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型加热器和摊铺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0491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型加热器和摊铺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型加热领域,具体地,涉及线型加热器和使用该线型加热器的摊铺机。
背景技术
目前,在摊铺机中熨平板的加热领域存在一种通过线型加热器加热的方式,如图I所示,该线型加热器通常设置在熨平板箱体6上,并能够对熨平板进行喷火加热,由于熨平板箱体6多个,因此每个熨平板箱体6上的线型加热器则组成了对熨平板加热的加热装置。其中,该线型加热器通常包括供送燃气的进气管I以及和该进气管I连通的线型加热管2,该线型加热管为直线型设计,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喷火口 3。在使用中,如箭头方向所示,只需点燃其中一个熨平板箱体6上的线型加热器,即可通过该箱体引燃其相邻的箱体,并最终引燃所有箱体上的线型加热器,从而完成对熨平板的加热。·目前,由于通常设计在每个线型加热管2中部的进气管I只有一个,对于长度较短的线型加热管可以满足使用,然而对于较长的线型加热管来说,则会出现线型加热管两端的燃气压力不足的问题。并且现有技术中为了考虑到对熨平板加热的均匀性,该多个喷火口 3设计为尺寸相同并且分布均匀。然而,由于远离进气管I的喷火口燃气压力会逐渐变小,使得这部分喷火口的燃气供应不足,导致其出现燃烧不稳定的现象,甚至出现熄火或回火等问题。另外,在图I所示的现有技术中,由于线型加热管2的长度短于熨平板箱体6的宽度,因此在相邻两个箱体连接后,相邻两个线型加热管之间会存在一定间隔,而喷火口3的均垂直于线型加热管的长度方向设置,因此喷出的火焰5均朝向正前方喷出,再加上线型加热管2端部的燃气压力会相对较小,因此会存在相邻箱体之间的引燃的不确定性,即存在相邻的线型加热管2端部的喷火口 3不能引燃相邻箱体中的线型加热器的问题,这会导致相邻箱体内燃气泄漏而污染环境,甚至发生燃爆、回火等危险问题。因此,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中至少一个技术问题的线型加热器具有积极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线型加热器,该线型加热器能够有效提升线型加热管两端的燃气压力,从而提高线型加热器的燃烧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摊铺机,该摊铺机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型加热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线型加热器,该线型加热器包括进气管和与该进气管连通的线型加热管,该线型加热管上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布置的多个喷火口,其中,所述进气管为多个,该多个进气管沿长度方向分别连接在所述线型加热管上。[0009]优选地,所述多个进气管沿所述线型加热管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优选地,所述线型加热器包括进气总管,所述多个进气管与所述进气总管连通。优选地,所述进气总管位于所述多个进气管布置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优选地,所述进气管为两个,该两个进气管与所述进气总管共同形成Y字型结构。优选地,所述线型加热管包括管状主体,该管状主体沿长度方向形成有凸出的喷火管,所述喷火口形成在该喷火管上,所述进气管与所述管状主体直接相连。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摊铺机,该摊铺机包括熨平板和为该熨平板加热的线型加热器,其中,所述线型加热器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型加热器。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与线型加热管连通的进气管为多个,并且沿长度方向连接在线型加热管上。因此能够使得燃气更均匀地分布到线型加热管中,以·有效提升线型加热管,尤其是较长的线型加热管两端的燃气压力,从而提高线型加热器的燃烧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
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
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图I是现有技术中位于熨平板的相邻箱体内的线型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型加热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部的局部剖视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线型加热器的喷火口分布的一种示意图,其中概略地表示进气管;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线型加热器的喷火口分布的另一种示意图,其中概略地表示进气管;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线型加热器的喷火口分布的再一种示意图,其中概略地表示进气管;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线型加热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线型加热器另一种结构的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提供的线型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4中波纹板的立体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进气管2线型加热管3喷火口4点火口5火焰6熨平板箱体21管状主体22波纹板31近端喷火口32远端喷火口33第一喷火口34、34’ 第二喷火口35第三喷火口11进气总管211 喷火管311第一近端喷火口[0037]312第二近端喷火口321第一远端喷火口322第二远端喷火口a上板b下板c波峰线d波谷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以相应的附图所示的图面方向为基准定义的,而“长度方向”是以线型加热器的形状为基准的所定的方向,具体地可参照如图4至图6中的喷火管211的长度方向,以及图7至图9中线型加热管2的长度方向。