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房建用高荷载地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26389发布日期:2023-02-14 14:53阅读:34来源:国知局
一种房建用高荷载地基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地基建设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房建用高荷载地基结构。


背景技术:

2.地基结构用于承载建筑物结构传来的全部负荷并把这些荷载连同自身的重量一起传递至建筑物下方的土体。农村自建房的地基结构一般采用较为经济的条线基础或独立基础,然而农村的有些土地是由沼泽地或耕地演化而来,这些土地的土质一般较差,因而在这种土地上建造自建房,若依然使用条线基础或独立基础的地基结构,则存在发生不均匀沉降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降低自建房在土质较差的地基上发生不均匀沉降的风险,本技术提供一种房建用高荷载地基结构。
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房建用高荷载地基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5.一种房建用高荷载地基结构,包括多根摩擦桩和多个承台,所述摩擦桩设置于地面之下;所述承台设置于所述摩擦桩的上方,相邻所述承台之间设置有地梁,所述地梁的两端分别与相邻所述承台连接;所述地梁的下方设置有拱形板,所述拱形板的两端分别与相邻所述承台连接,所述拱形板中部的上表面用于供所述地梁的下表面抵接。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承台的下方设置摩擦桩,利用摩擦桩桩侧所受到的摩擦力支承其轴向荷载;在地梁的下方设置拱形板,并使拱形板中部的上表面与地梁的下表面抵接,以增强地梁的承载能力;利用地梁将相邻承台联结,使多个承台和多根地梁形成整体的框架结构,从而使建筑物的压力较为均匀地分散于地梁与承台之上,进而减小摩擦桩的桩侧所需的摩擦力,降低因部分土体无法为摩擦桩提供足够的摩擦力而导致的发生不均匀沉降的风险,从而降低自建房在土质较差的地基上发生不均匀沉降的风险。
7.可选的,所述承台为预制承台,所述地梁为预制地梁。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少施工场地的现浇程序,以缩短施工周期,减少环境污染。
9.可选的,所述承台的上表面面积小于所述承台的下表面面积。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低承台的重心,增强承台的稳定性。
11.可选的,所述承台的上表面贯穿开设有灌注孔。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承台时,将灌注孔与摩擦桩的桩孔对齐,然后在灌注摩擦桩的同时在灌注孔中灌注混凝土,提高承台与摩擦桩的连接稳定性。
13.可选的,所述灌注孔的侧壁开设有多道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灌注孔内侧壁的周向延伸设置。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灌注孔中的混凝土与承台的连接强度,当部分土体发生沉降并带动此处的承台向下运动时,降低承台与灌注孔中的混凝土脱落的风险。
15.可选的,所述承台的下表面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内腔与所述灌注孔的内腔连通,所述连接管的外侧壁用于供所述摩擦桩的桩孔壁抵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承台时,可先将连接管插入摩擦桩的桩孔中,然后在连接管的引导下使灌注孔与摩擦桩的桩孔对齐,从而提高安装承台的效率;另外,也可降低灌注混凝土时混凝土从承台与地基的间隙中渗漏的风险。
17.可选的,所述连接管的内部设置有连接钢筋,所述连接钢筋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管内壁相对的侧壁。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连接钢筋加强连接管侧壁的连接强度,以降低连接管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损坏的风险。
19.可选的,所述承台的侧壁设置有螺纹杆,所述拱形板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上表面贯穿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供所述螺纹杆穿过;所述地梁的两端均设置有插接块,所述插接块的上表面贯穿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用于供所述螺纹杆穿过,所述螺纹杆的周侧螺纹连接有螺母。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拱形板与地梁时,首先将拱形板架设于相邻的承台之间,使螺纹杆穿过第一通孔,利用螺母与螺纹杆的配合,完成拱形板与承台的固定连接;然后将地梁架设于拱形板的上方,使螺纹杆穿过第二通孔,利用螺母完成承台、拱形板与地梁的固定连接,从而增强地基结构的整体性,当部分土体发生沉降并带动此处的承台向下运动时,相邻承台通过地梁及拱形板对向下运动的承台产生横向拉力,从而进一步降低自建房在土质较差的土地上发生不均匀沉降的风险。
