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通行的立交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3504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障碍通行的立交桥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设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无障碍通行的立交桥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私家车辆拥有量已大幅增加,交通拥堵已成为城市中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尤其在城市的交叉路口,行人和车辆的数量倍增,致使交通混乱、拥堵现象极其严重。所以,城市化进程中设计建设了大量的立交桥用于缓解城市交叉路口的交通拥堵问题,但是收效甚微。现有的立交桥通常是分层、永久式立交桥,占地面积大、成本高,而且需要提前规划,如果在现有的交叉路口修建立交桥,需要拆除周边建筑,是极不经济的;而且对于下凹式的分层立交桥,其排水系统是个较难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雨季,存在桥内灌水的危险,具有巨大的安全隐患(例如北京下凹式立交桥在下雨时积水伤人的悲剧发生)。并且,现有立交桥结构通常不考虑行人通行的问题,往往需要交通灯来辅助协调,使得交通混乱与拥堵的问题依旧。另外,现有的交通道路系统中,司机想左转弯掉头进入对车道必须经红绿灯后才可以,或者由交警指挥才能实现,总之,现有的交通系统不能够实现无障碍左转弯。因此,有必要发明一种新型的立交桥系统。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的立交桥系统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无障碍通行的立交桥系统。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无障碍通行的立交桥系统,包括设于东、西大道和南、北大道的具有四条人行横道的十字交叉路口处的十字型立交桥或者设于东、西大道和南、北大道的具有三条人行横道的十字交叉路口处的T型立交桥,设于东、西、南、北大道上的掉头转向桥。所述十字型立交桥包括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和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当所述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和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呈十字交叉时,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或者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在交叉处(正好处于路面的十字路口交叉处)形成将另一条双向主机动车道联通的、相对于路面的机动拱桥通道E (供机动车通行),所述另一条双向主机动车道分别通过坡道F与机动拱桥通道E下方的路面双向机动车道对应衔接(即置于机动拱桥通道E两侧的另一条双向主机动车道分别通过坡道F衔接后实现联通);还包括四条右转机动车道,所述四条右转机动车道分别为南向东右转机动车道B-D、东向北右转机动车道C-B、北向西右转机动车道A-C、西向南右转机动车道D-A;所述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四条右转机动车道均通过坡道F与路面机动车道对应衔接后形成立交桥的四个支部;所述立交桥的四个支部底面分别对应形成覆盖路面十字交叉口上人行横道的非机动拱桥通道J (即置于东西向机动车道两侧的南北向机动车道的下面分别形成供行人、非机动车通行的东西向非机动拱桥通道,置于南北向机动车道两侧的东西向机动车道的下面分别形成供行人、非机动车通行的南北向非机动拱桥通道)。所述T型立交桥包括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和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当所述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和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呈纵横交叉时,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在交叉处(正好处于路面的十字路口交叉处)形成供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与南北向路面机动车道联通的、相对于路面的机动拱桥通道E,所述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通过坡道F与机动拱桥通道E下方的路面双向机动车道对应衔接;还包括两条右转机动车道,所述两条右转机动车道分别为南向东右转机动车道B-D、西向南右转机动车道D-A ;所述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两条右转机动车道均通过坡道F与路面机动车道对应衔接后形成立交桥的三个支部;所述立交桥的三个支部底面分别对应形成覆盖路面十字交叉口上人行横道的非机动拱桥通道J (即置于南北向机动车道两侧的东西向机动车道的下面分别形成供行人、非机动车通行的南北向非机动拱桥通道,南北向机动车道的下面形成供行人、非机动车通行的东西向非机动拱桥通道);或者,当所述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和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呈纵横交叉时,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在交叉处(正好处于路面的十字路口交叉处)形成供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与东西向路面机动车道联通的、相对于路面的机动拱桥通道E,所述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通过坡道F与机动拱桥通道E下方的路面双向机动车道对应衔接;还包括两条右转机动车道,所述两条右转机动车道分别为北向西右转机动车道A-C、西向南右转机动车道D-A ;所述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两条右转机动车道均通过坡道F与路面机动车道对应衔接后形成立交桥的三个支部;所述立交桥的三个支部底面分别对应形成覆盖路面十字交叉口上人行横道的非机动拱桥通道J (即置于东西向机动车道两侧的南北向机动车道的下面分别形成供行人、非机动车通行的东西向非机动拱桥通道,东西向机动车道的下面形成供行人、非机动车通行的南北向非机动拱桥通道)。所述掉头转向桥包括双向主机动车道X-Y,所述双向主机动车道X-Y的两端通过坡道F与路面机动车道对应衔接,所述双向主机动车道X-Y的下面形成至少两个用于车辆左转弯进入对车道的、相对于路面的左转弯拱桥通道G。工作时,直接在城市中东、西大道和南、北大道的、具有四条人行横道的十字交叉路口处,架设上述十字型立交桥,南北向车辆和东西向车辆畅通无阻;行人和非机动车则分别通过各自的非机动拱桥通道J穿行,互不影响,即四个非机动拱桥通道J正好覆盖了十字交叉路口处的四条人行横道;四条右转机动车道满足了通行要求。实现了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完全分离,完全取消了红绿灯设施。之后,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在东、西、南、北大道的任一条或几条上设置上述掉头转向桥,例如,如图7所示,将掉头转向桥100设置在南大道上,在设置时,掉头转向桥的两侧各预留出一条机动车道,用于车辆左转弯穿过左转弯拱桥通道G后进入对车道。对于左转弯拱桥通道G的数量根据城市道路上车流量大小的实际情况而定,只要数量大于两个实现双向车道的车辆均可实现左转弯掉头即可。以由北向南驶的车辆为例,如图7所示,车辆在经过十字型立交桥时,可以选择直行进入南大道或者经北向西右转车道A-C进入西大道,当车辆想左转进入东大道时,可以首先直行进入南大道,在经过掉头转向桥100时,左转穿过左转弯拱桥通道G后进入由南向北的车道,然后,再次经过十字型立交桥时,经过南向东右转车道B-D进入东大道,实现车辆在十字交叉路口处的左转弯。上述立交桥系统使得车辆在经过十字路口时,不会遇到红绿灯的阻碍,实现了车辆的无障碍穿行,并且,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各行其道,互不影响,大大提高了车辆的通行效率,同时避免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另外,如果在城市中某些东西大道和南北大道的十字交叉路口处,会一侧限制行人通行和车辆右转(即仅有三条人行横道),则可以在路面上直接选择架设上述T型立交桥即可,南北向车辆和东西向车辆畅通无阻;行人和非机动车则分别通过非机动拱桥通道各自穿行,互不影响;两条右转机动车道满足了通行要求。实现了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完全分离,完全取消了红绿灯设施。之后,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在东、西、南、北大道的任一条或几条上设置上述掉头转向桥。通行原理如上所述。上述立交桥系统尤其适用于城市交通已固化,难以改扩建或影响古建、美观等而不宜改建的主干道的交叉路口,如北京市长安街、太原市迎泽大街等,可以根据已固化交叉路口的实际情况,直接在路面上因地制宜地设计施工相应的立交桥。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立交桥节约了桥梁占地面积,而且在现有的路面上即可建设,利用现有的路面排水系统,下雨时不存在积水的问题,实现了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各行其道无障碍通行、方便、安全,完全取消了红绿灯设施,降低了车辆因等待交通信号和拥堵而造成的油耗支出,达到了节能减排的要求,节约了通行时间、降低了出行成本,在交叉口不需人工指挥与疏导,解决了现有的立交桥采用分层式、占地面积大、不顾及行人通行等一系列问题。

