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泥纤维板砖胎膜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35838发布日期:2022-10-18 21:15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泥纤维板砖胎膜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砖胎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泥纤维板砖胎膜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城市建设和工业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和高速发展,居民的生活质量在不断的提高,衣食住行的问题大部分也已经得到了解决,人们对居住舒适度的要求也逐渐严格。这将导致建筑耗能会逐年递增,并将长期占据耗能的主导地位。因而,建筑节能亟待改善,国家目前重点推广绿色装配式的新型建筑形式。
3.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政府推出了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这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建筑行业的绿色化,建筑耗能的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绿色建筑已经成为我国新城区和中心城区的重要建筑形式,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绿色住区-绿色生态城区”的空间规模化。水泥纤维板是以硅酸盐水泥为胶凝材料,以植物纤维(棉秆、麻秆、豆秆、竹材等)为增强材料,加入水和化学助剂,经过搅拌、铺装、加压成型、养护等工序制成的一种人造板材,具有强度高、防潮防水、阻燃、防腐抗菌、机械加工(锯、钻、钉、刨削、打孔、开槽等)性能好、易装饰、节能,等优良功能。
4.目前,水泥纤维板由开发到目前的成熟运用,在国内外基本上都是用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非承重隔墙中,但对该材料在建筑其他方面的应用仍然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泥纤维板砖胎膜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传统砖胎膜施工工期长,结构的稳定性不足和耗能大的问题。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水泥纤维板砖胎膜结构,包括安装在土基层的基础底面上的承台垫层和垂直连接在所述承台垫层上表面的两侧的第一水泥纤维板和第二水泥纤维板,第一水泥纤维板和第二水泥纤维板平行布置;
7.所述的第一水泥纤维板背向第二水泥纤维板的一侧顶部水平连接有第一底板垫层,所述的第一底板垫层包括底板基板和布置在底板基板内的拉索,所述的拉索一端和第一水泥纤维板的顶部连接,另一端和固定桩连接,所述的固定桩一端嵌入底板基板中,另一端向下伸出底板基板;
8.所述的第二水泥纤维板背向第一水泥纤维板的一侧顶部水平连接有第二底板垫层,所述的第二底板垫层与第一底板垫层结构相同;
9.所述的第一水泥纤维板连接有第一底板垫层的一侧还连接有斜撑杆,所述的斜撑杆倾斜布置,斜撑杆的一端与第一水泥纤维板的中部连接,另一端与土基层的基础底面连接;
10.所述的第二水泥纤维板连接有第二底板垫层的一侧也连接有斜撑杆,布置方式与
第一水泥纤维板上连接的斜撑杆相同。
11.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如下技术特征:
12.所述的水泥纤维板砖胎膜结构还包括防水层结构,所述的防水层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布置在第一底板垫层顶部的第一防水层、布置在第一水泥纤维板朝向第二水泥纤维板一侧的表面的第二防水层、布置在承台垫层上表面的第三防水层、布置在第二水泥纤维板朝向第一水泥纤维板一侧的表面的第四防水层和布置在第二底板垫层顶部的第五防水层。
13.所述的防水层结构上还布置有防水层保护层,所述的防水层保护层包括第一防水层的上表面布置的第一水平防水保护层、第二防水层朝向第二水泥纤维板一侧布置的第一立面防水保护层、第三防水层的上表面布置的第二水平防水保护层、第四防水层朝向第一水泥纤维板一侧布置的第二立面防水保护层和第五防水层的上表面布置的第三水平防水保护层。
14.所述的承台垫层上表面上开设有安装凹槽,用于安装第一水泥纤维板和第二水泥纤维板。
