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四个接环内缘坡桥的环形沟槽车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0277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有四个接环内缘坡桥的环形沟槽车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十字交叉路口的交通沟槽式车道设计,实现直行车与转大弯车(右行 制的左转车、左行制的右转车)的无交叉占道的交通建筑设施结构设计。
背景技术
目前,国际国内的城市干道平交十字路口的交通非常拥挤,经常发生堵塞,是全世 界各大城市的通病。究其原因,是因为两条道路平交,在交叉点上,两条道路重叠变成了一 条道路,两条道路上的车辆在节点上只能共用一条道,损失了一半的道路资源,肯定会影响 行车速度和车辆通行量。再加上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混行,拥堵是必然的结果。为了解 决这个难题,人们想到了加宽路面,增加路口行车道的数量。但路面不可能无限加宽,不大 可能增加一倍的行车道。即使做到了车道翻倍,但还是要有非机动车道、绿化带和人行道, 还是要等红绿灯,还是有人车混行的矛盾,因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们又想到了沟 槽,但在现有的沟槽理论中,要作到完全畅通是不容易的,首先是要多层沟槽,更要占用很 大的土地面积和空间,还要花费很高的修建成本。中国专利200720043390. 6《单层全畅通沟槽》公开了一种在十字路口设一个直 跨沟槽和一个环形沟槽的组合结构联合沟槽。其缺点一是一个十字路有两种行车规范, 司机每过十字路要认清地上画的行车标志,一旦没有看清或看清后已不能变道,会导致成 因变道造成的入路口前堵车。二是从内向外的直行一左转一右转的道路划分规范不 同于现有左转一直行一右转的道路划分规范,这使司机很易在远离十字口前用现有左 转一直行一右转的道路划分规范行车,接近该发明的沟槽后看清直行一左转一右 转的道路划分规范时已来不及变道。总之,该沟槽要求的从内向外的直行一左转一右 转的道路划分规范不同于现有左转一直行一右转的道路划分规范,使该沟槽不能在现 有左转一直行一右转的道路划分规范的道路上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符合现有行车靠右行制或左行制的前进道路从左边到右边 的行车道为左转一直行一右转道路划分规范,在十字交叉路口可以只用单桥加环形沟 槽车道,就能实现直行、左转无交叉占道的单层交通建筑设施;总之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 十字交叉路口转大弯车和直行车无交叉占道的交通建筑设施。本发明的构思是直行车道不用直形道,而是直行车道随转大弯车道绕行。直行车 道和转大弯车道中,先结束绕行要离开十字路口的车道排在外圈,离开时不交叉占道。将直 行车道和转大弯车道都从单层环形沟槽车道上方的桥上通过,在环形沟槽车道的环内经接 环内缘坡桥从环形沟槽车道的内侧边缘接通环形沟槽车道,这样直行车道和转大弯车道在 沟槽车道上方的桥面通过时,集中解决了与环形沟槽车道上车辆之间的多个交叉占道冲突 点的问题,使十字路口四条道的直行车道和转大弯车道全都分道行驶,无交叉冲突。本发明的结构是
3