这些方位词只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如图I至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摊铺机中,为熨平板加热的线型加热器包括进气管I和与该进气管I连通的线型加热管2,以通过进气管I为线型加热管2提供燃气,并且该线型加热管2上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布置的多个喷火口 3,从而通过点燃这些喷火口 3而加热熨平板(未显示)。具体地,在如图3所示的优选方式中,线型加热管2包括管状主体21和波纹板22,管状主体21沿长度方向形成有凸出的喷火管211,波纹板22夹持在该喷火管211中,必要时还可通过铆钉(未显示)进行固定。并且如图4至6所示,波纹板22的波纹在喷火管211中沿长度方向布置,因此,使得喷火口 3形成在波纹板22的波纹和喷火管211之间,即借助波纹板22的波纹与喷火管211的上下两侧形成所述喷火口 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远离进气管I的喷火口燃烧不稳定的问题,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在至少一组相邻设置的两个喷火口 3中,靠近进气管I的喷火口 3为近端喷火口 31,远离进气管I的喷火口 3为远端喷火口 32,其中,该近端喷火口 31的面积小于远端喷火口 32的面积。即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为至少包括一组相邻设置的喷火口 3,其中距离进气管I较远的远端喷火口 32的面积大于距离进气管I较近的近端喷火口31的面积,因此使得远端喷火口 32能够容纳更多的燃气,从而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由于远端喷火口 32远离进气管I而燃气压力较小所具有的燃气密度不够而导致的燃烧稳定性差的问题。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均匀设置喷火口的线型加热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线型加热器燃烧稳定性更高。需要说明的是,能够实现上述技术方案的结构有多种,例如喷火口 3的形成方式、布置形式等,因此为了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在此只介绍其中的优选结构,这些优选结构只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为了提升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在本实用新型如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一种优选结构中,任意一组相邻设置的喷火口 3中,包括一个靠近进气管I的近端喷火口 31和一个远离进气管I的远端喷火口 32,且近端喷火口 31的面积小于远端喷火口 32的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近端喷火口 31包括与进气管I相邻的第一近端喷火口 311,远端喷火口32包括位于线型加热管2端部的第二远端喷火口 322,其中作为远端喷火口 32的第二远端喷火口 322的面积大于作为近端喷火口 31的第一近端喷火口 311的面积,并且在本优选结构中,如图4至图6所示,从第一近端喷火口 311到第二远端喷火口 322,多个喷火口 3的面积逐渐增大,即从邻近进气管I的喷火口 3到位于端部的喷火口 3的面积逐渐变大。其中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虽然图4至图6只标识了位于进气管I左侧的相关喷火口3,能够设置位于进气管I右侧的各喷火口 3与左侧的各喷火口 3对称,即在进气管I的右侧同样采用从邻近进气管I的喷火口 3到位于端部的喷火口 3的面积逐渐变大的方式。因此本优选结构提供的线型加热器中的多个喷火口的设计更加优化,能够更好地适应压力逐渐变小的燃气。在保证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同时,使得结构更加合理。具体地,如图4至图6所示,近端喷火口 31还包括与第二远端喷火口 322相邻的第二近端喷火口 312,远端喷火口 32则还包括与第一近端喷火口 311相邻的第一远端喷火口 321。其中第一近端喷火口 311和第一远端喷火口 321组成一组相邻靠近进气管I的近端喷火口 31和远端喷火口 32 ;第二近端喷火口 312和第二远端喷火口 322组成一组位于线型加热管端部的近端喷火口 31和远端喷火口 32。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型加热管的多个喷火口 3可由多组相邻的近端喷火口 31和远端喷火口 32组成。在第一实施方式进一步的优选结构中,如图5和图6所示,线型加热器中还包括点火口 4,这种包括点火口 4的线型加热器通过点火口 4进行点燃,例如在该点火口 4上设置点火设备,以首先引燃该点火口 4的燃气,从而实现其他喷火口 3的燃烧,并通过该线型加热器引燃其他相邻而不设置点火口的线型加热器,最终实现所有线型加热器的燃烧。其中,该点火口 4与进气管I相对应地设置在线型加热管2上,并且为了便于点燃,该点火口 4的面积大于与其相邻的喷火口 3的面积,在如图4至图6的优选方式中,即大于第一近端喷火口 311的面积,以使点火口 4以容纳更多的燃气,从而提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型加热器的点火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以图2和图3所示的优选结构为基础,其中喷火口 3有喷火管211和夹持在该喷火管211中的波纹板22形成,其中喷火管211包括夹持波纹板22的上板a和下板b,如图4所示,在不设点火口 4的实施方式中,上板a和下板b之间的距离从与进气管I相对应的中心向两端逐渐增加,波纹板22的波纹的高度(图面方向中的上下方向尺寸)对应地从与进气管I相对应的中心向两端逐渐增加,以使的喷火口 3的面积逐渐变大。