21.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2.1.在承台的下方设置摩擦桩,摩擦桩利用桩侧所受到的来自土体的摩擦力支承其轴向荷载;在相邻承台之间设置地梁,使地梁的两端分别与相邻承台连接,并在地梁的下方设置拱形板,使拱形板中部的上表面与地梁的下表面抵接;从而使多根地梁和多个承台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结构,以分散建筑物对摩擦桩的压力,从而减小摩擦桩所需的来自土体的摩擦力,进而降低因部分土体无法为摩擦桩提供足够的摩擦力而导致的发生不均匀沉降的风险;
23.2.承台选用预制承台,地梁选用预制地梁,以实现缩短施工周期、减少环境污染的效果;
24.3.在承台的上表面贯穿开设灌注孔,在承台的下表面设置连接管,使连接管的内腔与灌注孔的内腔连通,连接管的外侧壁用于与摩擦桩的桩孔壁抵接;安装承台时,首先将连接管插入摩擦桩的桩孔中,利用连接管的引导完成灌注孔与摩擦桩的桩孔对齐的过程,然后在灌注孔与摩擦桩的桩孔中灌注混凝土以形成摩擦桩,同时完成摩擦桩与承台的固定连接;整个过程相较于现有的安装承台的方法更为高效且有更高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5.图1是用于展示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用于展示连接块与插接块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用于展示灌注孔的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摩擦桩;2、承台;21、灌注孔;211、凹槽;22、连接管;23、连接钢
筋;24、第一槽;241、螺纹杆;25、第二槽;3、拱形板;31、连接块;32、第一通孔;4、地梁;41、插接块;42、第二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房建用高荷载地基结构。参照图1,一种房建用高荷载地基结构包括多根摩擦桩1和多个承台2,摩擦桩1位于地面之下,承台2为预制圆台形承台,承台2固定于摩擦桩1的上方。相邻承台2之间架设有拱形板3,拱形板3的上方固定有地梁4,拱形板3位于中部的上表面用于供地梁4的下表面抵接。拱形板3为预制拱形板3,地梁4为预制地梁4。
31.参照图2和图3,承台2上表面的面积小于下表面的面积。承台2的上表面贯穿开设有灌注孔21,灌注孔21的侧壁开设有多道凹槽211,凹槽211沿灌注孔21侧壁的周向延伸设置,多道凹槽211沿灌注孔21的轴向等距间隔排布设置。
32.参照图2和图3,承台2的下表面一体成型有连接管22,连接管22的外侧壁用于与摩擦桩1桩孔的侧壁抵接,连接管22的内腔与灌注孔21的内腔连通。连接管22的内腔中设置有多根连接钢筋23,连接钢筋23的两端分别固定于连接管22内侧壁相对的侧面,多根连接钢筋23沿连接管22的轴向等距排布设置,以降低连接管22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损坏的风险。安装承台2时,首先将连接管22插入摩擦桩1的桩孔中,利用连接管22的引导完成灌注孔21与摩擦桩1桩孔的对齐,整个过程简单高效;然后通过灌注孔21向摩擦桩1的桩孔中灌注混凝土,至混凝土与承台2的上表面齐平,从而在形成摩擦桩1的同时使承台2与摩擦桩1固定连接;灌注孔21中的凹槽211进一步加强了承台2与摩擦桩1的连接强度。
33.参照图2和图3,拱形板3的两端均一体成型有长方体状的连接块31,承台2的外侧壁竖直向下开设有第一槽24,第一槽24沿承台2的周侧环绕设置,第一槽24的侧壁贯通承台2的外侧壁。第一槽24的槽底竖直固定有螺纹杆241,螺纹杆241的上端与承台2上表面齐平,螺纹杆241的周侧螺纹连接有两个螺母。连接块31的上表面贯穿开设有第一通孔32,第一通孔32用于供螺纹杆241穿过。
34.参照图2,地梁4的两端均一体成型有插接块41,承台2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二槽25,第二槽25的侧壁贯通承台2的外侧壁,第二槽25用于供插接块41插接。第二槽25位于第一槽24的上方。插接块41的上表面贯穿开设有第二通孔42,第二通孔42用于供螺纹杆241穿过。
3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房建用高荷载地基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建造地基结构时,首先在地面挖出多个用于放置承台2的基坑,在基坑坑底的中部位置打出摩擦桩1的桩孔,在摩擦桩1的桩孔内吊放钢筋笼,将承台2放置在摩擦桩1的桩孔上方,使灌注孔21对准摩擦桩1的桩孔,通过灌注孔21向摩擦桩1的桩孔中灌注混凝土,从而完成摩擦桩1与承台2的固定连接;同时在此过程中,由于承台2对钢筋笼有向下的压力,因而降低钢筋笼上浮的风险。然后将拱形板3架设于相邻承台2之间,使螺纹杆241穿过第一通孔32,利用螺母与螺纹杆241的配合完成拱形板3与承台2的固定连接。然后将地梁4架设于拱形板3之上,使螺纹杆241穿过第二通孔42,利用螺母与螺纹杆241的配合完成地梁4、拱形板3以及承台2之间的固定连接,回填基坑至土体与承台2的上表面齐平。最后在承台2和地梁4的顶部铺设垫层,便可完成地基结构的施工作业,后续便可在垫层的上方搭建自建房。相较于传统的地基结构,利用预制
承台2和预制地梁4,缩短施工周期,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利用摩擦桩1、承台2、地梁4的整体支承结构,有效降低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的风险。
3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