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牛腿构造的预制装配式检查井

文档序号:36084442发布日期:2023-11-18 02:29阅读: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牛腿构造的预制装配式检查井

本技术涉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具体为一种带牛腿构造的预制装配式检查井。


背景技术:

1、检查井在城市管道建设中必不可少,我国现存的大型检查井大多数是现浇的,随着装配式的发展,检查井也开始走向装配化,现有的装配式混凝土检查井能够避免传统现浇混凝土检查井的这些缺点,在施工周期、结构强度、快捷拼装、受施工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影响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

2、市政管道工程往往对工期要求比较高,但目前的装配式检查井现场施工还比较繁琐,检查井的构件数较多,现浇量较大,增加的施工时间,而且施工过程中有时会存在湿作业的情况,增加了现场施工人员的操作难度,同时对人员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因此,现在需要一种方便快捷的装配式检查井。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牛腿构造的预制装配式检查井,主要由底板、下井室与上井室三部分组成,并且在下井室与底板拼接处的间隙以及上井室与下井室牛腿结构之间的缝隙中浇筑高强度混凝土,相比现有技术,减少检查井的构件数与现浇量,来降低施工难度的同时加快施工速度。

2、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带牛腿构造的预制装配式检查井,包括底板、无上盖和下底的下井室与无下底的上井室,所述下井室的四个侧壁一体成型,所述上井室的四个侧壁和顶部一体成型,所述底板外边缘一圈设有阶梯槽,且外边缘低于内部,所述下井室底部坐落在底板的阶梯槽上,所述下井室的上沿内侧设有牛腿构造,且下井室的上沿连接处的壁厚宽度大于上井室的底部壁厚,所述上井室坐落在下井室的上沿,所述牛腿结构与上井室内侧壁之间形成缝隙,所述缝隙内浇筑高强度混凝土,所述上井室顶部一侧设置有井口,所述上井室和下井室对应井口一侧的内侧壁设有预留孔,通过预留孔安装有下行步梯。

4、优选的,所述阶梯槽的宽度大于下井室底部壁厚,所述下井室的内侧壁与阶梯槽内壁形成间隙,所述间隙内浇筑高强度混凝土。

5、优选的,所述下井室与底板拼接的间隙处做防水处理。

6、优选的,所述上井室与下井室牛腿结构之间的缝隙处做防水处理。

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牛腿构造的预制装配式检查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8、1、本实用新型主要由底板、下井室与上井室三部分组成,并且在下井室与底板拼接处的间隙以及上井室与下井室牛腿结构之间的缝隙中浇筑高强度混凝土,相比现有技术,减少检查井的构件数与现浇量,来降低施工难度的同时加快施工速度。

9、2、本实用新型中下井室与底板拼接处的间隙以及上井室与下井室牛腿结构之间的缝隙处做防水处理,提高密封效果,减少渗水现象;检查井构件并不设置外伸钢筋,连接处均以简支连接,减少了工程的难度。



技术特征:

1.一种带牛腿构造的预制装配式检查井,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3)、无上盖和下底的下井室(2)与无下底的上井室(1),所述下井室(2)的四个侧壁一体成型,所述上井室(1)的四个侧壁和顶部一体成型,所述底板(3)外边缘一圈设有阶梯槽(9),且外边缘低于内部,所述下井室(2)底部坐落在底板(3)的阶梯槽(9)上,所述下井室(2)的上沿内侧设有牛腿构造(6),且下井室(2)的上沿连接处的壁厚宽度大于上井室(1)的底部壁厚,所述上井室(1)坐落在下井室(2)的上沿,所述牛腿构造(6)与上井室(1)内侧壁之间形成缝隙(7),所述缝隙(7)内浇筑高强度混凝土,所述上井室(1)顶部一侧设置有井口(5),所述上井室(1)和下井室(2)对应井口(5)一侧的内侧壁设有预留孔,通过预留孔安装有下行步梯(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牛腿构造的预制装配式检查井,其特征在于,所述阶梯槽(9)的宽度大于下井室(2)底部壁厚,所述下井室(2)的内侧壁与阶梯槽(9)内壁形成间隙(8),所述间隙(8)内浇筑高强度混凝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牛腿构造的预制装配式检查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井室(2)与底板(3)拼接的间隙(8)处做防水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牛腿构造的预制装配式检查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井室(1)与下井室(2)牛腿构造(6)之间的缝隙(7)处做防水处理。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带牛腿构造的预制装配式检查井,其涉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领域,包括底板、无上盖和下底的下井室与无下底的上井室,所述下井室的四个侧壁一体成型,所述上井室的四个侧壁和顶部一体成型,所述底板外边缘一圈设有阶梯槽,且外边缘低于内部,所述下井室底部坐落在底板的阶梯槽上,所述下井室的上沿内侧设有牛腿构造,且下井室的上沿连接处的壁厚宽度大于上井室的底部壁厚;本技术主要由底板、下井室与上井室三部分组成,并且在下井室与底板拼接处的间隙以及上井室与下井室牛腿结构之间的缝隙中浇筑高强度混凝土,相比现有技术,减少检查井的构件数与现浇量,来降低施工难度的同时加快施工速度。

技术研发人员:刘海成,任斌斌,韩冬阳,司洪泽,辛福选,石韬,高仁超,张立国,于明鑫,黄亚民,帅涛,陈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沈阳建筑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30426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