带有四个接环内缘坡桥的环形沟槽车道,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环形沟槽车道1、 四个接环内缘坡桥2和四个接环外缘坡道3 ;接环内缘坡桥2的起桥点4位于环形沟槽车 道1的外缘上方位置,接环内缘坡桥2的最低点5与环形沟槽车道1的内缘相接;接环外缘 坡道3的最深点6与环形沟槽车道1的外缘相接,接环外缘坡道3的地面点7位于环形沟 槽车道1外缘上方以远的位置;以起桥点4指向最低点5为接环内缘坡桥2的旋转方向,四 个接环内缘坡桥2的旋转方向相同,即都是顺时针方向或都是反时针方向。也就是十字路口一个环形沟槽车道1的环形内缘,连接有、车辆是从上向下行驶 的四个接环内缘坡桥2。接环内缘坡桥2 —端下陷到沟槽深度即最低点5与环形沟槽车道1相连接,接环 内缘坡桥2另一端为起桥点4有二种位置,二种起桥点4使接环内缘坡桥2成二种结构的 桥第一种、起桥点4位于环形沟槽车道1的外缘上方附近的位置接环内缘坡桥2的 起桥点4在环形沟槽车道1外边缘上方附近的地面,在环形沟槽车道1的正上方位置是接 环内缘坡桥2的平桥部分,经过平桥部分在环形沟槽车道1以内是单向下坡桥。所以这种 接环内缘坡桥2的结构是平桥加单向下坡桥的组合结构。平桥加单向下坡桥的组合桥形的 接环内缘坡桥2要求环形沟槽车道1的沟槽深度达到一层立交桥的高度,即达到城市立体 交通高度规定的至少4. 5米高。特别适合进入十字路口的地面道路不好建桥的十字路口。第二种、起桥点4位于环形沟槽车道1的外缘上方以远的位置接环内缘坡桥2的 起桥点4在环形沟槽车道1外边缘上方以远的地面支道上,从起桥点4到环形沟槽车道1 的外边缘是上坡桥,接环内缘坡桥2从环形沟槽车道1上方跨过桥段的离地面高度就是环 形沟槽车道1达规定4. 5米深度可减少的深度,即用接环内缘坡桥2的高度减少环形沟槽 车道1的深度。这种接环内缘坡桥2的结构是有上有下的弧形桥结构,接环内缘坡桥2越 高,环形沟槽车道1的沟槽深度越浅。接环内缘坡桥2的高度加环形沟槽车道1的沟槽深 度之和达到城市立体交通高度规定的至少4. 5米高。其优点在于用接环内缘坡桥2的高度 加环形沟槽车道1的沟槽深度分担达到城市立体交通高度规定的至少4. 5米高,特别适合 进入十字路口的地面道路不宜挖沟槽车道太深的十字路口。其主要发明点在于所有进入十字路口的直行和转大弯的车辆都要从环形沟槽车 道1的上方的桥上跨过环形沟槽车道1,解决了进入接环内缘坡桥2的车辆与环形沟槽车道 1内的车辆的交叉冲突问题。使先进入环形沟槽车道1的车辆始终在后进入车辆的外缘,先 进入的车辆先离开环形沟槽车道1的过程中,不与后进入环形沟槽车道1的车辆有交叉冲 突问题。本发明目的是解决十字路口直行车与转大弯车右行制的左转车、左行制的右转车 无交叉占道的交通问题。所以,上述接环内缘坡桥2的顺时针方向或反时针方向旋转,在右 行制和左行制交通规则条件下,有如下四种车道连接的结构形式第一种、右行制左转弯车绕180弧度大圈的结构接环内缘坡桥2是从左边到右 边为左转弯车道和直行车道的合并桥,或是从左边到右边为左转弯桥和直行桥的两桥并行 桥,四个接环内缘坡桥2都是反时针方向旋转;每个接环内缘坡桥2的直行车道或直行桥经 过环形沟槽车道1与该接环内缘坡桥2对面的接环外缘坡道3连通;每个接环内缘坡桥2 的左转弯车道或左转弯桥经过环形沟槽车道1与该接环内缘坡桥2左面的接环外缘坡道3连通。本发明所述的“左边或右边”、“左面或右面”,是以人站在所指接环内缘坡桥2起桥 点4面对环形沟槽车道1中心的左边或右边、左面或右面。本技术方案使先离开环形沟槽车道1的车道在环形沟槽的外圈,后离开环形沟槽 车道1的车道在环形沟槽的内圈,使同一个接环内缘坡桥2的两条车道上的左转弯车和直 行车在环形沟槽车道1上没有交叉冲突。就本方案而言,如果在垂直交叉的十字路口,直行 车道在环形沟槽的外圈绕90弧度先与接环外缘坡道3连通离开环形沟槽车道1。