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桥隧组合立交道路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3510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城市桥隧组合立交道路体系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城市桥隧组合立交道路体系,包括“十字路I型”(标准形)、“十字路II型”(一宽一窄形)、“十字路III型”(一宽多窄形)、“丁字路I型”(标准形)、“丁字路II型”(横宽竖窄形)、“丁字路III型”(横窄竖宽形)等组合立交道路,由桥梁、隧道和原有路面组成的一个三层立交道路结构。根据城市路口的几种基本类型,因地制宜改造建设,其设计、建造简单经济,占地最少。一改传统的车行方式和习惯,巧妙运用车辆交汇、变更车道自由调节的特征,让车辆在同向(或基本同向)行驶中自行调整各自方向,而无需以红绿灯强制停车的方式来指挥、疏导车辆,配套人行天桥、涵道发挥功用,保持道路的一直通畅,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道路自然资源。
【专利说明】城市桥隧组合立交道路体系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城市道路设计。

【背景技术】
[0002]城市堵车,俨然已成为都市生活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治堵”,国外不是很清楚,然在中国,恐怕早已成了各大、中城市建设的话题和重心。为了缓解交通堵塞的巨大压力,建地铁修轻轨,发展公交,限车限号等招数该用的都用了,但到最后还是一个字——堵。究其原因主要是:(一)城市道路的设计不合理,(二)自然道路资源浪费,利用率受限。就城市道路的改造和建设这块,纵观已公布的专利发明,不论是所谓的“万通”也好,“全方位”也罢,亦或是诸如“申字形”、“TT形”等等,有创意但不切实际,忘记了一个根本的东西:适用。况且,一套功夫也不可能打遍全天下。现实生活中的城市道路改造,也多是不惜血本,如成都市再造的那个二环路,从经济价值上讲,不算浪费也要算个奢侈;从实用价值讲,至少在半个世纪内是大可不必。因为现阶段城市机车的饱和量也还没有达到象科幻电影中的那种需要地上、空中都是道路的程度。城市道路改造应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取消“红绿灯”为中心;“红绿灯”是城市疏导交通的有效工具,同时也制造堵塞和浪费现有道路自然资源的最大因素,如果城市每个路口都没有了“红绿灯”,堵从何来?两个基本点是:(一)因地制宜。城市道路受历史、文化、人文、地理的影响,改造不易,强拆更难,只可顺其自然根据道路的基本类型,加以改建;(二)简便易行,简单便捷。包括建造简单经济,看起来也一目了然,不能象有些专利设计那样其道路左扭右拐,驾驶人未到跟前人已犯晕。易行,既要易于施行(施工建设)又要便于通行。发明人经年努力设计出城市桥隧组合立交道路体系,旨在改变城市交通现状,让时通时不通的道路一直畅通,通则不会堵。当然,车实在太多的时候拥挤、车行缓慢是免不了的,但只要没有了红绿灯等强制停车等待的羁绊,车会始终在走而不会停止不前,在各车辆的自行调节下,可保持道路畅通无阻。需要说明:一是并非每个路口都要修筑立交道路,这样既不经济也有碍城市的整体美观,可根据路段车流量的大小及实际需要,间隔相应距离选择性的进行道路改造建设。无论路口是否修建组合立交道路,必须确立一个基本行车规则,即车行路口一律转右,左转车必须经左转弯专道(未改造过的路口车辆左转请绕行到下一个有组合立交道路的路口实现左转弯,这样做虽然造成了少数车辆不便,但顾全了大局维持了城市整体车行秩序);二是“桥隧组合立交道路”需要与人行天桥、涵道配套实施,方可正常发挥效用。今后的城市主要交通道路路口毋须人行横道亦不过行人,行人、自行车、电瓶车等轻便单骑,均从人行天桥或涵道过街,以保持道路的通畅。