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旋式全互通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2205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回旋式全互通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构筑物,特别是立交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作为立体交通枢钮的立交桥主要分为分离式和互通式两大类,互通式立交桥又可分为完全互通式和部分互通式两类;在各种形式的立交桥中,分离式和部分互通式立交桥,不能满足机动车的完全无交叉行驶;完全互通式立交桥可使机动车完全无交叉行驶。立交桥从层数来划分,又可分为两层立交桥以及三层立交桥。
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十字形双层无交叉立交桥”(申请号为01128389),它在位于不相同两平面上的两相邻相互交叉的车道之间设有倾斜弯曲的上行或下行的匝道,沟通相邻的两车道。在车道行进方向的右侧、与匝道的交汇处标有三角形斑马线。在车道通向立交桥的方向标有车道通行标志、中心分道线和分道线。在底面上由匝道和车道围成的口字形的垂直投影区构成绿化地或停车场。中国专利文献还披露了一种“4/4(4/3)车道地上双层无交叉立交桥”(申请号是94105966),它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各个方向行驶来的车辆都能自如地从右行车道转至左行车道,且与各方向来的车辆都没有交叉点,达到各行其道、互不交叉的目的。它在原平面道路枢纽中,两条干道具备四车道路面,或一条干道具备四车道路面,另一条干道具备三车道路面的道路系统,采取定向互通的桥上机动车单行线行驶的立交形式,解决机动车之间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完全分离行驶的交通问题。此外,如附图所示出的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蝶形设计,它属于两层完全互通式立交桥。
上述现有三方案均属于两层完全互通式立交桥。其共同的主要缺陷是1、占地面积大,方案一中,每个方向上八车道加上四个匝道,再加上左、右两边的必需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总宽度超过40米,方案二考虑了非机动车上桥行驶(桥面上有多座跨线桥,存在结构复杂,行车路线复杂的问题),若其桥面宽度为八车道,再加上左、右两边人行道,单向总宽度应在35米左右(以每车道3.5米计,下同)。方案三的占地面积最大,这是城市立交桥最核心和最要害的问题,也是立交桥设计中最致命的弱点。2、立交桥往往起着交通枢纽的作用,一旦发生事故,如立交桥上出现车祸,就得保护现场,等待交警处理,整个交通马上瘫痪,上述三方案均未考虑立交桥上交通阻断后车辆疏通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占地面积更小的回旋式全互通立交桥。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回旋式全互通立交桥,包括支撑桥墩,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桥墩上架设的桥体主要由沿倾斜上升方向设置的东、西、南、北向引道桥以及水平设置的上层桥和下层桥组成;南向引道桥左部向上延伸、形成上行单车道、并与上层桥衔接,南向引道桥的右部向下延伸、形成下行单车道、并与下层桥衔接,西向引道桥右部向上延伸、形成上行单车道、并与上层桥衔接,西向引道桥左部向下延伸、形成下行单车道、并与下层桥衔接;北向引道桥与南向引道桥的形状互为点对称,东向引道桥与西向引道桥的形状互为点对称;上层桥和下层桥均具有至少两车道。
东、西、南、北向引道桥均是从路面起始部位以4车道宽度向上延伸至6-8车道,且其桥面上从路面高度起向上开有用作车辆下穿地面通行的开孔,该开孔将该处桥面分隔为左、右单车道。
上述设计中,四个方向的来车各行其道,互不交叉,如对于南向来车来说,右行路线为南向引道桥→其右侧下行单车道→下层桥右侧→东向引道桥左侧下行(对该车来说是向上行驶)单车道→东向引道桥;左行路线为初始行车路线与上述右行路线相同,直至→下层桥左侧→西向引道桥左侧下行(对该车来说是向上行驶)单车道→西向引道桥;直行路线为初始行车路线与上述右行路线相同,直至→下层桥左侧→西向引道桥左侧下行(对该车来说是向上行驶)单车道→西向引道桥右侧上行单车道→上层桥左侧→北向引道桥左侧上行(对该车来说是向下行驶)单车道→北向引道桥;同样地,北向来车与上述南向来车的行车路线是对称的(从俯视图上看)。东、西向行车路线同样是对称的。可以容易地看出,四个方向的来车各行其道,互不交叉,实现了完全互通。
以上述典型蝶形设计为例,本发明在设计方面打破常规,具有以下突破点1、现有直行直通走向改为非直通调头走向;2、现有左转回旋走向改为直接左转走向;
3、现有非道路面的区域回旋变向改为道路面调头变向;4、道路中间留有备用路面通道、可用于直行下穿隧道的修建或立交桥不能行驶时临时通道;5、由现有二层以上层面全互通改为路基面二层面全互通,属业界首创;从占地面积来看,本发明立交桥的建筑面仅为道路面,即,道路面为8车道宽度,本立交桥起拱开始宽度仅为4车道,以后桥面逐渐向上扩宽至6-8车道,整个立交桥单向桥面的复盖面最大仅为道路面即八车道宽度。本立交桥实际仅占用4车道宽度,原8车道路面,尚留出4个车道宽度路面供左、右两侧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使用。因而,从实际占地面积而言,本发明(单向桥面实际占地宽度仅为14米)大大低于方案三,同样低于方案一、二。
本发明具有另一鲜明性点引道桥向上起始部位的开孔在设计上用作备用路面通道,同时,也为立交桥下的直行下穿隧道留出入口通道。当立交桥上发生车祸而堵塞时,车辆可以从该开孔处的备用路面通道(或下穿隧道)继续通行,而不至于导致整个交通全面瘫痪,起到很好的交通疏导作用。