左转弯行 车道在环形沟槽的内圈绕180弧度后与接环外缘坡道3连通离开环形沟槽车道1。如果在 斜交叉的十字路口,直行车道在环形沟槽的外圈绕大约90弧度先离开环形沟槽车道1,左 转弯行车道在环形沟槽的内圈绕大约180弧度后离开环形沟槽车道1。本发明所述的“弧度”以环形沟槽车道1中心为圆心的弧度。第二种、右行制左转弯车不绕行的结构接环内缘坡桥2是从左边到右边为左转 弯车道和直行车道的合并桥,或是从左边到右边为左转弯桥和直行桥的两桥并行桥,四个 接环内缘坡桥2都是顺时针方向旋转;每个接环内缘坡桥2的直行车道或直行桥经过环形 沟槽车道1与该接环内缘坡桥2对面的接环外缘坡道3连通;每个接环内缘坡桥2的左转 弯车道或左转弯桥经过环形沟槽车道1与该接环内缘坡桥2左面的接环外缘坡道3连通。本技术方案使先离开环形沟槽车道1的车道在环形沟槽的外圈,后离开环形沟槽 车道1的车道在环形沟槽的内圈,使同一个接环内缘坡桥2的两条车道上的左转弯车和直 行车在环形沟槽车道1上没有交叉冲突。就本方案而言,如果在垂直交叉的十字路口,直行 车在环形沟槽的内圈绕90弧度后离开环形沟槽车道1,左转弯车从接环内缘坡桥2进入环 形沟槽车道1即与接环外缘坡道3连通离开环形沟槽车道1。第三种、左行制右转弯车绕180弧度大圈的结构接环内缘坡桥2是从左边到右 边为直行车道和右转弯车道的合并桥,或是从左边到右边为直行桥和右转弯桥的两桥并行 桥,四个接环内缘坡桥2都是顺时针方向旋转;每个接环内缘坡桥2的直行车道或直行桥经 过环形沟槽车道1与该接环内缘坡桥2对面的接环外缘坡道3连通;每个接环内缘坡桥2 的右转弯车道或右转弯桥经过环形沟槽车道1与该接环内缘坡桥2右面的接环外缘坡道3 连通。本技术方案使先离开环形沟槽车道1的车道在环形沟槽的外圈,后离开环形沟槽 车道1的车道在环形沟槽的内圈,使同一个接环内缘坡桥2的两条车道上的右转弯车和直 行车在环形沟槽车道1上没有交叉冲突。就本方案而言,如果在垂直交叉的十字路口,直行 车道在环形沟槽的外圈绕90弧度先与接环外缘坡道3连通离开环形沟槽车道1。右转弯行 车道在环形沟槽的内圈绕180弧度后与接环外缘坡道3连通离开环形沟槽车道1。第四种、左行制右转弯车不绕行的结构接环内缘坡桥2是从左边到右边为直行 车道和右转弯车道的合并桥,或是从左边到右边为直行桥和右转弯桥的两桥并行桥,四个 接环内缘坡桥2都是反时针方向旋转;每个接环内缘坡桥2的直行车道或直行桥经过环形 沟槽车道1与该接环内缘坡桥2对面的接环外缘坡道3连通;每个接环内缘坡桥2的右转 弯车道或右转弯桥与该接环内缘坡桥2右面的接环外缘坡道3连通。本技术方案使先离开环形沟槽车道1的车道在环形沟槽的外圈,后离开环形沟槽 车道1的车道在环形沟槽的内圈,使同一个接环内缘坡桥2的两条车道上的右转弯车和直行车在环形沟槽车道1上没有交叉冲突。就本方案而言,如果在垂直交叉的十字路口,直行 车在环形沟槽的内圈绕90弧度后离开环形沟槽车道1,右转弯车从接环内缘坡桥2进入环 形沟槽车道1即与接环外缘坡道3连通离开环形沟槽车道1。上述环形沟槽车道1的环形至少有两种位于接环内缘坡桥2的起桥点4和最低 点5之间对应的环形沟槽车道1区段,即两点间环形沟槽区段8为向环形沟槽车道1中心 外凸的弧形区段或内凹的弧形区段。外凸弧形的环形沟槽车道1整体形状为圆形或近似于 圆形,内凹弧形的环形沟槽车道1整体形状为四瓣花形。上述接环内缘坡桥2的弧形至少有三种第一、二种接环内缘坡桥2为环形沟槽车道1中心外凸的弧形桥或内凹的弧形 桥。外凸弧形接环内缘坡桥2的弧形可与外凸的弧形的环形沟槽车道1的形状接近,内凹 弧形接环内缘坡桥2可与外凸的弧形的环形沟槽车道1或内凹的弧形的环形沟槽车道1配 合成两种结构形式。