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堆载预压处理中可供施工人员行走的支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0540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淤泥堆载预压处理中可供施工人员行走的支承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岩土施工工程支承结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淤泥堆载预压处理中可供施工人员行走的支承结构。
背景技术
在软粘土地区,填海造陆工程、公路或城市道路工程常采用堆载预压对淤泥进行处理,以达到淤泥排水固结的效果,但是,无论堆载预压处理还是真空预压处理,其基本操作步骤都是将抽排积水一在淤泥面上铺设土工布一在土工布上铺设砂垫层一在淤泥中插塑料排水板一逐级堆载(或者真空预压)。·对于大面积填海造陆地基处理工程,往往都是将淤泥地域先施工围堤、隔堤,将待处理的淤泥区域划分为若干个淤泥区块,然后分别抽排各淤泥区块内的积水,等淤泥晾晒后,满足施工作业人员在淤泥面上行走的条件后,方可开展后序的工作,否则施工人员在淤泥上行走,则会陷入淤泥中,威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对于公路或城市道路等工程施工,需要通过淤泥地区时,一般不会在淤泥地区中设置围堤或隔堤,且淤泥地区中的低洼处积水因受周边地表水补给,很难抽排干,抽排水量大而且影响工期,由于淤泥中的积水难以抽干,淤泥表面也无法晾晒硬结,这样,则难以进行后续铺设土工布、砂垫层等操作,延长甚至耽误施工工期。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淤泥堆载预压处理中可供施工人员行走的支承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公路或城市道路等工程施工过程中,淤泥中的积水难以抽干、淤泥表面无法晾晒硬结以致施工人员无法在淤泥上行走导致延长甚至耽误施工工期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淤泥堆载预压处理中可供施工人员行走的支承结构,所述支承结构为可置于淤泥表面上供施工人员行走的网格状平面架体,所述平面架体中具有多个网格。进一步地,所述平面架体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纵向条杆以及多个并列设置的横向条杆,多个所述纵向条杆与多个所述横向条杆纵横交接,且所述纵向条杆与所述横向条杆围合形成所述网格。进一步地,所述纵向条杆与所述横向条杆的交接处采用条状连接件缠绕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纵向条杆和所述横向条杆为竹竿。进一步地,所述条状连接件为铁丝或竹篾。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的支承结构,放置在淤泥上,即使淤泥中残留有积水,或淤泥表面尚未硬结,由于支承结构为平面架体,其可支承施工人员在其上行走工作,避免施工人员陷入淤泥中,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且由于不需要等待淤泥硬结,从而可大大缩短施工工期;平面架体中的网格则使得支承结构不会全面覆盖了淤泥,便于淤泥表面硬结。
图I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淤泥堆载预压处理中可供施工人员行走的支承结构在工程运用中的剖切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淤泥堆载预压处理中可供施工人员行走的支承结构与土工布配合的剖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淤泥堆载预压处理中可供施工人员行走的支承结构,所述支承结构为可置于淤泥表面上供施工人员行走的网格状平面架体,所述平面架体中具有多个网 格。本实用新型中,本实用新型中的支承结构可以支承施工人员在淤泥上作业,避免施工人员陷入淤泥中,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淤泥可在施工过程中慢慢硬结,节约时间,大大缩短施工工期。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广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的支承结构1,设置在施工过程中的软土地区的淤泥5上,当然,淤泥5已经抽干积水(或残留少量积水),该支承结构I为网格状平面架体,也就是该平面架体中具有多个网格13,其放置在淤泥5上,可供施工人员在其上行走。这样,支承结构I放置在淤泥5上,其不会全部覆盖了淤泥5,即使淤泥5中残留有积水,或淤泥5表面尚未硬结,由于该支承结构I为平面架体,其起到支承的作用,施工人员可以在其上面行走,而不需要直接接触在淤泥5上,这样,避免施工人员陷入淤泥5中,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另外,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不必等待淤泥5的积水抽干或淤泥5表面硬结以后,才继续下一步的施工操作,可大大缩短施工的工期。具体地,上述中的支承结构I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纵向条杆12以及多个并列设置的横向条杆11,多个纵向条杆12与多个横向条杆11的交接处连接于一起,从而形成了上述中的网格状平面架体,且纵向条杆12与横向条杆11之间形成了平面架体中的网格13。此处的纵向以及横向,指的是处于淤泥5表面的平面上的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述网格状平面架体的形成过程如下在淤泥5表面的纵向按一定间距铺设多个纵向条杆12,再在淤泥5表面的横向按一定间距铺设多个横向条杆11,并将纵向条杆12与横向条杆11的交接处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了整体式的网格状平面架体。当然,上述的条杆件可以至直条状,也可以弯折状,其具体形状并不限制于本实施例。本实施例中,多个纵向条杆12相互平行相隔放置,多个横向条杆11相互平行相隔放置。当然,多个纵向条杆12以及多个横向条杆11也可以非平行放置,具体设置可视实际情况而定。[0024]上述中的纵向条杆12与横向条杆11的交接处采用条状连接件缠绕连接,从而使得多个纵向条杆12以及多个横向条杆11形成一个稳定的支承结构I。本实施例中,纵向条杆12和横向条杆11为竹竿,由于在施工现场中,竹竿比较多,这样,采用竹竿形成上述的支承结构1,便于就地取材,也可大大降低成本以及施工时间。具体地,条状连接件则可以使铁丝或篾条等。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一般先将需要施工的软土地区抽排积水,形成淤泥5区域,然后在淤泥5的表面上铺设上述的支承结构1,再依序在支承结构I上铺设土工布4、砂垫层3,然后,插设塑料排水板6,即塑料排水板6分别穿过砂垫层3、土工布4、支承结构I以及淤泥5中,然后再逐级堆载堆载土 2,或者真空预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淤泥堆载预压处理中可供施工人员行走的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结构为可置于淤泥表面上供施工人员行走的网格状平面架体,所述平面架体中具有多个网格。
2.如权利要求I所述淤泥堆载预压处理中可供施工人员行走的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架体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纵向条杆以及多个并列设置的横向条杆,多个所述纵向条杆与多个所述横向条杆纵横交接,且所述纵向条杆与所述横向条杆围合形成所述网格。
3.如权利要求2所述淤泥堆载预压处理中可供施工人员行走的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条杆与所述横向条杆的交接处采用条状连接件缠绕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淤泥堆载预压处理中可供施工人员行走的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条杆和所述横向条杆为竹竿。
5.如权利要求3所述淤泥堆载预压处理中可供施工人员行走的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连接件为铁丝或竹篾。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岩土施工工程支承结构,公开了淤泥堆载预压处理中可供施工人员行走的支承结构,所述支承结构为可置于淤泥表面上供施工人员行走的网格状平面架体,所述平面架体中具有多个网格。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的支承结构,放置在淤泥上,即使淤泥面残留有积水,或淤泥表面尚未硬结,由于支承结构为平面架体,其可支承施工人员在其上行走工作,避免施工人员陷入淤泥中,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且由于不需要等待淤泥硬结,从而可大大缩短施工工期;平面架体中的网格则使得支承结构不会全面覆盖了淤泥,便于淤泥表面硬结。
文档编号E01C15/00GK202767055SQ201220270400
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8日
发明者林强有, 王贤能 申请人:深圳市工勘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