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湖生态防污的岸坡构建方法_2

文档序号:9593683阅读:来源:国知局
滤板12顶部高于植物吸收层7100mm,排水管14外排口处的透水板11边长大于排水管14外径60_,不透水板10顶部与河湖向水坡面顶部的水平距离大于1.0m。
[0024]过滤体13采用碎石与砾砂混合制备,其砾砂含量为35%,过滤体13的宽度为
1.5m ;排水沟宽度为500mm,深为300mm,排水沟内设置防渗层4 ;排水管内径为150mm,排水管间距为30m。
[0025]宽度为2.0m的种植土 17采用重量比85%河湖底泥和15%的碎石的混合物制备,竖向分隔层18为充填河湖底泥的生态袋堆砌而成,锚粧19采用钢筋混凝土粧,粧长为1.5m,粧径为7 5mm ο
[0026]所述的岸上植物9为白三叶、黑麦草、常夏石竹和黄菖蒲中的一种或多种,水生植物16为芦苇和睡莲。
[0027]水质净化效果:实施后,经取样检测,收集池1中的C0D含量11.9 mg/L,SS含量为60mg/L,TN含量为3.35mg/L,TP含量为0.65mg/L,NH3_N含量为1.63mg/L。经过该技术处理后,在坡底水生植物16芦苇中取样检测结果显示:C0D含量6.6 mg/L,SS含量为llmg/L,TN含量为1.25mg/L,TP含量为0.25mg/L,NH3_N含量为0.52mg/L。去除率分别为44.5%、81.7%,62.7%,61.5%和68.1%。从检测结果看,处理效果明显。
[0028]实施例2:用于湖泊水体污染防护的岸坡构建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湖泊的向水一侧的坡顶设置三个过滤吸收区,坡底建设一个吸收区;每个过滤吸收区的垂向过滤结构20的底部高于水平过滤吸收结构21中水平分隔层6层顶100_,第一过滤吸收区的水平过滤吸收结构21基底高于第二过滤吸收区的垂向过滤结构20的基底50mm,第二过滤吸收区的水平过滤吸收结构21基底高于第三过滤吸收区的垂向过滤结构20的基底50mm ;收集池1内设置栅条间隙宽度为15~20mm上层格栅2和栅条间隙宽度为5~10mm的下层格栅3,收集池1底低于过滤体13底300mm。
[0029]防渗层4采用在粘土中掺入重量比为10%的水泥、6%的粉煤灰和10%的钠质膨润土混合均匀制备,防渗层4厚度为80臟,压实系数大于94% ;渗透层5厚度为300臟,为重量比85%细砂和15%中砂的混合物制备;水平分割层6厚度为80mm,采用重量比40%粗砂和60%的砾砂混合制备。
[0030]植物吸收层7采用土壤中加入重量比为8%的泥炭土、3%的植物纤维、10%的植物碎肩和9%的水;土壤采用坡顶0.5m深度以内的表土,植物纤维为粉碎的8~15mm长植物稻杆,植物碎肩为粉碎的5~10_长的植物稻杆;泥炭土采用在河湖底泥中加入25%长度小于10mm的植物稻杆厌氧发酵30天制备;植物吸收层7的厚度500mm,宽度4.0-6.0m。
[0031]过滤层8采用最大粒径小于50mm的卵石,不透水板10采用厚为50mm的混凝土板;透水板11采用板厚50mm且孔径为10~20mm混凝土多孔板;过滤板12下部为透水部分的高度与渗透层5厚度相同,板厚为60_ ;不透水板10、植物吸收层7 —侧的透水板11和过滤板12顶部高于植物吸收层750mm ;排水管14外排口处的透水板11边长大于排水管14外径50mm。
[0032]过滤体13采用重量比80%的卵石与20%的砾砂混合制备,过滤体的宽度为2.0m ;排水管内径为100~300mm,排水管间距为20~50m。
[0033]不透水板10顶部与河湖向水坡面顶部的水平距离大于1.0m ;排水沟15宽度为400mm,深为500mm,排水沟内设置防渗层4。
[0034]种植土 17宽度为3.0m,采用重量比90%的河湖底泥和10%的碎石混合制备;竖向分隔层18为充填河湖底泥的生态袋堆砌而成,锚粧19采用木粧,粧长为1.8m,粧径为70_;岸上植物9为黄菖蒲、羊草、猪毛菜、苜蓿和针茅中的一种或多种,水生植物16为芦苇和香蒲。
[0035]以上公开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揭示,但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想到的变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设计思想和范围内,对本发明进行的各种改动,都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6]水质净化效果:实施后,经取样检测,收集池1中的COD含量6.7mg/L,SS含量为122mg/L,TN含量为2.lmg/L,TP含量为0.83mg/L,NH3_N含量为1.15mg/L。经过该技术处理后,在坡底水生植物16芦苇和香蒲中取样检测结果显示:C0D含量4.2 mg/L,SS含量为40mg/L,TN含量为0.88mg/L,TP含量为0.30mg/L,NH3_N含量为0.31mg/L。去除率分别为37.3%,67.2%,58.1%,63.9%和73.0%。从检测结果表明,处理效果明显。
【主权项】
1.一种河湖生态防污的岸坡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在河流或湖泊的向水一侧的坡顶设置三个呈梯级分布的过滤吸收区,坡底建设一个吸收区;河岸流向河流或湖泊的地表水经过该生态防污的岸坡构建设施时,首先被收集池收集后依次经过坡顶的第一过滤吸收区、第二过滤吸收区和第三过滤吸收区,最终经过排水管和排水沟进入坡底的吸收区;收集池设置于三个过滤吸收区背向河湖一侧,与第一吸收区相邻;排水管设置于三个过滤吸收区面向河湖一侧,与第三过滤吸收区相邻;排水沟设置于排水管面向河湖一侧的坡面,与排水管的管口相连;坡顶的三个过滤吸收区分别由垂向过滤结构和水平过滤吸收结构组成,其中垂向过滤结构由过滤体、过滤板和透水板构成,水平过滤吸收结构由防渗层、渗透层、水平分隔层、植物吸收层、过滤层和岸上植物构成,每个过滤吸收区的垂向过滤结构位于水平过滤吸收结构背向河湖一侧且与其相邻,每个过滤吸收区的垂向过滤结构的底部高于水平过滤吸收结构中水平分隔层层顶50~100_,第一过滤吸收区的水平过滤吸收结构基底高于第二过滤吸收区的垂向过滤结构的基底0~100_,第二过滤吸收区的水平过滤吸收结构基底高于第三过滤吸收区的垂向过滤结构的基底0~100_ ;第一过滤吸收区的垂向过滤结构由过滤体和透水板组成,透水板分布在过滤体的两侧,第二和第三过滤吸收区的垂向过滤结构由过滤体、透水板和过滤板组成,透水板和过滤板位于过滤体两侧,过滤板位于背向河流一侧;第一和第二过滤吸收区水平过滤吸收结构布置形式是从底向上依次为防渗层、渗透层、水平分隔层、植物吸收层和岸上植物,第三过滤吸收区水平过滤吸收结构的防渗层和渗透层之间还设置了过滤层;坡底的吸收区由水生植物、种植土、竖向分隔层和锚粧构成,水生植物置于种植土之上,竖向分隔层和锚粧位于种植土向水一侧,竖向分隔层位于种植土和锚粧之间且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湖生态防污的岸坡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收集池内设置上层格栅和下层格栅,上层格栅的栅条间隙宽度为10~30mm,下层格栅的栅条间隙宽度为3~10mm,收集池底低于过滤体底200~30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湖生态防污的岸坡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个过滤吸收区的防渗层采用水泥、粉煤灰、钠质膨润土和粘土制备,制备方法为在粘土中掺入重量比为10~20%的水泥、5%~10%的粉煤灰和6~12%的钠质膨润土混合均匀,制备的防渗层厚度为80~150mm,压实系数大于94% ;所述的渗透层为细砂和中砂的混合物,混合物中按重量比中砂占15~30%,渗透层的厚度为200~500mm ;所述的水平分割层采用粗砂和砾砂的混合物,混合物中砾砂占40~70%,水平分割层的厚度为50~10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湖生态防污的岸坡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植物吸收层采用土壤、泥炭土、植物纤维、植物碎肩和水混合制备,采用在土壤中加入重量比为5~15%的泥炭土、0.5-5%的植物纤维、5~20%的植物碎肩和5~10%的水;土壤采用坡顶0.5m深度以内的表土,植物纤维为粉碎的小于20mm长植物稻杆,植物碎肩为粉碎的小于10mm长的植物秸杆;泥炭土采用河湖底泥和粉碎的植物秸杆混合厌氧发酵制备,制备方法为在河湖底泥中加入20~50%的粉碎小于10mm长的植物稻杆厌氧发酵15~30天;所述的吸收层的厚度300~800mm,宽度3.0-8.0m,与其下布设的水平分割层和渗透层的宽度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湖生态防污的岸坡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滤层采用碎石或卵石,最大粒径小于50mm ;所述的不透水板采用混凝土板,板厚20~50mm ;所述的透水板采用混凝土多孔板,最大孔径小于20mm,板厚30~100mm ;所述的过滤板由上部不透水和下部透水两部分组成,透水部分的高度与渗透层厚度相同,过滤板厚度为40~100mm ;不透水板、植物吸收层一侧的透水板和过滤板顶部高于植物吸收层50~150mm ;排水管排水口处的透水板直径或边长大于排水管外径50~150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湖生态防污的岸坡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滤体采用碎石或卵石与砾砂混合制备,其砾砂含量为20~40%,过滤体的宽度为1.0-2.0m ;所述的排水管内径为100~300mm,排水管间距为20~50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透水板顶部与河湖向水坡面顶部的水平距离大于1.0m ;所述的排水管坡面排水口位置向下设置排水沟,排水沟宽度为300~600mm,深为300~500mm,排水沟内设置防渗层。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湖生态防污的岸坡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种植土采用河湖底泥和碎石的混合物,混合物中碎石占10~20%,种植土宽度为2.0-5.0m ;所述的竖向分隔层为充填河湖底泥的生态袋堆砌而成,所述的锚粧采用钢筋混凝土粧或木粧,粧长为1.5-2.5m,粧径或边长为60~100mmo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河湖生态防污的岸坡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在河湖向水一侧的坡顶设置三个过滤吸收区,坡底建设一个吸收区;河岸流向河流或湖泊的地表水经过该方法构建的设施,首先被收集池收集后依次经过三个坡顶的过滤吸收区、排水管和排水沟进入坡底的吸收区。坡顶的过滤吸收区由垂向过滤结构和水平过滤吸收结构组成,其中水平过滤吸收结构由防渗层、渗透层、水平分隔层、植物吸收层和岸上植物和过滤层组成。坡底的吸收区由水生植物、种植土、竖向分隔层和锚桩构成。其净化率高,防污能力强,环境效益显著。
【IPC分类】C02F3/32, E02B3/12, E02B3/02, E02B3/16
【公开号】CN105350489
【申请号】CN201510814008
【发明人】徐建玲, 王汉席
【申请人】东北师范大学
【公开日】2016年2月24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23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