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装载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载机用门架铲斗结构及装载机。
背景技术:2.如图1所示,现有多数的装载机中动臂4
′
装配在前车架1
′
上,动臂油缸2
′
连接于前车架1
′
和动臂4
′
,摇臂3
′
安装于动臂4
′
,转斗油缸7
′
安装在前车架1
′
和摇臂3
′
上,拉杆5
′
连接于摇臂3
′
,铲斗6
′
连接于拉杆5
′
和动臂4
′
,铲斗6
′
通过转斗油缸7
′
伸缩实现收斗和卸料,通过动臂油缸2
′
实现升降。当针对有一定高度要求的物料时,需要设计加长的动臂4
′
配合铲斗6
′
来满足高度要求,进而导致整机过长,且降低灵活性。
3.针对上述问题,有人提出在装载机的前车架安装门架,铲斗安装于门架上,通过门架的升降机构带动铲斗升降,铲斗通过转斗油缸控制收斗和卸料。但该结构在门架和铲斗之间未设置任何防护装置,当铲斗内的物料高于铲斗的边缘时,则存在朝向门架掉落的风险,从而破坏门架,且物料会有进入驾驶室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载机用门架铲斗结构及装载机,能够有效防止铲斗中的物料倾倒掉落时损坏门架,提高驾驶室的安全性。
5.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装载机用门架铲斗结构,包括:
7.前车架;
8.门架,所述门架设置于所述前车架上,所述门架设置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的输出端设置有升降架;
9.铲斗;
10.连接架,所述连接架的一端与所述升降架连接,另一端与铲斗铰接,所述连接架和所述铲斗之间连接有转斗油缸;
11.所述升降架上设置有挡料架,所述挡料架位于所述门架和所述铲斗之间,且所述挡料架的高度高于所述铲斗。
12.作为一种可选方案,所述连接架与所述升降架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挂接板,所述挂接板的下端设置有u形槽,所述升降架的上端能够嵌入所述挂接板的所述u形槽内。
13.作为一种可选方案,所述升降架的上端设置有条形凸起部,所述条形凸起部设置有凹槽,所述挂接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挂接板与所述升降架连接时,所述条形凸起部能够嵌入所述u形槽内,止动销能够穿过所述通孔并伸入所述凹槽内。
14.作为一种可选方案,所述凹槽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凹槽沿所述升降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通孔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通孔沿所述挂接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凹槽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凹槽的间距与多个所述通孔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通孔
的间距相等。
15.作为一种可选方案,所述连接架包括中间部和设置于所述中间部两端的延伸部,所述中间部与所述升降架连接,所述中间部设置有第一铰接座,两个所述延伸部上均设置有第二铰接座,所述铲斗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铰接座对应的第三铰接座,以及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铰接座对应的第四铰接座,所述转斗油缸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座和所述第三铰接座之间,两个所述第四铰接座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铰接座铰接。
16.作为一种可选方案,两个所述延伸部之间设置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延伸部固定连接。
17.作为一种可选方案,所述挡料架包括u形杆、横杆和多个竖杆,多个所述竖杆一端连接于所述u形杆的上杆,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横杆,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u形杆的两个侧杆,两个所述侧杆分别连接于所述升降架的两端。
18.作为一种可选方案,两个所述侧杆与所述升降架为可拆卸连接。
19.作为一种可选方案,所述门架的下部与所述前车架铰接,所述门架的中部与所述前车架之间采用前倾油缸铰接。
20.装载机,包括如上述任一方案中所述的装载机用门架铲斗结构。
