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塌方段路基施工墙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65068发布日期:2023-01-25 03:36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易塌方段路基施工墙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路基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易塌方段路基施工墙体结构,用于复杂地质条件。


背景技术:

2.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水利、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的建设,水利水电、铁路、城市地下交通等工程包含了大量路基施工,受主观、客观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路基塌方的情况时有发生,轻者造成大量物资的无谓浪费、人员窝工,重者延误工程工期甚至危及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特别是进行土质环境较差,路基施工过程中,塌方问题更为突出,在受到断层破碎带、软弱围岩、丰富地下水或其他不利因素影响时,塌方的处理非常困难,而且经常会出现反复塌方反复处理的情况,往往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与时间,既增加了工程投资又延误了工程工期。因此,设计一种便于安全快捷地处理路基塌方的技术手段是十分必要的。
3.现有为了考虑塌方,简单考虑直接增设挡土墙,但是年度冬季施工雨水多,导致滑坡面积增大;挡土墙现场排水不畅,路床处理工效低,组织难度大。另外地质情况复杂,软弱土层深浅不一,而且伴随孤石、石笋等,路床处理难度大,现场强夯置换和抗滑挡墙施工互相干扰,工期压力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易塌方段路基施工墙体结构,用于复杂地质条件,由于该段地质条件复杂,边坡土体不稳定,受雨水影响多次大面积滑坡给后续施工带来很大的难度;采用良好的墙体结构,通过对回填区域的回填土层的结构设计,以及在对挡土墙进行优化改进,在遇到强暴雨等环境下,安全性较高。
5.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易塌方段路基施工墙体结构,包括:
7.挡土墙,所述挡土墙的下部设置若干预制管桩,所述预制管桩形成支撑所述挡土墙的支撑组件;
8.所述挡土墙的一侧设置回填区域,所述回填区域自下而上设置c20砼封层、袋装碎石层以及第一回填粘性土层;
9.所述袋装碎石层用于填充回填区域;所述c20砼封层用于封闭来自第一回填区透过袋装碎石层的水;所述c20砼封层用于封住回填区域的透水进入回填区域的下方;
10.所述挡土墙与所述袋装碎石层的同一高度区域设置有排水管组,所述排水管组用于引流所述袋装碎石层内的透水;
11.还包括位于所述c20砼封层下方的第二回填粘性土层。c20砼封层用于封闭来自回填区透过袋装碎石层的水,防止其渗入回填区下方,同时按照设定坡度通过排水管将渗透水引拍至挡墙以外。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管组包括至少水平平行的两组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倾斜度与所述c20砼封层的倾斜度一致,所述排水管的垂直高度高于所述c20砼封层的垂直高度。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回填粘性土层的表面还设置有客土喷播网。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预制管桩用于地基加固,以及用于挡土墙的抗倾覆,相邻所述预制管桩横向距离相同。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按照间距1.5m设置三排phc400预制管桩。
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挡土墙包括第一挡土墙本体和第二挡土墙本体,所述第一挡土墙本体与所述预制管桩连接,所述第二挡土墙本体呈倾斜状,所述第二挡土墙本体与所述回填区域的一侧设置第一滑坡边坡,所述第二挡土墙本体与所述第一挡土墙本体连接的一侧设置第二滑坡边坡,所述第二挡土墙本体的上端设置排水沟,所述排水沟与所述第一回填粘性土层连通,用于承接所述的第一回填粘性土隔离的地表水。
