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的薄壁u型梁架设施工方法

文档序号:2274594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轨道交通的薄壁u型梁架设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的薄壁U型梁架设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进行轨道交通的建设的施工中,遇到需要进行高架建设时,常规做法是先在沿线进行桥立柱的建设,然后再进行箱梁的吊装,必须在沿线预先打通一条施工运输道路及安装设备停机场地。箱梁运抵现场,履带吊或龙门吊起吊后,吊装就位。用履带吊吊装必须一跨一转移,而龙门吊吊装可以在同一地区起吊后沿线路吊装若干跨。这类吊装方法的缺点在于占用社会公用土地较多,(一般平行线路的运输道路宽约7m,施工道路至少宽 12m,加起来要20m左右。龙门吊施工可稍微小点估计也要15m左右。)且遇到河流,道路等对施工运输道路将是极大地考验。遇到河流必须造桥或者填河,当然最好是填河,填河后施工设备可以上去吊装,而造桥必须考虑到施工设备及箱梁本体重量,一般来说箱梁重量普遍在300吨左右,个别可能超过400吨,这对桥梁的要求也将特别高。遇到一般道路可以通过适当封路利用夜间吊装,遇到封闭式公路除了封路还要开辟相应绕行道路,手续麻烦,影响面较大。同时还要包含设备转移过河、过路的工作。常规做法,必须在建设线路边上开辟一条平行的施工道路(包括运输道路)。这对整个工程建设来说是相当巨大的任务,必须加倍征地拆迁,影响面更大。近年来设计开发了一种薄壁U型梁,薄壁U型梁外形美观,特有的U型断面设计使梁外形看上去美观大方,十分轻巧。不像普通混凝土梁一样笨重,结构合理,梁底及侧面挡板一般厚度为250mm,基本看上去就像一块板,而整个梁的刚度由侧面挡板同底板共同组合提供,经济实用。梁和将来的防撞墙同时完成,节约了大量的混凝土材料,对整个线路造价来说,节约了成本。因此如何能利用薄壁U型梁的自身特点开发出新的施工方法,以解决目前建设轨道交通的高架线路中占地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建设轨道交通的高架线路时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轨道交通的薄壁U型梁架设施工方法。本发明设计轨道交通的薄壁U型梁架设施工方法,包括已在沿线建设完成的立柱,其特征在于由下列施工步骤组成
(1)定点上梁,在施工沿线寻找一处适当的上梁地点,所述的上梁地点有以下条件(A) 同社会道路有良好的交叉,社会道路必须满足薄壁U型梁从构件预制场运抵现场,(B)上梁点满足提梁机设备的组装,所述的提梁机为常规吊车,如履带吊、龙门吊等,
(2)梁上运梁,(A)在已架设好的平行的双薄壁U型梁上铺设钢轨,(B)运梁小车跨骑在双梁上,运梁小车的滚轮分别落在平行的双薄壁U型梁铺设的钢轨上,(C)用提梁机将从社会道路运输来的薄壁U型梁提升到运梁小车上,(D)运梁小车沿已架设好的平行的双薄壁U型梁运送到已架设好的平行的双薄壁U型梁最前端的架桥机;
(3)桥机架梁,自行转跨,(A)架桥机用移动吊梁将薄壁U型梁吊起,然后移动吊梁沿架桥机前移,将薄壁U型梁架设到未完成跨的立柱上,(B)架桥机沿步骤(A)架设好的薄壁U 型梁前移,将架桥机的前脚移到下一个未完成跨的立柱上,重复步骤(2)和(3)直到最后的一根薄壁U型梁架设完成,拆除运梁小车和架桥机。本发明的优点是可以解决现场施工场地不完备的情况下,完成薄壁U型梁架设工作,避免同下部环境的相互制约与影响。基本上使用本专利架设薄壁U型梁仅需要少量的薄壁U型梁上梁点(固定地面场地)及薄壁U型梁自身即可。


图1为本发明的提梁机吊装薄壁U型梁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运梁小车运梁的示意图,图3为图2的侧面示意图。图4、图5为本发明的架桥机架梁的的示意图。图6、图7、图8为本发明的架桥机架梁后过跨的示意图。下面结合附图和施工实例对本发明作详细使用说明。
具体实施例方式(1)定点上梁,在施工沿线寻找一处适当的上梁地点,所述的上梁地点有以下条件 (A)同社会道路有良好的交叉,社会道路必须满足薄壁U型梁从构件预制场运抵现场,(B) 上梁点满足提梁机设备的组装,所述的提梁机为常规吊车,如履带吊、龙门吊等,
(2)梁上运梁,(A)在已架设好的平行的双薄壁U型梁上铺设钢轨,(B)运梁小车跨骑在双梁上,运梁小车的滚轮分别落在平行的双薄壁U型梁铺设的钢轨上,(C)用提梁机将从社会道路运输来的薄壁U型梁提升到运梁小车上,(D)运梁小车沿已架设好的平行的双薄壁U型梁运送到已架设好的平行的双薄壁U型梁最前端的架桥机;