如图5和图6所示,在设置有点火口 4的的方式中,为了适应面积大于相邻喷火口 3 (第一近端喷火口 311)的面积的点火口 4的形状,可采用不同结构的喷火管211实现。如图6所示,在图4形状的基础上,上板a与进气管I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向上的凸起,波纹板22与该凸起相对应的波纹的高度大于相邻波纹的高度,从而形成点火口 4。而如图5所示,喷火管211的结构与图4 一致,为了形成点火口 4,并且波纹板22与进气管I相对应的波纹的宽度(图面方向中左右方向尺寸)大于相邻波纹的宽度,因此能够实现点火口 4的面积大于相邻喷火口 3 (第一近端喷火口 311)的面积。对于上述设计,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其他方式的设计,例如在图5中,可以将下板b设置有凸起、或者上板a和下板b均设置有凸起,以形成点火口 4。此类设计或改变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中。除了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之外,为了增加现有技术中的加热均匀性,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型加热管的多个喷火口 3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喷火口 33,该第一喷火口 33的喷火方向朝向远离进气管I线型加热管的长度方向倾斜。因此,相比现有技术中多个喷火口的喷火方向均垂直长度方向布置的方式,能够提高远离进气管I的部分的加热均匀性。进一步地,在此基础上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相邻箱体6之间的线型加热器之间引燃不便的问题,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7和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型加热器中,喷火方向倾斜设置的第一喷火口 22位于线型加热管2的端部,由于该第一喷火口 33的喷火方向朝向远离进气管I的线型加热管2的长度方向倾斜,即能够朝向相邻的线型加热管2倾斜(可参考图I的相邻线型加热管2的布置方式),因此,即使位于端部的喷火口 3喷出的火焰5强度相对较弱,由于其喷出的火焰5能够朝向与之相邻的线型加热管2喷射,能够有效提升引燃相邻的线型加热管的确定性,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由于没有及时引燃相邻的线型加热管而导致燃气泄漏等问题。其中,能够实现第二实施方式上述的技术方案的结构形式有多种,为了方便说明,在此只介绍其中的优选结构形式。例如如图7和图8所示,优选地,线型加热管2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喷火口 33,以同时引燃位于其两侧的线型加热管2。其中,在如图7所示的一种优选结构中,喷火口 3还包括位于第一喷火口 33内侧·的多个第二喷火口 34,该第二喷火口 34的喷火方向垂直于线型加热管2的长度方向。即除了倾斜设置的第一喷火口 33外,位于其内侧的第二喷火口 34能够将火焰5喷射到正前方,以加热位于正前方的熨平板。这种优选结构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引燃问题。另外,更进一步地,在解决引燃问题的同时,在如图8所述的另一优选结构中,喷火口 3还包括位于第一喷火口 33内侧的多个第二喷火口 34’以及位于该多个第二喷火口34’中心的第三喷火口 35,其中,第三喷火口的喷火方向同时朝向远离进气管I的两侧倾斜,位于该第三喷火口 35两侧的第二喷火口 34’的喷火方向分别朝向远离进气管I的两侧倾斜。更优选地,第三喷火口 35的喷火方向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一喷火口 33的喷火方向的倾斜角度,并且第二喷火口 34’的喷火方向的倾斜角度从第三喷火口 35向第一喷火口 33逐渐变大。即从第三喷火口 35至两端的第一喷火口 33,喷火口 3的喷火方向的倾斜角度逐渐变大。其中此处所述的“倾斜角度”是指喷火口 3的喷火方向与线型加热管2的长度方向的垂直方向之间的夹角。如果该倾斜角度是喷火口 3线型加热管2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则从第三喷火口 35至两端的第一喷火口 33,喷火口 3的喷火方向的倾斜角度逐渐变小。上述这种结构不仅解决了引燃相邻线型加热器的问题,而且还能使得对熨平板的加热的均匀性更强。这是由于位于端部的第一喷火口 33的燃气压力相对于位于中心的第三喷火口 35的燃气压力会逐渐变小,这会导致第一喷火口 33对熨平板的加热效果比第三喷火口 35的加热效果差,如果在现有技术中的喷火方向相同的线型加热管中,这将使得线型加热管中间相对于两端所产生的热量更加集中,使得熨平板的加热均匀性不高。因此本实用新型将喷火口 3的喷火方向的角度均倾斜设置,特别是优选地倾斜角度逐渐变大,将能够对熨平板进行更加均匀的加热,从而进一步提升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为了实现第二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即实现倾斜设置喷火口 3的喷火方向,在如图2和图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形成喷火口 3的技术方案中,喷火口 3由喷火管211和夹持在喷火管211中的波纹板22形成。以图7中所示的示意图结构为例,线型加热管2的两端设置第一喷火口 33以及位于第一喷火口 33内侧的第二喷火口 34。具体地如图10所示,为了使第一喷火口 33的喷火方向倾斜设置,只需设置形成该第一喷火口 33的相邻波纹的波峰或波谷成相应的角度α即可。该角度α即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要求的倾斜角度。