2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2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装载机用门架铲斗结构,包括前车架、门架、铲斗以及连接架。其中,门架设置于前车架上,门架设置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的输出端设置有升降架;连接架一端与升降架连接,另一端与铲斗铰接,且连接架和铲斗之间设置有转斗油缸,升降机构能够通过带动升降架实现铲斗的升降,转斗油缸能够使铲斗收斗和卸料,铲斗的升降和转动互不影响,单独动作,提高作业效率;另外,升降架上设置有挡料架,挡料架位于铲斗和门架之间,且挡料架的高度高于铲斗,当铲斗内的物料过高发生倾倒时,挡料架能够对门架进行防护,防止物料损坏门架,提高耐用性和安全性。该装载机用门架铲斗结构通过在前车架上设置门架,铲斗通过连接架设置于门架的升降架上,以使铲斗在升降和转动时互不影响,且有效防止整机尺寸过长而影响灵活性;另外,通过设置挡料架,能够防止倾倒的物料损坏门架,提高安全性,结构设计更加合理。
附图说明
23.图1是现有技术中多数的装载机铲斗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装载机用门架铲斗结构的示意图一;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升降架与连接架的爆炸图;
26.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架的示意图;
27.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铲斗的示意图;
28.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挡料架的示意图;
29.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装载机用门架铲斗结构的示意图二。
30.图中:
[0031]1′
、前车架;2
′
、动臂油缸;3
′
、摇臂;4
′
、动臂;5
′
、拉杆;6
′
、铲斗;7
′
、转斗油缸;
[0032]
1、前车架;
[0033]
2、门架;21、升降架;211、凹槽;212、第二连接杆;
[0034]
3、铲斗;31、转斗油缸;32、第三铰接座;33、第四铰接座;
[0035]
4、连接架;41、挂接板;411、通孔;42、中间部;421、第一铰接座;43、延伸部;431、第二铰接座;44、加强杆;
[0036]
5、挡料架;51、u形杆;52、横杆;53、竖杆;54、第一连接杆;
[0037]
6、止动销;7、前倾油缸。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零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零部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9]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40]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41]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0042]
如图2-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装载机用门架铲斗结构,包括前车架1、门架2、铲斗3、连接架4以及挡料架5。其中,前车架1设置于装载机的车体前端,门架2设置于前车架1上,门架2设置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的输出端设置有升降架21,升降机构能够带动升降架21沿竖直方向进行上下移动;连接架4设置于升降架21和铲斗3之间,连接架4的一端与升降架21连接,另一端与铲斗3铰接,且连接架4和铲斗3之间连接有转斗油缸31,升降机构通过带动升降架21上下移动,进而带动连接架4进行升降,实现铲斗3的升降,转斗油缸31能够实现铲斗3的转动,即收斗和卸料,铲斗3的升降和转动互不影响,单独动作,提高作业效率;挡料架5设置于升降架21上,且位于门架2和铲斗3之间,挡料架5的高度高于铲斗3,当铲斗3内的物料过高发生倾倒时,挡料架5能够对物料进行阻挡,防止损坏门架2。在本实施例中,升降机构为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
[0043]
该装载机用门架铲斗结构通过在前车架1上设置门架2,铲斗3通过连接架4设置于门架2的升降架21上,以使铲斗3在升降和转动时互不影响,且有效防止整机尺寸过长而影响灵活性;另外,通过设置挡料架5,能够防止倾倒的物料损坏门架2,且挡料架5能够阻挡物料倒向驾驶室,保证驾驶人员的安全,结构设计更加合理,提高安全性;该装载机用门架铲斗结构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动臂4
