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8196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回转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道路立交桥技术领域,特别是车辆行道回转的立交桥。
背景技术
"回转",是指一条道路上靠右行制的车辆,在本条道路上要180度向左回转,回 转向本条道路另一半的向反方向行车道的行为。
回转必然和对方直行汽车发生冲突,因此是一个使人头痛的交道难题。
目前国际国内城市道路上,让汽车回转的处理办法只有两种 一是在十字路口,汽 车靠回转方向最边一道,(大型汽车可以在右弯道或靠右弯道的第二道)等待掉回头的 绿灯信号。二是非十字路口的道路途中,寻找可以掉头的绿化带缺口,但必须等待对 方无直行车通过时,才能小心完成回转。在传统的立交桥理论中,只有互通立交桥专 门设计有10种"大弯匝道"即回转道,没有专门的回转道,车辆回转掉头是通过两次 "大弯匝道"来完成的,或是绕环形立交桥一圈来完成的。总之,无论是平交还是立 交,大弯掉回头都是很麻烦的。
现在平面回转位置太少又十分危险,用环形立交桥回转设计又太复杂,修建成本 高,车辆在立交桥上回转要耗用大量时间、占用大量道路资源、浪费大量燃油,特别 容易在立交桥上迷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本条道路上车辆实现回转,转180度向相反方向行使的 简易回转立交桥。
本发明的结构是
回转立交桥,包括一层桥面,两端接地面的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桥面呈"U"字 形回转的"U "字形回转折面,"U "字形回转桥面的中间部位的桥底面设有桥墩。"U " 字形回转桥面全部位于一条道路的上方空间,车辆不需要在交叉路口实现回转。桥墩 设在"U"字形回转桥面的中间部位目的是不挡本条道路上左、右行驶的车道,特别 是把桥墩设在本条道路的中间绿化隔离带上,更不挡本条道路上左、右行驶的车道。
3"U,,字形回转的回转立交桥转弯部分的中间部位设有正立桥墩和斜向桥墩,正立桥 墩和斜向桥墩可分离又可合并。斜向桥墩的斜面接地点位于桥面垂直地面以外的位置, 设斜向桥墩的斜面与水平面的最小夹角度数为Y,回转立交桥两边起点的最大长度为 L,设定300《K《500,则函数关系式为
Y=90-K+L
L的单位为米,Y的单位为角度的度。回转立交桥在城市中心以通行小轿车少量 重载车的地方,K的取值范围为300《K《400。回转立交桥在城市中心以外的郊外,以 通行重载车为主的地方,K的取值范围为400《K《500。
一个"U "字形回转桥面只能为一个方向的车辆提供180度回转弯行驶。而一条 道路上有左右两边向两个相反方向行驶的车辆。为向左右两边向两个相反方向行驶的 车辆都提供回转道,由两个"U"字形回转桥面的中间凸形部相连接成"X"字形双 回转桥面,"X"字形双回转桥面的中间部位的桥底面设有双面斜向桥墩。双面斜向桥 墩的两个斜向桥墩的斜面与水平面的最小夹角分别为Yl和Y2, Yl或Y2的取值以该 最小夹角所对面的"U "字形回转桥的两最大宽Ll或L2为函数,即函数式为
Yl-90-G+Ll Y2= 90-G+L2
L1和L2的单位为米,Y1和Y2的单位为角度的度。回转立交桥在城市中心以通 行小轿车少量重载车的地方,K的取值范围为260《G《320。回转立交桥在城市中心以 外的郊外,以通行重载车为主的地方,K的取值范围为320《G《400。
现在公路上能左转或回转的位置很少,但公路旁的单位、企业很多。许多单位、企 业的车辆在道路对面行驶也要到很远的地方回转后才能驶进本单位、企业。为解决道
对面车辆快速、直接驶进对面单位、企业,在"U"字形回转桥面立交桥上再加一个 一层桥面两端两端呈60—120度转弯的离道弯桥,离道弯桥中部的凸形部分与"U" 字形回转桥面的下桥段连通。这样道路对面行驶车辆就能从"U"字形回转桥面立交 桥经离道弯桥直接、快速驶进公路对面的本单位、企业。也大量节约道路资源、节约 时间、节约燃油。
