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连续梁施工中的临时支座无损拆除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连续梁运用临时支座的施工,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连续梁施工中的临时支座无损拆除方法。
背景技术:
在连续梁施工中,临时支座往往采用混凝土或者钢混结合结构形式,拆除过程中使用机械破除或者采用乙炔切割的方式拆除,拆除过程为暴力拆除,对临时支座造成破坏,不能周转使用。目前,传统的临时支座设计方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I、临时支座为一次性投入,不能周转使用,造成社会资源浪费,且污染当地环境。2、临时支座采用混凝土结构,施工费时费工。3、临时支座采用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毕后须破除,间接增加施工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应用于连续梁施工中的临时支座无损拆除方法,以使临时支座可周转使用,同时施工方便快捷,减少了施工成本。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临时支座无损拆除结构,包括有临时支座、千斤顶和上、中、下楔形块,其特征在于临时支座采用型钢组焊而成,可周转使用。所述临时支座与连续梁之间依次叠置有上、中、下楔形块,所述上、下楔形块之间形成有一个开口向外的缺口,所述中楔形块插入缺口中。所述上、中、下楔形块为混凝土结构,所述上楔形块的下表面、下楔形块的上表面以及中楔形块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钢板,以此减少楔块之间的摩擦力。所述中楔形块内埋设有向外伸出并向下折弯的L形钢板形成反力座,所述L形钢板的折弯端焊接有三角加筋板,以此增强L形钢板的抗变形能力。当进行临时支座拆除时,在L形钢板的折弯端与临时支座侧壁之间加装有千斤顶。通过顶升千斤顶,使中楔形块与上、下楔形块分离,从而使连续梁下落支座上,并与临时支座分离。本发明的优点是
1、本发明中临时支座可重复利用,减少社会资源浪费,且不污染当地环境;
2、本发明实现了临时支座快速拼装及拆除,提高施工效率;
3、本发明实现了临时支座产品化,大大降低平均施工成本的投入。
图I为本发明侧面示意 图2为本发明拆除过程示意 图3为本发明中楔形块、L形钢板及三角加劲板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I至图3所示,一种临时支座无损拆除结构,包括有临时支座2、千斤顶9和上、中、下楔形块4、5、6,其特征在于临时支座2采用型钢组焊而成,直接安装在墩身I上。所述临时支座2与连续梁3之间依次叠置有上、中、下楔形块4、5、6,所述上、下楔形块4、6之间形成有一个开口向外的缺口 7,所述中楔形块5插入缺口 7中。所述上、中、下楔形块
4、5、6为混凝土结构,所述上楔形块4的下表面、下楔形块6的上表面以及中楔形块5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钢板10,以减少楔块之间的摩擦力,便于之间的分离。所述中楔形块5内埋设有向外伸出并向下折弯的L形钢板8形成反力座,所述L形钢板8的折弯端焊接有三角加筋板11。当进行临时支座2拆除时,在L形钢板8的折弯端与临时支座2侦彳壁之间加装有千斤顶9。通过顶升千斤顶9,使中楔形块5与上、下楔形块4、6分离,从而使连续梁3与临时支座2分离。
权利要求
1.一种临时支座无损拆除结构,包括有临时支座、千斤顶和上、中、下楔形块,其特征在于临时支座采用型钢组焊而成,所述临时支座与连续梁之间依次叠置有上、中、下楔形块,所述上、下楔形块之间形成有一个开口向外的缺口,所述中楔形块插入缺口中;所述上、中、下楔形块为混凝土结构,所述上楔形块的下表面、下楔形块的上表面以及中楔形块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钢板。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临时支座无损拆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楔形块内埋设有向外伸出并向下折弯的L形钢板形成反力座,所述L形钢板的折弯端焊接有三角加筋板。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临时支座无损拆除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进行临时支座拆除时,在L形钢板的折弯端与临时支座侧壁之间加装有千斤顶;通过顶升千斤顶,使中楔形块与上、下楔形块分离,从而使连续梁与临时支座分离。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续梁施工中的临时支座无损拆除方法,包括有临时支座、千斤顶和上、中、下楔形块,所述临时支座与连续梁之间依次叠置有上、中、下楔形块,所述上、下楔形块之间形成有一个开口向外的缺口,所述中楔形块插入缺口中,所述中楔形块埋设有向外伸出并向下折弯的L形钢板形成反力座,当进行临时支座拆除时,在L形钢板与临时支座间加装有千斤顶,通过顶升千斤顶从而实现临时支座与连续梁的脱离。本发明中临时支座可重复利用,减少社会资源浪费,且不污染当地环境;实现了临时支座快速拼装及拆除,提高施工效率;实现了临时支座产品化,大大降低平均施工成本的投入。
文档编号E01D21/00GK102776838SQ20121025652
公开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3日
发明者何宏盛, 刘武生, 张宏斌, 李彬, 程静敏 申请人:中铁四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