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于平原河网地区水土保持的方法

文档序号:10507022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于平原河网地区水土保持的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于平原河网地区水土保持的方法,沿河道坡顶顺水流横向、河道坡面迎水体纵向设置“导流沟”;在导流沟纵、横向交汇点设置“预沉池”;在河道边岸水体中设置“沉淤井”;使用潜水泥桨泵将沉淤井中的淤泥吸送到压电移动式淤泥脱水装置中进行脱水干化处理;脱水干化后的淤泥通过带式传送装置输送至河道护坡作业面;对输送至植草模、混凝土格埂、自锁生态工字砖中的淤泥平整后,在淤泥上层布设种植土,在种植土上铺设生态草毯或在种植土中掺拌生态草籽,完成生态护坡施工。本发明可以避免河道断流清淤、破坏河床生态系统;实现淤泥原位还坡,淤泥资源得到再生利用;河道坡面通过生态护坡处理,减少水土流失。
【专利说明】
一种适于平原河网地区水土保持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平原河网地区水土保持的生态工程技术方法。
技术背景
[0002]平原河网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方式是降雨径流携带地表泥质,汇流进入河道;平原河网地区的河道多为中小型河道,其特点是坡缓、窄浅,河底极易产生面上淤积;平原河网地区的河道坡面一般是自然植被型,涵养水土能力较低,随着河坡径流加快,边坡水土流失是河底产生沉淤的主要来源。
[0003]河道清淤一般采用断流挖淤、外运的作业方式;平原河网地区由于河道断面小,产淤量少,使得传统的断流挖淤、外运的作业方式存在较高的工程投资;小型河道生态系统脆弱,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易受断流挖淤作业方式的干扰、破坏。
[0004]平原河网地区水土保持的技术目标体现在:河底沉淤能够实现原位还坡,淤泥资源得到再生利用;河道坡面通过生态护坡处理,能够减轻水土流失;避免断流清淤,实施常态清淤,维持河道生态系统稳定。
[0005]—种适于平原河网地区水土保持的技术方法能够实现以上目标。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于平原河网地区水土保持的方法,避免河道断流清淤,破坏河床生态系统;实现淤泥原位还坡,淤泥资源得到再生利用;河道坡面通过生态护坡处理,减少水土流失。
[0007]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适于平原河网地区水土保持的方法,其特征是:
(1)沿河道坡顶顺水流横向、河道坡面迎水体纵向设置相互连通的“导流沟”;横向导流沟底部向预沉池方向呈降坡形式,坡度在5°?9°之间;纵向导流沟沿河道坡面迎水体方向设置,下端连接沉淤井;
(2)在坡顶横向导流沟与坡面纵向导流沟结合处设置正方体预沉池,预沉池相邻两个面连接汇流沟,上部与导流沟顶部水平;预沉池容积与沉淤井容积比在1:20?1:30之间;预沉池呈井式结构,便于形成吞吐流提高泥砂携带能力;
(3)在河道边岸水体中设置“沉淤井”;
(4)护坡作业面施工:通过清杂、平整工序处理后,设置植草模、现浇混凝土格埂或铺设自锁生态工字砖,完成护坡作业面施工;
(5)吸淤、干化施工:使用潜水泥桨栗将沉淤井中的淤泥吸送到压电移动式淤泥脱水装置中进行脱水干化处理;脱水干化后的淤泥通过带式传送装置输送至河道坡面预先施工完成的护坡作业面;
(6)生态护坡施工:对输送至植草模、混凝土格埂或自锁生态工字砖中的淤泥平整后,在淤泥上层布设种植土,在种植土上铺设生态草毯或在种植土中掺拌生态草籽,完成生态护坡施工。
[0008]横向导流沟沿坡顶顺水流方向按线性布局,导流沟底部向沉淤井方向设计成降坡,提升汇流携带效果;在横向导流沟与坡面纵向导流沟结合处设置预沉池;依靠预沉池形成的环流提尚泥砂携带能力。
[0009]所述沉淤井包括底座,底座上安装束淤沉淀段,束淤沉淀段上安装溢水调节段; 底座为混凝土预制圆台;束淤沉淀段、溢水调节段均为混凝土预制圆柱形管状结构;在溢水调节段的壁上设置溢水孔,溢水孔为内向斜孔,即斜孔的上端位于壁的外侧,斜孔的下端位于壁的内侧;底座、束淤沉淀段、溢水调节段通过结合端的凹凸槽结构进行连接。
[0010]沉淤井底座高度低于河道死水位以下15cm-20cm,束淤沉淀段高度低于河道常水位以下35cm_45cm,溢水调节段高度低于河道最高水位以下20cm-25cmo
[0011]沉淤井中的淤泥使用潜水泥桨栗吸淤直接送入移动式淤泥脱水装置进行干化处理,干化脱水后的淤泥直接输送至河道坡面作为护坡土质基础,实现淤泥资源原位再生利用。
[0012]本发明可以避免河道断流清淤、破坏河床生态系统;实现淤泥原位还坡,淤泥资源得到再生利用;河道坡面通过生态护坡处理,减少水土流失。
[001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14]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施工平面示意图。
[0015]图2是本发明流程图。
[0016]图3是沉淤井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沉淤井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一种适于平原河网地区水土保持的方法,
