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管涌探测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5654阅读:5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水下管涌探测仪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探测装置,特别是一种探测水下有无管涌现象发生的水下管涌探测仪。
在洪水季节水位高时,由于河堤受到高位洪水的长时间浸泡,有时会发生管涌现象,发生管涌时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会产生大堤溃口等严重后果。以往检测有无管涌发生一般靠人工进行,所需人力较多,且早期的管涌人工难以发现,夜间检测更加困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工作效率高,工作和携带方便,能够检测到早期管涌,并且可以全天候作业的水下管涌探测仪。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水下管涌探测仪,包括水下探测装置和水上显示装置,水下探测装置和水上显示装置通过导线连接,水下探测装置包括屏蔽罩,在屏蔽罩的顶端开口处设有集水管,集水管两端装有防污网,集水管中设有旋浆叶片和示向叶片,旋浆叶片一端固定有电极触头,示向叶片安装在一平面上并可绕轴转动,在平面及示向叶片相对应的位置各有两个电极触头。
本实用新型的屏蔽罩呈抛物面状,在其外侧有球形活动扣。
使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水下管涌探测仪,通过电阻电极能够检测到水流变化的情况,并通过水下摄像机及示踪粒子发探测器辅助监视到水流的方向,可以定性地检测到管涌的发生,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旋浆叶片及电阻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示向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是一种水下管涌探测仪,包括水下探测装置和水上显示装置,水下探测装置和水上显示装置通过导线9连接,水下探测装置包括屏蔽罩1,在屏蔽罩1的顶端开口处设有集水管2,集水管2两端装有防污网5,集水管2中设有旋浆叶片3和示向叶片4,旋浆叶片3一端固定有电极触头10,示向叶片4安装在一平面上并可绕轴转动,在平面及示向叶片4相对应的位置各有两个电极触头11。
本实用新型的屏蔽罩1呈抛物面状,在其外侧有球形活动扣8,屏蔽罩1内还可以安装水下探照灯6和水下摄像机7或示踪粒子发射器6′和粒子探测器7′。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当管涌发生时有水体的流动产生一定的压力,水流过屏蔽罩1内的集水管2时使旋浆叶片3转动从而使电极触头10感应触头间水体电阻发生周期性变化,即可得到水流的状态。集水管2内示向叶片4可探知水流的方向。探测管涌水流时不应受周边水体的干扰,屏蔽罩1起到将管涌处水体与周边水体隔离作用。抛物面状的屏蔽罩1具有流线形及稳定性,罩顶部的集水管2可使小管涌或小面积散浸水流集中,防污网5可防止杂物缠浆。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水下探测装置放入水中,可根据地形选用不同口径的屏蔽罩1及集水管2。在清水中可在罩内安装水下探照灯6及水下摄像机7,在浑水中可在罩内安装示踪粒子发射器6′及探测器7′辅助检测水流情况。屏蔽罩1可用杆或绳通过球形活动扣8连接放入水中,采用球形活动扣8可使屏蔽罩1不受地形的限制,也便于拖拉或提起。接通电源后,如有管涌发生,产生的水流通过屏蔽罩内的集水管2时使旋浆叶片3转动从而使电极触头10感应触头间水体电阻发生周期性变化,产生的信号通过导线传递给水上显示装置即可得到有无管涌发生的显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于各类砂质、粘性土坝,堤防及有浆砌块石坝,对于直径60cm左右的毛石坝面也有一定的探测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水下管涌探测仪,包括水下探测装置和水上显示装置,水下探测装置和水上显示装置通过导线连接,其特征在于水下探测装置包括屏蔽罩,在屏蔽罩的顶端开口处设有集水管,集水管两端装有防污网,集水管中设有旋浆叶片和示向叶片,旋浆叶片一端固定有电极触头,示向叶片安装在一平面上并可绕轴转动,在平面及示向叶片相对应的位置各有两个电极触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管涌探测仪,其特征在于屏蔽罩呈抛物面状,在其外侧有球形活动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下管涌检测仪,它由水下探测装置和水上显示装置构成,水下探测装置包括屏蔽罩、集水管,集水管内还设有电极等设备,水流通过屏蔽罩内的集水管时使旋浆转动从而使电阻感应触头间水体电阻发生周期性变化,即可得到水流的状态,探测到是否有管涌发生。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有效地检测管涌的发生。
文档编号E02B3/00GK2362897SQ9823224
公开日2000年2月9日 申请日期1998年12月24日 优先权日1998年12月24日
发明者蔡莹 申请人:蔡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