外凸的弧形接环内缘坡桥2的起桥段转弯半径较小,内凹的弧形接环 内缘坡桥2最深点6与环形沟槽车道相连接的区段转弯半径较小,所以这两种结构不适合 与最宽直径为80米以下的环形沟槽车道配合。第三种接环内缘坡桥2为向环形沟槽车道1中心外凸的弧形和内凹的弧形组成 的“S”形桥。“S”形接环内缘坡桥2增加了接环内缘坡桥2起桥段转弯半径,还增加了最深 点6与环形沟槽车道相连接的区段转弯半径,并增加了爬坡的长度,降低了坡度,使有“S” 形接环内缘坡桥2能适用于最宽直径为60米一80米的十字路口。使旧城市许多主干道十 字路口最大圆形直径只有60米一80米的地方,也可使用这种技术方案,实现直行道和转大 弯道无交叉占道畅通。即使旧城市干道较小十字路口交通畅通,车辆各行其道,无交叉占道 堵车的问题。本发明所述的接环内缘坡桥2至少包括直行和转大弯两条车道。本发明所述的车道是至少可通行一辆车的道路或沟槽,但所述的车道或沟槽不限 定宽度,即可增加宽度并行多辆车。本发明“反时针方向”或“顺时针方向”是以环形沟槽车道1的中心为圆心的反时 针方向或顺时针方向。本发明专利的优点只用一个从地面下陷一定深度的环形沟槽加四个接环内缘坡 桥2和四个接环外缘坡道3,在十字路口,就能实现直行和转大弯无交叉占道畅通。即在车 辆右行制交通规则的四个方向的左转、直行全部无交叉占道畅通。同样,也可使车辆左行制 交通规则的四个方向的右转、直行全部无交叉占道畅通。总之右行制和左行制的直行车和 转大弯车能全部无交叉占道畅通,解决在十字路口因占道而产生的堵车、堵塞交通问题。用本发明的直行车和转大弯的车都要从环形沟槽上方的桥面上跨过,集中解决了 直行车和转大弯的车与环形沟槽上车道之间的交叉占道冲突点的问题,使十字路口四条道 的直行车道和转大弯的车道全都分道不交叉冲突。在十字路口,用四瓣花形划分车道,再配合四个“S”形接环内缘坡桥2,能使旧城 市许多最大圆形直径只有60米一80米的主干道十字路口,实现直行道和转大弯道无交叉 占道畅通。即使旧城市干道较小十字路口交通畅通,车辆各行其道,无交叉占道堵车的问 题。而现有各种立交桥不能实现最大圆形直径只有60米一80米的十字路口无交叉占道交 通畅通。
6
接环内缘坡桥2的环外上坡桥部分的爬升高度可用于环形沟槽车道1深度的调 节。即接环内缘坡桥2的环外上坡桥部分,爬升高度越高,环形沟槽车道1的深度可以越 浅。在十字路口,可以挖环形沟槽的深度越深,十字路口的四条地面支道上的接环内缘坡桥 2环外上坡桥部分的高度可以越低,少影响四条地面支道上的景观和商业。如果可以挖环形 沟槽的深度受地质或地下管道的限制,不能挖得太深,则可增加接环内缘坡桥2的环外上 坡桥部分的高度,仍然可以实现十字路口无交叉占道交通畅通。


图1是右行制左转弯车绕180弧度大圈,直行绕90弧度小圈,环形沟槽车道整体 形状为四瓣花形的本发明示意图;图2是右行制左转弯车不在环形沟槽车道中绕弧形,直行绕90弧度小圈,环形沟 槽车道整体形状为四瓣花形的本发明示意图;图3是右行制转左弯车不在环形沟槽车道中绕弧形,直行绕90弧度小圈,接环内 缘坡桥有环外坡桥,环形沟槽车道整体形状为四瓣花形的本发明示意图;图4是左行制右转弯车绕180弧度大圈,直行绕90弧度小圈,环形沟槽车道整体 形状为四瓣花形的本发明示意图;图5左行制右转弯车不在环形沟槽车道中绕弧形,直行绕90弧度小圈,环形沟槽 车道整体形状为四瓣花形的本发明示意图;说明书附图中,“ 意义为上坡行车道,“ §|”意义为平行行车道,“丨g”意义为