(1)沿河道坡顶顺水流横向、河道坡面迎水体纵向设置相互连通的“导流沟”;横向导流沟I底部向预沉池方向呈降坡形式,坡度在5°?9°之间;纵向导流沟2沿河道坡面迎水体方向设置,下端连接沉淤井4;
(2)在坡顶横向导流沟与坡面纵向导流沟结合处设置正方体预沉池3,预沉池相邻两个面连接汇流沟,上部与导流沟顶部水平;预沉池容积与沉淤井容积比在1:20?1:30之间;预沉池呈井式结构,便于形成吞吐流提高泥砂携带能力;
(3)在河道边岸水体中设置“沉淤井”;
(4)护坡作业面5施工:通过清杂、平整工序处理后,设置植草模、现浇混凝土格埂或铺设自锁生态工字砖,完成护坡作业面5施工;
(5)吸淤、干化施工:使用潜水泥桨栗6将沉淤井中的淤泥吸送到压电移动式淤泥脱水装置中进行脱水干化处理;脱水干化后的淤泥通过带式传送装置输送至河道坡面预先施工完成的护坡作业面;
(6)生态护坡8施工:对输送至植草模、混凝土格埂或自锁生态工字砖中的淤泥平整后,在淤泥上层布设种植土,在种植土上铺设生态草毯或在种植土中掺拌生态草籽,完成生态护坡施工。
[0019]横向导流沟沿坡顶顺水流方向按线性布局,导流沟底部向预沉池方向设计成降坡,提升汇流携带效果;在横向导流沟与坡面纵向导流沟结合处设置预沉池;依靠预沉池形成的环流提尚泥砂携带能力。
[0020]所述沉淤井包括底座9,底座上安装束淤沉淀段10,束淤沉淀段上安装溢水调节段11;
底座为混凝土预制圆台;束淤沉淀段、溢水调节段均为混凝土预制圆柱形管状结构;在溢水调节段的壁上设置溢水孔12,溢水孔为内向斜孔,即斜孔的上端位于壁的外侧,斜孔的下端位于壁的内侧;底座、束淤沉淀段、溢水调节段通过结合端的凹凸槽13结构进行连接。
[0021]沉淤井底座高度低于河道死水位以下15cm-20cm,束淤沉淀段高度低于河道常水位以下35cm_45cm,溢水调节段高度低于河道最高水位以下20cm-25cmo
[0022]沉淤井中的淤泥使用潜水泥桨栗吸淤直接送入移动式淤泥脱水装置7进行干化处理,干化脱水后的淤泥直接输送至河道坡面作为护坡土质基础,实现淤泥资源原位再生利用。
[0023]沉淤井容积选择与水土流失量、布局密度、河道水位等因素相关,选择原则是先按200m-300m确定井距,然后根据河道水位确定沉淤井高度,再根据水土流失量确定沉淤井容积。
[0024]淤泥原位再生利用方式是通过设置植草模或现浇混凝土格埂,形成生态植物生长的营养基,营造生态植物生长环境。
【主权项】
1.一种适于平原河网地区水土保持的方法,其特征是: (1)沿河道坡顶顺水流横向、河道坡面迎水体纵向设置相互连通的“导流沟”;横向导流沟底部向预沉池方向呈降坡形式,坡度在5°?9°之间;纵向导流沟沿河道坡面迎水体方向设置,下端连接沉淤井; (2)在坡顶横向导流沟与坡面纵向导流沟结合处设置正方体预沉池,预沉池相邻两个面连接汇流沟,上部与导流沟顶部水平;预沉池容积与沉淤井容积比在1:20?1:30之间;预沉池呈井式结构,便于形成吞吐流提高泥砂携带能力; (3)在河道边岸水体中设置“沉淤井”; (4)护坡作业面施工:通过清杂、平整工序处理后,设置植草模、现浇混凝土格埂或铺设自锁生态工字砖,完成护坡作业面施工; (5)吸淤、干化施工:使用潜水泥桨栗将沉淤井中的淤泥吸送到压电移动式淤泥脱水装置中进行脱水干化处理;脱水干化后的淤泥通过带式传送装置输送至河道坡面预先施工完成的护坡作业面; (6)生态护坡施工:对输送至植草模、混凝土格埂或自锁生态工字砖中的淤泥平整后,在淤泥上层布设种植土,在种植土上铺设生态草毯或在种植土中掺拌生态草籽,完成生态护坡施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于平原河网地区水土保持的方法,其特征是:横向导流沟沿坡顶顺水流方向按线性布局,导流沟底部向沉淤井方向设计成降坡,提升汇流携带效果;在横向导流沟与坡面纵向导流沟结合处设置预沉池;依靠预沉池形成的环流提高泥砂携带能力。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于平原河网地区水土保持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沉淤井包括底座,底座上安装束淤沉淀段,束淤沉淀段上安装溢水调节段; 底座为混凝土预制圆台;束淤沉淀段、溢水调节段均为混凝土预制圆柱形管状结构;在溢水调节段的壁上设置溢水孔,溢水孔为内向斜孔,即斜孔的上端位于壁的外侧,斜孔的下端位于壁的内侧;底座、束淤沉淀段、溢水调节段通过结合端的凹凸槽结构进行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于平原河网地区水土保持的方法,其特征是:沉淤井底座高度低于河道死水位以下15cm-20cm,束淤沉淀段高度低于河道常水位以下35cm-45cm,溢水调节段高度低于河道最高水位以下20cm-25cmo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一种适于平原河网地区水土保持的方法,其特征是:沉淤井中的淤泥使用潜水泥桨栗吸淤直接送入移动式淤泥脱水装置进行干化处理,干化脱水后的淤泥直接输送至河道坡面作为护坡土质基础,实现淤泥资源原位再生利用。
【文档编号】E02B3/12GK105862656SQ201610266994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7日
【发明人】崔延松, 王星梅, 周风扬, 张允良, 陶晓东
【申请人】崔延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