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桥头跳车的处治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公路养护技术,具体涉及一种采用反开挖技术处治桥头跳车的方法。
背景技术:
公路交通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公路等级的不断提高,桥梁、涵洞等公路构造物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据统计,仅桥涵而言,高等级公路平均约3座/公里。但从目前已投入使用的高等级公路运营情况来看,存在一些不尽入人意之处,尤其体现在这些构造物台背回填处普遍存在“桥头跳车”的现象。所谓“桥头跳车”,是指桥梁构造物与台背路面结构由于沉降不一,致使高速行驶的车辆通过台背和伸缩缝处产生颠簸跳跃的现象。桥头跳车是目前公路养护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行车舒适性,降低了车辆的行驶速度和道路的通行能力,是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隐患之一,损害了高等级公路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般来说,桥头跳车主要由于台背路基土体下沉和路面浙青混合料二次压实导致。对于运营过程中的公路来说,桥头路基土沉降基本趋于稳定,因此在公路养护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改善桥头浙青混凝土路面的压实条件,消除或减少在处治后交通作用下由于变形引起的沉降量。针对此类状况,现有的桥头跳车处治一般做法主要包括两种其一为铣刨重铺顺接,即铣刨跳车桥头附近浙青混凝土路面,然后重铺新的浙青混凝土,使之与桥面伸缩缝位置齐平顺接,减小消除伸缩缝与路面之间高差;其二为重做伸缩缝,即根据桥头浙青混凝土路面的标高凿除全部伸缩缝,重新施做。从桥头跳车产生原理来看,以上做法存在以下弊端1、对于铣刨重铺顺接来说,由于伸缩缝为混凝土结构,与其相接位置的浙青混合料不能得到较好的压实,在高速车辆行驶过程中浙青混凝土二次压实后再次产生高差。因此,该方法不能根本解决伸缩缝位置浙青混合料的压实问题,而且与伸缩缝相接位置浙青混合料通常由于压实不够,在后期车辆重复作用下,进一步产生松散、剥落等新的病害,从而影响行驶性能和安全性能;2、对于重做伸缩缝而言,由于需要全部凿除伸缩缝,而其施工工艺较为复杂,且施工周期较长,对交通干扰大,同时由于伸缩缝施工工艺的特征,其在改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对桥头构造物的结构性能造成一定损失,另外也会带来新的跳车问题,即伸缩缝标高与桥面铺装标高的差异,此外,重新施做伸缩缝技术方案的经济性较差。结合已有工程实例及其应用效果来看,按照上述方式进行的桥头跳车处治效果极为有限,且耐久性不强。随着公路养护形势的不断严峻,加之人们对公路行驶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不断提高,改善、根治公路桥头跳车病害已成为当前公路养护的重点任务之一。因此,如何有效地消除桥头跳车或将跳车减少的最低程度,已成为公路养护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从桥头跳车病害产生的根本原因出发,提供一种使用性能优异、经济性较好的桥头跳车病害处治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桥头跳车的处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路面处理铣刨桥头处浙青混凝土路面;
(2)伸缩缝处理凿除与路面相接端的伸缩缝;所述凿除深度为4 5cm,且与步骤(I)中路面的铣刨深度相同;
(3)浙青填铺取浙青混凝土填铺步骤(I)中铣刨后的路面,并延伸铺至步骤(2)中凿除后的伸缩缝位置;然后对填铺浙青混凝土的路面和伸缩缝进行反复辗压;
(4)伸缩缝开挖将步骤(3)中伸缩缝处填铺的浙青混凝土切除,并沿该切除面继续向下凿除伸缩缝;所述伸缩缝凿除处的深度为7 12cm ;
(5)伸缩缝恢复重铺步骤(4)中开挖的伸缩缝;所述重铺后的伸缩缝与步骤(3)中辗压后的浙青混凝土路面以及桥面铺装齐平。
其中,步骤(2)中采用铣刨机对伸缩缝进行横向凿除,凿除宽度为25cm。步骤(3)进行浙青混凝土填铺前,在伸缩缝的凿除面垫一层细粒砂或麻袋。具体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步骤(4)中伸缩缝的凿除处呈斜槽状,靠近所述浙青混凝土路面的一端深度为12cm,另一端深度为7cm。步骤(5)中伸缩缝的重铺过程如下
a、植筋向所述步骤(4)中伸缩缝凿除处的混凝土中植入螺纹钢,
b、环氧树脂涂覆植筋后,清理伸缩缝的凿除面,并在凿除面上涂抹环氧树脂;
C、钢筋网布设在凿除处形成的凹槽内布设钢筋网;
d、重新烧筑最后取C40混凝土重新烧筑伸缩缝。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采用反开挖新型工艺,通过对路面的压实和伸缩缝的二次开挖修复,改善了伸缩缝附近浙青混凝土的摊铺、碾压条件,能保证其压实度,减少车辆作用二次压实引起的高差,进而有效改善桥头跳车状况。且本发明将路面铣刨重铺和伸缩缝重做两者相结合,只需要对近路面部分的伸缩缝进行部分凿除,降低了成本,且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本发明提供的桥头跳车病害处治技术能够较好改善公路桥梁桥头跳车状况,保证车辆行驶舒适性和安全性。