15.所述的第一水泥纤维板和第一底板垫层之间填充有回填层,所述的第二水泥纤维板和第二底板垫层之间填充有回填层。
16.所述的第一立面防水保护层和第二立面防水保护层之间连接有水平撑杆,所述的水平撑杆与承台垫层水平。
17.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8.(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泥纤维板砖胎膜结构,通过将所需要尺寸的水泥纤维板与承台垫层、底板垫层连接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并通过固定桩、拉索和斜撑杆构成的支撑体系保证连接体系施工过程的稳定性,提高了模板结构的稳定性。
19.(ⅱ)本实用新型降低了施工难度,加快了工程施工进程,降低了工程成本,减小了建筑耗能,可以极大的节约人力物力,更加复合“绿色建筑”的理念。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施工中间过程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a型材和b型材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时a型材和b型材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24.附图中各个标号含义:
25.1-承台垫层:2-第一水泥纤维板:3-第二水泥纤维板;4-第一底板垫层;5
‑ꢀ
第二底板垫层;6-斜撑杆;7-防水层结构;8-防水层保护层;9-回填层;10-水平撑杆,11-伸缩式撑杆,12-基础底面,13-基础侧面,14-基础顶面。
26.1-1安装凹槽;
27.4-1底板基板,4-2拉索,4-3固定桩;
28.7-1第一防水层,7-2第二防水层,7-3第三防水层,7-4第四防水层,7-5第五防水层;
29.8-1第一水平防水保护层,8-2第一立面防水保护层,8-3第二水平防水保护层,8-4第二立面防水保护层,8-5第三水平防水保护层。
30.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内容作进一步详细解释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具体实施例,凡在本技术技术方案基础上做的等同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32.本实用新型所用的术语“上”、“下”、“前”、“后”、“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内”、“外”是指相应部件轮廓的内和外,不能将上述术语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3.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4.本实用新型中的所有部件,如无特殊说明,全部采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部件。
35.实施例1:
36.遵从上述技术方案,如图1~图2所示,一种水泥纤维板砖胎膜结构,包括安装在土基层的基础底面12上的承台垫层1和垂直连接在所述承台垫层1上表面的两侧的第一水泥纤维板2和第二水泥纤维板3,第一水泥纤维板2和第二水泥纤维板3平行布置;
37.所述的第一水泥纤维板2背向第二水泥纤维板3的一侧顶部水平连接有第一底板垫层4,所述的第一底板垫层4包括底板基板4-1和布置在底板基板4-1 内的拉索4-2,所述的拉索4-2一端和第一水泥纤维板2的顶部连接,另一端和固定桩4-3连接,所述的固定桩4-3一端嵌入底板基板4-1中,另一端向下伸出底板基板4-1;具体施工时,固定桩4-3用于和基础顶面14固定。
38.通过固定桩4-3和拉索4-2进行拉结将第一水泥纤维板2与承台垫层1有效地结合成整体,保证模板的稳定性。
39.拉索4-2采用12号铁丝。
40.所述的第二水泥纤维板3背向第一水泥纤维板2的一侧顶部水平连接有第二底板垫层5,所述的第二底板垫层5与第一底板垫层4结构相同;
41.所述的第二底板垫层5与第一底板垫层4的作用也相同;
42.所述的第一水泥纤维板2连接有第一底板垫层4的一侧还连接有斜撑杆6,所述的斜撑杆6倾斜布置,斜撑杆6的一端与第一水泥纤维板2的中部连接,另一端与土基层的基础底面12连接;
43.所述的第二水泥纤维板3连接有第二底板垫层5的一侧也连接有斜撑杆6,布置方式与第一水泥纤维板2上连接的斜撑杆6相同。斜撑杆6采用l型木方。
44.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
45.所述的水泥纤维板砖胎膜结构还包括防水层结构7,所述的防水层结构7包括依次连接的布置在第一底板垫层4顶部的第一防水层7-1、布置在第一水泥纤维板2朝向第二水泥纤维板3一侧的表面的第二防水层7-2、布置在承台垫层1 上表面的第三防水层7-3、布置