另外,除本实用新型图2和图3所示的喷火口 3形成方式外,在其他喷火口 3的形成方式中,例如在喷火管211的本体中直接形成连通管状主体21的多条通道,在该由多条通道形成喷火口 3的方式中,为了实现第一实施方式中喷火口 3的面积不同,只需设置该多条通道的横截面积不同即可。而为了实现第二实施方式中喷火口 3的喷火方向不同,也只需设置该多条通道所成的角度不同即可。这种落在本实用新型构思下的结构改变同样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中。除上述两个实施方式之外,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在如图9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线型加热器的进气管I为多个,该多个进气管I沿长度方向连接在线型加热管2上。其中优选地,多个进气管I沿线型加热管2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因此,能够 更好地为加热管2的中部、端部同时均匀地提供的燃气,相对于现有技术,使得燃气的分布 更加均匀,因此能够有效提升燃烧质量。另外,为了方便为多个进气管I提供燃气,优选地,线型加热器包括进气总管11,多个进气管I与进气总管11连通。本实施例中,进气管I的数量为两个,该两个进气管I与进气总管11共同形成Y字型结构,即由进气总管11为两个进气管I均匀供气。更具体地,每个进气管I均与线型加热管2的管状主体21直接相连,而进气总管11则与提供燃气的入口相连。因此,只需为进气总管11供气,即可将燃气分布到各个进气管I中。更优选地,该进气总管11位于多个进气管I布置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以供均匀地分配燃气。综上,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对喷火口 3本身的结构形状进行了改进、而第三实施方式则对进气管I的布置方式对喷火口布置情况进行了改进,以上各实施方式均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至少一个技术问题,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型加热器、有该线型加热器组成的加热装置以及使用该加热装置加热熨平板的摊铺机均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权利要求1.一种线型加热器,该线型加热器包括进气管(I)和与该进气管(I)连通的线型加热管(2),该线型加热管(2)上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布置的多个喷火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I)为多个,该多个进气管(I)沿长度方向分别连接在所述线型加热管(2)上。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线型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进气管(I)沿所述线型加热管(2)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线型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型加热器包括进气总管(11 ),所述多个进气管(I)与所述进气总管(11)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型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总管(11)位于所述多个进气管(I)布置方向上的中心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型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I)为两个,该两个进气管(I)与所述进气总管(11)共同形成Y字型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型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型加热管(2)包括管状主体(21),该管状主体(21)沿长度方向形成有凸出的喷火管(211),所述喷火口(3)形成在该喷火管(211)上,所述进气管(I)与所述管状主体(21)直接相连。
7.一种摊铺机,该摊铺机包括熨平板和为该熨平板加热的线型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型加热器为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型加热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型加热器,该线型加热器包括进气管(1)和与该进气管(1)连通的线型加热管(2),该线型加热管(2)上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布置的多个喷火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1)为多个,该多个进气管(1)沿长度方向分别连接在所述线型加热管(2)上。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使用该线型加热器的摊铺机。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与线型加热管连通的进气管为多个,并且沿长度方向连接在线型加热管上。因此能够使得燃气更均匀地分布到线型加热管中,以有效提升线型加热管,尤其是较长的线型加热管两端的燃气压力,从而提高线型加热器的燃烧效果。
文档编号E01C19/48GK202577120SQ20122026282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5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5日
发明者许少铭, 许辉, 罗丹婷, 刘兵华, 严日村 申请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