下坡行车道。图中1是环形沟槽车道、2是接环内缘坡桥、3是接环外缘坡道、4是起桥点、5是 最低点、6是最深点、7是地面点、8是环形沟槽区段。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是右行制左转弯车绕180弧度大圈,直行绕90弧度小圈,接环内缘坡桥 由直行车道和左转弯车道组成,环形沟槽车道整体形状为四瓣花形的带有四个接环内缘坡 桥的环形沟槽车道;如图1,沟槽的整体结构一个整体为四瓣花形环形沟槽车道1的内边缘不同的四 个位置分别与四个接环内缘坡桥2的最低点5相接,四个接环内缘坡桥2的起桥点4位于 环形沟槽车道1以外上方附近的地面位置;该环形沟槽车道1的外边缘不同的四个位置分 别与四个接环外缘坡道3的最深点6相接,接环外缘坡道3的地面点7位于环形沟槽车道1 外以远的地面位置。环形沟槽车道1的底面离地面至少4. 5米高,接环内缘坡桥2的最低 点5和接环外缘坡道3的最深点6与环形沟槽车道1的底面一致。接环内缘坡桥2为向环 形沟槽车道1中心内凹的弧形桥,使环形沟槽车道1整体形状为四瓣花形。左转弯车道和直行车道与环形沟槽车道1和接环外缘坡道3的连接结构接环内 缘坡桥2是从左边到右边为左转弯车道和直行车道的合并桥,以起桥点4指向最低点5为 接环内缘坡桥2的旋转方向,四个接环内缘坡桥2的旋转方向都是反时针方向。每个接环 内缘坡桥2的直行车道经过环形沟槽车道1与该接环内缘坡桥2对面的接环外缘坡道3连 通;每个接环内缘坡桥2的左转弯车道经过环形沟槽车道1与该接环内缘坡桥2左面的接环外缘坡道3连通。左转弯车道和直行车道相互的内外圈结构本实施例使先离开环形沟槽车道1的 车道在环形沟槽的外圈,后离开环形沟槽车道1的车道在环形沟槽的内圈,使同一个接环 内缘坡桥2的两条车道上的左转弯车和直行车在环形沟槽车道1上没有交叉冲突。直行车 道在环形沟槽的外圈绕90弧度先离开环形沟槽车道1,左转弯行车道在环形沟槽的内圈绕 180弧度后离开环形沟槽车道1。实施例2、右行制左转弯车道不在环形沟槽车道中绕弧形,直行绕90弧度圈,接环 内缘坡桥由直行车道和左转弯车道组成,环形沟槽车道整体形状为四瓣花形的带有四个接 环内缘坡桥的环形沟槽车道;如图2,沟槽的整体结构四个接环内缘坡桥2的起桥点4都位于环形沟槽车道1 外边缘上方附近的路面位置,其它同于实施例1。左转弯车道和直行车道与环形沟槽车道1和接环外缘坡道3的连接结构接环内 缘坡桥2是从左边到右边为左转弯车道和直行车道的合并桥,四个接环内缘坡桥2都是顺 时针方向旋转;每个接环内缘坡桥2的直行车道经过环形沟槽车道1与该接环内缘坡桥2 对面的接环外缘坡道3连通;每个接环内缘坡桥2的左转弯车道经过环形沟槽车道1与该 接环内缘坡桥2左面的接环外缘坡道3连通。左转弯车道和直行车道相互的内外结构直行车道在环形沟槽的内圈绕90弧度 后离开环形沟槽车道1,左转弯行车道进入环形沟槽车道1,即从左面的接环外缘坡道3离 开环形沟槽车道1实现左转弯。实施例3,是左行制右转弯车绕180弧度大圈,直行绕90弧度小圈,接环内缘坡桥 由直行车道和右转弯车道组成,环形沟槽车道整体形状为四瓣花形的带有四个接环内缘坡 桥的环形沟槽车道;如图4,沟槽的整体结构同于实施例1。右转弯车道和直行车道与环形沟槽车道1和接环外缘坡道3的连接结构接环内 缘坡桥2是从左边到右边为直行车道和右转弯车道的合并桥,四个接环内缘坡桥2都是顺 时针方向旋转;每个接环内缘坡桥2的直行车道经过环形沟槽车道1与该接环内缘坡桥2 对面的接环外缘坡道3连通;每个接环内缘坡桥2的右转弯车道经过环形沟槽车道1与该 接环内缘坡桥2右面的接环外缘坡道3连通。右转弯车道和直行车道相互的内外结构直行车道在环形沟槽的外圈绕90弧度 先离开环形沟槽车道1,右转弯行车道在环形沟槽的内圈绕180弧度后离开环形沟槽车道 1。实施例4,左行制右转弯车道不在环形沟槽车道中绕弧形,直行绕90弧度小圈,接环内缘 坡桥由直行车道和右转弯车道组成,环形沟槽车道整体形状为四瓣花形的带有四个接环内 缘坡桥的环形沟槽车道;如图5,沟槽的整体结构环内缘坡桥2起桥点4位于环形沟槽车道1的环形外缘 上方路面以远的位置,环内缘坡桥2的结构是有上有下的弧形桥结构。本实施例接环内缘 坡桥2跨过环形沟槽车道1位置的离地面高度为2. 5米,环形沟槽车道1离地面的深度为 至少2.0米。其它结构同于实施例1。右转弯车道和直行车道与环形沟槽车道1和接环外缘坡道3的连接结构接环内 缘坡桥2是从左边到右边为直行车道和右转弯车道的合并桥,四个接环内缘坡桥2都是反