桥面与地面相连接的接地部位设在道路什么位置,有多种方式
第一种桥面与地面相连接的接地部位都位于行车道上。如可位于靠非机动车道或
4人行道的边道,也可位于靠相反方向行车的中间道。
第二种桥面与地面相连接的接地部位位于行车道相临的非机动车道。这样占有一 部分非机动车道,但可不占用行车道。
第三种桥面与地面相连接的多个接地部位中,有的接地部位位于行车道上,也有 的接地部位或与行车道相临的非机动车道上。
"X"字形双回转桥面的立交桥比"u"字形回转桥面的立交桥有更好的力学结构 设计, 一个"U"字形回转桥面的上桥段与另一个"U"字形回转桥面的上桥段之间 结成分力的结构,有利于"X"字形双回转桥面的立交桥承受上桥车的冲力。"X"字 形双回转桥面的立交桥还可节约一个桥墩,使用于"u"字形回转桥面立交桥合用一 个桥墩。
本发明的优点只要本道路的路面两侧宽度能够让汽车完成回转掉回头,就可以修 建这种"U"字形回转桥面立交桥,特别是汽车完成回转掉回头宽度还可以包括道路 绿化带、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两侧宽度的上方空间。修建位置几乎没有限制,需要 回转车辆较多的道路上都可修建。这就大大减少了现在回转车辆为回转而长途行驶找 回转位置而大量浪费道路资源、浪费时间、浪费燃油的问题,大幅度提高道路的通行 能力。本发明立交桥可以建在路口,也可以建在两个路口之间的道路中段任何位置。 这样的交桥只有一层,小巧灵便,既可以自成一体独立存在,又可以和其它形式的立 交桥结合,衍生成不同功能的立交桥或大型立交桥。"X"字形双回转桥面的立交桥还 可实现双向车辆都可回转,力学结构合理,节约建筑成本的问题。


图1是各种单回转"U"字形回转桥的桥面形状结构示意图2是"X"字形双回转立交桥的桥面形状结构示意图3是单回转加离道弯桥的组合式立交桥的桥面形状结构示意图4是正立桥墩和斜向桥墩可分离的单回转"U "字形回转桥的桥面形状结构示意图; 图5是正立桥墩和斜向桥墩可合并的"X"字形双回转立交桥的桥面形状结构示意图; 图中1是"U "字形回转桥面、2是"X"字形双回转桥面、3是接地部位、4是非机 动车道、5是右离道弯桥、7是下桥段、8是正立桥墩、9是斜向桥墩、IO是斜向桥墩 的斜面、ll是双面斜向桥墩。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l、在城市中心区的单回转立交桥
5只有一层桥面,桥两端接地面的立交桥,桥面呈"U"字形回转的"U"字形回 转桥面1, "U"字形回转桥面1的中间部位的桥底面设有桥墩,这样可以不占用行车 道,防止车辆碰撞在桥墩上。"U "字形回转桥面1全部位于一条道路这向相反方向行 驶的两条分道的上面空间,车辆不需要在交叉路口实现回转。桥墩设在"u"字形回 转桥面1的中间部位目的是不挡本条道路上左、右行驶的车道,特别是把桥墩设在本 条道路的中间绿化隔离带上,更不挡本条道路上左、右行驶的车道。这种单回转立交 桥式的一个"U "字形回转桥面1能为一个方向的车辆提供180度回转弯行驶。
桥面与地面相连接的接地部位3位于行车道相临的非机动车道4。这样占有一部 分非机动车道4,但可不占用行车道。
"U "字形回转的回转立交桥转弯部分的中间部位设有正立桥墩8和斜向桥墩9, 正立桥墩8和斜向桥墩9是分离的。斜向桥墩的斜面10接地点位于桥面垂直地面以外 的位置,回转立交桥两边起点的最大长度为I^30米,设定K-300,斜向桥墩的斜面IO 与水平面的最小夹角度数为Y-80.0度,计算如下
Y = 90-K+L =90-300 + 30=80.0 (度)。
实施例2、在郊外的单回转立交桥
本实施例在郊外的单回转立交桥的主要结构同于实施例1,但设定K=500,当L=30 米时,¥=73.3度,计算如下
Y= 90-K+L =90-500+30=73.3 (度) 可见重载单回转立交桥的斜向桥墩的斜面10与水平面的最小夹角度数比在城市中心 区的度数小,对桥上车辆的离心分力效果更好。