在第二水泥纤维板3朝向第一水泥纤维板2一侧的表面的第四防水层7-4和布置在第二底板垫层5顶部的第五防水层7-5。
46.防水层结构7的设置是为了防地基层水由下向上渗透,对地基及建筑结构产生威胁。
47.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
48.所述的防水层结构7上还布置有防水层保护层8,所述的防水层保护层8包括第一防水层7-1的上表面布置的第一水平防水保护层8-1、第二防水层7-2朝向第二水泥纤维板3一侧布置的第一立面防水保护层8-2、第三防水层7-3的上表面布置的第二水平防水保护层8-3、第四防水层7-4朝向第一水泥纤维板2一侧布置的第二立面防水保护层8-4和第五防水层7-5的上表面布置的第三水平防水保护层8-5。防水层保护层8的设置是为了在后续施工过程中保护防水层结构 7地完整性,避免后续施工过程中破坏防水层结构7,使得防水性能下降。
49.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
50.所述的承台垫层1上表面上开设有安装凹槽1-1,用于安装第一水泥纤维板 2和第二水泥纤维板3。安装凹槽1-1的设置使得第一水泥纤维板2和第二水泥纤维板3更加稳固。
51.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
52.所述的第一水泥纤维板2和第一底板垫层4之间填充有回填层9,所述的第二水泥纤维板3和第二底板垫层5之间填充有回填层9。
53.最后开始回填第一水泥纤维板2、第一底板垫层4和基础侧面13之间的空隙,形成回填层9,回填第二水泥纤维板3、第二底板垫层5和基础侧面13之间的空隙,形成回填层9,进一步保证整体结构稳定。
54.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
55.所述的第一立面防水保护层8-2和第二立面防水保护层8-4之间连接有水平撑杆10,所述的水平撑杆10与承台垫层1水平。
56.用所述的斜撑杆6撑在第一水泥纤维板2和第二水泥纤维板3外侧,以及水平撑杆10的布置,形成“外撑内顶”的稳定结构体系,水平撑杆10采用100mm
ꢀ×
100mm的通长木方。
57.具体使用时,
58.所述的承台垫层1在初凝前按照第一水泥纤维板2和第二水泥纤维板3安装位置在垫层上压入木条,预留安装凹槽1-1。
59.进一步的,所述的水泥纤维板安装入预制凹槽4,如有需要连接多个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则使用a型材和螺栓连接依次布置的多个第一水泥纤维板2或第二水泥纤维板3,用b型材和螺栓连接呈垂直形状的第一水泥纤维板2或第二水泥纤维板3,使多个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组成整体。如图3-4所示。
60.进一步的,所述的斜撑杆6撑在第一水泥纤维板2或第二水泥纤维板3外侧,并用所述的伸缩式撑杆11顶在水泥纤维板1内侧,形成“外撑内顶”的结构,确保施工过程中第一水泥纤维板2或第二水泥纤维板3定位准确。
61.进一步的,用c20细石混凝土对水泥纤维板安装凹槽1-1和第一水泥纤维板2或第二水泥纤维板3之间的缝隙进行填嵌。
62.进一步的,开始回填所述的第一水泥纤维板2或第二水泥纤维板3外侧的回填层9。
63.进一步的,钉入固定桩4-3,用12号铁丝制成的拉索4-2将第一水泥纤维板 2或第二水泥纤维板3顶部拉紧加固在基础顶面14的地基土上,每块水泥纤维板拉设一道拉索4-2,使拉索4-2与固定桩4-3拉紧,将水泥板与承台垫层1有效地结合成整体。
64.进一步的,浇筑第一底板垫层4和第二底板垫层5混凝土,将12号铁丝制成的拉索4-2浇筑在第一底板垫层4和第二底板垫层5内,使第一底板垫层4 和第二底板垫层5与第一水泥纤维板2或第二水泥纤维板3形成整体。
65.进一步的,第一底板垫层4和第二底板垫层5施工完毕后,待混凝土达到强度要求,将临时的伸缩式撑杆11拆除,对基层进行处理,进行防水层结构7 施工。
66.进一步的,采用水泥纤维板作为第一立面防水保护层8-2和第二立面防水保护层8-4,采用混凝土作为第一水平防水保护层8-1、第二水平防水保护层8-3 和第三水平防水保护层8-5。
67.进一步的,用100mm
×
100mm(宽
×
高)的水平撑杆10顶在第一立面防水保护层8-2和第二立面防水保护层8-4之间,形成内支撑,使第一立面防水保护层8-2和第二防水层7-2、第二立面防水保护层8-4和第四防水层7-4紧密贴合。
68.最后进行第一水平防水保护层8-1、第二水平防水保护层8-3和第三水平防水保护层8-5的施工。
6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优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不经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