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占地最小、由桥梁、隧道和原有自然道路三位一体组合而成的立交道路,确保城市各路口车行通畅。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施的:一种桥隧组合立交道路(体系),包括“十字路I型”(标准形)组合立交道路、“十字路II型”(一宽一窄形)组合立交道路、“十字路III型”(一宽多窄形)组合立交道路、“丁字路I型”(标准形)组合立交道路、“丁字路II型”(横宽竖窄形)组合立交道路、“丁字路III型”(横窄竖宽形)组合立交道路。它们基本是由桥梁、隧道和原有路面组成的一个三层立交桥隧结构道路,一改传统的车行方式和习惯,将路口车辆的车行方向由原来的直行、左转、右转(十字路口为例),整合划分为直行和转弯简单两类,改变原有路面的功用,只将其设置为左转弯专道,巧妙运用车辆交汇、变更车道自主调整的特征,让车辆在同向(或基本同向)行驶中自行调整各自方向,而无需以红绿灯强制停车的方式来指挥、疏导车辆行驶,从而达到城市道路畅通无阻的目的。
[0005]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建造的组合立交道路具有如下优点:1、因地制宜,只改建原有道路,且设计、建造简单经济。2、占地最少,只需16-20米以上有4个车道的路面宽度即可。
3、方向明确,车随路转,一目了然,方便易行。4、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道路的自然资源,结束城市道路因红绿灯羁绊而长期处于半通半闭的历史。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6]图1为“十字路I型”(标准形)组合立交道路平面图及行车示意图(一);注:道路中实线框为跨道桥梁,粗虚线框(或弧形框)为隧道,以下图示相同。
[0007]图2为“十字路I型”(标准形)组合立交道路平面图及行车示意图(二)。
[0008]图3为“十字路II型”(一宽一窄形)组合立交道路平面图及行车示意图(一);
[0009]图4为“十字路II型”(一宽一窄形)组合立交道路平面图及行车示意图(二);
[0010]图5为“十字路III型”(一宽多窄形)组合立交道路平面图及行车示意图。
[0011]图6为“丁字路I型”(标准形)组合立交道路平面图及行车示意图;
[0012]图7为“丁字路II型”(横宽竖窄形)组合立交道路平面图及行车示意图;
[0013]图8为“丁字路III型”(横窄竖宽形)组合立交道路平面图及行车示意图(一);
[0014]图9为“丁字路III型”(横窄竖宽形)组合立交道路平面图及行车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16]如图1所示,“十字路I型”(标准形)组合立交道路平面图及行车示意图(一)。这里所说的“标准”是指十字交叉的两条道路的路面宽度都达到了修建这种组合立交道路所需要的最低宽度即16-20米。我们选择其较宽的道路(设为横向道)中间修建跨路口桥梁(即道路中间的实线框),在另一条道路下凿隧道(即道路中间的虚线框),供两条道路的直行车辆通行;道路的右边车道是转弯车道,包括左转车和右转车均由此道通行。(纵向道)右转车进路口右转后直行,左转车进路口先右转,变更车道到内侧,然后通过立交桥下的左转弯专道左转弯至道路另侧,后直行出路口进入正常车道完成左转弯。(横向道)右转车进路口右转后直行,左转车需直行过路口到立交桥的另一侧桥下,通过左转弯专道左转到道路另侧,再右转完成左转弯。
[0017]如图2所示,“十字路I型”(标准形)组合立交道路平面图及行车示意图(二)。这是标准形十字路立交道路的另一种设计也是最初的构想,是充分利用交叉路口的最大面积(增大车辆的转弯半径),在路口中建环岛,转弯车辆在绕环岛行驶中自由调整出口方向实现转弯。采取这种设置,关键的设计要领是环岛直径要足够大,大到它所形成的环路的内侧几乎要把道路两侧的路面占完,环路的外侧要挺入路口以外的路中,从而形成弧形道路。这样做目的是迫使转弯车辆的车行方向要达到基本一致,避免车辆交叉相对行驶,变交叉为相汇、汇入,然后由驾驶员伺机变更车道选择自己的方向道路。这种设计的好处是跨路口桥梁无需建得太长,比较适合于道路不是很宽、车辆相对较少的路段。缺点是因转弯车辆都集中在一起,且(同向)交汇行驶的车辆多,可能会出现拥挤,限制了车行速度,车慢就容易造成堵车。因此,发明人认为这种设计的缺陷较大,一般少用。