实施例3、在郊外的双回转立交桥
一个"U "字形回转桥面1只能为一个方向的车辆提供180度回转弯行驶。而 一条道路上有左右两边向两个相反方向行驶的车辆。为向左右两边向两个相反方向行 驶的车辆都提供回转道,由两个实施例l的"U"字形回转桥面l的中间凸形部相连 接成一个整为"X"字形双回转桥面2, "X"字形双回转桥面2的中间部位的桥底面设 有双面斜向桥墩ll。
"X"字形双回转桥面2的立交桥比"U"字形回转桥面1的立交桥有更好的力 学结构设计, 一个"U"字形回转桥面1的上桥段与另一个"U"字形回转桥面1的 上桥段之间结成分力的结构,有利于"X"字形双回转桥面2的立交桥承上桥车的冲 力。"X"字形双回转桥面2的立交桥还可节约一个桥墩,使用于"U"字形回转桥面
61立交桥合用一个桥墩。
桥面与地面相连接的多个接地部位3中,有一个接地部位3位于行车道上,有三 个的接地部位3或与行车道相临的非机动车道4上。
"X"字形双回转桥的双面斜向桥墩11的两个斜向桥墩的斜面10与水平面的最小 夹角分别为Yl和Y2,其中一个"U "字形回转桥的两最大宽Ll=30米,另一个"U " 字形回转桥的两最大宽L2=35米,设定G二400,贝U Y1-76.7度,Y2=78.6度'计算如

Yl=90-G+Ll=%-400 + 30=76.7 (度) Y 2= 90- G + L2=90-400 + 35=78.6 (度)
角度为Y^76.7度的斜向桥墩的斜面10位于L2:35米的"U"字形回转桥下面, 角度为Y2=78.6度的斜向桥墩的斜面10位于Ll=30米的"U "字形回转桥下面。Ll=30 米和L2=35米的两个"U "字形回转桥在双面斜向桥墩11部位连接合成"X"字形双 回转桥。
实施例4、在城市中心区的双回转立交桥
本实施例在城市中心区的双回转立交桥的主要结构同于实施例3,但设定G=350, 则Yl-78.3度,Y2-80.0度,计算如下
Yl=90-G+Ll=90-350 + 30=78.3 (度) Y2= 90-G+L2=90-350+35=80.0 (度)
角度为Yl=78.3度的斜向桥墩的斜面10位于L2=35米的"U "字形回转桥下面, 角度为Y2=80.0度的斜向桥墩的斜面10位于Ll=30米的"U "字形回转桥下面。Ll-30 米和L2=35米的两个"U "字形回转桥在双面斜向桥墩11部位连接合成"X"字形双 回转桥。
实施例5、在郊外的单回转加离道弯桥的组合式立交桥
现在公路上能左转或回转的位置很少,但公路旁的单位、企业很多。许多单位、 企业的车辆在道路对面行驶也要到很远的地方回转后才能驶进本单位、企业。为解决 道对面车辆快速、直接驶进对面单位、企业,.在实施例1 " U "字形回转桥面i立交 桥上再加一个一层桥面两端两端呈90度转弯的离道弯桥5,离道弯桥5中部的凸形部 分与"U "字形回转桥面1的下桥段7连通。这样道路对面行驶车辆就能从"U"字 形回转桥面1立交桥经离道弯桥5直接、快速驶进公路对面的本单位、企业。也大量节约道路资源、节约时间、节约燃油。
"U "字形回转桥面1桥面与地面相连接的两个接地部位3位于行车道上,90度 转弯的离道弯桥5有一个接地部位3位于行车道上,另一个离开道路的接地部位在远 离行车道的地面上。
本实施例作为"X"字形双回转桥的要求设计桥墩,双面斜向桥墩ll的两个斜向 桥墩的斜面10与水平面的最小夹角分别为Yl和Y2,其中一个"U "字形回转桥的两 最大宽L1-30米,另一个90度转弯的近似"U "字形回转桥的两端最大宽L2-60米, 设定G:400,则Yl-76.7度,Y2-83.3度,计算如下
Yl=90-G+U=90-400+30=76.7 (度) Y 2= 90-G+L2=90-400 +60=83.3 (度)
角度为YI=76.7度的斜向桥墩的斜面10位于L2=60米的90度转弯回转桥下面, 角度为Y2=83.3度的斜向桥墩的斜面10位于Ll=30米的"U "字形回转桥下面。Ll=30 米和L2=60米的两个"U "字形回转桥在双面斜向桥墩11部位连接合成"X"字形双 回转桥。
8
