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用建筑加固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928771发布日期:2024-05-11 00:07阅读:6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工程用建筑加固桩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建筑桩结构,特别是一种建筑工程用建筑加固桩。


背景技术:

1、现有技术中为了保证对建筑的有效承载,一般使用地基加固桩对建筑进行加固支撑。目前的地基加固桩大多采用钢筋笼组成,插入地下,最后用混凝土浇灌而成,这种加固桩大多为柱形。

2、现有技术cn212561495u公开了一种地基加固桩,包括钻头,所述钻头的上端固定有一对第一加固板与一对第二加固板,所述第一加固板与第二加固板十字对开设置,所述第一加固板与第二加固板的侧壁间通过钢筋网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加固板相对的侧壁间均设有加固机构,两个所述第二加固板相对的侧壁均设有滑道,两个所述滑道之间设有抵出机构。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能够快速的打入地面,并将多个钻杆抵出,从而提高稳固性。

3、此现有技术虽然能够快速的打入地面,但是针对于较为松软的土层,此加固桩容易产生较多的沉降量,不能有效保证顶部荷载建筑的稳固和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至少解决所述技术缺陷之一。

2、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建筑工程用建筑加固桩,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问题,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3、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筑工程用建筑加固桩,包括内桩,所述内桩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外桩,所述外桩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若干根摩擦桩,所述摩擦桩竖向设置,所述摩擦桩每两个为一组;

4、所述内桩的内部边缘处设置有钢筋笼骨架,所述内桩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钢板,所述钢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胶囊;

5、所述钢板呈环状,所述胶囊呈环状,所述内桩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两根外浇筑管,两根所述外浇筑管的底端延伸到钢板和胶囊的内侧,所述内桩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两根内浇筑管,所述内浇筑管的底端延伸到胶囊的内部。

6、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内桩内部的钢筋笼骨架和外桩的钢筋笼骨架相连接,所述摩擦桩围绕外桩的轴线圆周阵列。

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桩应用于建筑工程领域,为建筑的加固桩。本桩结构主要应用于较为松软的土质中,应用本桩结构,可有效减少桩基沉降。

8、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钢板的厚度为3-5厘米,所述钢板与胶囊粘接。

9、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钢板与内桩内部的钢筋笼骨架焊接,所述胶囊的材质为橡胶。

10、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胶囊受内浇筑管的注浆作用时自身膨胀。

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桩结构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内桩结构,二是外桩和摩擦桩结构,三是钢板、胶囊、外浇筑管和内浇筑管结构。

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的不同之处,通过外桩、摩擦桩、钢板、胶囊、外浇筑管、内浇筑管的配合设置,摩擦桩底位于较软的土层内,其轴向荷载由桩侧摩擦阻力和桩底土反力来支承,而桩侧摩擦阻力起主要支承作用,配合内桩和外桩的设置,提高了整个桩基础的支承力;

13、本桩结构,首先进行桩底开式注浆,即通过外浇筑管注浆,水泥浆与孔底沉渣混合并沿孔壁上返,然后进行桩底闭式注浆,即通过内浇筑管注浆,胶囊膨胀形成扩大头挤压水泥浆与孔底沉渣进一步混合并消除沉渣,最后进行桩底开式注浆,即通过外浇筑管注浆,浆液进一步向下在桩底周围劈裂形成树根状水泥浆脉,桩底地层强度进一步提高,适用于各种地层地质条件,可使单桩极限承载力提高2-3倍,桩顶沉降减少50%左右,从而本桩结构为加固型桩基础,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14、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外浇筑管的顶口延伸到内桩的顶面,所述内浇筑管的顶口延伸到内桩的顶面。

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桩和外桩均为钢筋笼骨架配合内部浇筑钢筋混凝土成型。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

17、1、该建筑工程用建筑加固桩,与现有技术的不同之处,通过外桩、摩擦桩、钢板、胶囊、外浇筑管、内浇筑管的配合设置,摩擦桩底位于较软的土层内,其轴向荷载由桩侧摩擦阻力和桩底土反力来支承,而桩侧摩擦阻力起主要支承作用,配合内桩和外桩的设置,提高了整个桩基础的支承力。

18、2、该建筑工程用建筑加固桩,本桩结构,首先进行桩底开式注浆,即通过外浇筑管注浆,水泥浆与孔底沉渣混合并沿孔壁上返,然后进行桩底闭式注浆,即通过内浇筑管注浆,胶囊膨胀形成扩大头挤压水泥浆与孔底沉渣进一步混合并消除沉渣,最后进行桩底开式注浆,即通过外浇筑管注浆,浆液进一步向下在桩底周围劈裂形成树根状水泥浆脉,桩底地层强度进一步提高,适用于各种地层地质条件,可使单桩极限承载力提高2-3倍,桩顶沉降减少50%左右,从而本桩结构为加固型桩基础,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19、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技术特征:

1.一种建筑工程用建筑加固桩,包括内桩(1),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桩(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外桩(2),所述外桩(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若干根摩擦桩(3),所述摩擦桩(3)竖向设置,所述摩擦桩(3)每两个为一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用建筑加固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桩(1)内部的钢筋笼骨架和外桩(2)的钢筋笼骨架相连接,所述摩擦桩(3)围绕外桩(2)的轴线圆周阵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用建筑加固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4)的厚度为3-5厘米,所述钢板(4)与胶囊(5)粘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用建筑加固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4)与内桩(1)内部的钢筋笼骨架焊接,所述胶囊(5)的材质为橡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用建筑加固桩,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囊(5)受内浇筑管(7)的注浆作用时自身膨胀。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用建筑加固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浇筑管(6)的顶口延伸到内桩(1)的顶面,所述内浇筑管(7)的顶口延伸到内桩(1)的顶面。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建筑工程用建筑加固桩,包括内桩,所述内桩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外桩,所述外桩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若干根摩擦桩,所述摩擦桩竖向设置,所述摩擦桩每两个为一组。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摩擦桩底位于较软的土层内,其轴向荷载由桩侧摩擦阻力和桩底土反力来支承,而桩侧摩擦阻力起主要支承作用,配合内桩和外桩的设置,提高了整个桩基础的支承力;进行桩底开式注浆,即通过外浇筑管注浆,浆液进一步向下在桩底周围劈裂形成树根状水泥浆脉,桩底地层强度进一步提高,适用于各种地层地质条件,可使单桩极限承载力提高2‑3倍,桩顶沉降减少50%左右,从而本桩结构为加固型桩基础,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秦明广,李龙,李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李志
技术研发日:20230918
技术公布日:2024/5/1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