8时针方向旋转;每个接环内缘坡桥2的直行车道经过环形沟槽车道1与该接环内缘坡桥2 对面的接环外缘坡道3连通;每个接环内缘坡桥2的右转弯车道经过环形沟槽车道1与该 接环内缘坡桥2右面的接环外缘坡道3连通。右转弯车道和直行车道相互的内外结构直行车道在环形沟槽的内圈绕90弧度 后离开环形沟槽车道1,右转弯行车道不在环形沟槽车道1内绕行,直接从右边的接环外缘 坡道3离开环形沟槽车道1。实施例5、右行制左转弯车绕不在环形沟槽车道中绕弧形,直行绕90弧度圈,接环 内缘坡桥由直行车道和左转弯车道组成,环形沟槽车道整体形状为四瓣花形的带有四个接 环内缘坡桥的环形沟槽车道;如图2,沟槽的整体结构同于实施例2。左转弯车道和直行车道与环形沟槽车道1和接环外缘坡道3的连接结构同于实 施例2。左转弯车道和直行车道相互的内外结构同于实施例2。四个接环内缘坡桥2为外凸的弧形和内凹的弧形组成的“S”形下桥段。“S”形接 环内缘坡桥2增加了在最高位置开始转弯下桥的桥段转弯半径,还增加了 “S”形接环内缘 坡桥2与环形沟槽车道1连接区段的转弯半径,增加了爬坡的长度,降低了坡度,使“S”形 接环内缘坡桥2适合与最宽直径为60米一80米的环形沟槽车道1配合,可以在环形沟槽 车道1直径缩小到60米一80米,也能满足接环内缘坡桥2的转弯半径需要。使旧城市许 多主干道十字路口最大圆形直径只有60米一80米的地方,也可使用这种技术方案,实现直 行道和转大弯道无交叉占道畅通。即使旧城市干道较小十字路口交通畅通,车辆各行其道, 无交叉占道堵车的问题。本实施例为最佳实施例。
权利要求
带有四个接环内缘坡桥的环形沟槽车道,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环形沟槽车道(1)、四个接环内缘坡桥(2)和四个接环外缘坡道(3);接环内缘坡桥(2)的起桥点(4)位于环形沟槽车道(1)的外缘上方位置,接环内缘坡桥(2)的最低点(5)与环形沟槽车道(1)的内缘相接;接环外缘坡道(3)的最深点(6)与环形沟槽车道(1)的外缘相接,接环外缘坡道(3)的地面点(7)位于环形沟槽车道(1)外缘上方以远的位置;以起桥点(4)指向最低点(5)为接环内缘坡桥(2)的旋转方向,四个接环内缘坡桥(2)的旋转方向相同,即都是顺时针方向或都是反时针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四个接环内缘坡桥的环形沟槽车道,其特征在于接环 内缘坡桥(2)是从左边到右边为左转弯车道和直行车道的合并桥,或是从左边到右边为左 转弯桥和直行桥的两桥并行桥,四个接环内缘坡桥(2)都是反时针方向旋转;每个接环内 缘坡桥(2)的直行车道或直行桥经过环形沟槽车道(1)与该接环内缘坡桥(2)对面的接 环外缘坡道(3)连通;每个接环内缘坡桥(2)的左转弯车道或左转弯桥经过环形沟槽车道 (1)与该接环内缘坡桥(2)左面的接环外缘坡道(3)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四个接环内缘坡桥的环形沟槽车道,其特征在于接环 内缘坡桥(2)是从左边到右边为左转弯车道和直行车道的合并桥,或是从左边到右边为左 