权利要求
1、回转立交桥,包括一层桥面,两端接地面的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桥面呈“∪”字形回转的“∪”字形回转桥面(1),“∪”字形回转桥面(1)的中间部位的桥底面设有桥墩。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立交桥,其特征在于该桥的转弯部分的中间部位设有 正立桥墩(8)和斜向桥墩(9),斜向桥墩的斜面(10)接地点位于桥面垂直地面以 外的位置,设斜向桥墩的斜面(10)与水平面的最小夹角度数为Y,回转立交桥两 边起点的最大长度为L,设定300《K《500,则函数关系式为Y = %-K+LL的单位为米,Y的单位为角度的度。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立交桥,其特征在于由两个"U"字形回转桥面(1) 的中间凸形部相连接成"X"字形双回转桥面(2), "X"字形双回转桥面(2)的 中间部位的桥底面设有双面斜向桥墩(11)。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转立交桥,其特征在于双面斜向桥墩(11)的两个斜向 桥墩的斜面(10)与水平面的最小夹角分别为Yl和Y2, Y1或Y2的取值以该最 小夹角所对面的"U "字形回转桥的两最大宽Ll或L2为函数,设定260《G《400, 则函数式为Yl-卯-G+Ll Y2= 90-G+L2 L1和L2的单位为米,Yl和Y2的单位为角度的度。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回转立交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一层桥面两端两 端呈60—120度转弯的离道弯桥(5),离道弯桥(5)中部的凸形部分与"U"字 形回转桥面(1)的下桥段(7)连通。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回转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桥面与地面相连接 的接地部位(3)位于行车道上或与行车道相临的非机动车道(4)。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回转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桥面与地面相连接 的多个接地部位(3)中,有的接地部位(3)位于行车道上,也有的接地部位(3) 或与行车道相临的非机动车道(4)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回转立交桥属于道路立交桥技术领域,特别是车辆行道回转的立交桥。包括一层桥面,两端接地面的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桥面呈“∪”字形回转的“∪”字形回转桥面,“∪”字形回转桥面的中间部位的桥底面设有桥墩。还可以由两个“∪”字形回转桥面的中间凸形部相连接成“X”字形双回转桥面,“X”字形双回转桥面的中间部位的桥底面设有桥墩。还提供了回转立交桥两边最大长度L与斜向桥墩的斜面与水平面的最小夹角Y的函数关系式Y=90-K÷L。优点可在本道上实现双向回头向相反方向行驶,可以在许多道路上建这种“∪”字形回转桥面立交桥,方便车辆回头,大量节约回头道路资源、节约时间、节约燃油的问题。
文档编号E01C1/04GK101457508SQ20091005804
公开日2009年6月17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6日 优先权日2009年1月6日
发明者邹世才 申请人:邹世才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