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凸岸沉积作用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4074阅读:4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增强凸岸沉积作用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利工程整治的新水工方法。
山川地势在地球的外力地质作用下,比如在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下,高处遭受剥蚀,洼地接受沉积,不断发生削高填低过程,地表渐被夷平。这种自然夷平基态,若无一定地壳运动使地表产生新的起伏,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尚不能遏制这一夷平过程,只可能通过一定方法与措施,在一定局域时空范筹内缓解或加速这一夷平过程。
现代用于防洪治沙的方法,可分为两类一是绿化工程治理;二是水工方法整治。绿化工程治理主要是建设绿化带,固土护水以减少表层沙土随水流失,这是有效和必须的。但绿化工程只限于在河谷,湖泊及水库外围的治理,这自然是不够的。现有的水工方法整治,主要是修筑简易河堤拦沙增地法,无坝引水自然排沙泄洪法以及用一定分洪工程代替水库防洪法。这些都是有效的,但尚不能同时兼具自然清除泥沙和防御洪水功能。
本发明之目的旨提供一种充分利用泥沙沉积作用、筑堤拦沙增地、降低河水含沙量、防止洪水退水后堤内长期积水、配合绿化治理、进一步治理泥沙、防治泥沙淤积给大型水坝带来危害的水利工程整治的新水工方法—增强凸岸沉积作用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在河流沿岸较低平的谷底地段,主要是在由边滩、河浸滩等组成的河弯凸岸地段修建渗漏式沉沙堤,该堤具有渗漏空隙,堤高30~50公分,靠水一侧堤坡缓,靠岸一侧堤坡陡。
本发明在洪水时,洪水浸入带入的泥沙沉积,洪水退水时,泥沙留在堤内可减少河流中的泥沙含量,由于本发明为一种具有渗漏空隙的堤,退水后不会导致堤内长期积水,堤内围沙增地可种植树木进行绿化,堤两侧的不同坡度设计,有利于河沙随水浸入和阻止已沉积的泥沙回流入河。在河流滨江凸岸地段多处修筑这种渗漏式沉沙堤,有利于减少泥沙含量,进一步解决河流泥沙淤积给大型水坝所带来的危害的问题。


图1为在由河浸滩组成的凸岸修建的渗漏式沉沙堤的横剖面示意图。
如图1所示,在河流中、下游沿岸较低平的谷底地段,主要是在由边滩、河浸滩等组成的河弯凸岸地段修建渗漏式沉沙堤(1),即在平水期,在这类地段水陆分界线稍偏上一些部位,仿自然堤修一道约高出平地30至50公分的人工堤,靠水一侧堤坡缓,坡角宜小于沙粒的休止角(34°),约取30°,以利于河沙随水浸入堤内沉积,靠陆一侧堤坡陡,坡角宜大于34°,取45°至80°均可,用以阻止已沉积的泥沙退水时回流入河。并在筑堤时,象筑上围墙那样,保留一定可渗漏的空隙,以免退水后堤内长期积水。而当泥沙逐年淤高,渐与堤高接近时,可再逐次增加堤高。并同时在堤内开展经济林建设,既护土又可增加经济效益。图1中(1)为渗漏式沉沙堤,(2)为河浸滩沉积物,(3)为河水单向环流,(4)为河床沉积物。本发明在长江三峡工程的实施中,可在三峡工程大坝以上的长江河段,特别是回水区以上河段,以及嘉陵江、涪江、沱江及岷江等主要支流,主要是在凸岸修建渗漏式沉沙堤,而在凹岸及完整稳固性差的陡岸,可采取常用方法配套修建护岸、护坡等。这样即可完成一般整治任务。
权利要求
1.一种增强凸岸沉积作用法,其特征是在河流沿岸较低平的谷底地段,主要是在由边滩、河浸滩等组成的河弯凸岸地段修建渗漏式沉沙堤(1),该堤具有渗漏空隙,堤高30~50公分,靠水一侧堤坡缓,靠岸一侧堤坡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凸岸沉积作用法,其特征在于靠水一侧堤的坡角小于沙粒的体止角34°,靠岸一侧堤坡角大于34°,取45°~8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凸岸沉积作用法,其特征在于渗漏式沉沙堤(1)建在平水期水陆分界线稍偏上一些部位的凸岸上。
全文摘要
一种增强凸岸沉积作用法,主要是在边滩、河漫滩等组成的河湾凸岸地段修建渗漏式沉沙堤,该堤具有渗漏空隙,堤高30~50cm,靠水一侧堤坡缓,靠岸一侧堤坡陡,洪水时泥沙浸入沉积,洪水退水时,又不至堤内长期积水,可拦沙增地,植树绿化。有效地减少河流中的泥沙含量,是与护岸、护坡相辅相成的一种新的水利工程整治方法。
文档编号E02B3/04GK1160792SQ9611807
公开日1997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1996年3月21日 优先权日1996年3月21日
发明者郑长天, 郑江霞, 郑成 申请人:郑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