[0018]如图3所示,“十字路II型”(一宽一窄形)组合立交道路平面图及行车示意图
(一)。“十字路II型”是指一条道路达到(16-20米)宽度要求(以下称之为主道),而另一条道路宽度不够不能架桥或建隧道的十字交叉路。这样的路口就只在主道上架设跨路口桥梁,为保证转弯车辆有足够的变道路段(即窄道路口到桥下左转弯道的距离)桥梁的长度要根据实际需要建长一点。窄道来车一律不得左转,要直行横穿主道或左转行驶,均须右转变更车道后,从主道桥下左转弯专道转至道路另侧,或右转或直行实现自己的车行方向;主道上的左转车辆须直行过路口到对面桥下通过左转弯专道,方能实现左转。
[0019]如图4所示,“十字路II型”(一宽一窄形)组合立交道路平面图及行车示意图
(二),是针对主道宽度有限,在桥下路面转弯有困难的“十字路II型”组合立交道路设计。它是在主道桥梁的两端各下凿一条转弯隧道,其入口在桥下,隧道在地下延伸到桥外,这样可利用道路两边人行道下面空间,增大转弯道的转弯半径,保证较大型车辆转弯通行。这就是为什么本发明对道路宽度最低要求是16-20米不特定数的原因。车辆的行车方式与图3相同,仅是变桥下转弯为通过环形隧道转弯。
[0020]如图5所示,“十字路III型”(一宽多窄形)组合立交道路平面图及行车示意图。“十字路III型”实质上只是“十字路II型”的一种特殊形状,就是主车道的一侧(或两侧)有两条或者数条相距邻近的窄道,在这样的道路上不可能每个路口都建一座桥梁,只能几个路口合一起建一座能覆盖全部路口的较长的桥梁,其行车方式与图3基本不变,把握一个基本规则:所有路口车辆均不能左转行驶,需左转弯的车辆必须通过左转弯专道。
[0021]如图6所示,“丁字路I型”(标准形)组合立交道路平面图及行车示意图。标准丁字路是指横向和竖向道路均已达到宽度要求,这种路口是在横向道中间架设跨路口桥梁,两边留出车道供转弯车辆行使。在竖向道路中间下凿隧道,隧道在地下左拐弯从横向道左端桥梁下穿出,供竖道车左转行驶;横向道路车辆左转则通过桥梁下的左转弯专道实现转弯。
[0022]如图7所示,“丁字路II型”(横宽竖窄形)组合立交道路平面图及行车示意图;“丁字路II型”是指横向道宽度达到要求,而竖道宽度不够不能凿隧道的丁字路口。在横向宽道上架跨路口桥梁;在竖向窄道的右侧桥梁下设左转弯专道(如宽度不够参照图4所示在桥梁的下端凿转弯隧道)。窄道车辆左转须通过桥下左转弯专道或转弯隧道;横道右边来车左转弯的从桥下左转通过。
[0023]如图8所示,“丁字路III型”(横窄竖宽形)组合立交道路平面图及行车示意图(一)丁字路III型”是指竖向道宽度达到要求,而横向道宽度不够不能架桥、凿隧道的丁字路口。这种类型的道路不需架桥,只是在竖道路口中间和竖道上设两个环岛,路口中间环岛的外沿在横道路的中心线左右,竖道上环岛与路口中间环岛相距适当,以足够车辆变更车道所需路段为宜,两环岛大小基本相同,以竖道上环岛设左转弯专道。横道右侧和竖道来车需左转弯的,均通过路口中间环岛绕行左转;横道左侧直行车辆须先右转至竖道,变更车道后从竖道上环岛左转弯专道通过,再右转实现横穿路口。这其实只是一个道路功能、行车路线的技术配置和设定问题,花钱不多,设计科学。
[0024]如图9所示,“丁字路III型”(横窄竖宽形)组合立交道路平面图及行车示意图(二),是针对竖道宽度有限,在路面转弯有困难的“十字路III型”组合立交道路设计。它是在竖道下凿一条转弯隧道,有效利用道路两边人行道下面空间,保证车辆有足够转弯半径。其行车方式与图8相同,仅改路面转弯为隧道转弯。
【权利要求】