图1是十字型立交桥的俯视图。图2是图1中十字型立交桥的另一俯视图。图3是一种T型立交桥的俯视图。图4是另一种T型立交桥的俯视图。图5是一种掉头转向桥的俯视图。图6是另一种掉头转向桥的俯视图。图7是掉头转向桥的实际应用示意图。图中,A-B: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C-D: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B-D:南向东右转机动车道,C-B:东向北右转机动车道,A-C:北向西右转机动车道,D-A:西向南右转机动车道,J:非机动拱桥通道,X-Y:双向主机动车道,F:坡道,E:机动拱桥通道,G:左转弯拱桥通道,100:掉头转向桥。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一种无障碍通行的立交桥系统,包括设于东、西大道和南、北大道的具有四条人行横道的十字交叉路口处的十字型立交桥,设于东、西、南、北大道上的掉头转向桥100。如图1、2所示,所述十字型立交桥包括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和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当所述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和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呈十字交叉时,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或者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在交叉处形成将另一条双向主机动车道联通的、相对于路面的机动拱桥通道E,所述另一条双向主机动车道分别通过坡道F与机动拱桥通道E下方的路面双向机动车道对应衔接;还包括四条右转机动车道,所述四条右转机动车道分别为南向东右转机动车道B-D、东向北右转机动车道C-B、北向西右转机动车道A-C、西向南右转机动车道D-A ;所述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四条右转机动车道均通过坡道F与路面机动车道对应衔接后形成立交桥的四个支部;所述立交桥的四个支部底面分别对应形成覆盖路面十字交叉口上人行横道的非机动拱桥通道J (即置于东西向机动车道两侧的南北向机动车道的下面分别形成供行人、非机动车通行的东西向非机动拱桥通道,置于南北向机动车道两侧的东西向机动车道的下面分别形成供行人、非机动车通行的南北向非机动拱桥通道)。如图5所示,所述掉头转向桥包括双向主机动车道X-Y,所述双向主机动车道X-Y的两端通过坡道F与路面机动车道对应衔接,所述双向主机动车道X-Y的下面形成至少两个用于车辆左转弯进入对车道的、相对于路面的左转弯拱桥通道G。另外,如图6所示,双向主机动车道X-Y的下面还形成有非机动拱桥通道J,所述左转弯拱桥通道G置于所述非机动拱桥通道J的两侧。实施时,掉头转向桥的非机动拱桥通道J正好覆盖设于东、西、南、北大道上的人行横道。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方便行人的通行,如果道路很长,需要设置人行横道时,则可以设置如图6所示的掉头转向桥,满足实际需求。具体实施时,十字型立交桥、掉头转向桥的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或者由轻钢结构拼装而成。根据实际情况在东、西、南、北大道的任一条或几条上设置上述掉头转向桥。十字型立交桥的大小可以按照交叉路口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优选地采用轻钢结构直接在交叉路口拼装组成,无需进行开挖打桩等施工工程,节约了因施工而产生的诸如水、电、气、暖、光缆等带来的经济损失,大大提高了交通的通行效率。机动拱桥通道E的高度通常设计在4m左右,非机动拱桥通道J的高度通常设计在2.5m左右。那么,对于立交桥的机动车道的设计只需满足机动拱桥通道E及非机动拱桥通道J的正常通行即可,可以设计成平面机动车道,也可以设计成平缓的斜面机动车道,则平缓的斜面机动车道和坡道F可以融为一体构成。实施例2一种无障碍通行的立交桥系统,包括设于东、西大道和南、北大道的具有三条人行横道的十字交叉路口处的T型立交桥,设于南大道上的掉头转向桥100。如图3所示,所述T型立交桥包括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和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当所述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和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呈纵横交叉时,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在交叉处形成供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与南北向路面机动车道联通的、相对于路面的机动拱桥通道E,所述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通过坡道F与机动拱桥通道E下方的路面双向机动车道对应衔接;还包括两条右转机动车道,所述两条右转机动车道分别为南向东右转机动车道B-D、西向南右转机动车道D-A ;所述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两条右转机动车道均通过坡道F与路面机动车道对应衔接后形成立交桥的三个支部;所述立交桥的三个支部底面分别对应形成覆盖路面十字交叉口上人行横道的非机动拱桥通道J (即置于南北向机动车道两侧的东西向机动车道的下面分别形成供行人、非机动车通行的南北向非机动拱桥通道,南北向机动车道的下面形成供行人、非机动车通行的东西向非机动拱桥通道)。