
°
。避免转动板向上游摆动的角度过大,上游来水导致隔板无法还原。
11.进一步,隔板的呈长方形结构。使得隔板能够有效的阻挡上游来水,提高了位于鱼道一侧相邻的两块隔板之间形成缓冲区的面积。
12.进一步,转动板的截面呈三角形结构。鱼道内水位远小于隔板的高度,转动板采用三角形的结构,增大受力面积的同时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
13.进一步,转动板转动连接在固定板靠近鱼道中心一侧的底部。潮位变化导致河流的水位变化,部分涌潮河段变化时通常下游水位高于上游的水位,且持续时间长,在此涌潮期间,下游水流流向上游时,水流能够控制转动板向上游一侧翻转。
14.进一步,位于鱼道两侧的隔板上下交错设置。使得缓冲区能够交错布置,更加贴近鱼群正常洄游状态、
15.进一步,转动板靠近鱼道中心的一侧为半圆弧面,半圆弧面朝向鱼道的下游处。潮位变化导致河流的水位变化,部分涌潮河段变化时通常下游水位高于上游的水位,且持续时间长,在此涌潮期间,下游水流流向上游时,水流经过转动板的半圆弧面时,提高了水流对转动板施加的压力,保证了转动板向上游一侧翻转。
16.进一步,隔板为亚克力板材质的结构。亚克力板材的耐气候性强,同时具有出色的刚度、强度以及优异的抗化学品性能,从而保证了隔板的使用寿命。
17.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8.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鱼道的两侧均匀布置隔板,隔板包括转动板、固定板于转动组件,在正常情况下,上游水位高于下游水位时,隔板减缓了鱼道中水流流速,使得位于鱼道一侧相邻的两块隔板之间形成缓冲区,缓冲区能够为鱼群提供良好的休憩地,使鱼群顺利洄游至上游;潮位变化导致河流的水位变化,部分涌潮河段变化时通常下游水位高于上游的水位,且持续时间长,在此涌潮期间,水流通过转动组件控制转动板向鱼道上游一侧摆动,使得隔板出现缺口,从而提高下游来水过流流量,同时减少鱼群从下游向上游溯游时鱼道对鱼群的阻碍。
19.本实用新型中固定板设有转动槽,转动组件采用转动轴,转动轴固定连接在转动板上,转动轴转动连接在转动槽内。潮位变化导致的河流水位变化,部分涌潮河段变化时通常下游水位高于上游的水位,且持续时间长,在此涌潮期间,下游的水流向上游,水流冲击转动板,使得转动板通过转动轴向上游一端摆动,使得隔板出现缺口,从而增加了下游的水流流量,同时减少鱼群从下游向上游溯游时鱼道对鱼群的阻碍。
附图说明
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涌潮河流的鱼道隔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转动板向上游摆动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转动板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鱼群洄游状态时鱼道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鱼群溯游状态时鱼道的结构示意图。
27.图中,1-隔板;2-鱼道;3-缓冲区;4-固定板;5-转动板;6-转动槽;7-转动轴;8-半圆弧面;a-上游;b-下游;c-水流方向;d-鱼群游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28.如图1至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涌潮河流的鱼道隔板结构,包括隔板1,隔板1均匀分布在鱼道2的两侧,位于鱼道2一侧相邻的两块隔板1之间形成缓冲区3,隔板1包括固定板4、转动板5与转动组件,转动组件控制转动板5在固定板4上向鱼道2上游一侧摆动。
29.固定板4设有转动槽6,转动组件采用转动轴7,转动轴7固定连接在转动板5上,转动轴7转动连接在转动槽内。潮位变化导致的河流水位变化,部分涌潮河段变化时通常下游b水位高于上游a的水位,且持续时间长,在此涌潮期间,下游b的水流向上游a,水流冲击转动板5,使得转动板5通过转动轴7向上游a一端摆动,使得隔板1出现缺口,从而增加了下游b的水流流量,同时减少鱼群从下游b向上游a溯游时鱼道2对鱼群的阻碍。
30.转动槽6设有缺口,缺口限定转动板5的转动角度。避免了转动板5向下游b一侧转动,保证了相邻的两块隔板1之间形成缓冲区3,同时保证了缓冲区3能够为鱼群提供良好的休憩地,同时,避免了转动板5向上游a摆动后无法复位。
31.转动板5向鱼道2的上游a摆动的最大角度为90
°
。避免转动板5向上游a摆动的角度过大,上游a来水导致隔板1无法还原。
32.隔板1的呈长方形结构。使得隔板1能够有效的阻挡上游a来水,提高了位于鱼道2一侧相邻的两块隔板1之间形成缓冲区3的面积。
33.转动板5的截面呈三角形结构。鱼道2内水位远小于隔板1的高度,转动板5采用三角形的结构,增大受力面积的同时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
34.转动板5转动连接在固定板4靠近鱼道2中心一侧的底部。潮位变化导致河流的水位变化,部分涌潮河段变化时通常下游b水位高于上游a的水位,且持续时间长,在此涌潮期间,下游b水流流向上游a时,水流能够控制转动板5向上游a一侧翻转。
35.位于鱼道2两侧的隔板1上下交错设置。使得缓冲区3能够交错布置,更加贴近鱼群正常洄游状态、
36.转动板5靠近鱼道2中心的一侧为半圆弧面8,半圆弧面8朝向鱼道2的下游b处。潮位变化导致河流的水位变化,部分涌潮河段变化时通常下游b水位高于上游a的水位,且持续时间长,在此涌潮期间,下游b水流流向上游a时,水流经过转动板5的半圆弧面8时,提高了水流对转动板5施加的压力,保证了转动板5向上游a一侧翻转。
37.隔板1为亚克力板材质的结构。亚克力板材的耐气候性强,同时具有出色的刚度、强度以及优异的抗化学品性能,从而保证了隔板1的使用寿命。
38.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鱼道2的两侧均匀布置隔板1,隔板1包括转动板5、固定板4于转动组件,在正常情况下,上游a水位高于下游b水位时,隔板1减缓了鱼道2中水流流速,使得位于鱼道2一侧相邻的两块隔板1之间形成缓冲区3,缓冲区3能够为鱼群提供良好的休憩地,使鱼群顺利洄游至上游a;潮位变化导致河流的水位变化,部分涌潮河段变化时通常下游b水位高于上游a的水位,且持续时间长,在此涌潮期间,水流通过转动组件控制转动板5向鱼道2上游a一侧摆动,使得隔板1出现缺口,从而提高下游b来水过流流量,同时减少鱼群从下游b向上游a溯游时鱼道2对鱼群的阻碍。
39.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以本实用新型为基础,为解决基本相同的技术问题,实现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所作出的简单变化、等同替换或者修饰等,皆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