1.城市桥隧组合立交道路体系,包括“十字路I型”(标准形)组合立交道路(一)、“十字路I型”(标准形)组合立交道路(二)、“十字路II型”(一宽一窄形)组合立交道路(一)、“十字路II型”(一宽一窄形)组合立交道路(二)“十字路III型”(一宽多窄形)组合立交道路、“丁字路I型”(标准形)组合立交道路、“丁字路II型”(横宽竖窄形)组合立交道路、“丁字路III型”(横窄竖宽形)组合立交道路(一),“丁字路III型”(横窄竖宽形)组合立交道路(二),其具体特征是:它们基本由桥梁、隧道和原有路面组成的一个三层立交道路结构,桥梁、隧道建在相交道路中间,跨过路口,左右两边各留车道供转弯车辆行驶;在桥的下端原有路面上设左转弯专道(或下凿转弯隧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十字路I型”(标准形)组合立交道路(一),其特征在于:由桥梁、隧道和原有路面组成的一个三层立交道路结构,桥梁、隧道各建在两条道路中间,跨过路口,左右两边各留车道供转弯车辆行驶;在桥的下端原有路面两侧各设左转弯专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十字路I型”(标准形)组合立交道路(二),其特征在于:由桥梁、隧道和原有路面组成的一个三层立交道路结构,桥梁、隧道各建在两条道路中间,跨过路口,左右两边各留车道供转弯车辆行驶;在路口中央建环岛,其环岛的直径略小于原有路面,环岛所形成的环路外缘要凸出路口,使路口的路面呈弧形,为迫使转弯车辆能达到同向行驶(或基本同向)创造条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十字路II型”(一宽一窄形)组合立交道路(一),其特征在于:由桥梁和原有路面组成的一个两层立交道路结构,桥梁建在宽道中间,跨过路口,左右两边各留车道供转弯车辆行驶;在桥的下端原有路面两侧各设左转弯专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十字路II型”(一宽一窄形)组合立交道路(二),其特征在于:由桥梁和原有路面组成的一个两层立交道路结构,桥梁建在宽道中间,跨过路口,左右两边各留车道供转弯车辆行驶;在宽道桥梁的两端各下凿一条转弯隧道,其入口在桥下,隧道延伸到桥外路面下,有效利用两边人行道下地面,以拓宽转弯道的转弯半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丁字路I型”(标准形)组合立交道路,其特征在于:由桥梁、隧道和原有路面组成的一个三层立交道路结构,桥梁建在横道中间,跨过路口,左右两边各留车道供转弯车辆行驶;隧道建在竖道中间,在地下左拐弯从横道左侧斜向穿出,左右两边各留车道供转弯车辆行驶;在桥梁中段桥下原有路面上设横道车左转弯专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丁字路II型”(横宽竖窄形)组合立交道路,其特征在于:由桥梁和原有路面组成的一个两层立交道路结构,桥梁建在横道中间,跨过路口,在桥下右端和桥下中段偏左的原有路面上各设一左转弯专道;横道宽度有限的,在桥梁右端下凿转弯隧道,充分利用人行道下地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丁字路III型”(横窄竖宽形)组合立交道路(一),其特征在于:在路口中间和向竖道上延伸适当间距的路中建大小基本相同两个环岛,环岛直径在大于竖道宽度的1/3到小于1/2之间,路口中间环岛的外缘接近横道路的中心线;以竖道路中环岛设左转弯专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丁字路III型”(横窄竖宽形)组合立交道路(二),其特征在于:在路口中间建一个环岛,环岛直径在大于竖道宽度的1/3到小于1/2之间,环岛的外缘接近横道路的中心线;在相距环岛适当距离的竖道路中凿转弯隧道,隧道出入口在同一截面上相邻,入口在竖道中心线左侧,出口在竖道中心线右侧。
【文档编号】E01C1/04GK104389251SQ201410495970
【公开日】2015年3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6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6日
【发明者】杨小林 申请人:杨小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