1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排水沟由第一斜坡,垂直坡以及直沟构成,所述第一回填粘性土层连接所述第一斜坡,所述垂直坡由所述第二挡土墙本体垂直向下形成。
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坡边坡采取1:3坡率放坡,所述第二滑坡边坡采用1:2坡率放坡,所述挡土墙的基底采用phc400预制管桩处理。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0.本实用新型采用采用良好的墙体结构,通过对回填区域的回填土层的结构设计,以及在对挡土墙进行优化改进,在遇到强暴雨等环境下,安全性较高。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袋装土层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预制管桩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施工场景下的施工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27.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创造的限制。
2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
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9.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创造中的具体含义。
30.请参阅图1、图2以及图3所示,一种易塌方段路基施工墙体结构,包括:挡土墙100,所述挡土墙100的下部设置若干预制管桩200,所述预制管桩200形成支撑所述挡土墙的支撑组件;所述挡土墙100的一侧设置回填区域300,所述回填区域300自下而上设置c20砼封层320、袋装碎石层330以及第一回填粘性土层340;所述袋装碎石层用于填充回填区域;所述c20砼封层用于封闭来自第一回填区透过袋装碎石层的水;所述挡土墙100与所述袋装碎石层330的同一高度区域设置有排水管组350,所述排水管组用于引流所述袋装碎石层内的透水;还包括位于所述c20砼封层下方的第二回填粘性土层310。c20砼封层用于封住回填区域的透水进入回填区域的下方。
31.更进一步地,所述排水管组350包括至少水平平行的两组排水管3501,所述排水管351的倾斜度与所述c20砼封层320的倾斜度一致,所述排水管的垂直高度高于所述c20砼封层的垂直高度。
32.参照图4所示,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回填粘性土层的表面还设置有客土喷播网400。其中所述预制管桩用于地基加固,以及用于挡土墙的抗倾覆,相邻所述预制管桩横向距离相同;具体实施过程中,按照间距1.5m设置三排phc400预制管桩。
33.挡土墙100包括第一挡土墙本体101和第二挡土墙本体102,所述第一挡土墙本体101与所述预制管桩连接,所述第二挡土墙本体102呈倾斜状,所述第二挡土墙本体与所述回填区域的一侧设置第一滑坡边坡103,所述第二挡土墙本体与所述第一挡土墙本体连接的一侧设置第二滑坡边坡104,所述第二挡土墙本体的上端设置排水沟105,所述排水沟与所述第一回填粘性土层连通,用于承接所述第一回填粘性土层的透水。
34.排水沟104由第一斜坡,垂直坡以及直沟构成,所述第一回填粘性土层连接所述第一斜坡,所述垂直坡由所述第二挡土墙本体垂直向下形成;对应地第一滑坡边103坡采取1:3坡率放坡,所述第二滑坡边坡104采用1:2坡率放坡,所述挡土墙的基底采用phc400预制管桩处理,其中预制管桩内灌混凝土201。
35.在易塌方段进行边坡削坡处理;在易塌方段的下部区域进行预制管桩安装;在所述预制管桩的上方区域开挖基坑,在对应基坑处安装挡墙支护;在挡墙的上游的基坑处进行袋装碎石回填;在挡墙底部回填粘性土,并碾压密实。严格按照设计尺寸开挖渗沟沟槽,每15m设置一道,在沟槽底部c20混凝土封层,回填袋装碎石;挡土墙墙背采用袋装碎石进行回填,墙背顶面用粘土封层。
36.挡墙施工每5m一段,挡墙从两侧向中间施工,开挖一段施工一段,严禁大规模开挖,其他为施工段落坡脚需要反压处理,以免加剧滑坡的滑移。
37.参照图5所示,基于上述结构,具体实施工艺流程:
38.施工准备