本发明在结构上主要以四个引道桥以及上层桥和下层桥组成,没有方案一、三的匝道,也设有方案二的多个跨线桥。本发明整体结构简单,工程造价低。


图1是现有蝶形立交桥的俯视图;图2图3分别是本发明两个实施例的俯视图;图4是图2所示本发明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示出的是现有两层全互通式蝶形立交桥,它具有占地面积大的致命弱点。
图2图4示出,支撑桥墩(图中未示出)上架设的桥体主要由沿倾斜上升方向设置的东、西、南、北向引道桥4、3、2、1(俯视图中,以上南、下北、左西、右东定向,“倾斜上升”指面对该方向引道桥来看)以及水平设置的上层桥6和下层桥5组成;南向引道桥2左部(指在南向引道桥上行驶方向的左边)向上延伸、形成上行单车道2b,并与上层桥6衔接,南向引道桥2右部向下延伸、形成下行单车道2c,并与下层桥5衔接;西向引道桥3右部(指在西向引道桥上行驶方向的右边)向上延伸、形成上行单车道3b,并与上层桥6衔接;西向引道桥左部向下延伸,形成下行单车道3c,并与下层桥5衔接;北向引道桥与南向引道桥的形状互为点对称(以中心点旋转180度后重合),也可以说二者形状相同(分别面对北向、南向引道桥),东向引道桥与西向引道桥的形状互为点对称;上层桥和下层桥均具有至少两车道。上层桥和下层桥的形状类似长方形,上层桥的长向轴线呈45度设置,下层桥的长向轴线呈135度设置,也可以说二者均为跨线桥。东、南、西、北向引道桥的倾斜度相同(在这里并不排除倾角不相同的情况,如南、北向引道桥的倾角与东、西向引道桥的倾角不相同或南向引道桥与北向引道桥的倾角不相同),东、西、南、北向引道桥的前部可分别设置水平引桥4a、3a、2a、1a。东、西、南、北向引道桥均是从路面起始部位以4车道宽度向上延伸至6-8车道,且其桥面上从路面高度起向上开有用作车辆下穿地面通行的开孔4d、3d、2d、1d,该开孔将该处桥面分隔为左、右单车道;或者,南、北向引道桥均是从路面起始部位以4车道向上延伸至6-8车道,且其桥面上从路面高度起向上开有用作车辆下穿路面通行的开孔,该开孔将该处桥面分隔为左、右单车道,而东、西向引道桥均为2车道宽度。
图2中,南向行车路线包括右行路线21,左行路线22,直行路线23,掉头路线24,还包括从开孔2d处下穿立交桥的备用路面行车路线(2车道宽)。此外,立交桥4车道宽的起始处左、右两侧还分别具有非机动车道以及人行道。
图2所示设计可称为“中国结式全互通立交桥”,也可叫做“全结式”方案。
图3示出设计可称为“半结式”方案。图3中,南、北向起始道宽4车道(南、北向引道桥与图2的完全相同),整个东、西的引道桥的宽度为2车道。
本发明实际占地面积很小,可在不影响和不改变现有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前提下,在城市内大部分交通路口均可进行建设;本发明独有的备用路面通道(或巧妙地与下穿隧道结合方案)解决了现有立交桥由桥面堵塞而导致交通瘫痪的难题;本发明有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权利要求
1.一种回旋式全互通立交桥,包括支撑桥墩,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桥墩上架设的桥体主要由沿倾斜上升方向设置的东、西、南、北向引道桥(4、3、2、1)以及水平设置的上层桥(6)和下层桥(5)组成;南向引道桥(2)左部向上延伸、形成上行单车道(2b)、并与上层桥(6)衔接,南向引道桥的右部向下延伸、形成下行单车道(2c)、并与下层桥(5)衔接,西向引道桥(3)右部向上延伸、形成上行单车道(3b)、并与上层桥(6)衔接,西向引道桥左部向下延伸、形成下行单车道(3c)、并与下层桥(5)衔接;北向引道桥(1)与南向引道桥(2)的形状互为点对称,东向引道桥(4)与西向引道桥(3)的形状互为点对称;上层桥(6)和下层桥(5)均具有至少两车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东、西、南、北向引道桥(4、3、2、1)均是从路面起始部位以4车道宽度向上延伸至6-8车道,且其桥面上从路面高度起向上开有用作车辆下穿地面通行的开孔(4d、3d、2d、1d),该开孔将该处桥面分隔为左、右单车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南、北向引道桥(2、1)均是从路面起始部位以4车道宽度向上延伸至6-8车道,且其桥面上从路面高度起向上开有用作车辆下穿地面通行的开孔(2d、1d),该开孔将该处桥面分隔为左、右单车道;所述东、西向引道桥均为2车道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桥(6)以及下层桥(5)的形状类似长方形,上层桥(6)的长向轴线呈45度设置,下层桥(5)的长向轴线呈135度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东、西、南、北向引道桥(4、3、2、1)的倾斜度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西、南向引道桥(3、2)的前部分别设置有水平引桥(3a、2a)。
全文摘要
一种回旋式全互通立交桥,其支撑桥墩上的桥体主要由沿倾斜上升方向设置的东、西、南、北向引道桥以及水平设置的上层桥和下层桥组成;南向引道桥左部向上延伸、形成上行单车道、并与上层桥衔接,其右部向下延伸、形成下行单车道、并与下层桥衔接;西向引道桥右部向上延伸、形成上行单车道、并与上层桥衔接,其左部向下延伸、形成下行单车道、并与下层桥衔接;北向引道桥与南向引道桥的形状互为点对称,东向引道桥与西向引道桥的形状互为点对称;上、下层桥均具有至少两车道。它具有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具有排除桥面交通堵塞的疏导功能。
文档编号E01C1/00GK1804218SQ20051002014
公开日2006年7月19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11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11日
发明者徐朝辉 申请人:徐朝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