(3)桥机架梁,自行转跨,(A)架桥机用移动吊梁将薄壁U型梁吊起,然后移动吊梁沿架桥机前移,将薄壁U型梁架设到未完成跨的立柱上,(B)架桥机沿步骤(A)架设好的薄壁U 型梁前移,将架桥机的前脚移到下一个未完成跨的立柱上,重复步骤(2)和(3)直到最后的一根薄壁U型梁架设完成,拆除运梁小车和架桥机。一个实施例,某轨道交通的部分标段为例,新型薄壁U型梁安装的施工环境复杂, 施工现场条件差,现场干扰大,上跨多条河道及路口,其中部分有通航要求。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需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梁体架设,要对各种不同的吊装工艺在相应的施工工况下进行重点考虑。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难点以及特点,我们经过反复对比选择,最终决定采用的方法是“定点上梁,梁上运梁,桥机架梁,自行转跨”的施工技术。新型薄壁U型梁的梁上运、架梁成套施工技术配套有龙门吊、运梁小车、架桥机等“三大设备”,通过龙门吊定点上梁,轮轨式运梁小车梁上运梁,架桥机架梁实施新型薄壁U型梁的安装。其主要特色就是“梁上运梁”,从而解决了显现施工场地不完善的问题。“定点上梁”,就是在施工沿线寻找一处适当的上梁地点,其地点选择必须有以下特点或要求。1.同社会道路有良好的交叉,社会道路必须满足薄壁U型梁从构件预制场运抵现场;2.上梁点满足提梁机设备的组装;3.有条件的话上梁点可以进行少量薄壁U型梁堆放;4.上梁点间隔不宜过近,也不宜过远,由于梁上运输到底没有社会道路运输便捷,运输小车不可能像汽车一样快,制约了每根薄壁U型梁的安装时间,而且建设固定上梁点也是一件不小的工程,因此上梁点选择也要经过反复推敲,选择间距要适当。“定点上梁”点定好以后就必须考虑如何上梁。上梁一般可使用常规吊车,如履带吊、龙门吊等,关键看上梁点的道路及环境,选择适当的商量设备。“梁上运梁”,次步骤为本专利特色,通过次步骤,关键解决了由于运输道路不便而带来的种种不可预见问题,把原本复杂的地面运输问题解决成相对简单的梁上运输问题。 地面运输问题往往牵涉到方方面面比较多,不宜协调,且容易拖沓,而梁上运输问题基本上仅需要业主、设计、施工、监理等有限范围内商讨决定即可,牵涉面不大,容易协调,而且社会影响小。“梁上运梁”主要涉及到的设备是梁上运梁小车,此步骤在操作过程中有以下要求。1.运梁小车的设计比较关键,要考虑运梁小车形式。运梁小车形式主要是考虑小车轮压对已架设薄壁U型梁的影响,一般来说薄壁U型梁上今后行走的车辆基本比薄壁U型梁自重轻,因此轮压问题其实是比较要紧的,可以通过小车布置加以解决,如我们在16号线上采用双梁运输单梁的方法减小施工荷载对薄壁U型梁的影响。2.动力问题一般采用柴油发电机带动电动小车,这样可以长线路提供运输;3.小车轨道行驶一般宜选用钢轨式,钢轨式需要在U梁上预先埋设预埋件固定钢轨。“桥机架梁,自行转跨”,薄壁U型梁架设主要是通过架桥机进行施工,架桥机施工主要分为2个小分部。一是架梁阶段;二是转移阶段。架梁阶段主要是将梁上运梁小车上运输来的薄壁U型梁依次架设到未完成跨内,全部完成当跨薄壁U型梁架设后进行转移阶段,然后重复架设、转移步骤,完成整个线路的架设工作。其阶段主要有以下要点。1.架桥机支撑点的复合及验算,架桥机本体有一定的重量,再加上待安装薄壁U型梁的重量,对下部结构是有一定复核计算要求的;2.转移工况各支点对下部结构的影响,架桥机转移是大悬臂过跨,对中支点受力是比较大的,必须进行复核计算;3.线路有曲线线性,设备必须满足曲线架设需要;4.架桥机转移不必依靠其余设备,仅自身就能完成。本发明所介绍薄壁U型梁梁上架梁的施工方法,在轨道交通线得到实际运用,仅节约场地使用费就相当可观,目前我们借地200m左右(宽度30-40米)花费约150万,若全线借地则光场地使用费就不是建设单位所能承担的。
权利要求
1.轨道交通的薄壁U型梁架设施工方法,包括已在沿线建设完成的立柱,其特征在于由下列施工步骤组成(1)定点上梁,在施工沿线寻找一处适当的上梁地点,所述的上梁地点有以下条件(A) 同社会道路有良好的交叉,社会道路必须满足薄壁U型梁从构件预制场运抵现场,(B)上梁点满足提梁机设备的组装,所述的提梁机为常规吊车,如履带吊、龙门吊等,(2)梁上运梁,(A)在已架设好的平行的双薄壁U型梁上铺设钢轨,(B)运梁小车跨骑在双梁上,运梁小车的滚轮分别落在平行的双薄壁U型梁铺设的钢轨上,(C)用提梁机将从社会道路运输来的薄壁U型梁提升到运梁小车上,(D)运梁小车沿已架设好的平行的双薄壁U型梁运送到已架设好的平行的双薄壁U型梁最前端的架桥机;(3)桥机架梁,自行转跨,(A)架桥机用移动吊梁将薄壁U型梁吊起,然后移动吊梁沿架桥机前移,将薄壁U型梁架设到未完成跨的立柱上,(B)架桥机沿步骤(A)架设好的薄壁U 型梁前移,将架桥机的前脚移到下一个未完成跨的立柱上,重复步骤(2)和(3)直到最后的一根薄壁U型梁架设完成,拆除运梁小车和架桥机。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建设轨道交通的高架线路时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轨道交通的薄壁U型梁架设施工方法。本发明的优点是可以解决现场施工场地不完备的情况下,完成薄壁U型梁架设工作,避免同下部环境的相互制约与影响。基本上使用本专利架设薄壁U型梁仅需要少量的薄壁U型梁上梁点(固定地面场地)及薄壁U型梁自身即可。
文档编号E01D21/06GK102433842SQ20111044890
公开日2012年5月2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9日
发明者吴昊, 杨堃, 陈晓明 申请人:上海市机械施工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