′
过长而导致的整机长度过长,且重心靠后,稳定性较好。
[0044]
参照图3,连接架4与升降架21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挂接板41,挂接板41与连接架4可
以采用焊接固定,挂接板41为长方体结构,挂接板41的下端设置有u形槽,升降架21的上端能够嵌入挂接板41的u形槽内,以使连接架4与升降架21连接更加方便。可以理解,连接架4通过挂接板41挂接于升降架21的上端,连接架4的下端抵接于升降架21的下端。
[0045]
升降架21的上端设置有条形凸起部,条形凸起部上设置有凹槽211,挂接板41上设置有通孔411,挂接板41与升降架21连接时,条形凸起部能够嵌入u形槽内,止动销6能够穿过通孔411并伸入凹槽211内。该结构能够防止连接架4沿升降架21的长度方向移动。止动销6与凹槽211之间为过盈配合,以防止止动销6脱出,且使连接架4与升降架21之间连接牢固。
[0046]
条形凸起部设置于升降架21的上端靠近连接架4的一侧,挂接板41挂接于条形凸起部,以防止挂接板41与升降机构的输出端发生干涉。
[0047]
继续参照图3,凹槽211设置有多个,多个凹槽211沿升降架2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通孔411设置有多个,多个通孔411沿挂接板4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凹槽211中任意相邻的两个凹槽211之间的间距与多个通孔411中任意相邻的两个通孔411之间的间距相等。多个止动销6分别穿过多个通孔411与凹槽211卡接,以使连接架4更加稳定。
[0048]
在本实施例中,止动销6和通孔411均设置有两个,多个凹槽211间隔分布整个条形凸起部,两个通孔411之间的间距与多个凹槽211中任意相邻的两个凹槽211之间的间距相等。挂接板41能够沿升降架21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调节,进而调节铲斗3的位置,以使增加灵活性。
[0049]
参照图4和图5,连接架4包括中间部42和设置于中间部42两端的延伸部43,中间部42朝向升降架21的一端设置有挂接板41,中间部42通过挂接板41与升降架21连接,中间部42设置有第一铰接座421,两个延伸部43上设置有第二铰接座431,铲斗3的中部设置有与第一铰接座421对应的第三铰接座32,以及铲斗3的两侧部分别设置有与第二铰接座431对应的第四铰接座33,转斗油缸31铰接于第一铰接座421和第三铰接座32之间,两个第四铰接座33分别与两个第二铰接座431铰接。该连接架4实现一端与升降架21连接,另一端与铲斗3铰接,且转斗油缸31能够实现铲斗3的转动。
[0050]
可以理解,第一铰接座421、第三铰接座32和第四铰接座33均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铰接板,第二铰接座431包括一个第二铰接板,转斗油缸31的固定端设置于第一铰接座421的两个第一铰接板之间,转斗油缸31的输出端设置于第三铰接座32的两个第一铰接板之间,一个第二铰接板设置于一侧的第四铰接座33的两个第一铰接板之间,另一个第二铰接板设置于另一侧的第四铰接座33的两个第一铰接板之间,转斗油缸31分别与第一铰接座421以及第三铰接座32之间、第二铰接座431和第四铰接座33之间均穿设铰接轴。
[0051]
为了增加连接架4的强度,两个延伸部43之间设置有加强杆44,加强杆4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延伸部43固定连接。加强杆44与延伸部43采用焊接,加工方便,且连接牢固。
[0052]
参照图6,挡料架5包括u形杆51、横杆52以及多个竖杆53,多个竖杆53一端垂直连接于u形杆51的上杆,另一端垂直连接横杆52,横杆5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u形杆51的两个侧杆,该结构简单,可以采用焊接加工,加工方便且连接牢固,整体重量较轻。
[0053]
u形杆51的两个侧杆与升降架21的两端为可拆卸连接。参照图6和图7并结合图3,,两个侧杆均焊接有第一连接杆54,升降架21的两端均焊接有第二连接杆212,第一连接杆54上设置有多个贯穿孔,第二连接杆212上设置有多个螺纹孔,当挡料架5与升降架21连接时,两个第一连接杆54分别贴合两个第二连接杆212,且多个贯穿孔分别与多个螺纹孔正对设
置,并通过多个螺钉将第一连接杆54与第二连接杆212连接。该结构使得安装和拆卸更加方便。
[0054]
继续参照图7,门架2的下部与前车架1铰接,门架2的中部与前车架1之间采用前倾油缸7铰接,前倾油缸7设置有两个,前倾油缸7能够实现门架2的前倾和后仰,进一步提高铲斗3铲装物料的能力。
[0055]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装载机,包括上述装载机用门架铲斗结构,能够有效降低装载机整体的长度,提高装载机的灵活性。
[0056]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