测量放样

基坑开挖

基础施工

墙身施工

其他附属工程(台背回
填等)。
39.⑴
测量放样:施工前对挡土墙段落内的横断面进行测量放样,若发现实地墙趾地面线与设计横断面有出入,应及时通知现场技术员和监理工程师,返回设计单位进行处理。
40.⑵
基坑开挖:开挖前做好临时排水设施,雨天坑内积水应随时排干。基础的各部份尺寸、形状及埋置深度,均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基坑采用每5m一段跳槽开挖,施工顺序先两端后中间,严禁大规模开挖,其他未施工路段须坡脚需做反压处理,以免加剧滑坡的滑移。
41.⑶
桩顶处理:基坑开挖、整平后清理桩头,在基底铺设5cm后碎石垫层,浇筑管桩填芯混凝土,安装桩顶钢筋。
42.⑷
基础及墙身施工:抗滑挡墙墙身采用c20混凝土浇筑,墙身采取分节施工。混凝土采取水平分层浇筑。墙身施工中,沿线路方向每两段挡墙之间设2cm沉降缝,缝内沿墙顶、内、外三边填塞沥青麻絮,深20cm。挡墙排水孔布置两排,底排距边沟平台50cm高,两排之间高度1m,每排内两孔之间距离3m。
43.⑸
支撑渗沟及墙背回填:按照设计文件要求在挡墙底部回填粘性土,并碾压密实。严格按照设计尺寸开挖渗沟沟槽,每15m设置一道,在沟槽底部c20混凝土封层,回填袋装碎石;通过袋装碎石实现支撑和透水的作用。
44.挡土墙墙背采用袋装碎石进行回填,墙背顶面用粘土封层,不使地表水下渗。
45.1、施工顺序:人工清除坡面危石

坡面锚杆施工

安装纵横向支撑绳

铺设钢绳网并缝合。
46.2、施工工法:
47.(1)清坡
48.在多数情况下,清坡工作并不是必须的,但以下两种情况是要加以考虑的:
49.①
当坡面上特别是施工人员的活动范围内存在浮土或浮石时,对可能因施工活动引起坍塌、滚落而威胁施工安全的,宜予清除或就地临时处理。
50.②
对坡面上存在的将来发生崩塌可能性很大的个别块孤危石,若它(们)的崩落可能带来系统的大量维护工作需要甚至超过系统的防护能力,则宜对其进行适当的支撑加固或予以事先清除。
51.(2)测量放样
52.放线测量确定锚杆孔位,在孔间距允许的调整范围内,尽可能在低凹处选定锚杆孔位;对非低凹处或不能满足系统安装后尽可能紧贴坡面的锚杆孔宜增设长度不小于0.5m的局部锚杆。
53.(3)基础施工
54.该项工作主要是为了保证锚杆的锚固能力,因此,对本身为基岩或者硬岩的位置,就具体化为锚杆孔的钻凿,而对不能直接成孔的松散岩体位置,则可能包括基坑开挖、砼基浇筑。按设计深度钻凿锚杆孔并清孔,孔深应大于设计锚杆长度5cm~10cm,孔径不小于a42;当受凿岩设备限制时,构成每根锚杆的两股钢绳可分别锚入两个孔径不小于a35的锚孔内,形成人字形锚杆,两股钢绳间夹角为15
°
~30
°
,以达到同样的锚固效果;当局部孔位处因底层松散或破碎而不能成孔时,可以采用断面尺寸不小于0.4
×
0.4的c15砼基础置换不能成孔的岩土段。
55.(4)锚杆安装
56.对直接成孔的锚杆位置,锚杆在注浆前连同注浆管一同埋设,对采用砼基础的地方,锚杆一般在浇筑基础的同时直接埋设。
57.插入锚杆并注浆,采用标号m30的砂浆,水泥宜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优先选用粒径大于3mm的中细砂,确保浆液饱满,在进行下道工序前浆体养护不少于三天
58.(5)套环加工及锚头封闭
59.制作钢丝绳套环,采用50cm长a16钢丝绳弯曲成环形,连接处用2个u型卡扣上牢。在每一孔位处凿一定深度的凹坑,一般口径20cm,深15cm。将套环悬挂于锚杆尾部弯钩上。锚杆外露套环顶端不能高出地表。用c25细石混凝土封闭凹坑(套环大部露出混凝土,套环与锚杆弯钩连接处必须封闭于混凝土内)。
60.(6)支撑绳的安装与调试
61.为确保支撑绳张拉后尽可能紧贴地表,安装纵横向支撑绳后采用紧线器或者手拉葫芦张拉,拉紧后两端各用2~4个u型卡扣与锚杆外露套环固定连接。
62.(7)格栅铺设
63.从上向下铺设钢绳网并缝合,用φ8钢丝绳作为缝合绳配合u型卡与套环进行固定连接。
64.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65.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66.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