如图6所示,所述掉头转向桥包括双向主机动车道X-Y,所述双向主机动车道X-Y的两端通过坡道F与路面机动车道对应衔接,所述双向主机动车道X-Y的下面形成至少两个用于车辆左转弯进入对车道的、相对于路面的左转弯拱桥通道G。双向主机动车道X-Y的下面还形成有非机动拱桥通道J,所述左转弯拱桥通道G置于所述非机动拱桥通道J的两侧。实施时,T型立交桥、掉头转向桥的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或者由轻钢结构拼装而成。具体实施时,根据实际情况在东或西大道上设置上述掉头转向桥。T型立交桥的大小可以按照交叉路口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优选地采用轻钢结构直接在交叉路口拼装组成,无需进行开挖打桩等施工工程,节约了因施工而产生的诸如水、电、气、暖、光缆等带来的经济损失,大大提高了交通的通行效率。机动拱桥通道E的高度通常设计在4m左右,非机动拱桥通道J的高度通常设计在2.5m左右。那么,对于立交桥的机动车道的设计只需满足机动拱桥通道E及非机动拱桥通道J的正常通行即可,可以设计成平面机动车道,也可以设计成平缓的斜面机动车道,则平缓的斜面机动车道和坡道F可以融为一体构成。实施例3一种无障碍通行的立交桥系统,包括设于东、西大道和南、北大道的具有三条人行横道的十字交叉路口处的T型立交桥,设于西大道上的掉头转向桥100。如图4所示,所述T型立交桥包括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和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当所述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和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呈纵横交叉时,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在交叉处形成供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与东西向路面机动车道联通的、相对于路面的机动拱桥通道E,所述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通过坡道F与机动拱桥通道E下方的路面双向机动车道对应衔接;还包括两条右转机动车道,所述两条右转机动车道分别为北向西右转机动车道A-C、西向南右转机动车道D-A;所述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两条右转机动车道均通过坡道F与路面机动车道对应衔接后形成立交桥的三个支部;所述立交桥的三个支部底面分别对应形成覆盖路面十字交叉口上人行横道的非机动拱桥通道J (即置于东西向机动车道两侧的南北向机动车道的下面分别形成供行人、非机动车通行的东西向非机动拱桥通道,东西向机动车道的下面形成供行人、非机动车通行的南北向非机动拱桥通道)。如图5所示,所述掉头转向桥包括双向主机动车道X-Y,所述双向主机动车道X-Y的两端通过坡道F与路面的双向机动车道对应衔接,所述双向主机动车道X-Y的下面形成至少两个用于车辆左转弯进入对车道的、相对于路面的左转弯拱桥通道G。实施时,T型立交桥、掉头转向桥的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或者由轻钢结构拼装而成。具体实施时,根据实际情况也可在南或北大道的上设置上述掉头转向桥。T型立交桥的大小可以按照交叉路口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优选地采用轻钢结构直接在交叉路口拼装组成,无需进行开挖打桩等施工工程,节约了因施工而产生的诸如水、电、气、暖、光缆等带来的经济损失,大大提高了交通的通行效率。机动拱桥通道E的高度通常设计在4m左右,非机动拱桥通道J的高度通常设计在2.5m左右。那么,对于立交桥的机动车道的设计只需满足机动拱桥通道E及非机动拱桥通道J的正常通行即可,可以设计成平面机动车道,也可以设计成平缓的斜面机动车道,则平缓的斜面机动车道和坡道F可以融为一体构成。
权利要求1.一种无障碍通行的立交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东、西大道和南、北大道的具有四条人行横道的十字交叉路口处的十字型立交桥或者设于东、西大道和南、北大道的具有三条人行横道的十字交叉路口处的T型立交桥,设于东、西、南、北大道上的掉头转向桥(100); 所述十字型立交桥包括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和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当所述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和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呈十字交叉时,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或者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在交叉处形成将另一条双向主机动车道联通的、相对于路面的机动拱桥通道(E),所述另一条双向主机动车道分别通过坡道(F)与机动拱桥通道(E)下方的路面双向机动车道对应衔接;还包括四条右转机动车道,所述四条右转机动车道分别为南向东右转机动车道(B-D)、东向北右转机动车道(C-B)、北向西右转机动车道(A-C)、西向南右转机动车道(D-A);所述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 )、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四条右转机动车道均通过坡道(F)与路面机动车道对应衔接后形成立交桥的四个支部;所述立交桥的四个支部底面分别对应形成覆盖路面十字交叉口上人行横道的非机动拱桥通道(J); 所述T型立交桥包括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和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当所述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和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呈纵横交叉时,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在交叉处形成供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与南北向路面机动车道联通的、相对于路面的机动拱桥通道(E),所述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通过坡道(F)与机动拱桥通道(E)下方的路面双向机动车道对应衔接;还包括两条右转机动车道,所述两条右转机动车道分别为南向东右转机动车道(B-D )、西向南右转机动车道(D-A);所述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两条右转机动车道均通过坡道(F)与路面机动车道对应衔接后形成立交桥的三个支部;所述立交桥的三个支部底面分别对应形成覆盖路面十字交叉口上人行横道的非机动拱桥通道(J);或者,当所述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和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呈纵横交叉时,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在交叉处形成供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 )与东西向路面机动车道联通的、相对于路面的机动拱桥通道(E ),所述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通过坡道(F)与机动拱桥通道(E)下方的路面双向机动车道对应衔接;还包括两条右转机动车道,所述两条右转机动车道分别为北向西右转机动车道(A-C)、西向南右转机动车道(D-A);所述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两条右转机动车道均通过坡道(F)与路面机动车道对应衔接后形成立交桥的三个支部;所述立交桥的三个支部底面分别对应形成覆盖路面十字交叉口上人行横道的非机动拱桥通道(J); 所述掉头转向桥包括双向主机动车道(X-Y),所述双向主机动车道(X-Y)的两端通过坡道(F)与路面机动车道对应衔接,所述双向主机动车道(X-Y)的下面形成至少两个用于车辆左转弯进入对车道的、相对于路面的左转弯拱桥通道(G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障碍通行的立交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掉头转向桥的双向主机动车道(X-Y)的下面还形成有非机动拱桥通道(J),所述左转弯拱桥通道(G)置于所述非机动拱桥通道(J)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障碍通行的立交桥系统,其特征在于:十字型立交桥、T型立交桥或者掉头转向桥的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或者由轻钢结构拼装而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设计领域,具体为一种无障碍通行的立交桥系统,解决了现有的立交桥采用分层式、占地面积大、不顾及行人通行等问题。一种无障碍通行的立交桥系统,包括设于东、西大道和南、北大道的具有四条人行横道的十字交叉路口处的十字型立交桥或者设于东、西大道和南、北大道的具有三条人行横道的T型立交桥,设于东、西、南、北大道上的掉头转向桥(100);所述十字型立交桥包括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和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当所述南北双向主机动车道(A-B)和东西双向主机动车道(C-D)呈十字交叉时。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节约了桥梁占地面积,实现了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各行其道无障碍通行。
文档编号E01C1/04GK202925410SQ20122067069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8日
发明者田亦军 申请人:田亦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