图I是桥头跳车处治前桥头伸缩缝及路面结构示意 图2是浙青混凝土路面及伸缩缝铣刨凿除示意 图3是浙青混凝土摊铺、碾压范围示意 图4是伸缩缝反开挖示意 图5是伸缩缝恢复示意图。图中,I-桥头浙青混凝土路面,2-伸缩缝,3-伸缩缝型钢,4-伸缩缝铣刨范围,5-浙青路面铣刨范围,6-细粒砂层,7-新浙青混凝土结构,8-环氧树脂层,9-螺纹钢筋,10-C40水泥混凝土层,11-钢筋网。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工艺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I、施工准备
路面材料浙青混凝土、C40混凝土、早强剂、细粒砂(或麻袋)、环氧树脂、螺纹钢筋(直径16_)、钢筋网(直径IOmm,间距IOcm);
仪器设备铣刨机、风镐、摊铺机、钢轮压路机、森林灭火器。、路面处理(桥头浙青混凝土路面铣刨)
根据路面坡度要求,采用铣刨机对桥头浙青混凝土路面I进行铣刨。为保证浙青混合料摊铺作业面,路面铣刨范围5的长度不宜小于20m。、伸缩缝预处治
采用铣刨机对伸缩缝2进行横向铣刨,伸缩缝铣刨范围4的宽度25cm、深度5cm,距伸 缩缝型钢3的距离约20cm。如铣刨面不满足要求,应继续采用风镐进行人工凿除;
利用森林灭火器将铣刨(凿除)面清理干净;
在浙青混凝土摊铺之前,在铣刨(凿除)的伸缩缝位置垫一层厚度为Icm左右细粒砂层6,条件不满足时也可利用麻袋,以保证该区域在摊铺浙青混凝土后便于切割和清除。、浙青混合料摊铺及碾压
取浙青混凝土填铺路面统刨范围5处,并摊铺至伸缩缝统刨范围4处;
对于摊铺的浙青混凝土采用钢轮压路机进行碾压,对于桥头伸缩缝位置附近的桥头浙青混凝土路面I应反复碾压,保证其压实度能够达到正常路段水平及要求,最终形成新浙青混凝土结构7。、伸缩缝反开挖
在浙青混凝土摊铺碾压完成之后,将新浙青混凝土结构7处的浙青混凝土在伸缩缝铣刨范围4内切割移除;
采用森林灭火器将凿除面上的砂垫层清扫干净;
沿伸缩缝原先的凿除面继续凿除伸缩缝,桥面铺装端继续凿除的深度约2cm,同时为了提高桥头段后续水泥混凝土浇筑、振捣、养生等质量,桥头端凿除深度约7cm。、伸缩缝恢复
对凿除后的伸缩缝水泥混凝土进行植筋,植筋采用直径16_的螺纹钢筋9 ;
植筋后,采用森林灭火器将清理凿除面清理干净,并在凿除面上涂抹环氧树脂,形成环氧树脂层8,以加强新旧混凝土之间的粘结;
在清扫后的凿除面上布设钢筋网11 (钢筋直径10mm,纵、横间距IOcm钢筋网),恢复伸缩缝的结构强度;
重新浇筑含早强剂的C40混凝土 (满足工程通用标准),形成表面的C40混凝土层10,在水泥混凝土初凝前,确保重新浇筑的水泥混凝土与路面、桥面衔接平顺。、开放交通
将施工区域清扫干净,待水泥混凝土养生(72h)强度形成后开放交通。、质量验收标准
对桥头跳车处治技术质量进行验收,结果如下表I所示。表I施工质量检验结果
权利要求
1.一种桥头跳车的处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路面处理铣刨桥头处浙青混凝土路面; (2)伸缩缝处理凿除与路面相接端的伸缩缝;所述凿除深度为4 5cm,且与步骤(I)中路面的铣刨深度相同; (3)浙青填铺取浙青混凝土填铺步骤(I)中铣刨后的路面,并延伸铺至步骤(2)中凿除后的伸缩缝位置;然后对填铺浙青混凝土的路面和伸缩缝进行反复辗压; (4)伸缩缝开挖将步骤(3)中伸缩缝处填铺的浙青混凝土切除,并沿该切除面继续向下凿除伸缩缝;所述伸缩缝凿除处的深度为7 12cm ; (5)伸缩缝恢复重铺步骤(4)中开挖的伸缩缝;所述重铺后的伸缩缝与步骤(3)中辗压后的浙青混凝土路面以及桥面铺装齐平。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处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伸缩缝的凿除处呈斜槽状,靠近所述浙青混凝土路面的一端深度为12cm,另一端深度为7cm。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处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伸缩缝的重铺过程如下 a、植筋向所述步骤(4)中伸缩缝凿除处的混凝土中植入螺纹钢; b、环氧树脂层涂覆植筋后,清理伸缩缝的凿除面,并在凿除面上涂抹环氧树脂; b、钢筋网布设在凿除处形成的凹槽内布设钢筋网; C、重新烧筑最后取C40混凝土重新烧筑伸缩缝。
4.根据权利要求I至3任一所述的处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采用铣刨机对伸缩缝进行横向凿除,凿除宽度为25cm。
5.根据权利要求I至3任一所述的处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进行浙青混凝土填铺前,在伸缩缝的凿除面垫一层细粒砂或麻袋。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桥头跳车的处治方法,包括路面处理、伸缩缝处理、沥青填铺、伸缩缝开挖和伸缩缝恢复。本发明采用反开挖新型工艺,通过对路面的压实和伸缩缝的二次开挖修复,改善了伸缩缝附近沥青混凝土的摊铺、碾压条件,能保证其压实度,减少车辆作用二次压实引起的高差,进而有效改善桥头跳车状况。
文档编号E01C23/06GK102839595SQ201210366600
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6日
发明者丁武洋, 刘强, 倪玮, 陈李峰, 丁彬 申请人: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燕宁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