转弯桥和直行桥的两桥并行桥,四个接环内缘坡桥(2)都是顺时针方向旋转;每个接环内 缘坡桥(2)的直行车道或直行桥经过环形沟槽车道(1)与该接环内缘坡桥(2)对面的接 环外缘坡道(3)连通;每个接环内缘坡桥(2)的左转弯车道或左转弯桥经过环形沟槽车道 (1)与该接环内缘坡桥(2)左面的接环外缘坡道(3)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四个接环内缘坡桥的环形沟槽车道,其特征在于接环 内缘坡桥(2)是从左边到右边为直行车道和右转弯车道的合并桥,或是从左边到右边为直 行桥和右转弯桥的两桥并行桥,四个接环内缘坡桥(2)都是顺时针方向旋转;每个接环内 缘坡桥(2)的直行车道或直行桥经过环形沟槽车道(1)与该接环内缘坡桥(2)对面的接 环外缘坡道(3)连通;每个接环内缘坡桥(2)的右转弯车道或右转弯桥经过环形沟槽车道 (1)与该接环内缘坡桥(2)右面的接环外缘坡道(3)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四个接环内缘坡桥的环形沟槽车道,其特征在于接环 内缘坡桥(2)是从左边到右边为直行车道和右转弯车道的合并桥,或是从左边到右边为直 行桥和右转弯桥的两桥并行桥,四个接环内缘坡桥(2)都是反时针方向旋转;每个接环内 缘坡桥(2)的直行车道或直行桥经过环形沟槽车道(1)与该接环内缘坡桥(2)对面的接 环外缘坡道(3)连通;每个接环内缘坡桥(2)的右转弯车道或右转弯桥经过环形沟槽车道 (1)与该接环内缘坡桥(2)右面的接环外缘坡道(3)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带有四个接环内缘坡桥的环形沟槽车道,其 特征在于位于接环内缘坡桥⑵的起桥点⑷和最低点(5)之间对应的环形沟槽车道⑴ 区段,即两点间环形沟槽区段(8)为向环形沟槽车道(1)中心外凸的弧形区段或内凹的弧 形区段。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带有四个接环内缘坡桥的环形沟槽车道,其 特征在于接环内缘坡桥(2)为环形沟槽车道(1)中心外凸的弧形桥或内凹的弧形桥。
8.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带有四个接环内缘坡桥的环形沟槽车道,其特征在于 接环内缘坡桥(2)为向环形沟槽车道(1)中心外凸的弧形和内凹的弧形组成的“S”形桥。
全文摘要
本发明带有四个接环内缘坡桥的环形沟槽车道属于十字交叉路口的交通沟槽式车道的无交叉占道的交通建筑设施结构设计。一个环形沟槽车道的四个接环内缘坡桥的起桥点位于环形沟槽车道外缘上方的位置,最低点与环形沟槽车道的内缘相接;四个接环外缘坡道的最深点与环形沟槽车道的外缘相接,四个接环内缘坡桥的旋转方向相同。优点接环内缘坡桥的环外上坡桥部分的高度可用于环形沟槽车道深度调节。不论右行制或左行制,能使十字路口的直行车和转大弯车全部无交叉占道畅通,解决因占道而产生的堵车、堵塞交通问题。特别是能使旧城市许多最大圆形直径只有60米--80米的主干道十字路口,实现直行道和转大弯道无交叉占道畅通。
文档编号E01C1/04GK101949120SQ20101050642
公开日2011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29日
发明者廖大中, 廖礼毅, 罗凡洲, 邹世才, 邹凌云, 陆洋, 高健 申请人:廖大中;邹世才;廖礼毅;高健;邹凌云;罗凡洲;陆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