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面监测点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70370发布日期:2022-12-31 11:56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面监测点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工程安全监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面监测点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大部分监测数据采用人工监测方法,尤其是地面监测点,如地表沉降、地下管线沉降、地下水位、土体分层沉降、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等监测点,而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6年8月14发布的建质[2016]173号文和现行国家标准中均明确要求地面监测点应设有保护盖。
[0003]
目前,国内地面监测点保护装置应用最普遍的是圆形井盖式塑料保护盖。如授权公告号cn208012631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地面监测点保护装置,主要由盒盖和保护筒组成,所述盒盖有开启口,外侧有保护盖,内侧有盖体加强环,所述保护筒外侧有筒体加强肋,下端有桶底加强环,内侧有盖体固定槽,所述保护筒通过连接轴与盒盖连接。该保护装置主要应用于硬化路面上地表沉降、地下管线沉降、地下水位监测项目。该保护装置存在如下缺点:上盖打开时处于竖直状态,若未闭合,容易经车辆碾压而损坏。因此,一般施工过程为先使用钻机在路面上按保护装置的尺寸钻孔,在孔内埋设钢筋和回填细砂,将保护装置安放到孔内,使上盖构件的开口方向与行车方向一致,且上盖顶面与路面齐平,避免过往车辆碾压未闭合上盖造成安全事故。但是,施工方时常出现未注意上盖构件的开口方向的问题,难以保证上盖构件的开口方向与行车方向一致。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地面监测点保护装置,上盖和护筒间为两段式翻折,上盖翻折后与地面平行,不易受车辆碾压变形或损坏。
[0005]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地面监测点保护装置,包括上盖、护筒和折页,所述护筒的上部内侧设置有上盖固定槽,所述上盖通过折页与所述护筒的上部连接,所述折页为t型结构,其尾部通过转轴与所述护筒连接,其头部通过转轴与所述上盖连接,所述折页与所述上盖、护筒间的最大转动角度均不小于90
°

[0006]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上设置有开启口。
[0007]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上设置有凹槽,拉环位于所述凹槽内,并通过转轴与连杆连接,所述连杆下端贯穿所述凹槽底部的孔,并与挡板固定连接。
[0008]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护筒和折页均为球墨铸铁材质。
[0009]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为圆形扇面形状,顶面设置有菱形防滑花纹。
[0010]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的底面设置有彩色涂层。
[0011]
进一步的,所述护筒的上部外侧设置有凸沿。
[001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0013]
1.本实用新型采用t型结构的折页,分别通过转轴与护筒、上盖连接,使上盖的翻折角度可以达到180
°
,上盖翻折后可与地面平行,而非垂直于地面,即使受车辆碾压也不容
易变形或损坏。
[0014]
2.本实用新型的上盖底面设置有彩色涂层,便于引起过往车辆司机的注意,避免上盖被碾压。
[0015]
3.本实用新型的上盖、护筒和折页均为球墨铸铁材质,相对于塑料,球磨铸铁硬度高,坚固耐用。
[0016]
4.本实用新型的上盖顶面设置菱形防滑花纹具有防滑作用。
[0017]
5.本实用新型采用拉环替代现有的开启口,可以防止杂物从开启口进入护筒内。
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纵剖图;
[0019]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打开状态的纵剖图;
[0020]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俯视图;
[0021]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打开状态的俯视图;
[0022]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纵剖图;
[0023]
图6为图5的a处放大图;
[0024]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俯视图。
[0025]
图中:1-上盖,2-护筒,3-折页,4-上盖固定槽,5-凸沿,6-拉环,7-连杆,8-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0027]
实施例1
[0028]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面监测点保护装置,如图1-图4所示,其包括上盖1、护筒2和折页3。所述护筒2的上部外侧设置有凸沿5,所述护筒2的上部内侧设置有上盖固定槽4,所述上盖1放置于所述上盖固定槽4内。所述上盖1通过折页3与所述护筒2的上部连接,所述折页3为t型结构,其尾部通过转轴与所述护筒2连接,其头部通过转轴与所述上盖1连接,所述折页3与所述上盖1、护筒2间的最大转动角度均不小于90
°
。所述上盖1上远离折页3的一端设置有开启口。所述上盖1为圆形扇面形状,顶面设置有菱形防滑花纹。所述上盖1、护筒2和折页3均为球墨铸铁材质。
[0029]
本实施例主要安装于硬化路面上,上盖1顶面与路面齐平。上盖1处于关闭状态时,如图1所示。上盖1处于打开状态时,如图2所示,相对于关闭状态,上盖1翻转了180
°
,上盖1翻折后与地面平行,不易受车辆碾压变形或损坏。
[0030]
实施例2
[0031]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面监测点保护装置,如图5-图7所示,其包括上盖1、护筒2和折页3。所述护筒2的上部内侧设置有上盖固定槽4,所述上盖1位于所述上盖固定槽4内。所述上盖1通过折页3与所述护筒2的上部连接,所述折页3为t型结构,其尾部通过转轴与所述护筒2连接,其头部通过转轴与所述上盖1连接,所述折页3与所述上盖1、护筒2间的最大转动角度均不小于90
°
。所述上盖1上远离折页3的一端设置有凹槽,拉环6位于所述凹槽内,并通过转轴与连杆7连接,所述连杆7下端贯穿所述凹槽底部的孔,并与挡板8固
定连接。所述上盖1的底面设置有彩色涂层,例如红色涂层。
[0032]
上盖1处于关闭状态时,如图5所示。当需要打开上盖1时,先将拉环6沿转轴翻转一定角度,例如90
°
,再拉动拉环6,使上盖1翻折,直至上盖1翻折180
°
,与地面平行。此时上盖1的底面朝上,即使使用者忘记闭合上盖1,上盖1底面的红色涂层也容易被司机注意到,避免过往车辆碾压。
[0033]
以上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凡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或者对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